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精選10篇)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

  該劇根據真實事蹟創作,講述黃文秀從鄉村走出來,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到大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奮戰在扶貧一線的動人事蹟。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了關於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精選10篇),僅供大家瀏覽。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1

  昨日,電視連續劇《大山的女兒》已完美收官,這部30集的電視連續劇讓我們再次看到了那抹百色大山裡最美的朝霞,那朵脫貧戰場上最醒目的黃花。

  黃文秀,北京師範大學的研究生,本應該前程似錦,在繁華的城市裡找尋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但她卻選擇回到家鄉,再次回到大山,回到百坭村擔任第一書記,致力於村民脫貧。她攻克一個個的難關,踏踏實實的做事,把百坭當成自己的家,用自己的真心感動村民,正是有了許許多多奮鬥在一線的脫貧人員及村民的共同努力,一起奮鬥,在一年多時間內讓88戶貧困戶實現了順利脫貧。然而一場暴雨,卻將黃文秀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

  這部劇裡有無數的角色,植樹造林的三叔,為了村民而一直奮鬥的村兩委的每一個人,榨油、種枇杷、砂糖橘、菸草、釀酒、養鴨、養蜂、建立快遞點、大家一起唱歌、升國旗等等每一個故事都讓人潸然淚下,即使相互之間有小矛盾的蒙昌龍和班華元,在暴雨來臨之際枇杷需要交貨運不出去時,所有能動員的人、以及其他村的第一書記都派人前來援助,上千的人徒步走出了一條屬於他們的長征路。脫貧道路不僅僅是每個幹部,更是需要每個村民都團結起來,才能實現脫貧。

  相信看過這部劇大結局的都會淚流滿面,雖然黃文秀犧牲了,但是扶貧並沒有結束,其他人接過黃文秀的接力棒,努力使百坭村實現了全村脫貧。而如今,黃文秀為百坭村設計的願景也一一實現,一個幸福的百坭村逐漸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2

  《大山的女兒》在央視一套播出後,黃文秀的事蹟和精神不僅感染了普通觀眾,更讓黃文秀的母校師生以及廣西百色市幹部群眾深受觸動。

  很多北師大師生每晚都在追看《大山的女兒》。一位北師大二年級同學表示:“以前透過新聞了解過黃文秀學姐的事蹟,現在看了《大山的女兒》很驕傲,也很受感動,她是我們北師大學子的榜樣,我也要成為她那樣的人,向黃文秀學習。”“文秀師姐的精神力量影響著每一個北師大人,我們要爭做黃文秀式好青年,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

  在百色市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中,《大山的女兒》同樣引起強烈反響。在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村民們都被楊蓉飾演的“黃文秀”身影所牽引,情感與思緒隨之而動。作為“時代楷模”黃文秀的第二任“接棒者”、市委宣傳部幹部、現任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黃旭在觀看首集後,和很多百坭村村民一樣,內心滿是惋惜和感動。“黃文秀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優秀品質讓我深受鼓舞,我也決心接過她的接力棒,繼續奮鬥在鄉村振興一線,把百坭村建設得越來越好,讓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民警趙顯跟說:“作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我要學習黃文秀同志優秀品質,在工作中找到一份屬於自己的堅守,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無限的奮鬥中去,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作出貢獻,實現自我價值。”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3

  有些人從山裡走了,就不再回來,你從城裡回來,卻再沒有離開......在感動中國的頒獎盛典上,白巖松這樣向黃文秀致頒獎詞,催人淚下。以“時代楷模”黃文秀為原型創作,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則再次引領觀眾走進黃文秀30歲平凡而偉大的奮鬥人生,點點滴滴,情真意切,令人淚目。

  換一種方式認識黃文秀。不同於以往平鋪直敘,娓娓道來的英模題材劇,《大山的女兒》節奏飛快,藝術表達新奇,開場就以倒敘手法將觀眾的情緒迅速拉到頂點。暴雨之夜,黃文秀獨自駕車行駛在崎嶇山路上,年邁父母擔憂返程的女兒,百坭村同事不停打電話發微信預警山洪,讓她不要回村,可惜一切都來不及了......該劇開篇用急促緊張的鏡頭真實再現了黃文秀生命的最後時刻,令人心痛。然而故事講到這裡,導演卻出人意料地採用了打破第四面牆的電影語言——楊蓉飾演的黃文秀直接面對鏡頭,像對觀眾訴說一樣,平靜地介紹自己:我叫黃文秀,由此拉開了她30歲的無悔青春。不少觀眾表示:“好故事越真摯,越打動人。開場的山洪,黃文秀坐在車裡的最後一次自我介紹,把我看哭了。”“今天的眼淚為黃文秀而流。看著黃文秀殉職前在車內的自我介紹,再看她帶著父親看天安門,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下來。也許是因為一開始就知道結局,她的笑容是那樣燦爛,越動人、越心痛。”“看《大山的女兒》,又像去年看黃文秀事蹟圖片展那樣忍不住哭了。舍小我,為大我。內心有多熱愛人民,才有如此堅定信念,將青春和生命奉獻給脫貧攻堅事業。向黃文秀致敬!”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4

