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閱讀答案及譯文

《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閱讀答案及譯文

  《張樂於張徐傳》是西晉時史學家陳壽創作的一篇傳。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閱讀答案及譯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也。黃巾起,鮑信招合徒眾,禁附從焉。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屬將軍王朗。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使將兵詣徐州,攻廣戚,拔之,拜陷陳部尉。從至宛,降張繡。繡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禁曰:“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錄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復從攻張繡於穰,禽呂布於下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會孫權禽羽,獲其眾,禁覆在吳。文帝踐阼,權稱籓,遣禁還。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帝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拜為安遠將軍。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薨。

  (選自《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有刪節)

  4.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 異:認為……奇異

  B.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 稍:稍微

  C.禽呂布於下邳 禽:捉住

  D.帝慰諭以苟林父、孟明視故事 故事:先例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于禁有統兵才能的一組是 ( )

  ①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②使將兵詣徐州,攻廣戚,拔之

  ③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④乃入謁,具陳其狀

  ⑤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 ⑥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 D.②③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祖掌管兗州時,于禁和自己的同鄉到他那裡跟隨他,並被奉為都伯,歸屬將軍王朗。王朗認為禁有奇異的才能,推薦了他,說他的才能足以擔任大將軍。

  B.于禁和太祖談話後,被太祖著重,太沮任命他為軍司馬,讓他統兵到徐州攻打廣戚,于禁攻克了廣戚,活捉了張繡,因作戰有功被升為陷陳都尉。

  C.黃巾軍投降,號稱青州兵,得到了太祖的寬恕。他們公開搶劫。于禁大怒,征討他們,列舉他們的罪狀。于禁因此受到太祖的`肯定和封賞。

  D.建安二十四年,太祖派于禁協助曹仁到樊討伐關羽。遇漢江漲水,平地上水深達數丈,七軍被淹。于禁投降,只有龐德堅守氣節最後戰死。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3分)

  (2)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辮之。”(4分)

  (3)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3分)

  參考答案

  4.B (稍:逐漸)(3分)

  5.D (①寫于禁投奔太祖,④寫于禁處事從容,⑥寫于禁的軍隊困漢江漲水而被淹這一客觀事實)(3分)

  6.B (于禁任陷陳郝尉是在攻克廣戚之後,降服張繡之前。)(3分)

  7.(1)唯獨于禁統率跟隨他的數百人,邊戰邊退,雖然百死傷但也沒有逃離隊伍的。(3分。關鍵詞:獨、且,各1分,句意通順一分)

  (2)有人對於禁說:“青州兵已經告了你的狀了,你應該趕緊到太祖那裡辯論清楚。”(4分。關鍵詞:訴、促、辨,每詞1分,句意通順1分)

  (3)現存賊兵在後面,追到的時間無法確定,不提前做好準備,用什麼來對付敵人?(3分。關鍵飼:“無時”、“何以”,每詞1分,句意通順1分)

  參考譯文: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黃巾起義,鮑信招集聯合眾人,于禁跟隨了他。到太祖掌管兗州時,于禁和他的同鄉都到太祖那裡(跟隨他),並被封為都伯,歸屬將軍王朗。王朗認為禁有奇異的才能,推薦了他,說他的才能足以擔任大將軍一職。太祖召見他和他淡話,任命他為軍司馬,讓他統兵到徐州,攻打廣戚,攻克廣威之後,任命他為陷陳都尉。(于禁)跟隨太祖到宛,降服了張繡。後來,張繡又叛變,太祖和張繡作戰,形勢不利,大軍失敗,返回舞陰。這時軍隊混亂,各自抄小路投奔太祖,唯獨于禁統帥他的數百人,邊戰邊退,雖然有死傷但也沒有逃離隊伍的。敵軍追趕逐漸緩慢,于禁慢慢地整理好隊伍,敲著鼓回擊。還沒有到太祖的住處,路上遇見幾十個人身上有傷,裸著身子逃跑,于禁問他們原因,他們回答說:“(是因為)被青州兵搶劫。”當初,黃巾軍投降,號稱青州兵,太祖寬恕了他們,因此他們憑藉這敢做搶奪之事。于禁大怒,命令青州兵說:“青州兵同樣歸屬曹公,你們還要做強盜嗎?”於是征討他們,列舉他們的罪狀。青州兵急忙跑到太祖那裡去告狀。于禁趕到以後,先整理營壘,沒有時間去拜見太祖。有人對於禁說:“青州兵已經告了你的狀了,你應該趕緊到太祖那裡辯論清楚。”于禁說:“現在敵人在後面追趕,追到的時間無法確定,不先做好準備,怎麼來對付敵人?況且太祖聰明,誣陷告狀又有什麼作用呢!”慢慢地鑿出護城河,安置營壘完畢,(他)才去拜見太祖,詳細地陳述事情的原委。太祖高興地對於禁說:“在清水的危難時刻,我非常著急,將軍能夠在混亂中整理好隊伍,討伐士兵,使營壘堅固,有不可動搖的氣節,即使是古代的名將,又有誰能超過你啊!”於是記錄于禁前後所立的功勞,封他為益壽亭侯。又讓他跟隨著自己到穰攻打張繡,在下坯擒獲呂布,另外和史渙、曹仁在射犬攻打眭國。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派曹仁到樊地討伐關羽,又派于禁協助曹仁。秋天,下大雨.漢江漲水,平地上水深達數文,于禁等七軍都被淹沒。于禁和眾將登上高處望看大水,毫不退避。關羽駕著大船衝到近處攻打于禁等,于禁於是投降,只有龐德堅守氣節最後戰死。太祖聽說這些後,哀嘆了很久,說:“我認識于禁三十年了,他為什麼在面臨危險身處危難時,反而趕不上龐德呢!”恰逢孫權擒獲關羽,俘獲了關羽的部下許多人,于禁於是又投降了吳國。魏文帝即位後,孫權自稱藩臣,派于禁回魏國。文帝接見於禁,于禁鬍鬚頭髮雪白,面容憔悴,流淚叩頭。文帝用荀林父、孟明視的先例安慰他,任命他為安遠將軍。想要派他出使吳國,先讓他從北邊到鄴祭拜高祖陵。文帝派人提前在陵屋上畫了關羽戰勝、龐德憤怒、于禁投降的情景。于禁見了,羞愧憤怒,發病而死。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陳壽少時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長廣太守、治書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職。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10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全書共65卷,36.7萬字,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三國志》簡介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斷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前半生是在蜀漢度過,入仕後,受宦官黃皓排擠而不得志。蜀漢滅亡後,陳壽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鉅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為了避免曹魏的《魏書》與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魏書》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鹹平六年(1003年)將三書合為一書,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