鹼蓬草的閱讀答案

鹼蓬草的閱讀答案

  鹼蓬草

  胡修江

  秋天是屬於陶淵明的。金秋的菊花開放時,天空藍得像一個童話,於是人們就登上高坡,高坡上滿是文人的詩情,親朋們精緻的思念。而此時,我的心靈卻被一叢叢紅紅的野草完全佔據了。鄉人說,那是鹼蓬草,是沿海灘塗特有的一種植被,也叫鹼蓬菜。說它是菜,是懷了親切;說它是草,是因為野生野長。五月長出新芽時,草葉還翠綠如滴,然後由於生長在海陸之間,潮來潮往間,葉子就逐漸開始變紅了,九、十月間,簡直是漫灘遍野的紅。它喜歡鹽鹼地,喜歡和海浪親吻,叢叢簇簇,紮根於荒涼,向翱翔的海鷗鋪展野性的美麗。

  鹼蓬草生長在海灘上,一年又一年,蠻橫、執著,看慣的人覺得是順理成章,初到的人覺得驚訝神奇。我雖不是伴著鹼蓬長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來到這裡,所以,我和它就有了一種若即若離的默契,它正適合我的細細閱讀。暫時的逃離城市,既非歸隱,也非從俗,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擾中尋到一點樸實的寧靜。登高賞菊,很多人是因為陶淵明,似是一種硬造的文人情結,我不想這樣。陶淵明的歸隱,因著文人的清高,並非本願,乃逃祿而歸耕,不論外表裝飾得如何輕視世事,灑脫不凡,內心卻更強烈地執著人生,非常痛苦。他種的豆從來就長不好,草長得太茂盛;他的田園就像一個裝飾好背景的舞臺,一個人粉墨登場,耕種就是演戲了。但當你面對這一叢叢猶如紅色的地毯般一直鋪到天邊的鹼蓬草時,你就會直面最樸素的生命詮釋:自然。你能炫耀一種堅強麼?堅強是在不適合自己的環境中的勇敢生存,鹼蓬草不是,它就適合鹽鹼地,土地肥沃,就會死亡;你能讚美一種熱情麼?熱情是無時無刻不在的青春的湧動,鹼蓬草不是,秋天過後就會凋萎。

  當年在大沽河邊,英雄戰死在疆場,鮮血染紅了大地,也染紅了河岸海邊的漫山遍野的鹼蓬草,從此野草塗上了英雄的光輝。今天,理想主義的時代漸漸遠離我們而去,但草卻依然在頑強地生長,鉛華洗盡,本色如初。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瓜菜代”的`歲月,鹼蓬草成為救命草。灘邊的漁民村婦採來鹼蓬草的籽、葉和莖,摻著玉米麵蒸出來紅草饃饃,幾乎拯救了一整代人。今天,也不會再有人會鍾情於它,只有一些都市人,在厭倦了生猛海鮮、大魚大肉後,買上一兩個鹼蓬菜的包子,調節一下已被油膩堵塞的腸胃。鹼蓬草依舊鮮紅亮麗,依舊春天發芽,秋天枯萎。它能覺出自己地位的變化、曾經的榮辱麼?草木無情,多情的只是人類自己,但往往又是自作多情。草依舊是草,就如同人依舊是人。

  鹼蓬草環繞的,是一處處的養蝦池,那些赤腳的農民經常從鹼蓬草上走過,每一天夕陽墜落的時候,家人送來飯菜,一家人就這樣在晚霞的餘暉中享受著最平常的幸福。為了看蝦,他們晚上經常睡在只能放下一張床的小屋中,夜風吹送,送來大海的濤聲,與之相伴的就是這叢叢的鹼蓬草,一生的匆忙歲月,幾世的艱辛勞碌,都融進瞬間的永恆中了。他們說,這裡沒什麼風景。風景就是每天一如既往的生活。

  如今,對都市人而言,單純玲瓏的風景已經不再具有太大的誘惑,粗獷與坦蕩反倒吊足了一些人的胃口。於是更多的人開始走馬觀花般地瀏覽“荒涼”,對此,我只想說,嚮往一種勾人魂魄的旅程的同時,不要玷汙了一份樸拙,一份厚重。

  對於那叢紅草,我也只是一個過客,迴歸都市,心依舊茫然,腳步依然匆忙。該忘掉的就忘掉吧,不能忘懷的,就存在心底,一切隨緣,自由地生長吧。

  (選自2017年第5期《散文選刊》略有刪改)

  4.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鑑賞,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開篇以金秋時節,人們登高賞菊,抒發詩情、思念開頭,既與下文關於“文人情結”的議論相呼應,又暗示鹼蓬草從未被人們所關注。

  B.鹼蓬草的形象是對生命最樸素的詮釋,它們在荒涼、寂寞的環境中地生長,展現出堅強、熱情的珍貴品質和樸拙而厚重的美。

  C.作者圍繞著鹼蓬草組織情思,敘寫不同時代人們對待鹼蓬草的不同情感態度,並由此延伸到對自然、風景和人類生活的思考。

  D.文中將現代都市人與“赤腳的農民”的生活形態作對比,並融入自身的感慨,體現了作者不同於一般都市人的風景觀和生活方式。

  5.鹼蓬草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文章是從哪些方面表現這一特點的?(5分)

  6.作者說“秋天是屬於陶淵明的”,後文又說很多人因陶淵明而登高賞菊,“似是一種硬造的文人情緒”,這是否矛盾?請結會原文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4.(3分)C(A項“暗示鹼蓬草從未被人們所關注”不合原文;B項“有著堅強、熱情的珍貴品質”不符合作者對鹼蓬草的理解;D項“體現了作者不同於一般都市人的風景觀和生活方式”不合原文,作者有著深刻的自省意識,在批判都市人的同時,也承認自己“迴歸都市,心依舊茫然,腳步依舊匆忙”。)

  5.(5分)①最突出特點:自然。(1分)②生長環境方面,自然地生長在人跡罕至的鹽鹼地;(2分)③生長過程方面,隨季節變化自然地生長、凋萎。(2分)

  6.(6分)不矛盾。①陶淵明真摯地熱愛秋天,又寫出了流傳千古的頌秋詠菊詩;(2分)②很多登高賞菊的人,並不具有陶淵明的情懷,只是在形式上模仿陶淵明;(2分)③作者這樣寫,意在說明很多人不能真正地欣賞草木的本性。(2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