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好學的寓言故事《鑿壁借光的匡衡》

關於好學的寓言故事《鑿壁借光的匡衡》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寓言的故事情節設定的好壞關係到寓言的未來。中國曆來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名篇《農夫和蛇》在世界範圍類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處在於故事的可讀性很強,無論人們的文化水準高低,都能在簡練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鑿壁借光的匡衡

  --人窮志不窮,發奮讀書才能成才

  西漢建昭三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丞相,他因為學識淵博,而且輔皇帝治國的能力突出,非常受皇帝的賞識,在他死後還被皇帝封為“樂安侯”。這個人名叫“匡衡”。

  匡衡的家在現在的山東省棗莊市,小時候,因為家庭貧窮,儘管匡衡非常喜歡讀書,可是他家還是沒有錢送他去學堂,於是,愛學習的匡衡總是逮著機會就向別人請教問題,從來不知道麻煩和疲倦。

  終於,他家有一個識字的親戚被小匡衡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就答應,免費教他讀書認字,匡衡知道以後高興的要命,每天都跟著這個親戚認真的學習,只要有不認識不明白的生字和詞語,他都絕不放過,一定要將每天學習的知識都理解消化了才去休息。由於天資聰穎,加上匡衡的勤奮努力,沒過多久,匡衡就能夠自己讀書識字了。

  但是,雖然匡衡能夠認字了,可是那時候的書是非常貴重的,家裡根本拿不出錢來買書給他看,於是匡衡就想盡一切辦法向別人借書。為了多讀書,匡衡經常去給人家做工,卻不要工錢,不管什麼活,只要人家答應借書給他看,匡衡都會去做。

  久而久之,周圍的人都知道匡衡是個愛學習的孩子。大家也都儘量幫助他,有活就找他來幹,然後把自己的書借給他看。

  漸漸的,匡衡長成了一個大小夥兒,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力,地裡的很多活都要他來幹了,為了能繼續借書看,他還要去為別人做工,於是他常常是從太陽剛剛升起就起來做工,等到太陽落山的時候才能回家休息,從早到晚,根本沒有時間讓他來看書。好不容易等到晚上能有空了,可是家裡卻買不起一盞油燈,沒有燈他自然無法讀書,匡衡的心裡著急啊!卻又沒有什麼辦法。

  一天夜裡,勞累了一天的匡衡正躺在床上背誦天黑以前抽空看的'書,卻發現床頭有一絲光亮在隱隱約約的閃爍,原來,是牆壁裂了一個縫,鄰居家的光亮透過縫隙穿過來了。哪天拿泥巴把牆縫補一補吧!匡衡剛剛這麼想著,卻突然靈機一動,如果把縫隙鑿得再大一點,鑿成一個圓洞,那是不是就可以藉著這個光亮讀書了呢?

  這麼一想,匡衡立刻找來小刀開始一點一點的挖起牆壁來,一會兒功夫,牆壁就被挖了一個圓圓的洞,燈光透過洞子照射過來,匡衡終於可以繼續讀書了。

  從此,每天白天,匡衡都在地裡幹活,而一到夜晚,他就藉著從牆洞裡透過來的燈光讀書學習。不久以後,鄰居發現了匡衡的這個秘密,不但沒有責備他的不好,反而為他的勤奮所感動,每天把油燈刻意放在靠近牆洞的地方。終於,靠著自己不懈的努力和發憤圖強的決心,最後,匡衡終於學有所成,成了朝中的宰相,也成為皇帝最賞識的人才。於是,“鑿壁借光”的故事就這樣一直流傳了下來。

  學習的路上,環境並不是主要的,無論家裡是窮還是富,只要自己有志氣,一樣可以取得好成績!努力和勤奮是成功的關鍵,只要自己足夠努力足夠勤奮,就一定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