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宰相張九齡

詩人宰相張九齡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不知祖籍何裡,因曾祖曾任韶州別駕,所以後來就在韶關始興安下了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人宰相張九齡,歡迎閱讀與收藏。

  詩人宰相張九齡

  清人蘅塘退士孫洙一生曾歷任幾方縣令,到了晚年,喜好作詩,擇取《全唐詩》精要,彙編成《唐詩三百首》,這本集子起先是作為家塾課本,為初學詩的孩子準備的禮物,後來竟在成人讀者間流行開來,其影響力超過歷代唐詩集粹。集中開篇之作,便是唐朝宰相詩人張九齡的《感遇》。幼年初讀,似覺晦澀難懂。及至後來,歷覽稍多,每每讀之,感慨愈深,彷彿眼前有一隻孤鴻,掠過曠野,翱翔於茫茫天際。

  從寒窗苦讀的一介書生到百官之首的宰相,張九齡的人生道路也曾一帆風順。他文才出眾,少年聞名,早在十三歲時,就上書廣州刺史,王方慶一見而嘆,這個孩子將來前途不可限量。王刺史的話後來又被當朝宰相張說重新評價,說張九齡的文章“如輕縑素練,實濟時用”,並且肯定地對別人說,“後來詞人之首也”。張九齡遇到張說,並且得到扶持,甚至“敘為昭穆”,可見張說對他的親重。而張九齡也確以他過人的才華,無論是考量人才,還是上書言事,都獲得朝廷內外的讚譽。張九齡的仕途成功,得益於一個賢相的悉心指引。當然,他的職位也一直伴隨著張說的升貶而起伏沉浮。

  宰相之職,代表天子治理天下,對於國家的安危興亡,舉足輕重。唐玄宗登基之始,勵精圖治,啟用一批賢能的宰相,國泰民安,皇祚興盛,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集中出現了幾位名載青史的賢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張嘉貞尚吏,張說尚文,李元紱、杜暹尚儉,韓休、張九齡尚直,各其所長。張九齡以務實清廉而聞名。他屢屢上書,認為選官應唯才是舉,不循資歷,頗得器重,王維稱讚其“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他在擔任宰相期間,以敢於犯顏直諫著稱,有一次,唐玄宗過生日:“百僚上壽,多獻珍異,唯九齡進《金鏡錄》五卷,言前古興廢之道,上賞異之。”——《舊唐書·卷九十九》

  也不管皇帝高興不高興,老夫子在家裡認認真真地翻書查文,寫了洋洋灑灑的一大篇文章,遞呈上來,半是勸說半是警戒,估計當了幾十年皇帝的唐玄宗也不會高興到哪裡去。但張九齡秉公盡職,剛正不阿,彰善癉惡,竭力匡扶社稷,為開元盛世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譽為典範的賢相。

  就是這樣位極人臣的宰相,身兼執宰大臣與詩壇領袖的雙重身份,成為文壇之幸,唐詩之幸。張九齡雖然後來在文壇中的地位不如他的門生好友顯著,但他振臂一呼,身先士卒,詩作中流露出要在窮達進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精神,對於唐詩從生機黯然的宮廷詩邁向氣象宏闊的盛唐詩風,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張九齡一生三度入朝,為官二十餘載,所到之處,頗重文士的獎掖與提攜,在他的周圍,幾乎聚集了當時最優秀的.詩人——王維、杜甫、孟浩然、王昌齡、儲光羲等人,致使京城詩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可以想見,在公務閒暇之餘,張九齡與一幫文士品茗談詩,共話文學,明月初升之際,面對良辰美景,他捋須靜思,吟出諸如“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般的詩句來,博得滿席喝彩,其情其景,令人醉矣。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才華橫溢往往容易遭到奸佞小人的忌妒。唐玄宗晚年,由於在位時間太久,疏於朝政,沉醉於無邊的奢華與享樂之中,又患了耳根軟、喜歡聽好話的毛病。這時候,中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奸臣粉墨登場,成為張九齡施展才政的主要障礙,這個奸臣就是李林甫。

