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閱讀答案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閱讀答案

  在各領域中,我們很多時候需要適量地做些閱讀題,就有可能接觸到閱讀答案,藉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好的領會題意和知識點,有助於個人提升。你所見過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閱讀答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閱讀答案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日“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節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鮑叔遂進管仲進:保舉,推薦

  B.嘗與鮑叔賈賈:做買賣

  C.鮑叔不以我為貪以……為:認為

  D.管仲因而信之信:相信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鮑叔牙“能知人”的一項是(3分)()

  ①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②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

  ③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④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⑤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⑥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A.①③⑤B.③④⑤C.②④⑥D.①②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鮑叔牙善於識別人才,以至於在管仲被重用之後,天下人並不怎麼看重管仲,而是讚美鮑叔牙能知人。

  B、管仲執政善於順應民情,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C.在柯地會盟中,桓公背棄了曹沫逼他訂立的盟約。而管仲勸他信守盟約,說明管仲能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

  D.司馬遷認為管仲能夠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值得讚頌。這一點與孔子見解不同。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鮑叔終善遇之。(2分)

  (2)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4分)

  (3)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

  【參考答案】

  4、D。信: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信守。

  5、B。(①表現鮑叔的為人;②是管仲的作用;⑥是管仲對如何執政的'認識)

  6、C。(原文是“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只是想法,還沒變成現實。)

  7、(2分)(1)鮑叔始終對他很好。(得分點:“遇”)

  (4分)(2)天下的人不稱讚管仲的賢能,卻稱讚鮑叔能夠了解人(識別人才)。(得分點;“多”“而”“知人”)

  (4分)(3)百姓所向往的,就因勢而給予;百姓所不贊成的,就將它除去。(得分點:“俗”“因”“去”)

  拓展閱讀

  【答案解析】

  (1)“既”:……之後,已經。如“既見覆關”(《氓》,“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區區”:形容小。如“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過秦論》)。注意,“區區”在教材中也出現多種意思,如“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區區:謙言私愛(《陳情表》)。“何乃太區區”,區區:指見識短淺。“感君區區懷”,區區:誠摯(《孔雀東南飛》)。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富國強兵”現在也可用作成語,所以“富”和“強”的使動用法就不做要求了.“俗”:這裡指百姓。可結合後文“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推斷得出。

  (2)“塗”,通“途”,如“塗有餓殍而不知發”(《寡人之於國也》)。另,“遭之塗”是省略介詞的狀語後置句。“謝”:告辭。如“張良入謝”(《鴻門宴》)。“侯生視公子色終不變,乃謝客就車”(《信陵君竊符救趙》)。“閨”:內室。如“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一至”(《項脊軒志》)。“閨中只獨看”(《月夜》)。

  14.【命題立意】本題考查對文言文的理解和概括表達的能力。

  【參考答案】第一問:知人善用。第二問:表達了他對知己的渴望之情。(或:對舉賢薦能美德的讚揚之情。或:抒發自己不遇知己,受腐刑之辱的憂憤之情。)(第一問1分,第二問2分)

  【答案解析】《管晏列傳》是《史記》中的經典篇目,亦收錄在《古文觀止》中。本文著重敘述管仲受知於鮑叔牙,及晏嬰的禮賢下士,二人的政治成就反而略寫。雖管仲晏嬰相距百年,但司馬遷抓住“知己”主題予以合傳,前後貫通。作者遭李陵之禍,平生交遊故舊不為一言,因此特寫管鮑之交,寫晏嬰贖越石父,字裡行間凝集著個人身世的無限感慨,寄託憂憤之情,而這也正體現《史記》“無韻之《離騷》”的特點。

  【參考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有才幹。菅仲家貧,經常佔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麼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後,公子糾死了,管仲被囚禁。鮑叔於是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在齊國執掌政事,齊桓公憑藉管仲而稱霸,多次會盟諸侯,使天下全都復歸於正,這都是管仲的謀略。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合夥做買賣,分利潤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鮑叔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生活貧困。我曾經替鮑叔謀事,結果使他更加窮困,但鮑叔不認為我愚笨,知道時機有利和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都被君主免職,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幹,知道我沒有遇到好時機。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來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會為小節而羞,卻會因為功名不顯揚於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是鮑叔啊!”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後,甘願身居管仲之下。管仲在齊國執掌政事任宰相後,憑藉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位置,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國家富有、兵力強盛,(辦事)能與百姓同好惡。百姓想要得到的,就順著提供給他們;

  百姓反對的,就順應廢除。管仲處理政務,善於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齊魯在柯地會盟時,齊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勸齊桓公順應形勢樹立信義,諸侯們因此歸服齊國。管仲的財富可以跟國君相比,擁有三處庭院,設定反坫的土臺(管仲不是諸侯,但家中有諸侯才有的裝置),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後,齊國仍遵循他的政令,常比其它諸侯國強大。此後一百餘年,齊國又出了一位晏子。晏子輔佐過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由於生活節儉,盡心辦事,受到齊國人們的尊重。他做了齊國宰相以後,吃飯沒有兩種肉食,侍妾不穿絲織品做的衣服。越石父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途中遇到他,就解下車子左邊的馬把他贖出,用車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打招呼(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

  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把您從困境中解救出來,您為什麼這麼快就要求斷絕交情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瞭解自己的人那裡受到委屈而在知己面前應受到尊重。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瞭解我。先生既然瞭解我,把我贖救出來,這就是我的知己;知己卻不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於是就請他進廳堂,待為貴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