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哲理的寓言小故事

關於哲理的寓言小故事

關於哲理的寓言小故事1

  這個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的。

  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

  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你要保護自己,就不得不時刻防禦。

  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

  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處吃虧。

  你總有知心的人、友好的人。一旦看到他們受欺侮、吃虧受氣,你能不同情氣憤而要盡力相幫相助嗎?

  如果看到善良的人受苦受害,能無動於衷嗎?如果看到公家受損害,奸人在私肥,能視而不見嗎?

  當今之世,人性中的靈性良心,迷濛在煙雨雲霧間。頭腦的智力愈強,愈會自欺欺人。信仰和迷信劃上了等號。

  聰明年輕的—代,只圖消費享受,而曾為靈性良心奮鬥的人,看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而灰心絕望,覺得人生只是一場無可奈何的空虛。上帝已不在其位,財神爺當道了。

  人世間只是爭權奪利、爭名奪位的“名利場”,或者乾脆就稱“戰場”吧。爭得了名利,還得抱住了緊緊不放,不妨豚皮老臉,不識羞恥!

  享受吧,花了錢尋歡作樂,不又都是“將錢買憔悴”?天災人禍都是防不勝防的。

  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為了爭奪而產生的仇恨狠毒,再加上人世間種種誤解、猜忌、不能預測的煩擾、不能防備的冤屈,只能嘆息一聲:“人生實苦!”

  多少人只是又操心又苦惱地度過了一生。貧賤的人,為了衣、食、住、行,成家立業,生育兒女得操心。富貴的,要運用他們的財富權勢,更得操心。

  哪個看似享福的人真的享了福呢?

  為什麼總說“身在福中不知福”呢?旁人看來是享福,他本人只在煩惱啊!

  為什麼說“家家都有一本難唸的經”呢?因為逼近了看,人世處處都是苦惱啊!

  為什麼總說“需知世上苦人多”啊?最闒茸無能之輩,也得為生活操心;最當權得勢的人,當然更得操心。

  上天神明,創造了有頭有臉、有靈性良心的人,專叫他們來吃苦的嗎?

  大自然的神明我們已經肯定了。久經公認的科學定律,我們也都肯定了。牛頓在《原理》一書裡說:“大自然不做徒勞無功的事。不必要的,就是徒勞無功的。”哲學家從這條原理引匯出他們的哲學。我不懂哲學,只用來幫我自問自答,探索一些家常的道理。

  大自然不做徒勞無功的事,那麼,這個由造化小兒操縱的人世,這個累我們受委屈、受苦難的人世就是必要的了。為什麼有必要呢?

  有一個明顯的理由。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火裡燒,水裡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千錘百煉,才能把頑鐵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

  黃金也需經過燒煉,去掉雜質,才成純金。

  人也一樣,我們從憂患中學得智慧,苦痛中煉出美德來。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就是說,如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這是我們從人生經驗中看到的實情。

關於哲理的寓言小故事2

  給予和回報

  最近,留意到兩則關於沙漠、關於生命的故事。

  一則故事說,在茫茫沙漠的兩邊,有兩個村莊。要到達對面的村莊,如果繞著沙漠走,至少要馬不停蹄地走上20多天;如果橫穿沙漠,只需要3天就能抵達。然而橫穿沙漠太危險了,冒險者無一生還。

  有一智者,讓村裡人找來了幾萬棵胡楊樹苗,以每半里一棵的密度一直栽到了對面沙漠的那個村莊。智者告訴大家,如果胡楊樹有幸成活了,大家就可以沿著胡楊樹來來往往;如果胡楊樹不能成活,那麼每一個行者經過時,都將枯樹苗向上拔一拔,插一插,以免被流沙給湮沒了。

  結果,那些胡楊樹栽進沙漠不久,全都被烈日給烤死了,枯枝成了路標。沿著這路標這條路,大家平平安安地走了幾十年,當然,大家都是照著智者的意思辦的。

  這年夏天,村裡來了一個僧人,他要到對面的村子去化緣。大家告訴他,你經過沙漠之路的時候,遇到要倒的路標,一定要向下再插深些,遇到就要被湮沒的路標一定要將它向上拔一拔。

  僧人點頭答應了,然後,就帶著一皮袋的水和一些乾糧上路了。

  他走啊走啊,走得兩腿痠軟,渾身乏力,一雙草鞋很快就要磨穿了,但眼前依舊是一望無際的茫茫沙漠。遇到一些快要被湮沒的路標,僧人想:反正我就走這一次,湮沒就湮沒吧!遇到一些被風暴卷得搖搖欲倒的路標,這個僧人也沒有伸手去向下插一插。

  就這樣,僧人走到了沙漠深處。

  沒想到,靜謐的.沙漠突然間狂風大作,飛沙走石。許多路標被湮沒和捲走了,沒有了蹤影。風沙過後,僧人像只無頭蒼蠅似地東奔西走。可是,他再也走不出大沙漠了。

  在氣息奄奄的那刻,僧人十分懊悔:如果,自己能按照大家吩咐的那樣去做,即使沒有了進路,還可以擁有一條平平安安的退路啊!

  另一則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年輕人迷失在荒無人煙的沙漠裡,拖著沉重的腳步,飢渴難忍,瀕臨死亡。忽然,他發現了一間廢棄的小屋,在屋前有一個吸水器,於是竭盡全力去抽水,可是滴水全無。他氣惱至極,萬念俱灰。此時,他又發現旁邊有一個水壺,壺口被木塞塞著,壺上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你要先把這壺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後才能打出水來。但是,在你離開之前,一定要把水灌滿。

  他小心翼翼地開啟水壺塞,裡面果然有滿滿的一壺水。

  他面臨的選擇是極度困難的。萬一把壺裡的水倒進去之後,吸水器還是不出水怎麼辦?這可是一壺救命的水啊!可是,可是……年輕人的心裡惴惴不安。

  最終他決定按照紙條上說的去做。

  果然,吸水器中湧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個夠!休息了一會之後,他把水壺裝滿水,像原來那樣塞上壺塞。他十二分地感激前人的先見之明,併為自己正確的選擇而興奮。於是,他在那張紙條上又加了幾句話:請相信,紙條上的話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嚐到甘美的泉水!

  同樣是在困境中跋涉,兩個人卻因完全不同的心態而有了兩種結果。前者告訴我,給別人留路,就是給自己留路;後者讓我知道:雖然不是每次給予都有回報,但只有給予了,才會有回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