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故居在哪裡

張九齡故居在哪裡

  張九齡的故居位於廣東始興縣隘子鎮石頭塘村,在這個默默無名的小山村裡,卻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宰相,唐代開元名相張九齡。

  張九齡世稱“張曲江”,他的故鄉在韶州曲江。為何他的故居會在始興縣呢?據說,張九齡的母親孕滿十月尚未分娩。家人就覺得很奇怪,找來一位老先生看病。那人見過張九齡的母親後說:此兒非同小可,始興的地方太小了,容不下他。他換個大點的地方才能生下來。於是,他的父親就只好遷家到了韶州。但在始興縣的民間,仍流傳著許多關於張九齡的傳說和故事。

  張九齡的曾祖父是嶺南張氏的開山始祖。據說在嶺南,有成千上百的張氏宗祠,而張九齡故居的宗祠是在嶺南建得最早的一座。目前,張九齡故居遺蹟僅存張氏宗祠、張文獻公祠等遺蹟。宗祠內設有張九齡和他遷居祖宏愈公等人的牌位。而張文獻公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宰相,在清康熙年間所建。據說初建於湖灣桂山崗左上方山麓,後遷到旗崗寨山麓。

  2010年,張九齡文化研究會和張九齡的後裔、張氏宗親等募資270餘萬對張九齡故居的宗祠進行修復工作。修復工作主要依據原建築風格和格局進行,歷時兩年完工,先佔地面積已達到2000多平米。

  張九齡有“嶺南第一相”的美譽,他在任期間不畏權貴,敢於惡勢力作鬥爭,而正是他的這種高尚品質,才會被人們紀念至今。而他的故居,在修葺後也如他的精神一般,將永遠屹立在中國南海。

  張九齡被稱為張曲江的'原因

  張九齡之所以被成為張曲江,最主要的一個是,他是韶州曲江人。古代人有個以籍貫來命名人的**慣。比如,宋代的米芾,祖籍山西,遷居襄陽,因此後世人稱之為“米襄陽”。比如,明代的王守仁,在會稽上陽明洞宿居了一段日子,因此就自命為陽明。所以,張九齡被稱為張曲江,主要還是後人以他的家鄉來命名他了。

  早在張九齡擔任宰相的時候,他見到安祿山時,就直接斷言此人狼子野心,他日必定禍亂幽州。他就向皇上請示,趁這個機會誅殺安祿山。然後當時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並不相信他,沒有同意他的意見,反而在日後愈發重用安祿山。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騎兵,兵鋒直逼唐朝的首都長安。驚惶之下,唐玄宗只好一個勁的往四川方向逃跑。在途中,他忽然想到了張九齡曾經勸告他誅殺安祿山的事情,後悔不已,寫下了一副對聯:蜀道鈴聲,此際念公真晚矣;曲江風度,他日卜相孰如之。已表示自己的悔意和對張九齡的紀念。同時派人到已經在開元二十八年就已經死去的張九齡在曲江的墓前去掃墓,並追贈其為司徒。正是由於唐玄宗的這段對聯和張九齡的遠見卓識,也成了他被成為張曲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他沒有受小人的誣陷而被罷相,或許他可以像姚崇、宋璟那樣,延續開元盛世的輝煌,但正是有了這些許遺憾,所以人們才越發懷念他。

  唐代偉大的政治家、詩人張九齡在與當時的大**臣李林甫的政治鬥爭中失敗,遭到誹謗排擠後被罷相,遭貶荊州長史,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千古名作《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望月懷遠

  這是一首作者對著明月思念遠方家鄉親人的詩。該詩的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已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此句起筆意境雄偉,一輪皎潔的明月從海上升起,營造了一種遼闊廣大的海上景象。而“天涯共此時”的意思是,遠在天涯海角的親人在這個時候也應該和我一樣,在遙望著這樣一輪明月。和蘇軾的《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表達了詩人對遠方親人的無限思念。

  第二句緊接上句,以“怨”和“竟夕”兩個詞表達出詩人的思念程度的深度和長度,這種思念通宵達旦,至深至切。

  後兩句把詩人徹夜難眠的畫面形象地表達出來,他熄滅了燈,發現室內還是被月光灑滿,披上衣服走出室外散步,露水打溼了他的衣衫。想把著皎潔的月光掬滿在手心送給親人,在月光又怎麼能被他捧起來呢?還是回到床上睡覺,這樣可以在夢中可以夢見和親人團聚的美好時刻。這兩句在形式上深化了作者“思遠”這個主題,形象鮮活,感人至深。

  此詩的創作背景是作者被貶之後所作,但通篇沒有讓人感受到作者遇到挫折時的傷感和落寞,反而在格調上,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

  拓展閱讀:張九齡簡介

  翻開《唐詩三百首》,第一位詩人,是張九齡,這使那些即使是“殺書頭”(恩師屈守元先生戲稱那些看書只看前面一點,從來不看完為“殺書頭”)的人,也一下子就知道了張九齡的名字。

  其實張九齡是唐玄宗時候的名相,他的前輩張說,就曾經向唐玄宗推薦過他,說他學識淵博,堪為顧問。“安史之亂”之前,他就曾經提醒過唐玄宗:“安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可惜唐玄宗沒有聽從他的意見。他做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後來雖然因李林甫的排擠,被貶為荊州長史,但唐玄宗對他的印象一直是很好的。他死了以後,唐玄宗起用新人,都要問一句:“風度能若九齡乎?”

  張九齡為人正直,為官清廉,為當世名臣,他不以詩名世,但詩卻寫得很好。連大詩人杜甫都很佩服的,說他的詩“詩罷地有餘,篇終語清省”(《八哀·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饒有餘味。他的詩,《全唐詩》收錄三卷,應制之作佔了不小的比例。他的詩,以感遇詠懷和一些山水詠物詩最為人稱道。比如《唐詩三百首》的第一首《感遇》: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實這首詩並不是張九齡最好、傳誦最廣的詩。他傳誦最廣的詩,是那首《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一直到今天,在許多中秋慶典或晚會上,出現得最多的兩句話,還是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和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