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揚州禪智寺》閱讀答案及全詩賞析

《題揚州禪智寺》閱讀答案及全詩賞析

  題揚州禪智寺

  杜牧

  雨過一蟬噪, 飄蕭松桂秋。

  青苔滿階砌, 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 斜陽下小樓。

  誰知竹西路, 歌吹是揚州。

  注:唐文宗開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揚州禪智寺。當時,杜牧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洛陽,得知訊息,即攜眼醫石生赴揚州探視。唐制規定:“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離職。

  1、這首詩用字很講究,請簡要分析“青苔滿階砌”中“滿”字的表達效果。(4分)

  答案:“滿”字寫出臺階上青苔之密,間接寫出了來人稀少;(3分)渲染了環境的空寂悽清。(2分)

  2、尾聯“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4分)

  答案:襯托(或“以樂景襯哀情”、“反襯”、“對比”)。(2分)以樂襯哀,用歌舞喧鬧、市井繁華的揚州反襯出禪智寺的靜寂,更突了詩人孤獨悽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3分)

  3.此詩著意寫禪智寺的什麼特點?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寫這個特點的?結合全詩加以分析。

  答案:寫出禪智寺的靜寂的特點。角度及分析:

  ①以動即“蟬噪”反襯出禪智寺的靜,靜中見闊,鬧中見靜。秋雨秋風則烘托出禪智寺的冷寂。

  ②從視覺角度寫靜。青苔、白鳥,似乎是所見之物,信手拈來,卻使人倍覺孤單冷落。③從明暗的變化寫靜。於濃蔭暮靄的幽暗中見靜。“斜陽下小樓”,從暗中見明來反補一筆,頗得錦上添花之致。透過暮靄深樹,看到一抹斜陽的餘輝,使人覺得禪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這畢竟是“斜陽”,而且是已“下小樓”的斜陽。這種反襯帶來的效果卻意外的幽,格外的暗,分外靜。(寫出特點1分,寫出一個角度2分,寫出兩個角度5分)

  4.這首詩的二、三聯很講究煉字,請選取其中的“滿”和“生”,簡析其表達效果。

  答:“滿”字寫出了青苔之盛而來人之稀;“生”字以動寫靜,情態俱備。皆渲染了環境的空寂悽清。

  5.聯絡全詩,簡析首尾兩句的表現手法,並簡述這兩句反映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答:首句的“蟬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寫聲寫動,目的是以動襯靜,以聲襯靜,以樂襯哀,這種對照和反襯,更突出了詩人孤獨悽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6、詩的前兩聯創設了什麼樣的環境氛圍?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答:悽清或幽冷。①“蟬噪”反襯出禪智寺的幽靜。秋雨秋風則烘托出禪智寺的冷寂悽清。②青苔長滿臺階,寺內白鳥徘徊,不願離去,以此烘托出禪智寺的悽清幽靜。

  7、解說尾聯的內容,並說說本聯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誰想得到,竹林路西,就是歌吹沸天的繁華的揚州?而詩人卻只能在靜寂的禪智寺中寂寞度日。本聯既表達了對弟弟眼病的擔憂,又表達了對自己前程的黯然神傷和孤寂淒涼的心境。

  8、詩中主要運用哪些意象,寫出了禪智寺的什麼特點,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5分)

  答、意象:蟬、松桂、青苔、白鳥、暮靄、斜陽;(5分)

  特點:靜寂幽深 情感:孤寂、淒涼、憂傷。

  9、這首詩歌主要使用了什麼手法?結合作品加以分析。(4分)

  答:要點:借景抒情,善於利用襯托的手法,以動寫靜,以明寫暗,以繁華寫蕭條冷寂;結合作品,蟬噪襯幽靜,歌吹揚州的繁華襯禪智寺的幽靜。(4分)

  賞析:

  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揚州禪智寺。當時,杜牧任監察御史,分司東都洛陽,得知訊息,即攜眼醫石生赴揚州探視。唐制規定:“職事官假滿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離職。此著意寫禪智寺的靜寂,和詩人憂弟病、傷前程的黯然心境不無關係。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從“蟬”和“秋”這兩個字來看,其時當為初秋,那時蟬噪本已嘶啞,“一蟬噪”,就更使人覺得音色的`悽咽;在風中搖曳的松枝、桂樹也露出了蕭瑟秋意。詩人在表現這一耳聞目睹的景象時,用意遣詞都十分精細。“蟬噪”反襯出禪智寺的靜,靜中見鬧,鬧中見靜。秋雨秋風則烘托出禪智寺的冷寂。

  接著,詩人又從視覺角度寫靜。“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臺階長滿青苔,則行人罕至;“滿”字寫出了臺階上青苔之密,間接的寫出了來人稀少,渲染了環境的空寂悽清。寺內白鳥徘徊,不願離去,則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鳥,似乎是所見之物,信手拈來,卻使人倍覺孤單冷落。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從明暗的變化寫靜。禪智寺樹林茂密,陽光不透,夕陽西下,暮靄頓生。於濃蔭暮靄的幽暗中見靜。“斜陽下小樓”,從暗中見明來反補一筆,頗得錦上添花之致。透過暮靄深樹,看到一抹斜陽的餘輝,使人覺得禪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這畢竟是“斜陽”,而且是已“下小樓”的斜陽。這種反襯帶來的效果卻是意外的幽靜,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運用了襯托的手法,以樂襯哀,用歌舞喧鬧、市井繁華的揚州反襯出禪智寺的靜寂,更突出了詩人孤獨悽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詩人透過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禪智寺的幽靜,似乎文章已經做完。然而,忽又別開生面,把熱鬧的揚州拉出來作陪襯:“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禪智寺在揚州的東北,靜坐寺中,秋風傳來遠處揚州的歌吹之聲,詩人感慨系之:身處如此歌舞喧鬧、市井繁華的揚州,卻只能在靜寂的禪智寺中淒涼度日,“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傷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寫景中暗含著詩人多少身世感受、淒涼情懷。

  這首詩寫揚州禪智寺的靜,開頭用靜中一動襯托,結尾用動中一靜突出,一開篇,一煞尾,珠聯璧合,相映成趣,藝術構思是十分巧妙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