  李林甫,一個不學無術、將“伏臘”讀成了“伏獵”而鬧了一個大笑話的人,一個工於權術、“口有蜜、腹有劍”的奸臣,仗著李唐王室貴族後裔(唐高祖李淵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孫),收受嬪妃宮女,打探訊息,曲意奉迎,極盡逢迎諂媚之能事,卻深受寵幸。大約是恨讀書人的剛直,有一次讓他主持選拔,到最後他一個都沒有錄取,還一本正經地稟告,大唐王朝凡是賢良的人才都已經到朝廷來任職,已經“野無遺賢”了。

  有一次,唐玄宗藉故欲廢舊太子,立寵妃武惠妃的兒子,張九齡不識時務,直將搖頭,並引經據典地將隋文帝錯廢太子終至失國的典故拿出來教育皇上。李林甫私下裡對宮內的太監說,這是皇上的家事,何必問外人呢?此語正中唐玄宗下懷。不久,武惠妃又暗地裡託人來遊說張九齡,有廢必有立,你如果能幫一把,就可以長久地做宰相,被張九齡嚴詞喝斥。太子之位暫時保住了,但李林甫沒完沒了地進讒言,而玄宗又沒有覺察,終因被詆譭而罷相。

  罷相的原因很簡單,是一個陰謀之下的圈套。先是張九齡薦舉的一位名叫周子諒的監察御史,私下裡對御史大夫李適之說,牛仙客這樣無才的人都當了宰相,您作為皇室宗親,怎能坐視不管?李適之“及時”地報告了,李林甫同樣從中添油加醋,唐玄宗怒不可遏(因為張九齡在此之前,力諫不可用牛仙客為相),將那個周御史廷杖流配,而張九齡也因此受到牽連,出為刑州長史。那時的唐王朝,已經是李林甫等小人橫行的天下,君子忠正耿直,而小人卻絞盡腦汁,竭力爭奪一個年老體衰的皇帝的信任,以及與之唇齒相依、附身其中的權力系統。張九齡被趕出中央,李林甫也就無所顧忌,有一次公然說,大家看看那些儀仗隊裡的馬匹,如果不發出聲音,可以吃到上等的飼料,如果大驚小怪,就會被驅逐出去。言下之意,看我的臉色行事,否則,有好果子吃的。

  《資治通鑑》載,“張九齡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無復直言”。《新唐書》中言,“罷張九齡,相李林甫,則治亂固已分矣。”朝廷大臣都噤若寒蟬,只管持祿養恩,張九齡都這樣了,還能說些什麼呢?!

  據說,唐玄宗決意要罷免張丞相時,令高力士在秋日裡送來一柄白羽扇,暗喻張已跟不上形勢。而張九齡仍然固執地上了一道賦,毫無愧色,發出了“苟效用之所得,雖殺身而何忌”的不平之鳴。

  從京城到地方,從人生得意的巔峰到黯然神傷的低谷,張九齡拖著沉重的步履,走下廟堂,走向江湖。政治上的失意,且被一貶再貶,內心的苦悶無處訴說,只得託物言志,寄辭草樹,聊以安慰: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張九齡《感遇十二首·其一》

  張九齡還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名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望月懷遠》

  李林甫想殺張九齡,而唐玄宗只不過是不喜歡他這樣耿直的人在身邊罷了。可張九齡的政治遠見,卻被後來的事實一再證明。

  當初,唐玄宗想任李林甫為相,徵求張九齡的意見,他是一個有話直說的人,說“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成為廟社之憂”,說得再明白不過,但唐玄宗認為李林甫忠心不二,根本沒將張九齡的話放在心上,結果培養了一個曠世鉅奸,朝政動盪幾近亡國。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聞過即改的優點,唐玄宗到了晚年時期,統統丟到九霄雲外去了。有一個鮮明的小例子,唐太宗對宰相魏徵又敬又畏,某日得了一隻好鳥,便放在肩上遛鳥,遠遠望見魏徵跑過來,趕緊藏在懷裡。魏徵一肚子清楚,便上前稟告事務,並且提醒諸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話,唐太宗沒有辦法打斷,最後只好任漂亮的鷂子死在懷裡。唐太宗對於宰相魏徵的信任是摒棄了個人好惡、為社稷計的,而此時的唐玄宗滿腦子漿糊,已經沒有辦法了。

