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鄉愁》名篇賞析

余光中的《鄉愁》名篇賞析

  《鄉愁》之所以成為余光中最為知名的作品,源於官方與民間、政治與文化的多重響應與碰撞。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的《鄉愁》名篇賞析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很多詩歌是描寫鄉愁的。“鄉愁”是中國詩歌中一個很常見、很普遍的主題。余光中的《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切、旋律動人的一曲。

  按內容來說,閱讀《鄉愁》時,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之感。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從“小時候”“長大後”到“現在”的簡單時間排列,從“母親”“新婚”到“祖國”的淺淺訴說,我們看到了詩人成長的足跡與歷史車輪碾過的印記。

  從情感上看,《鄉愁》表現出余光中濃濃的思鄉之情,更洋溢著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鄉愁是詩人思鄉的行吟,是詩人心靈的呼喚,是詩人風雨滄桑中的呻吟。而余光中筆下的《鄉愁》不僅如此,還裝載著歷史的血淚,飽含了海峽兩岸的滄桑。從“郵票”“船票”到“墳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峽”則是主題的昇華。鄉愁不再是個人情感的宣洩,而成了民族情感的化身——對祖國統一的渴望、對民族團結的期盼。整首詩歌字裡行間深深地流露出詩人心中那濃濃的“鄉愁”。

  《鄉愁》的意象是美的。鄉愁本是一種摸不著、理不清的情感,而詩人卻能透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四個意象,化抽象為具體,形象生動地把“鄉愁”表現得淋漓盡致。鄉愁自“小小的郵票”流出,那是兒子對母親的思念。說起郵票,不能不讓人想到家書。詩人巧妙地運用“郵票”這一意象,自然而然地誘發我們的聯想。鄉愁自“窄窄的船票”溢位,那是丈夫對妻子的摯愛。“船票”這一意象生動地刻畫出夫妻之間的距離感,形象地表現出夫妻之間的惜別之痛。鄉愁自“矮矮的墳墓”冒出,那是兒子對母親的懷念。詩人透過“墳墓”這一意象,讓我們感受到死亡的氣息,更讓我們體會到兒子對母親濃濃的愛意與深深的依戀。鄉愁自“淺淺的`海峽”漲出,那是兩岸人民心靈的呼喚。詩人始終堅信“淺淺的海峽”總會匯到“大海”的環抱中,用浪奏響《黃河大合唱》,用濤築成心連心的紐帶。

  《鄉愁》的藝術手法也令人矚目。在形式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為結構美,寓變化為統一。整首詩句式整齊,節與節之間均勻對稱。詩人還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條理清晰,結構嚴謹,使詩歌的主題得到進一步昇華;二為音樂美。全詩營造出一種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詩人運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和“淺淺的”這幾個疊詞,增添了詩歌的音樂美。在寫作手法上,詩人寄情於景,採用隱喻的手法,把鄉愁寄託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景物上,於無形之中流露出詩人的絲絲鄉愁。在語言上,這首詩語言質樸,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氣息。

  《鄉愁》是一曲海外遊子的深情戀歌,更是兩岸人們的心靈呼喚。鄉愁已不僅只是鄉愁,余光中筆下的《鄉愁》還成了幾代兩岸人們的情結,成了臺灣與大陸溝通的紐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