  《大山的女兒》作為脫貧題材劇,無論是人物造型,故事場景還是人物表演都返璞歸真,讓觀眾讚不絕口,直言土味十足,有了《山海情》般的美學質感。沒有美顏、沒有美白、沒有磨皮。劇中人物皮膚黝黑,穿著樸素,都以真實面貌展現在觀眾面前,非常接地氣。崎嶇的山路、綠色的大山,美麗但也貧苦,去一趟村裡就要十幾公里,不開車根本不行,村裡也是蕭瑟破敗,當時廣西百坭村的風貌也在劇中真實呈現,有著鮮明的“粗糲”感。

  此外,楊蓉飾演的黃文秀戴著眼鏡,梳著馬尾辮,跟原型非常像。說著廣西普通話的楊蓉,既有原生態的味道,又有當代大學生的氣質,更演出了黃文秀的神韻,尤其是她被劉奕君飾演的農戰山誤會的那場爆發戲:我黃文秀不是來鍍金的,是帶著鄉親們脫貧的,可謂信仰堅定,張力十足。在劉奕君生活化演繹下,農戰山煙一點,眉頭一皺,廣西話一出口,一個土生土長的廣西鄉村本地幹部的形象躍然熒屏。眾多觀眾點贊:“《大山的女兒》各種小細節很用心,全民說廣西方言,特別是黃文秀說的那句“不得噢”,很親切,太有感覺了。”“農戰山一臉正氣卻封閉固執,劉奕君將這種矛盾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全劇可謂自然真實,“土”味十足,這不是貶義詞,而是鄉土,是接地氣。”

  不精緻、不誇張、不做作!講實事、說方言、訴真情!有劇評人評價:“這部電視劇採用了較為純粹的現實主義敘事手法,質樸當中透露著真實感。”有觀眾表示僅看前兩集,就已經感受到這部劇的濃濃誠意與質感,“土裡土氣的劇集細節,讓人感覺無比真實,給人一種沉浸式觀感,同劇中人共情,感受鄉村扶貧的不易。”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5

  近日,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黃文秀先進事蹟改編創作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在CCTV-1黃金時段開播,電視劇深度還原了文秀同志芳華無悔、初心不滅,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感人故事。

  文秀學姐在人生之路正芬芳時,毅然決然選擇背起行囊回山鄉。她曾說“我是從貧困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得到過黨和政府的資助和培養,希望將來能為祖國和家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事實證明,她真的做到了她所說的那樣,她放棄留在大城市的好機會,主動來到了一個位於大山深處、離百色市區164公里的村子,用智慧和汗水肩負起百坭村100餘戶貧困人口的脫貧重任。

  回鄉後,文秀學姐擼起袖子挽起褲腳扎身於泥土之中,懷揣著一腔赤誠只為百姓。最終經過不懈努力,百坭村僅一年時間就順利脫貧88戶,貧困發生率降至2.71%,這位“大山的女兒”真正帶領人民群眾走向了幸福生活。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鄉村振興,國家就復興。作為黃文秀的校友,我們要向文秀學姐學習,學習她的敬業精神,學習她為民謀幸福的大愛品質,學習她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崇高精神,雖然她的生命因暴雨永遠定格在了年輕的三十歲,但是在百色大山裡,她永遠是最美的晚霞;在脫貧攻堅中,她永遠是醒目的黃花,她的精神將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6

  這部電視劇我從第一集到第三十集一集不落的都看完了,電視劇演的很詳細,楊蓉姐姐把黃文秀書記刻畫的特別好,讓我狠狠地共情了。每每看到那些一個個破防的瞬間,眼淚總是止不住的流,我也經常在想,原來世界上真的存在那麼無私,那麼為別人奉獻的人啊!

