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夜月》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春山夜月》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春山夜月》是唐代詩人於良史的作品。此詩描寫春夜山中賞月的樂趣,詩人描繪了一幅清幽淡遠的春山夜月圖,流露出一種悠然自得、縱情山水的暢快心情。開篇兩句交代了全篇詩情產生的由頭,寫出了“多勝事”是“賞玩忘歸”之因。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春山夜月》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春山夜月

  於良史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嗚鍾處,樓臺深翠微。

  【試題】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這兩句詩妙趣橫生,為後人傳誦,請作賞析。

  (3)詩中起提綱挈領、統率全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你認為詩中哪一聯寫得最為精妙?談談你這樣理解的理由。

  (5)有人說這首詩的景物描寫是全詩精妙之所在,你同意這一看法嗎?請談談你的理解。(4分)

  (6)詩歌主要表現了詩人哪些情感?結合詩句簡要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表達了詩人沉醉於山中月下的美景,將要離開時依依惜別的深情。

  (2)“掬水”句,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弄花”句,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寫山花香氣溢滿衣衫。詩句表現了詩人可愛的童心和遊玩的興致。

  (3)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

  (4)詩中寫得最為精妙之句是頷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理由可以有①從結構上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筆筆緊扣,自然圓到。一、二句波紋初起至這兩句形成高潮,以下寫賞玩忘歸的五、六兩句便是從這裡盪開去的波紋。②這兩句寫山中勝事,物我交融,神氣完足,人情物態兩面俱到,既見出水清夜靜與月白花香,又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顯出詩人的童心不滅與逸興悠長。所寫“勝事”雖然只有兩件,卻足以以少勝多,以一當十。③“掬水”句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弄花”句寫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藝術形象虛實結合,意境鮮明,妙趣橫生。④精於煉字,“掬”字,“弄”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確是神來之筆

  (5)動靜結合(1分),虛實相生(1分)。“掬水”句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弄花”句寫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藝術形象虛實結合,字句安排上下對舉,使人倍覺意境鮮明,妙趣橫生。(2分)“掬”字,“弄”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確是神來之筆。

  或:遠近結合(1分),以動襯靜(1分)。正當詩人在欲去未去之際,夜風送來了鐘聲。他翹首南望,只見遠方的樓臺隱現在一處青翠山色的深處。末兩句從近處轉向遠方,以聲音引出畫面,愈顯清幽。(2分)

  (6)“多勝事”、“掬水”、“弄花”的詩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1分),“欲去惜芳菲”對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懷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致賞玩忘歸(2分)。

  譯文:

  春回大地,永珍更新,滿懷遊春逸興來到山中,山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備感賞心悅目,欣慰無比,以至夜幕降臨後仍留戀不已,竟而忘返。捧起清澄明澈的泉水,泉水照見月影,好像那一輪明月在自己的手裡一般。擺弄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遊興正濃真是不忍離去,哪管它規程迢迢;幾番下定決心離開,卻又依戀山中一草一木。懷著矛盾的心情,在山道上漫步徐行,這時一陣幽遠的鐘聲傳來,抬頭望那鐘鳴之處,原來是隱於翠綠叢中、月色之下的山中樓臺。

  【作者簡介】

  關於本詩作者於良史的情況,歷史上只有極為有限的一點記載。他的籍貫與生卒年已無法考見,只知道他生活於公元七五六至七六一年在位的唐隸宗前後,曾經當過徐州、泗州、濠州節度使張建封的從事,以後為張建封所推薦,在公元七五六——七五八年擔任過侍御史的官職。

  【賞析】

  從《全唐詩》錄存的七首五言詩看來,他的詩作,風格清淡閒雅,善於描摹物態風光,筆下時有警策之句,如“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冬日野望寄李贊府》),“雨洗山林溼,蛙鳴池館晴”(《閒居寄薛華》)等。五言律詩《春山夜月》之膾灸人口,流傳千古,也是與篇中具有警策動人的詩句分不開的。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意思是:春天的山中有許多美好事物,我去欣賞遊玩,由於景色迷人,入夜了,竟然忘了歸去。開頭這兩句,提綱挈領,統率全篇。以下六句,具體展開對“勝事”與“賞玩忘歸”的描述。在一、二句之間,又有因與果的關係,“多勝事”是“賞玩忘歸”的原因。所以,首句中的“勝事”又是全篇詩情產生的源頭。從通篇著眼,如果不能在接著展開的三、四句中將“勝事”寫得使人心嚮往之,那麼,其餘寫“賞玩忘歸”的筆墨,勢將形同無樑之屋,成為架空之論。

  在這吃緊處,詩人舉重若輕,毫不費力地闖過了難關。他寫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不能設想還有比這更為恰到好處的描寫了:第一,從結構上來看,“掬水月在手”句中的“月”,緊承第二句“賞玩夜忘歸”中的“夜”;“弄花香滿衣”句中的“花”,緊承首句“春山多勝事”中的“春”,運筆如環,自然圓合。一、二句波紋初起,至這兩句形成高潮,以下寫賞玩忘歸的五、六兩句便是從這裡盪開去的波瀾。第二,這兩句寫山中勝事,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情物態,兩面俱到。既見出水清夜靜與月白花香,又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顯出詩人的童心不滅與逸興悠長。所寫“勝事”雖然只有兩件,卻以少勝多,一能當十。第三,“掬水月在手”,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弄花香滿衣”寫山花馥郁之氣染上衣襟,將花香一分為二。一合一分,上下對舉,從字句到意境無不使人倍覺詩意盎然,妙趣橫生。第四,精於煉字。“掬”字、“弄”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不失為神來之筆。

