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詩《漂水花》賞析

余光中詩《漂水花》賞析

  《漂水花》的來歷,是華文現代詩壇的一則趣事,一段佳話。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余光中詩《漂水花》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1983年,臺灣著名詩人羅門到香港大學演講,與任職於香港中文大學的余光中同遊九龍“船灣長堤”等風景區。這兩位56歲同庚詩人,對海天之空闊忽萌起玩擲石片的遊戲的童心,在一番漂水花的'嬉戲之後,余光中為此寫了一首《漂水花——贈羅門之二》:

  在清淺的水邊俯尋石片

  你說,這一塊最扁

  那撮小鬍子下面

  綻開了得意的微笑

  忽然一彎腰

  把它削向水上的童年

  害得閃也閃不及的海

  連跳了六、七、八跳

  你拍手大叫

  搖晃未定的風景裡

  一隻白鷺貼水

  拍翅而去

  這裡純用有真意、去粉飾、不做作的白描手法寫漂水花的過程。不像在做詩,而“削向水上的童年”的諧趣充滿在字裡行間。他寫羅門俯尋之後,而說話,而得意,而微笑,而彎腰,而削,而拍手,而大叫,這一連串動態多麼生動傳神。動態的白描,描得如此簡明,如此緊湊,如此妙,似這般筆法,可能上溯到《史記》的名篇。至於音韻之妙,倒是末技。

  更為難得的是,羅門另有回贈余光中的同題詩《漂水花》。它雖然也是應酬式的小品,但同樣將詩人不泯童心的抽象時空假借具體的描繪生動地表現出來。羅門的《漂水花——贈余光中》全詩如下:

  六歲的童年

  跳著水花來

  找到我們

  不停地說

  石片是鳥翅

  不是彈片

  要把海與我們

  都飛起來

  一路飛回去

  如果說,余光中的《漂水花》是陶淵明式的曠達,羅門的《漂水花》卻是杜甫式的苦痛。他們的表現方式雖有差異,但同樣達到神妙的意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