  我也在網上關注了很多黃書記個人的情況,她們家以前就是貧困戶,在她當上書記前幾年才脫了貧,家裡的條件不是特別富裕。從小家裡沒有多餘的錢供她上學,是國家的補助才勉強讀完高中,考上大學。在研究生畢業後,黃書記拒絕了北京高薪待遇的工作崗位,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回自己的家鄉工作。後來,她就被分配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當第一書記。

  在剛剛到達村裡的時候,很多工作不好開展,村裡的村民都不信任她,覺得一個外面來的人小姑娘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當她一家一家去走訪,瞭解貧困戶的情況的時候,很多人也都是避而不見,在電視劇裡可以看得出:班華元,黃元軍就是這樣,遠遠的看見黃書記走來,確是避而不見。但是,作為第一書記的她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她找與他們這些人親近的人去做思想工作,抓住他們的想法,旁敲側擊,瞭解情況。黃書記僅僅用兩個月時間就深入瞭解了全村195戶貧困戶的情況,使扶貧之路有了好的開局。在扶貧中,黃書記根據當地的地形,探索出了適合村子發展的產業,發展了五個脫貧致富帶頭人,引領村民們建立合作社,短短一年的時間,村裡有88戶418人脫貧。由此可見,黃書記在脫貧一線的付出之大。而且,黃書記還很有遠見,脫貧後的農村生活怎麼建設,一直是她不斷思考的問題。

  現在,百坭村的面貌早就煥然一新了,已經成為了黃書記所構想的樣子,老有所依,幼有所養,環境乾淨整潔的美麗鄉村!

  作為青年一代的我,也會反覆觀看黃文秀書記的事蹟,認真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未來的某一天能夠為自己的家鄉做貢獻!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7

  6月26日晚,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黃文秀先進事蹟改編創作,雷獻禾執導,楊蓉、劉奕君領銜主演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大山的女兒》在CCTV-1黃金時段開播。

  觀看後,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身邊的“時代楷模”黃文秀不僅是百色老區人民不可忘卻的懷念,更是激勵著一批批新時代青年奮勇前進的精神燈塔。

  一、“不負人民”的崇高境界

  作為一名黨員,文秀同志以她秀美生命的鉅獻,以她短暫而光輝的一生,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值得我們農墾人學習終生、仿效終生、參悟終生。

  (一)勵志愛民

  許慎《說文解字》對於漢字的“志”有個生動而準確的解釋:“志者,心之所之也”。文秀同志考上北京師範大學的碩士生後,本來留京工作是不成問題的,可她幾乎沒有考慮過留京的問題,自始至終都在關心和參與有關廣西的人才市場和跟扶貧有關的就業資訊。投身扶貧工作後,即使父親病重急需照顧,她心裡更多的還是想著百坭村如何脫貧。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心志片刻也沒有離開過貧寒的家鄉人民,片刻也沒有忘記養育她的那片土地。

  (二)獻身扶貧

  報告團裡文秀同志的同學同事回憶她生前的點點滴滴,沒有一個不說她愛美愛笑,可自覺自願地肩負起扶貧重擔之後,她把飄逸的披肩秀髮紮成一綹樸實的馬尾,她把鮮麗亮眼的裙子收藏起來,一身勞動者的裝扮,投身到了群眾身邊,將全部的`貧困戶標上了地圖,跟他們稱兄妹、喝土酒,打成一片。在我們看來,她已經把自己百分之百地擺進了黨的扶貧事業,沒有半點保留。

  (三)死而後已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文秀同志的辛勤付出,讓我們看到了她的事蹟和成果。在她的帶領下,原本破爛不堪的道路和水渠修好了,百坭村的水果大面積種植、大量暢銷成功了,88戶417名鄉親脫貧了。而心心念念村裡的灌溉水渠連夜冒雨回村的她,突遇山洪獻身了。

  二、忠誠純淨的至善品質

  (一)靈魂深處感黨恩

  文秀同志在扶貧日記中引用一位名人的話:“一個國家的落後在於精英的落後,而精英的落後在於嘲笑民眾的落後”,隨後頗有感觸地說:“我們黨深刻明白這個道理,從而提出要教育扶持一批人脫貧,並且扶貧要扶志和扶智,這樣一個切實為群眾謀發展、謀福利的黨,我怎麼能不響應號召呢?”這番話並沒有空談大道理,卻情真意切地披露了文秀同志的心跡,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好黨員。

