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富含哲理的中國寓言故事

精選富含哲理的中國寓言故事

  導語: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以下是小編分享的精選富含哲理的中國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不識車軛

  車軛(e)是駕車時套在牲口脖頸上的一種木製駕具,略微彎曲有點像個“人”字形。

  一天,一個鄭國人走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因為他從未套過牲口駕車,所以不認識這是個什麼東西。回家後,他拿著車軛去問鄰居說:“這是個什麼東西?”

  鄰居告訴他說:“這是車軛。”

  雖然這個鄭國人知道了自己手裡拿的這根彎木棒叫作“車軛”,但畢竟印象不深,他並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第二天,這個人又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他又拿去問鄰居,鄰居回答說:“這是車軛。”

  誰知這個鄭國人聽了以後,竟大怒。他說道:“先前那個東西,你說是車軛,現在這一個,你又說是車軛,路上哪來這麼多的車軛呢?我看這分明是你在騙我,你不是個好東西。”他說著、罵著,竟然抓起鄰居的衣領同他打起架來。

  一個人遇到了疑難事情,往往要請教別人。可是這個鄭國人,既想請教別人,又不虛心,還要懷疑別人。他不知道自己的愚昧無知,卻懷疑別人在欺騙自己。如此自以為是而又蠻橫無理的人,真是愚蠢可笑。

  莊子知魚樂

  莊子在濠水橋上與著名的哲學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見魚兒在水中悠然自得地遊戲,便對身邊的惠施說:“這是魚兒的樂趣啊!”

  惠施不以為然地反問莊子:“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兒是快樂的呢?”

  莊子反唇相譏:“那麼,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瞭解魚的樂趣呢?”

  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互不相讓,惠施辯解道:“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感覺。你本來就不是魚,你肯定也不會知道魚的感覺。”

  莊子到底是做學問的人,十分善於總結問題的癥結。他認為兩人爭論的焦點是,你問我怎麼知道魚兒的快樂,這是你承認我瞭解魚的樂趣以後才會提出的問題。於是他告訴惠施:

  “那是因為我在橋上的心情很高興,所以我就認為魚兒在水中也是很快樂的。”

  這篇寓言是中國古代一場著名的辯論,帶有濃厚的哲學意味。

  惠施的觀點是,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莊子的觀點則是,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其他事物。

  揮斧如風

  戰國時,有一個叫惠施的人,他是當時一位有名的哲學家。惠施和莊子是好朋友,但在哲學上他們又是一對觀點不同的對手。莊子與惠施經常在一起討論切磋學問。他們在互相爭論研討中不斷深化、提高各自的學識。特別是莊子,從惠施那裡受到很多啟發。後來惠施死了,莊子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才智過人、博古通今,能與自己交心、駁難、使自己受益匪淺的朋友了。因此,莊子感到十分痛惜。

  一天,莊子給一個朋友送葬,路過惠施的墓地,傷感之情油然而生。為了緬懷這位曲高和寡不同凡響的朋友,他回過頭去給同行的人講了一個故事:

  在楚國的都城郢地,有這樣一個泥水匠。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鼻尖上塗抹了一層像蒼蠅翅膀一樣又薄又小的白灰,然後請自己的朋友、一位姓石的木匠用斧子將鼻尖上的白灰砍下來。石木匠點頭答應了。只見他毫不猶豫地飛快掄起斧頭,一陣風似地向前揮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看起來,石木匠揮斧好像十分隨意,但他卻絲毫沒有傷著泥水匠的鼻子;泥水匠呢,接受揮來的斧子也算是不要命的,可他卻穩穩當當地站在那裡,面不改色心不跳,泰然自若。倒是旁邊的人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

  後來,這件事被宋元君知道了。宋元君十分佩服這位木匠的高超技藝,便派人把他找了去。宋元君對姓石的木匠說:“你能不能再做一次給我看看?”

  木匠搖搖頭說:“小人的確曾經為朋友用斧頭砍削過鼻尖上的白灰。但是現在不行了,因為我的這位好朋友現在已不在人世了,我再也找不到像他那樣跟我配合默契的人了。”

  莊子講完了故事,十分傷感地看著惠施的墳墓,長嘆了一口氣,然後自言自語地說:“自從惠施先生去世以後,我也失去了與我配合的人,直到現在,我再也沒有能夠找到一位與我進行辯論的人了!”

  莊子和石木匠的感受向我們表明,高深的學問和精湛技藝的產生,依賴於一定的外界環境;紅花雖好,還要靠綠葉扶持。一個人如果不注意從周圍的人和事中吸取營養,他的智慧和技巧是難以得到發揮和施展的。

  梓慶制鐻

  梓慶是古代一位木匠,他擅長砍削木頭製造一種樂器,那時人們稱這種樂器為鐻(ju)。

  梓慶做的`鐻,看到的人都驚歎不已,認為是鬼斧神工。魯國的君王聞聽此事後,召見梓慶問:“你是用什麼方法制成鐻的?”

  “我是個工匠,談不上什麼技法。”梓慶回答說:“我只有體會,在做鐻時,從來不分心,而且實行齋戒,潔身自好,摒除雜念。齋戒到第3天,不敢想到慶功、封官、俸祿;第5天,不把別人對自己的非議、褒貶放在心上;第7天,我已經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時,心中早已不存在晉見君主的奢望,給朝廷制鐻,既不希求賞賜,也不懼怕懲罰。”

  梓慶在把外界的干擾全部排除之後,進入山林中,觀察樹木的質地,精心選取自然形態合乎制鐻的材料,直至一個完整的鐻已經成竹在胸,這個時候才開始動手加工製作。

  “否則,我不會去做!”梓慶向魯王詳細介紹制鐻過程後,繼續說:“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結合,我的鐻製成後之所以能被人譽為鬼斧神工,大概就是這個緣故。”

  這個寓言教育人們,要想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須執著、專一、忘我。梓慶制鐻雖然有些過分誇大精神作用,但是強調幹事業摒除雜念、精神專注是非常重要的。

  貴在認真

  封疆官吏出任長梧的地方官。不日,他碰到孔子的學生子牢。三句話不離本行,他與子牢探討治理地方、管理長梧的方法。

  古時封建官吏被百姓尊稱為封人。封人和子牢談得很投機。他講到自己的治理經驗,認為處理政務絕不能魯莽從事,管理百姓更不可簡單粗暴。

  從治理之道又談到種田之道。封人說自己曾種過莊稼。那時,耕地馬馬虎虎,無所用心,果實結出來稀稀拉拉;鋤草粗心大意,鋤斷了苗根和枝葉,一年幹下來,到了收穫季節、收成無幾。

  聽了封人的講敘後,子牢很關心地打聽他以後的狀況。

  封人吃一塹長一智,總結自己種田的教訓,第二年便改變了粗枝大葉的態度。他告訴子牢,從此開始深耕細作,認真除草,細心護理莊稼,想不到當年獲得好收成,一年下來豐衣足食。

  有了種田的失敗和成功,封人悟出一條道理,做任何事都貴在認真。現在他出任地方官,便守住這條做人的準則。子牢常常拿封人的事教育他人。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種莊稼是這樣,幹其他任何事都是這樣。

  只有認真負責,透過艱苦細緻的勞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認真是做好任何事情的保證和前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