  又當初,安祿山因違反軍令吃了敗仗,被執送京師,請朝廷處分。張九齡進言,按法當斬,此人狼子野心,有逆相,宜立即誅殺,以絕後患。張九齡能夠預識心懷異者導,實在不愧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賢相,可唐玄宗不聽,不但赦免了安大胖子,而且一再升官,結果真的養虎為患。時隔數十年,安祿山叛亂,兵指長安,七十多歲的唐玄宗避難於蜀中,再回想起張九齡的話來,不禁老淚縱橫,派人祭奠。可是,這時的張九齡,早已含恨長眠於故鄉的一抔黃土下了。

  有人說,如果張九齡繼任,唐朝的歷史將重寫。這樣的思考,顯然是後人對於賢者的安慰。

  縱觀張九齡的一生,成於一代賢相張說,敗於一代奸相李林甫,前後兩宰相,結局兩重天。他如一隻孤鴻,躊躇滿志地從海上飛來,攜著無限感傷隱於山林,面對風清日朗的江山,振翮高飛,兀自展開孤高畫質瑩的襟懷。於是,當我們再讀《唐詩三百首》中的開篇之作,久久回味。“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誰知張九齡心中啼血般的感傷?

  張九齡主要事蹟

  人物年譜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唐朝儀鳳三年(678年)生。九齡七歲能文,三十歲擢進士第二,授校書郎;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於東宮舉文學士,九齡名列前茅,授左拾遺;開元四年(716年)秋,九齡辭官歸養,開大庾嶺新路,溝通南,北陸路交通幹線。

  開元六年(718年)春,九齡被召入京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開元七年,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遷任司勳員外郎;開元十年,宰相張說薦九齡為中書舍人;開元十三年,張說罷了宰相,九齡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後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轉授桂州都督,充嶺南按察使。開元十九年(731年)三月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開元二十年二月轉為工部侍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開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齡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開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齡進封為始興開國子,食邑四百戶。

  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生日),九齡送《千秋金鑑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齡因周子諒觸犯玄宗一事受株連,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七年,九齡被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齡歸故鄉掃墓,五月七日於韶關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被追封為荊州大都督,諡文獻。

  民間傳說

  民間現在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張九齡母親盧氏在始興已懷孕滿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見妻身體粗大面黃體弱,疑是得了黃腫病。一日遇見一個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經診斷後,老先生告訴張九齡之父,“腹中胎兒乃非凡人物,因這個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須到大地方出生。”聽罷先生一言,張家只好遷到韶州。而張九齡據說就是在那裡出生的。但張九齡出生後也曾返回始興故里。始興縣民間流傳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來自張九齡年幼時在石頭塘讀書的經歷。

  超凡天賦

  唐代名相張九齡,自幼天資聰慧,才智過人,五六歲便能吟詩作對,一時人稱神童。七歲那年春天,張九齡隨家人遊寶林寺。寶林寺是名剎,香火鼎盛,風景秀麗,遊客如雲。張九齡被迷住了,看得津津有味。忽報韶州府太守率州衙官員進香朝拜。殿前香客趕忙迴避。張九齡把進寺前折的桃花藏於袖中,若無其事地看著太守隨從擺弄供品,沒有一點害怕的樣子。太守見九齡活潑天真十分可愛,想試試他的才氣如何。便問:“你莫非想吃供果?我出個對子,若對上,就給你供果吃。”張九齡信口道:“好呀。”太守早已看見九齡袖藏桃花,就出了個上聯“白面書生袖裡暗藏春色”

  九齡介面應道:“黃堂太守胸中明察秋毫。”太守思忖,這小孩真是個神童,再考考他。又出一對“一位童子,攀龍攀鳳攀丹桂”,張九齡猛一抬頭,正對面前三尊大佛像,觸景生情,便應“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太守與隨從無不驚歎:此子日後定非等閒之輩。

