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曾鞏》文言文翻譯

關於《曾鞏》文言文翻譯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江西南豐人,出生於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下面是小編收集的關於《曾鞏》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與借鑑!

  原文: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進士第。出通判越州,歲飢,度常平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裡,而食有餘。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章邱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配三十一人,又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輦所購金帛隨之,誇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自是外戶不閉。河北發民浚河,調及它路,齊當給夫二萬。縣初按籍三丁出夫一,鞏括其隱漏,至於九而取一,省費數倍。知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亭傳,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視診,書其全失、多寡為殿最。師徵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裡不知。加直龍圖閣、知福州。南劍將樂盜廖恩既赦罪出降,餘眾潰複合,陰相結附,旁連數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懾恐。鞏以計羅致之,繼自歸者二百輩。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饒,爭欲為主守,賕請公行。鞏俾其徒相推擇,識諸籍,以次補之。授帖於府庭,卻其私謝,以絕左右徼求之弊。福州無職田,歲鬻園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萬。鞏日:“太守與民爭利,可乎?”罷之。後至者亦不復取也。徙明、亳、滄三州。鞏負才名,久外徙,世頗謂偃蹇不偶。一時後生輩鋒出,鞏視之泊如也。拜中書舍人。甫數月,丁母艱去。又數月而卒,年六十五。鞏為文章,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

  《曾鞏》文言文翻譯: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他從小就機智敏銳,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到了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驚異。

  嘉祐二年考中進士,出任越州通判。這一年發生了饑荒,他估計常平倉儲存的糧食不足以用來救濟,而鄉間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裡來購糧。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一點後賣給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餘。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一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

  任齊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惡、迅速嚴厲地打擊盜賊作為根本。曲堤有個姓周的人家的兒子周高橫行驕縱,殘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夠影響當地的權貴和豪紳,州縣的官吏都沒有人敢去追究。曾鞏逮捕了他,處以刑罰。章邱有百姓在鄉村裡聚眾結夥,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一件不能如願的。曾鞏讓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訊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將盜賊擒獲。有一個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讓他四處誇耀。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曾鞏表面上看來是將此事到處張揚,實際上是想要離間分化那些盜賊,讓他們不能再糾合在一起。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閉就可以安睡了。

  調任洪州。適逢江西當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都儲存藥物以備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朝廷的軍隊征討安南,所經過的州要準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藉此機會橫徵暴斂,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分別處理好了大軍突然集結時的吃住問題,因此,軍隊離開後,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

  調任明州、亳州、滄州知州。曾鞏負有才名,長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認為他命運不濟,時運不佳。這一時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後輩出人頭地,曾鞏對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經過朝廷時,神宗召見他,對他慰勞問候,十分寵信,任命他為中書舍人。

  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後,他侍奉繼母更加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無所依靠的情況下,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他們的讀書、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辦。曾鞏寫文章,涉獵廣泛,氣勢很盛,當時擅長寫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過他的。年輕時與王安石交往,王安石當時聲譽不大,曾鞏將他引薦給歐陽修。王安石得志後,曾鞏對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經問曾鞏:“王安石是怎樣的人?”曾鞏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學問和行為道義,不在揚雄之下,但因為他吝嗇的緣故所以比不上揚雄。”皇上說:“王安石對富貴看得很輕,怎麼說他吝嗇呢?”曾鞏說:“我所說他吝嗇,是說他勇於作為,但吝嗇於改正自己的過錯啊。”神宗贊同他的這個看法。

  練習: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韻-項是(3分)

  A.試作《六論》,援筆而成。援筆:提筆,執筆。

  B.世頗謂偃蹇不偶。偃蹇:驕橫,傲慢。

  C.鞏視之泊如也。泊如:恬淡無欲貌。

  D.斟酌於司馬遷、韓愈。斟酌:仔細地比較。

  5.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透過最後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調任官職的詞語很多,“拜中書舍人”指“授予中書舍人一職”,“徙明、毫、滄三州”指“調任明州、毫州、滄州知州”。

