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生於大眾,成於大眾”閱讀答案

“詩生於大眾,成於大眾”閱讀答案

  ①詩生於大眾,成於大眾。大眾的原始表達是詩性特徵生髮的前提。大眾詩性表達的需求,是詩歌存在的依據。從民歌到詩歌,詩在傳誦中存活,在流動中成熟。群眾的喜好、相傳、加工,是詩歌在文體上獨立併成為社會公有之物的必要過程,沒有這個過程便沒有詩歌。就一個民族而言,對詩性的感知和確認,是集體的共識,不是單個人及少數人的自我命名。關於詩的最起碼的正規化、規則的理解也必然是各個民族基於共同的審美習慣和語言習慣,長期積澱而成。

  ②詩是以語言為材料的藝術品。由語言結織而成的詩歌文字,滲透著大眾的語言經驗和文化沉澱。詩歌語言的進步,以大眾語言的發展為基礎。大眾生生不息、富有活力的語言活力,讓詩歌的語言茂而□□。

  ③詩性的語言,不在於“生”而在於“熟”,與民眾語言貼得越近越好。公認的是,詩人運用現實的、活的語言,詩性效果遠勝於舊的、“死”的語言,運用民族的、自然的`語言,效果遠勝於外來嫁接的和硬造的語言。詩性的語言,天生具有大眾化的基因。

  ④ 必須說明,肯定大眾對於詩歌、大眾化對於詩歌發展的意義,並非否定一些有小眾化傾向的詩歌的作用。這些詩歌的意義在於,它們往往追求詩的探索性、先鋒性、實驗性,在詩歌的風格、形式、語言上另闢蹊徑,在為詩歌成長開闢新的可能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詩歌可以偏執於小眾化、個人化立場。一味小眾化、個人化,就會破壞詩性之根;一味小眾化、個人化,就會斬斷詩性之鏈;一味小眾化、個人化,就會折損詩性之翼。

  ⑤大眾對於詩歌有更高的美學期待,所以詩歌需要正視大眾,也只有包容和親近大眾,才能對詩歌內部秩序進行重建,啟用它的生命力,構建新的詩學觀念和美學模式。保持面向大眾的姿態,才能使詩人離開自我立法的虛妄和自我評價的盲目,才能保有對錶達形式的變革意願和敏感性。

  ⑥新詩百年,歷經斷裂與成長。一個或許不是問題的問題讓一些詩人糾結:選擇“詩” 還是選擇大眾?我們的回答是:選擇有大眾的詩。

  5.根據上下文,下列詞語填入第②段“□□”處恰當的一項是( )。(2分)

  A.簡潔 B.通俗 C.新鮮 D.含蓄

  6.指出第④段畫線句運用的某一種修辭手法,並分其表達效果。(3分)

  7.聯絡全文,述“選擇有大眾的詩”的理由。(4分)

  參考答案:

  5.C

  6.(1)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闡釋了“小眾化、個人化”對詩性的存在基礎、傳承與發展的毀壞。(2)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闡釋了“小眾化、個人化”對詩性的儲存和發展的危害,增強了語勢。

  7.(1)大眾的原始表達是詩性生髮的前提,大眾詩性表達的需求是詩歌存在的依據;(2)詩歌基本的正規化、規則基於民族共同的審美習慣和語言習慣;(3)詩歌語言依賴大眾語言的發展而發展,帶有大眾語言的基因;(4)大眾的審美期待促進詩歌的創新與發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