  張九齡拿著太守賞給的供果去後面玩,被一和尚看見,以為他偷吃供果。九齡說是太守賞賜的,和尚不信:“憑什麼說太守給你的?”九齡訴說原委。和尚好生奇怪,便讓九齡說太守出的對子。九齡念出太守上聯,和尚又問“那你又是怎應對的。”九齡靈機一動,便說我對的下聯是:“滿寺和尚,偷豬偷狗偷青菜。”和尚一聽下聯,心頭一驚,便拔腳要追太守去說個明白。

  動天墨硯

  張九齡家住縣城保安裡,小時候在大鑒寺讀書。他常用的墨有尺多長,墨硯有湯盆般大。有一回,墨硯被一隻大老鼠拖走了,他很氣憤,把老鼠捉來釘在木板上,並寫上:“張九齡,解鼠上朝廷,若然解不到,山神土地不安寧。”然後把木板放於江中,說也奇怪,木板一下水,不是順流南下,卻是逆水北上。剎時,只聞鑼鼓聲在江中響起,又見木板去處旌旗飄飄,好象兵馬在押鼠上京。有一年,韶州大旱,田地乾裂,禾苗枯萎。人們從早到晚都去大鑒寺求雨。張九齡目睹慘狀,倍感難受,問求雨的人:“你們這樣就能求得到雨嗎?”求雨人說:“求得多了,老天爺就會感動。”張九齡聽後仍說,老天爺是靠不住的。求雨人見這個小孩說個不停,不耐煩地說:“有本事你降些雨來。”張九齡一聽這話,不聲不響地將他的墨硯放在地上,兩手捧著墨磨了起來。求雨人奇怪,問他要幹什麼。九齡說:“我要寫狀子告老天爺。”大家以為小孩說氣話,不作理會。誰知,墨硯裡的清水越磨越黑,天也越來越黑,待把一整條墨磨完,天空已烏雲密佈,電閃雷鳴。這時,九齡猛然拿起墨硯往天上一潑,只聽嘩啦一聲,那盤墨水即化作傾盤大雨落了下來。全城的人都從家裡跑出來,讓雨水淋個痛快。打這時候起,張九齡的名字就深深刻在曲江百姓心裡。

  智諫唐明皇

  張九齡棋下得好,唐明皇便常找他下棋。唐明皇不是九齡對手,卻總是不服輸,天天都要張九齡陪他下棋,一心要與張九齡比個高低。九齡見唐明皇迷戀下棋不理國事,心裡焦急。

  一日對弈,廝殺正酣時,張九齡忍不住地對唐明皇說:“陛下,天天下棋不好。”“不要緊,”唐明皇一面回答,一面提了“車”來捉張九齡的“馬”。“陛下,老這樣下棋,朝廷大事你怎顧得了啊?”張九齡又說。“不要緊,”唐明皇把對方的“馬”吃掉了。“現在內則官吏貪 汙腐化,外則異族侵境,如不富國強兵,國有難,百姓就難安居。”“不要緊,朝廷有文武百官料理,你快下棋吧。”唐明皇仍擺弄棋子。張九齡便不再說話,他一邊下棋,一邊想法讓唐明皇把“車”騰了出來。唐明皇以為得勢,拿起“車”橫衝直撞,連掃几子後,又在中宮線上叫“將軍”。張九齡沒有起“仕”保“帥”,只上一步卒。唐明皇見走法奇怪便提醒九齡。“不要緊。”張九齡若無其事。“你不顧將軍,吃帥你就輸了,還說不要緊。”九齡此時大笑說:“陛下,下棋好比管理國家大事,如帥一動不動,與各子不齊心,各子也不保護他,這局棋當然輸囉。下棋是娛樂,國事才要緊”一席話說得唐明皇面紅耳熱。

  涼茶命名

  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由長安稱病南歸,返故里孝養其母。 相傳,張九齡返故里不久所患瘴癘就是日喝兩碗金銀花、淡竹葉、羅漢果、甘草等藥用植物熬製的涼茶得以見好。從此,人們為了表達張九齡對社會的巨大貢獻,命此涼茶的為‘張九齡’涼茶。後者稱之此涼茶為:中國最具歷史文化底蘊涼茶。

  古方記載:‘張九齡’涼茶 具有瀉火解毒、涼血利咽的功效,適用於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心煩。‘張九齡’涼茶具有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持久的擴張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