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再別康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再別康橋》成為很多文學愛好者爭相誦讀的詩歌典範,人們都在努力探索其詩歌美好的意境和所表達作者的情感世界,而不是教科書式去單純的規定理解《再別康橋》的主題思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再別康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再別康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1

  這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高、讚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 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於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故地重遊,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蕩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捨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一、熱愛自然和生活美好情感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遊,見景生情,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裡,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所描寫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所以作者對自然熱愛,有著美好的憧憬,希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再別康橋》中,可以看出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迴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 詩歌重點寫的“境”,則是康橋的康河。他敏銳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輝”的具體形象,由近及遠、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美麗景觀。詩人短暫的沉浸在改變他人生理想的美好景色中,氣氛、感情、景象三者融為一體,創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雖有別愁,但更多的是愛,這在他的的一篇散文《吸菸與文化之辯》中就能得到印證,他說過:“我眼是康橋叫我睜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振動的。”

  二、不無愛情世界的影子

  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即使“留”,多數離別詩都把其作為意象,抒發不忍離別之感,作為中國詩人,作者在又一次來到康橋時也使用“柳”作為意象,表達對康河的依戀。但此時,作者的心情應該是複雜的,受梁啟超和在劍橋兩年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確立他的理想主義人生,並大膽追求婚姻戀愛自由。徐志摩一生追求“愛、美、自由”,當他遇到代表這三點的女性林徽因時,浪漫的他與林徽因進入了第一段自由戀愛,結束了他與“鄉下土包子”張幼儀的婚姻。後又與朋友王賡的妻子陸小曼結識, 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戀愛之中。又一次來到康橋,舊地重遊,睹物思人之情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想到代表“愛、美、自由”化身的林徽因,想到在北京冥思苦想的交際名花陸小曼,又或想到離異的張幼儀,此時的心情可能既有纏綿又有遺憾,所以在這首《再別康橋》詩歌中也會表現出這些複雜的情感,在作者心中,“河畔的金柳”這美好景象,就是作者追去自由婚姻美好伴侶的代表,就是最美“新娘”,“作別西天雲彩”既象徵不忍離去這美麗的康河,也想到戀愛的分手和離別,這夾雜著留戀母校和愛情失意的多重情感,當時作者此時的複雜心境吧!

  三、“夢”破滅的沉痛和彷徨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徐志摩的理想是隨著現實不斷髮生著變化,他在北洋大學攻讀法科,上大學的兩年裡,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間,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徐志摩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的場景,目睹屠殺無辜的慘象,受“五四”思潮的影響,他赴英國劍橋學習,尋求改變現實中國的藥方,實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他說:“屠殺的事實不僅是在我住的城裡發現,我有時覺得是我自己的靈府裡的一個慘象,殺死的不僅是青年的生命, 我自己的思想也仿拂遭著了致命的打擊,這擾攮日子,說實話,我實在難過。”可想而知作者當時的心態。

  《再別康橋》是作者遊康橋之後三個多月才寫成,一定經過了作者的深思熟慮,而不只是當時心態的簡單複述,甚至他的人生態度也包容在內。詩的開頭“輕輕的”乃作者事後作冷靜思考後的心態:輕鬆、灑脫、滿足,對前途充滿希望。“金柳”、“波光”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和美好的過去的化身,作者陷入甜蜜的回憶中,直至陶醉、忘情,但這畢竟不是童話,“尋夢?”道出了他的思考,若是真的簡單的尋夢,他真的願意放飛思緒,或者撐一支長篙,深入康河中縱情暢遊,放聲高歌。但他畢竟還得回到現實,現實不是童話,不是夢,夢醒後,還是讓這一片美好的景色保持原貌吧,別讓自己的肆意妄為破壞她的美好、她的寧靜。“悄悄”、“沉默”既寫出了環境的寂靜,也寫出了作者此時的寧謐心境。至此,熱情推向極致之後反而轉為平靜。不管怎樣,終究要離開,那麼,怎樣離開?就象來時,“悄悄地來”,但帶著憧憬、嚮往,“悄悄地走”,遺憾中帶著希望。回到現實世界,希望會有麼,理想會實現麼?

  總之,本詩中作者的情感世界複雜而又多變,“夢境”中的美好向往,現實中的苦痛和掙扎,理想主義的狂熱和虛無,這應該是作者此時真實心態的流露吧!

