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傳》閱讀答案及譯文

《孫思邈傳》閱讀答案及譯文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嘆曰:“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適小難為用也。”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徵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嘗謂所親曰:“過五十年,當有聖人出,吾方助之以濟人。”及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年已老,而聽視聰瞭,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顯慶四年,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又固辭不受。

  上元元年,辭疾請歸,特賜良馬,及鄱陽公主邑司以居焉。當時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執師資之禮以事焉。照鄰有文雲:“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高談正一,則古之蒙莊子;深入不二,則今之維摩詰。”照鄰有惡疾,醫所不能愈,乃問思邈:“名醫愈疾,其道何如?”

  思邈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之於人;善言人者,亦本之於天。天有四時五行,寒暑迭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蜺,此天地之常數也。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②,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陽用其形,陰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④,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症發乎面,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思邈自雲:“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詢之鄉里,鹹雲數百歲人。話周、齊間事,歷歷如眼見。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初,魏徵等受詔,修齊、梁、陳、周、隋五代史,恐有遺漏,屢訪之,思邈口以傳授,有如目睹。

  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牢。經月餘,顏貌不改。舉屍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選自《舊唐書?孫思邈傳》,有刪改)

  註釋:①孫思邈:唐代醫學家,人稱“藥王”,著有《千金方》;②容衛:中醫名詞,榮指血的迴圈,衛指氣的周流;③精:實質;④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充塞就長皰癤,匱乏就生膿瘡。

  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吾方助之以濟人 濟:治理

  B.年已老,而聽視聰瞭 瞭:明白

  C.邈道合古今,學殫數術 殫:窮盡

  D.遺令薄葬 薄:簡單、節儉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孫思邈年輕時就喜歡談論老子、莊子以及諸子百家的學說,並且喜愛佛經。

  B.盧照鄰認為孫思邈學問淵博,見解高超,就像古代的莊子和當今的維摩詰聖僧。

  C.孫思邈一生大多數時間隱逸行醫,拒絕了多位皇帝授予的官職,說明他胸無大志,對功名也沒有興趣。

  D.孫思邈的年齡是個謎,他自己說是隋文帝辛酉年間出身,到現在93歲,但他談起北周、南齊年間的往事,如同親眼所見,鄉里人都說他有幾百歲。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漢語。(8分)

  (1)此聖童也,但恨其器大,適小難為用也。(5分)

  (2)症發乎面,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3分)

  9.請用自己的語言簡要概括孫思邈所說的“名醫之道”。(4分)

  參考答案

  6.B瞭:明亮

  7.C孫思邈曾對好友說:“五十年後會出聖人,那時我才幫助他治理天下”。

  8.(1)這是一個神童啊,只是遺憾他本領太大,假如在我這小小州衙就難以施展。(判斷句、恨、器、難為用,各1分,句意1分)

  (2)症狀顯露在面容,病情改變著形貌,如此類推自然現象也是這樣。(每句1分)

  9.治病要從顯露的表象,看隱蔽的實質;(答“天人合一”亦可)治病膽要大心要細,考慮要周密行動要堅決。(每點2分)

  參考譯文

  孫思邈,京兆府華原縣人。他七歲入學,一天能背誦一千多字的文章。20歲時,就擅長談論老子、莊子以及諸子百家的學說,並且喜愛佛經。洛州總管獨孤信見到他後讚歎說:“這是一個神童啊,只是遺憾他本領太大,假如在我這小小州衙就難以施展。”北周宣帝時,由於王室經常發生變故,他就隱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楊堅輔佐北周朝政,徵聘他擔任國子博士,他推說生病沒有出任。曾經對他的好友說:“五十年後,會出聖人,那時我才幫助他治理天下。”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徵召他到京城,已經老了,但耳聰目明,要授給他爵位,他堅決謝絕。顯慶四年,高宗李治召見他,授予他諫議大夫官職,又堅決謝絕。

  高宗上元元年,孫思邈因病請求回鄉,高宗特地賜給他駿馬,安排他住進鄱陽公主封地的莊園別墅。當時的著名詩人學者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人,按照孝敬老師的禮儀侍奉他。盧照鄰有文章說:“孫思邈思想貫通古今,學術窮盡天文、曆法、占卜。他闡述世界萬物永恆不變之根本的高超見解,就是古代的莊子;研究精深的學問專心致志,就是當今中國的維摩詰聖僧。”盧照鄰患有痛苦難治的疾病,醫治不好,就問孫思邈:“高明的醫生治好人的疾病,他憑的是什麼?”

  孫思邈說:“我聽說會談自然規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為依據;會談人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則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冷熱交替,就是它迴圈執行的規律,平和就下雨,激奮就颳風,凝滯就結霜落雪,擴充套件就出彩虹,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現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腎肝心五臟,起床睡覺,呼氣吸氣,精神元氣時衰時旺,通暢就生氣血,顯現就是神色,振動就有聲音,這些就是人的正常現象。從顯露的.表象,看隱蔽的實質,這是研究自然和人體的共同方法。一旦陰陽失調,地氣升騰就發燒,天氣阻隔就發冷,充塞就長皰癤,匱乏就生膿瘡,奔跑就會喘息睏乏,乾渴就會焦黃枯燥,症狀顯露在面容,病情改變著形貌,如此類推自然現象也是這樣。對於人體疾病,高明的醫生用藥物疏通,用針灸治療。對於自然災變,國君人臣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順天意民心,用最大的努力解決具體問題,那麼人體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災害有的可以消除。”他又說:“治病膽要大心要細,考慮要周密行動要堅決。”

  孫思邈自己講他出生於隋文帝開皇辛酉年,到今年九十三歲了,問他的鄉親,都說他是幾百歲的人,他談起北周、南齊年間的往事,分明如同親眼所見,以此驗證,他不止一百歲了。當初,魏徵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編纂南齊、南梁、南陳、北周、隋朝的歷史,擔心遺漏,多次詢問他,孫思邈口述起來,宛如親眼看見。

  孫思邈於高宗永淳元年去世。遺囑要求從簡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豬等祭祀牲畜。死後一個多月,臉色外貌沒有變化,抬起遺體入棺,輕得好像只是拿著空空的衣服,人們為之驚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