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

  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那麼大家知道描寫成語是源於寓言故事的?下面就是小編收集的一些成語的寓言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楚人過河

  楚國人想襲擊宋國,派人先去測量澭水的深淺並做好標誌。但澭水突然大漲,楚國人不知道,依舊按原來的標誌在深夜裡偷渡。結果被淹死了一千多人,楚軍萬分驚恐。原來測量時是可以渡過去的,現在河水已經上漲了,而楚國人還是按照舊的標誌在渡河,因此遭到了失敗。

  寓意: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也應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河水時漲時落,不斷變化,人的認識也應隨之變化,絕不能停滯不前、頭腦僵化。否則必定會碰釘子。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撥苗助長

  宋國有個農夫,嫌苗長得太慢,把秧苗一棵棵都撥高了。回到家裡,疲憊不堪,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都長高了不少。”他的兒子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按客觀規律辦事

  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與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們的行動一旦違背了它的要求,必要受到懲罰。故事中的這個人,由於違背了客觀規律,結果只能是好心辦壞事,事與願違。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富翁借牛

  從前有個富翁目不識丁,卻喜歡自附風雅。有一次,富翁正在屋裡倍客,有人送來一張借柬,向富翁借一條牛去耕田。富翁拆開借柬,口中念念有辭地看了一遍,對借客點點頭說:“知道了,你小待片刻,等一下我親自來好了。”旁邊的人聽了,都捂著嘴暗暗好笑。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起死回生

  魯國有個叫公孫綽的人,他對人們說:“我能夠起死回生。”有人問他:“你用什麼方法呢?”他回答說:“我平時能治療半身不遂的病。現在我只要加倍用藥,不就可以起死回生了嗎?”

  寓意: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

  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首先表現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點。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原因就在這裡。公孫綽不懂得這一點,鬧了個大笑話:半身不遂和死人完全是兩回事啊!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駕車頂牛

  有個漢子趕著牛車經過岔路口,老牛隻顧朝前走。漢子連忙跳下車子,想要叫牛後退幾步。本來他只要一手牽住牛鼻子上的韁繩,一手晃動鞭子,牛就會乖乖地向後退。可他很生牛的氣,只管用雙手扳住車子向後拖。而牛卻拼命地朝前走。於是,一個向後拖,一個向前走,就在路上頂起牛來。這個漢子這樣蠻幹,結果不免要闖禍。

  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

  主次矛盾相互關係原理要求我們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即“牽牛要牽牛鼻子”。這個笨漢子牽牛沒有牽牛鼻子,只會蠻幹,實質上是沒有抓住主要矛盾,最終難免要受到懲罰。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梧鼠學技

  田野裡有一種梧鼠,也叫五技鼠,因為它學會了五種本領:會飛、會走、能游泳、能爬樹、會掘土打洞。但一樣也不精通,說它會飛吧,它還飛不到屋頂上;說它會游泳吧,連一條小河也渡不過去;會爬樹,但爬不到樹頂;走呢,還不如人走和得快;掘土打洞,還不能把自己的身體掩蓋起來。名義上學會了五種本領,但實際上卻一樣也不中用。

  寓意: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

  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既要學會統籌兼顧,更要明確主攻方向,把握中心和關鍵,防止不分主次,“眉毛鬍子一把抓”。梧鼠想樣樣都會,結果是一樣都不會。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楊布打狗

  楊朱有個弟弟叫楊布,一次穿了件白布褂子出去,天突然下起了雨。楊布就脫了外衣,穿著裡面的黑布襯衣回來了。他家的狗彷彿看見陌生人似的,對著他狂叫不止。楊布大怒,拿起一條木棍要揍它。楊朱從屋裡出來說:“不要打它,你怎麼能怪狗呢?如果讓你的狗出去時一身白毛,回來時變成了一身黑毛,你能夠不奇怪嗎?”

  寓意:堅持內因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內外因相互關係原理告訴我們在個人長成過程中要學會正確對待內因和外因。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碰到問題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楊布碰到問題沒有先從自身找原因,而是責怪別人:怪狗不認識他,這是要不得的。

  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朝三暮四

  宋國有個老頭兒,很喜歡猴子,在家裡養了一大群。日子一長,他了解了猴子的性情,猴子也居然懂得了主人的心意。老頭兒愈發喜歡了,寧可讓家裡人餓著,也要讓那些猴子吃飽。不久,家裡的糧食快要吃光了。他想減少猴子的定量,又怕猴子們不肯答應,於是他先對猴子們說:“從今天起,我給你們吃橡子,早上三升,晚上四升,夠了嗎?”猴子亂蹦亂跳,表示不滿。老頭兒又說:“好吧好吧,給你們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總該滿意了吧?”猴子們聽了都搖頭晃腦地趴在地上,十分滿意。

  寓意:量變與質變

  不僅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能夠引起質變,而且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於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故事中的老頭正是利用了量變引起質變的第二種情形,不失時機地把朝三暮四、朝四暮三變換了一下,猴子的態度就前後大不一樣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