  再別康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

  再別康橋 原文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裡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再別康橋原文情感

  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再別康橋》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與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這節詩可用幾句話來概括:舒緩的節奏,輕盈的動作,纏綿的情意,同時又懷著淡淡的哀愁。最後的“西天的雲彩”,為後面的描寫佈下了一筆絢麗的色彩,整個景色都是在夕陽映照下的景物。所以這節詩為整首詩定下了一個基調。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下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心頭盪漾。”這節詩實寫的是康河的美,同時,柳樹在古詩裡“柳”——“留”,留別有惜別的含義,它給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牽掛用“在我心頭盪漾”,把牽掛表現得非常形象。他運用的手法是比擬(擬人、擬物)。這節與第三節詩聯絡緊密:“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第三節詩突出了康河的明靜與自由自在的狀況,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時表現一種愛心,那水草好像在歡迎著詩人的到來。還有,它並沒有完全脫離中國詩歌的意境,它與中國的古詩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節是化客為主,第三節是移主為客,做到兩相交融,物我難忘。這兩句詩正好表現出徐志摩與康橋的密切關係。這就是所謂的:確定了理想,步入了詩壇,美妙的`風光中,抒發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透過具體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第四節是轉折點:“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間,沉澱著彩虹似的夢。”這節詩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是景物的描寫,“虛”是象徵手法的運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是實寫。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這個"揉"寫的很好,同時也是自己夢想的破滅。聞一多先生紀念他的長女夭折時寫了一首詩,曾用了一個比喻:“像夏天裡的一個夢,像夢裡的一聲鍾。”說明夢境是美好的,鐘聲是悠揚的,然而是短暫的,所以彩虹似的夢似美麗而短暫的。1927年徐志摩的夢想破滅了,又與陸小曼不與,很消沉。

  第五節,“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裡放歌。”這節詩是徐志摩對往昔生活的回憶、留戀。他在康橋生活了兩年。他那時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實的,對明天懷著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輝”來比喻那時的生活,帶有象徵的意味。

  過去的已經成為歷史,回到現實仍然是哀傷,所以“悄悄是離別的笙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這第六節詩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現了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感,集中表現了離別的惆悵。這節詩就需要聯絡別的詩,包括古詩來理解。“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蘇軾的《前赤壁賦》中描述了蕭聲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聲是歡悅的,所以“簫”來比喻“悄悄”來說明詩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動作帶有詩人的感情,接著"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歌講究精練,一再重複“沉默”“悄悄”“輕輕”,是強調重點,並不是浪費語言。

  其實“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中的語句“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再如蘇軾的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他回憶他的妻子王弗死後的十年,回憶他們相見的時候“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此處無聲勝有聲”,還有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使用反襯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開,可惜好友欲離我而去。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下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內”。“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往往用在評價詩,意思詩不說愁,卻把愁表現得最為恰當,看著朋友走掉,長久孤立的站著,表現感情的深厚。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即抒情”。所以“唯見長江天際流”有很深長的意蘊,又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都是這樣的好詩詞。說沉默時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達時機、船都已走了,但送別的人佇立不動,若有所思。結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康橋尚且如此,詩人何以堪?實際反襯了詩人對康橋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帶著詩人的主觀感情了。

  第七節:“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雲彩”有象徵意味,代表彩虹似的夢,它倒映在水中,但並不帶走,因此再別康橋不是與他母校告別,而是與給他一生帶來最大變化的康橋文化的告別,是再別康橋理想。

  《再別康橋》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新月詩派的“三美”,即繪畫美、建築美、音樂美。音樂美是徐志摩最強調的,其中第一句與最後一句是反覆的,加強節奏感,且其中的詞是重疊的,例如“悄悄”、“輕輕”、“沉默”,再者每句詩換韻,因為感情是變化的,所以不是一韻到底的。再是音尺,“輕輕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潑好動的性格,再是壓韻。所謂建築美,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視覺美,音樂是聽覺,繪畫是視覺,視覺美與聽覺美融通,讀起來才會感覺好。再談到繪畫美即是詞美,如“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動態感與柔美感。

  這三者結合起來,徐志摩追求“整體當中求變化,參差當中求異”,顯示出新月似的特點與個性,概括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飄逸的風格。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築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與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絃。

  詩人聞一多20世紀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