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的《感遇·蘭葉春葳蕤》

張九齡的《感遇·蘭葉春葳蕤》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許多經典的詩歌吧,詩歌具有音韻和諧,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特點。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詩歌嗎?下面是小編整理張九齡的《感遇·蘭葉春葳蕤》,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張九齡的《感遇·蘭葉春葳蕤》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於詠物背後,寄寓著生活哲理。

  《感遇·其一》

  作者: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註解】:

  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葉茂盛的樣子。皎潔:這裡是形容桂花蕊晶瑩、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機的樣子。生意:生氣勃勃。自:各自。爾:如此。

  ③林棲者:棲身於山林間的人,指隱士。聞風:指仰慕蘭桂芳潔的風尚。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與心(莖幹),指天性。

  【翻譯】:

  蘭花到了春天枝葉茂盛,桂花遇秋天則皎潔清新。蘭桂欣欣向榮生機勃發,所以春秋也成了佳節良辰。可是誰能領悟山中隱士,見到此情此景而產生的仰慕之情?花木流香原為天性,它們並不求美人採擷揚名。

  【韻譯】:

  澤蘭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潔清新。

  蘭桂欣欣生機勃發,春秋自成佳節良辰。

  誰能領悟山中隱士,聞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為天性,何求美人採擷揚名。

  【賞析】:

  九齡遭讒貶謫後所作的《感遇》詩十二首,樸素遒勁,寄慨遙深。此為第一首,詩以比興手法,抒發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感。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春蘭與秋桂。屈原《九歌。禮魂》中,有“春蘭與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句。張九齡是廣東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換成了秋桂,師古而不泥古。蘭桂對舉,蘭舉其葉,桂舉其花,這是由於對偶句的關係,互文以見義,其實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指全株。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的意思,“葳蕤”兩字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潔淨的.感覺。“皎潔”兩字,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蘭桂兩句分寫之後,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統,不論葳蕤也好,皎潔也好,都表現出欣欣向榮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爾為佳節”又由統而分。“佳節”回應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自”當“各自”解,“爾”當“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潔”。)這裡一個“自”字,不但指蘭桂各自適應佳節的特性,而且還表明了蘭桂各自榮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質,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筆。

  起首四句,單寫蘭桂而不寫人,但第五句卻用“誰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士。“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覺。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芬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其中說:“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就把這章中的“聞風”毫不費力地拉來用了,用得這樣恰如其分,用得這樣自然,用得這樣使讀者毫不覺得他在用典故,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後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卻不順此理而下,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而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很清楚,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全詩的主旨,到此方才點明;而文章脈絡也一貫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與這裡的“草木有本心”互為照應;上文的“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又與“美人折”同意相見。這最後十個字,總結上文,滴水不漏。

  古體詩而只寫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張九齡在寥寥短章中,獅子搏兔,也用全力。詩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轉,七八句是合,結構嚴謹。而且做到了意盡詞盡,無一字落空。表現形式上,運用了比興手法,詞意和平溫雅,不激不昂,使讀者毫不覺得在詠物的背後,講著高雅的生活哲理。

  【評析】:

  1.詩的開始用整齊的對偶句,突出哪兩種高雅植物的特點?

  答:蘭草迎春,生機勃勃,突出了蘭,桂。

  2.詩的前四句寫蘭與桂,不見一個人影,但第五句用“誰知”一轉,引出居於山林中的“林棲者”,“林棲者”指的是什麼人?

  答:指的是那些引蘭桂風致為同調的隱逸之士,他們愛慕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和理想。

  3.詩篇在表現形式上以的藝術手法抒發了情感,並且卒章顯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寓意是什麼?

  答:比興。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它們的本性,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和欣賞。詩人以此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分,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

  拓展閱讀:張九齡罷相

  張九齡,唐玄宗時期的宰相,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任名相。在他之後,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終引發了幾乎導致唐王朝滅亡的“安史之亂”。在張九齡當政期間,唐王朝雖然繁華到了極點,但社會的各種矛盾已經暗流洶湧。張九齡重視農桑,輕徭薄賦,整頓吏治,保持了開元盛世的最後幾年的穩定。

  唐玄宗寵愛武惠妃,武惠妃想讓她自己的兒子當太子,日後可以繼承大統。所以她私下裡欲謀廢掉當時的太子李瑛。但是她也知道,廢太子是大事,如果沒有朝中大臣的支援,這事根本幹不成。所以武惠妃就派了個宮中的官奴去遊說張九齡。結果遊說不成,反而被張九齡罵了一通。張九齡馬上將此事告知了皇帝,從而挫敗了武惠妃謀立太子的陰謀,穩定了宮廷形勢。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張九齡識人明察秋毫,剛見到安祿山就斷言此人日後必反,便向唐玄宗申請斬殺安祿山。但唐玄宗卻沒有同意他的這個意見,二十年後,果然引爆了“安史之亂”,幾乎導致大唐王朝的滅亡。

  當唐玄宗欲立範陽節度使張守珪為相,立朔方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時,張九齡極力阻止。這下也引起了皇上對他的不滿。

  開元二十五年四月,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后時的讖詞:首尾三鱗六十年,兩角犢子自狂顛,龍蛇相鬥血成川。其中“兩角犢子”被解讀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來禍亂大唐。唐玄宗認為他荒謬,當場將他杖於朝堂之上,幾乎把周子諒打死。十七日流放廣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這時,李林甫想起了當初他立相時張九齡也竭力阻止,就對皇帝說:周子諒是張九齡推薦的,張九齡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張九齡處處與他作對的往事,新仇舊恨一併發作。於是張九齡也受了牽連被罷相,貶為荊州長史。

  而在張九齡被罷相後沒幾天,太子瑛和瑤、琚兩位王子也被貶為庶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