  (二)務實擔當踐初心

  文秀同志的日記裡有這麼幾句話“人不能只為自己活著”“只有紮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她響應黨的號召,懷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教誨,奔赴扶貧最前線,並不是做做樣子、應付了事,而是撲下身子,勇挑重擔,往深裡走、往實裡走,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把自己融入到人民群眾之中,融入到那片貧窮但充滿潛力的桂西大地。

  (三)先人後己忙奉獻

  堂堂華夏,美女如雲。為什麼有的人我們初見覺得很美,可一交談、一接觸,很快就覺得她並不美呢?原因就在於她有的只是外在的肌膚之美,缺乏心靈之美的魅力,其美便不堪一擊。可是,看到黃文秀,特別是熟悉了她的先進事蹟之後,我越看她的照片和影視形象越覺得她非常美,而且非常地耐人品味。她的美帶有一種無以言表的魔力,在震撼著我的視覺和感覺,似乎有一雙天使的翅膀在扶持著我,不由自主地參與到她先人後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與她同呼吸、共進退,跟著她丟棄那些私心雜念的糟粕、向上昇華。似乎劇情中的她有多忙碌,我的心也有多忙碌。作為觀眾,我被她的事蹟深深地感染了。受教育,原來是這樣的美好。

  三、踔厲奮發的粉絲願景

  大美無形,潤物無聲。黃文秀的美,美在骨髓、美在億萬人的心中。她對我們這些粉絲的震撼力、感染力是無窮的。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必將激發出氣勢磅礴的奮進力量,鼓舞和激勵我們奮力譜寫出一曲又一曲加快打造現代一流食品企業、建設壯美廣西的動人樂章。

  (一)樹好“三觀”校正人生座標

  自治區黨委號召我們學習黃文秀精神,並不是教育年輕人簡單模仿文秀同志冒雨犧牲的行為,而是為了引導全區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要大家明確,該怎樣確立自己的思想立場和人生座標,人該怎樣活。我們要以黃文秀為榜樣,盪滌靈魂、找到初心、砥礪擔當,校正自己的人生航向,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努力增強自己的綜合素養,投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

  (二)胸懷“大我”蓄積巨大能量

  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我們肩負著中國改革發展攻堅的使命、責任和人民群眾的期望而負重前行,前行的路上或許荊棘滿布,或許還有不理解、不接納,但這些在理想信念的“大我”那裡算得了什麼,我們要學習文秀同志,把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追求,忘“小我”存“大我”,投身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安排、認同的工作,心中有了信仰、腳下才有力量。

  (三)對標對錶何妨吟嘯且徐行

  黃文秀生前好友陳麗美曾說:“生活中沒有了文秀,傷痛會長久地陪伴著我們;生命中有了文秀,我們就有了繼續前行的力量!”文秀走了,我們來了,循著楷模的足跡,需要湧現出一大批的繼起者,這就是對文秀最好的告慰。毫不猶豫地接過文秀的“接力棒”,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不斷乘風破浪,砥礪前行,走好新時代農墾的長征路,奮力書寫打造現代一流食品企業嶄新篇章,我們就一定能夠實現既定目標,推動農墾發展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8

  在看了央視播出的《大山的女兒》,我內心感慨萬千,她犧牲的那一刻,我不禁潸然淚下。

  北師大碩士畢業的黃文秀動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她的家鄉,在百色市委宣傳部任職,2018年她主動請纓到廣西最貧困的一個小山村百坭村任第一書記,白天她走村事戶諞訪貧困戶,晚上與“村兩委”研究脫貧對策,制定工作方案全力推進。黃文秀克服困難、不懈努力,在一年多時間內讓88戶貧困戶順利脫貧。但是一場暴雨卻將黃文秀年輕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扶貧路上。黃文秀犧牲了,但是扶貧並沒有結束,其他人接過黃文秀的接力棒,努力使白坭村實現了全村脫貧,如今黃文秀為百坭村設計的願景也一一實現,一個幸福的百坭村逐漸呈現在世人眼前,該劇展現了以黃文秀為代表的新時代青年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和奉獻精神,描繪出一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畫卷。該劇是一部根據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黃文秀事蹟改編創作的現實題材電視劇。

  2019 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詞這樣評價黃文秀:“有些人從山裡走了,就不再回來,你從城裡回來,卻再沒有離開。來的時候惴惴,怕自己不夠勇敢,走的時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華。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脫貧的戰場,你是醒目的黃花。