  C.“丁母艱”是指母親去世,回鄉守喪。守喪有一定的時間規定,這在古代是一種孝順行為,表明當事人對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捨。

  D.“六經”指六部儒家經典著作,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們是《論語》《詩經》《尚書》《禮記》《樂經》《周易》。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曾鞏機敏強識,年少有才。數百字的文章,他讀完就能脫口成誦;十二歲試著寫成《六論》,言辭奇偉,由此聲名聞於四方。

  B.曾鞏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齊州時,以剷除奸盜作為根本任務,既調動百姓參與,又善待自首的盜賊,於是州內安定。

  C.曾鞏愛護百姓,不謀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時,他事先做好供應軍隊的準備,不擾民;做福州知州時,他不許官府與民爭利。

  D.曾鞏面對災情,處理得法。遇荒災時他估計倉儲不足救濟,勸富人就近賣糧給災民;江西大疫,他命縣鎮、驛站備藥待需。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裡不知。

  (2)鞏俾其徒相推擇,識諸籍,以次補之。

  試題答案: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4B(偃蹇:不順利,困頓。)

  5D(《論語》不是“六經”)

  6A(名聞四方是弱冠之時。強加因果。)

  7(1)其他的官吏(藉此機會)橫徵暴斂(急於斂財),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事先(提前)籌劃安排(分別處理)部隊突然聚集時的吃住問題,軍隊離開,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暴誅亟斂、堪、區處、市裡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2)曾鞏讓僧徒們互相選擇、推薦擔任主守的人,將推選的人記錄在冊,按照次序補缺。

  (俾、推擇、識、以次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擴充套件:曾鞏的詩全集

  【冬望】

  霜餘荊吳倚天山,鐵色萬刃光鋩開。麻姑最秀插東極,一峰挺立高嵬嵬。我生智出豪俊下,遠跡久此安蒿萊。譬如驊騮踏天路,六轡豈議收駑駘。巔崖初冬未冰雪,蘚花入履思莫裁。長松夾樹蓋十里,蒼顏毅氣不可回。浮雲柳絮誰汝礙,欲往自尼誠愚哉。南窗聖賢有遺文,滿簡字字傾琪瑰。旁搜遠探得戶牖,入見奧作何雄魁。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養源源來。千年大說沒荒冗,義路寸土誰能培。嗟予計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頹。嘗聞古者禹稱智,過門不暇慈其孩。況今尫人冒壯任,力蹶豈更餘纖埃。龍潭瀑布入胸臆,嘆息但謝宗與雷。著書豈即遽有補,天下自古無能才。

  【一鶚】

  北風萬里開蓬蒿,山水洶洶鳴波濤。嘗聞一鶚今始見,眼駛骨緊精神豪。天昏雪密飛轉疾,暮略東海朝臨洮。社中神狐倏閃內,腦尾分礫垂弓橐。巧兔獰雞失草木,勇鷙一下崩其毛。窟穴呦呦哭九子,帳前活送雙青猱。啁啾燕雀誰爾數,駭散亦自亡其曹。勢疑空山竭九澤,殺氣已應太白高。歸來礌嵬戴俎豆,快飲百甕行春醪。酒酣始聞壯士嘆,丈夫試用何時遭。

  【宿尊勝院】

  朝寒陟山砠,宵雨集僧堂。蔽衣蓋苦短,客臥夢不長。鳴風木間起,枯槁吹欲僵。向來雪雲端,葉下百刃隍。起攀蒼崖望,正受萬慮戕。歲運忽當爾,我顏安得芳。傳聞羨門仙,飛身憩蒼蒼。誰能乞其靈,相與超八方。

