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

出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

  八字成語,大家知道的有哪些?那麼出自寓言故事的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幾個,歡迎大家閱讀與瞭解。

  出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 篇1

  戰國時,趙國、燕國都不是實力很強的國家,然而趙惠文王無視對趙、燕兩國虎視眈眈的強大的秦國,打算出兵攻打燕國。

  為了避免一場國破家亡的戰亂,燕國的蘇代跑到趙國去求見趙惠文王,以遊說趙與燕兩相和好、共同抗秦。蘇代對惠文王說:

  “大王您先別談打仗的事,我且講個故事給您聽:一隻河蚌好久沒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陽,河岸上十分暖和,於是河蚌爬到岸上,張開蚌殼曬太陽。河蚌只覺得渾身舒服極了,它懶洋洋地打起瞌睡來。這時,一隻鷸鳥飛過來,悄悄落在河蚌的身邊,很快地用長長的尖嘴伸過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驚醒,迅速用力把蚌殼一合,將鷸的尖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河蚌說: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被幹死、曬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強硬地說:

  “我看你能餓多長時間!我今天不鬆開你的嘴,明天也不鬆開你的嘴,你就會在這裡被餓死,到時候這岸上就會有一隻死鷸了。”

  兩個小東西就這樣對抗著,誰也不肯相讓,真有要拼個同歸於盡的架式。

  這時,一位漁人走過來,十分輕易地就撿了個便宜,把蚌和鷸都捉住,滿心高興地趕回家去。

  蘇代的故事剛一講完,趙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著自己的腦袋說:

  “多謝先生的啟發,如果我們小國間自相殘殺,讓秦國從中得利,那我們跟這故事裡剛愎自用的鷸和蚌又有什麼區別呢?”

  於是,趙王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從這則寓言我們應該認識到,有頭腦的人不論幹什麼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權衡利弊得失後再行動。否則,為了一點點恩怨、矛盾而互相爭鬥,必定會做出鷸蚌相爭的蠢事來。

  出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 篇2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征戰不休,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劉備管轄割據的地方稱為蜀。

  劉備依靠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批能幹的文臣武將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地使蜀國維持著與魏、吳鼎立的地位;諸葛亮去世後,由姜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姜維抵擋不住,終於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著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著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面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裡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著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說:“這裡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散席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裡。’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著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只好閉著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的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劉禪身為一國之主,居然樂不思蜀,甚至連裝著想念故鄉都裝不出來,貪圖享樂而志向淪喪竟到了這種地步,實在可氣可嘆。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放棄自己的理想,而要嚴格要求自己,志存高遠,不懈地奮鬥。

  出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 篇3

  韓信經蕭何舉薦被劉邦任為大將軍,為漢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勞,漢朝建立後被封為楚王。晚年的劉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後,政權旁落他人,為了劉姓政權的長治久安,必須剷除隱患。他認為在諸位將領中,功勞最大、才能最強、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險的敵人。因此,韓信首當其衝。可是,除掉韓信談何容易!劉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馬也未必能取勝,其他諸將更不是韓信的對手。

  劉邦先是用計生擒了韓信。此時的韓信才明白過來,感嘆地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劉邦將韓信押回京城後,念其功高且又無罪證,又赦免了韓信,改封淮陰侯。

  削去了王位的韓信,心想自己為興建漢室出生入死,最後落得個如此下場,既然你劉邦無情,休怪我韓信無義。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為趙國相的陳稀相約,陳稀在北方舉事,韓信在長安響應。

  公元前215年(漢高祖十年),陳稀果然舉兵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空虛。韓信準備在長安舉事,不幸走漏了訊息,有人向呂后告發韓信準備謀反。呂后想把韓信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稀已死,邀請韓信進宮向呂后賀喜。韓信哪裡想到極力舉薦自己而且一向過從甚密的蕭何會是殺害自己的主謀。結果韓信剛入宮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擁而上,捆綁起來。呂后將這一代名將帶至長樂宮鍾室,殘忍地殺害了。

  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後來用“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不過韓信等一類將領,自以為立有戰功,應當割地稱王,但從人民要求統一的觀點看來,不消滅這些割據者,即使希望戰禍暫停也是不可能的。蕭何協助劉邦臣,削除異己,客觀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為人民迫切需要休養生息。這是漢高祖劉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蕭何輔佐劉邦做出的傑出貢獻。

  韓信的成功是由於蕭何的大力推薦,韓信的敗亡,也是蕭何出的計謀。所以民間就由這個故事概括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句俚語。宋人洪邁的《容齋續筆》記錄下這句話,並簡單探討了它的成因。

  出自寓言故事的八字成語 篇4

  春秋時期,吳國與楚國之間爭戰不斷。一年夏天,吳王又命人徵集糧草,調兵遣將,準備攻打楚國。他擔心大臣們會前來勸諫,便下令:“敢來勸阻攻打楚國者,殺無赦!”

  大臣們權衡了吳楚兩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認為此時伐楚,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還會給別國以可乘之機,絕非明智之舉,所以,大臣們都想勸吳王不要一意孤行。但吳王有令在先,誰也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險。

  吳王的侍從中,有一個膽識超群的年輕人,他知道自己微不足道,進諫必招致殺身之禍,但他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冒死諫阻吳王伐楚。但是直截了當地勸吳王,肯定不會成功,既要進諫,又要保全自身性命,就必須採取迂迴曲折的方法。

  第二天天剛亮,年輕人就背上彈弓,揣上彈丸,來到吳王經常散心的花園,在樹下走來走去,不時地抬頭張望,好像在尋找什麼。這樣一連好幾天。有些人很奇怪,就把這件事報告了吳王。吳王也發現了年輕人的舉動,有些納悶,就命人把年輕人召來,問道:“你每天拿著彈弓,待在花園裡幹什麼?”

  年輕人回答說:“啟稟大王,後花園裡有一株大樹,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邊喝著露水,一邊得意地鳴叫著。它不知道有一隻螳螂正跟在它的身後,悄悄舉起前爪,準備捕捉它,然後飽餐一頓。螳螂也不知道,有一隻黃雀正在它的頭上緊緊盯住它,隨時準備將它吃掉。可是黃雀哪裡想到,我正在樹下,拿著彈弓瞄準了它,準備把它殺掉。那蟬、螳螂、黃雀,都是隻顧眼前利益,並沒有想到禍患就在它們的身後潛伏著。大王,如果人也同它們一樣,做事目光短淺,那可就太危險啦!”

  吳王聽到這裡,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在藉機對我勸諫啊!”吳王細想一下,覺得年輕人的話非常有道理,只顧及眼前利益,恐危及長遠。自此,吳王就打消了出兵伐楚的念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