  詩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於是,唯興所適,不計路程的遠近;而當要離開時,對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懷有依依惜別的深情。這就是詩人在寫出“勝事”的基礎上,接著鋪寫的.“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詩意。“欲去”的“去”字,在詩中雖與“來”字對舉,卻並不是“來”字的反義詞,而是“離開”的意思。這兩句寫賞玩忘歸,“欲去”二字又為折入末兩句南望樓臺留下伏筆。

  “南望鳴鐘處,樓臺深翠微。”正當詩人在欲去未去之際,夜風送來了鐘聲。他翹首南望,只見遠方的樓臺鑲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處。末兩句從近處轉向遠方,以聲音引出畫面,展示的雖是遠景,但仍然將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愛憐的筆觸輪廓分明的勾勒了出來,並與一、二、三句點題的“春山”、“夜”、“月”正好遙相呼應。

  綜上所述,可見三、四兩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是全詩精神之所在。這兩句在篇中,確如石中之寶玉,水中之珍珠,把四圍都照亮了。《石林燕語》記載,宋太祖曾在宴席上讓李煜念自己最得意的詩,李煜舉出《詠扇》中的兩句:“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說當賓主相見、拱手為禮的時候,拿著團扇就象圓月在手;輕輕搖動就覺爽風滿懷。李煜的詩,是有意的仿效,還是無意的偶合,沒有人考辨;如果與《春山夜月》中的三、四句比較起來,李煜的詩句只工於形似,神韻遠遠不及,那是顯而易見的。就憑這一聯,《春山夜月》就可不朽了,更何況全詩在藝術上既精雕細琢又出語天成呢!

  作品鑑賞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二百七十五。詩的開頭二句點出:春天的山中有許多美好的事物,自己遊春只顧迷戀玩賞,天黑了,竟然忘了歸去。這兩句,提綱挈領,統率全篇。以下六句,具體展開對“勝事”與“賞玩忘歸”的描述。一、二句之間,有因果關係,“多勝事”是“賞玩忘歸”的原因。而“勝事”又是全詩發脈的地方。從通篇著眼,如果不能在接著展開的三、四句中將“勝事”寫得使人心嚮往之,那麼,其餘寫“賞玩忘歸”的筆墨,勢將成為架空之論。

  在這吃緊處,詩人舉重若輕,毫不費力地寫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此處描寫堪稱恰到好處:第一,從結構上來看,“掬水”句承第二句的“夜”,“弄花”句承首句的“春”,筆筆緊扣,自然圓到。一、二句波紋初起,至這兩句形成高潮,以下寫賞玩忘歸的五、六兩句便是從這裡盪開去的波紋。第二,這兩句寫山中勝事,物我交融,神完氣足,人情物態,兩面俱到。既見出水清夜靜與月白花香,又從“掬水”“弄花”的動作中顯出詩人的童心不滅與逸興悠長。所寫“勝事”雖然只有兩件,卻足以以少勝多,以一當十。第三,“掬水”句寫泉水清澄明澈照見月影,將明月與泉水合而為一;“弄花”句寫山花馥郁之氣溢滿衣衫,將花香衣香渾為一體。藝術形象虛實結合,字句安排上下對舉,使人倍覺意境鮮明,妙趣橫生。第四,精於煉字。“掬”字,“弄”字,既寫景又寫人,既寫照又傳神,確是神來之筆。

  詩人完全沉醉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了。唯興所適,根本不去計算路程的遠近。而當要離開時,對眼前的一花一草不能不懷依依惜別的深情。這就是詩人在寫出“勝事”的基礎上,接著鋪寫的“興來無遠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詩意。這兩句寫賞玩忘歸,“欲去”二字又為折入末兩句南望樓臺埋下伏筆。

  正當詩人在欲去未去之際,夜風送來了鐘聲。他翹首南望,只見遠方的樓臺隱現在一處青翠山色的深處。末兩句從近處轉向遠方,以聲音引出畫面。展示的雖是遠景,但仍然將春山月下特有的情景,用愛憐的筆觸輪廓分明地勾勒了出來,並與一、二、三句點題的“春山”、“夜”、“月”正好遙相呼應。

  綜上所述,可見三、四兩句是全詩精神所在的地方。這兩句在篇中,如石韞玉,似水懷珠,照亮四圍。全詩既精雕細琢,又出語天成,自具藝術特色。

  名家點評

  《瀛奎律髓》:“掬水”、“弄花”一聯,恐是偶然道著。先得一句,又湊一句,乃成全篇。於六句緩慢之中,安頓此聯,亦作家也。

  《唐詩成法》:結亦有餘味。二聯俗中傳誦已久,故錄之。

  《瀛奎律髓匯評》:查慎行:三、四句法雖工,終屬小巧。紀昀:五、六頗有新味,好於三、四。無名氏(甲):晚唐非無佳句,但看過杜詩,便覺纖細不足為耳。許印芳:小家詩多如此,其弊至於有句無聯,有聯無篇。大家則運以精思,行以浩氣,分之則句句精妙,合之則一氣渾成,有篇有句,斯為上乘。學者當以大家為法,此等不可效尤也。

  《唐詩合選詳解》:“掬水”二句,逸興幽情,結成妙想,成妙句。

  作者簡介

  於良史,唐代詩人。曾為徐州、泗州、濠州節度使張建封從事,官至侍御史。約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年)前後在世。其詩選入《中興間氣集》。《全唐詩》存其詩七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