  【苦雨】

  霧圍南山鬱冥冥,狹谷荒風驅水聲。只疑日失黃道去,又見雨含滄海生。如催病骨夜寒入,似送客心衰思驚。揚州青銅不在照,應有白鬚添數莖。

  【里社】

  郊天社地君所重,翦秸刲匏微得供。秦皇漢帝陋古初,桀疇殊壇傾力奉。年年屬車九重出,羽衛千人萬人從。黃金日搜盡崖窟,飛檣走箠華夷動。馬蹄路南村有社,里老邀神迎且送。荒林破屋風雨入,野鼠山狐狼藉共。何言茅箸古瓦甌,稻飯豚蹄人得用。

  【南源莊】

  床上不廢看青山,門前便踏南澗路。繞牆頓失車馬喧,岸幘日得滄洲趣。嘗嗟秋蓬轉,未有茅屋據。對此耳目新,始覺精爽聚。滄溟未可泛舟入,雁蕩誰能胝足去。醫閭在夷蠻,羅浮苦煙霧。子真自愛谷口家,孔丘老亦洙泗住。吾能放意遊八極,此興久與前賢附。悄然怪我思慮深,已欲摧倒聞猿樹。眼前了竹林掃月散絺葛,雪艇搜溪出魴鱮。帽塵便可臨水濯,裡鬥何妨閉門拒。介推母厭俗,久思顛崖住不顧。梁鴻妻亦高,能快穿衣與藜茹。成家儻已嫁諸妹,有立不憂吾弟孺。攘攘天地間,萬類歹好惡。歡合無一非,睽窮有百牾。吾獨安能逐毛髮,飲泉食力從所慕。

  【論交】

  德操龐公林下時,入門豈復知客主。夷吾鮑叔貧賤間,分財亦不辭多取。相傾頓使形跡空,素定已各肝膽許。世間未信亦論交,得失秋毫有乖忤。

  【南軒】

  木端青崖軒,慘淡寒日暮。鳴鳩已安巢,飛鵲尚求樹。物情限與奪,茲理奚以據。諒知巧者勞,豈得違所賦。久無胸中憂,頗識書上趣。聖賢雖山丘,相望心或庶。

  【多景樓】

  欲收嘉景此樓中,徒倚闌干四望通。雲亂紫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外風。老去衣襟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秋懷】

  天地四時誰主張,縱使群陰入風日。日光在天已蒼涼,風氣吹人更憀慄。樹木慘慘顏色衰,燕雀啾啾群侶失。我有愁輪行我腸,顛倒回環不能律。我本孜孜學詩書,詩書與今豈同術。智慮過人只自仇,聞見於時未裨一。片心皎皎事乖背,眾醉冥冥勢凌突。出門榛棘不可行,終歲蒿藜尚誰恤。遠夢頻迷憶故人,客被初寒臥沉疾。將相公侯雖不為,消長窮通豈須詰。聖賢穰穰力可攀,安能俯心為苟屈。

  【清心亭記】

  嘉佑六年,尚書虞部員外郎梅君為徐之蕭縣,改作其治所之東亭,以為燕息之所,而名之曰清心之亭。是歲秋冬,來請記於京師,屬餘有亡妹殤女之悲,不果為。明年春又來請,屬餘有悼亡之悲,又不果為。而其請猶不止。至冬乃為之記曰:

  夫人之所以神明其德,與天地同其變化者,夫豈遠哉?生於心而已矣。若夫極天下之知,以窮天下之理,於夫性之在我者,能盡之,命之在彼者,能安之,則萬物之自外至者,安能累我哉?此君子之所以虛其心也,萬物不能累我矣。而應乎萬物,與民同其吉凶者,亦未嘗廢也。於是有法誡之設,邪僻之防,此君子之所以齋其心也。虛其心者,極乎精微,所以入神也。齋其心者,由乎中庸,所以致用也。然則君子之慾修其身,治其國家天下者,可知矣。

  今梅君之為是亭,曰不敢以為遊觀之美,蓋所以推本為治之意,而且將清心於此,其所存者,亦可謂能知其要矣。乃為之記,而道予之所聞者焉。十一月五日,南豐曾鞏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