  黃文秀同志研究生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在自己為之熱愛的工作崗位上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她將30歲的大好年華定格在扶貧路上,將知識帶回家鄉,用行動建設家鄉,用生命譜寫扶貧樂章,身體力行,不忘初心,知重負重,砥礪前行,她是脫貧攻堅道路上的踐行者,同為選調生的我們。更要以她為標杆,主動擔起帶領群眾脫貧攻堅的重任,紮根基層,腳踏實地,用實幹譜寫未來。

  透過觀看電視劇《大山的女兒》,我對黃文秀同志的先進事蹟有了進一步瞭解,黃文秀同志對初心的堅守令人敬佩。新時代的黨員幹部,心裡要燃氣一團火,要像黃文秀一樣,在選擇理想的時候,要讓自己真正熱血起來,要主動響應祖國和社會的需要,投入到真正可以發揮拳腳的地方,在基層這邊給祖國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地方。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9

  以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黃文秀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該劇是根據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時代楷模”黃文秀事蹟改編創作的現實題材電視劇。這是一部值得所有人觀看的展現現代年輕共產黨員精神面貌的具有教育意義的電視劇。

  看完電視劇《大山的女兒》,我被黃文秀同志先進事蹟深深感動。這樣一位年僅30的年輕的扶貧幹部不分寒暑春秋,不管颳風下雨,常年奔波於縣城與村莊,用生命踐行了一個年輕共產黨員對初心和使命的堅守。

  黃文秀始終心繫廣大群眾,在服務社會和全心全意為家鄉人民服務中詮釋了生命的意義。在入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她捲起褲管,挽起袖子幫貧困戶收拾房間,掃院子,有的村民一次不讓進,她就去兩次、三次,家裡沒人她就去田地裡去,邊幫村民幹農活邊聊天。她實地勘測村道,跑專案,做方案,全程跟蹤實施;她帶領村民學習別村種植經驗,結合山裡實際發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產業;她計劃在村裡辦個幼兒園,聯絡母校的師生來調研,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裡,帶領88戶418名貧困群眾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

  黃文秀的故事,是在給黨員幹部豎起一面精神旗幟,鼓勵大家要將個人的成長成才之路與祖國的建設發展之路緊密結合起來,犧牲小我,成就大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奮鬥的路上幹出一番新天地。

  電視劇大山的女兒觀後感10

  近期CCTV-1綜合播出以脫貧攻堅第一書記黃文秀同志為原型的電視劇《大山的女兒》,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片段都讓我潸然淚下。

  司馬遷曾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黃文秀,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原本可以在首都找到一份體面且高薪的工作,然後她卻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也正是在開展工作中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了基層、奉獻給了脫貧攻堅,年輕的生命永遠的定格在了扶貧路上,年僅30歲。她把溫暖撒在了白坭村的每一寸土地上,她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大家的腦海中。

  讓我觸動最深的地方有兩個:一是黃文秀書記說總是有人要回來的,我就是要回來的那個人。二是遇到山洪的時候對自己的介紹,我叫黃文秀,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知識改變命運。大山裡的孩子,都是透過發奮圖強讀書走出去,用知識改變自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多方多人多事證明,確實是出去了就再也不想回來,很多人都會忘記那個生養自己的地方,更有甚者都不願意提及自己的家鄉,更別說為自己的家鄉幹實事了。然而黃文秀做了一個別人不敢做、不願意做的決定,她堅持自己的初心使命和崇高信仰回到了那個生育她的貧困山區,開始了漫漫扶貧路。工作期間她自己手繪了一張村上的地圖,每個貧困戶的情況都有詳細的註解。她的細心、熱心、決心堅定了她的人生信仰,她有自己堅持要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她用頑強的意志力和迎難而上的勇氣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元代詩人王冕的《墨梅》有云: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電視劇在拍攝期間,白坭村的老百姓驅車數小時就為了看一眼飾演她的女演員像不像她,這也充分的說明了鄉親們不捨文秀書記的深厚情誼,也說明了文秀書記人雖然走了,但是她的形象卻永遠的印刻在了每一個群眾的腦海裡。

  文秀書記的故事值得我們品味,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她值得我們懷念。她用青春書寫共產黨員的情懷,用生命詮釋共產黨員的宗旨。新時代的共產黨人,必然是勇於擔當,甘於奉獻,不落人後的一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