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的文言文翻譯

曾鞏的文言文翻譯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以下關於曾鞏的文言文翻譯由應屆畢業生文學網小編整理並分享,歡迎老師同學們閱讀。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支援應屆畢業生網,並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最大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好最實用的文章!

  【《曾鞏傳》閱讀答案翻譯】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進士第,出通判越州。歲飢,度常平①不足贍,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諭告屬縣,諷富人自實粟,總十五萬石,視常平價稍增以予民。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裡,而食有餘。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農事不乏。

  知齊州,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曲堤周氏子高橫縱,賊良民,力能動權豪,州縣吏莫敢詰,鞏取置於法。章邱民聚黨村落間,號“霸王社”,椎剽奪囚,無不如志。鞏屬民為保伍,使幾察其出入,有盜則鳴鼓相援,每發輒得盜。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誇徇四境。盜聞,多出自首。鞏外視章顯,實欲攜貳其徒,使之不能複合也。自是外戶不閉。

  徙洪州。會江西歲大疫,鞏命縣鎮悉儲藥待求,軍民不能自養者,來食息官舍,資其食飲衣衾之具,分醫視診。師徵安南,所過州為萬人備。他吏暴誅亟斂,民不堪。鞏先期區處猝集,師去,市裡不知。

  鞏性孝友,父亡,奉繼母益至,撫四弟、九妹於委廢單弱之中,宦學婚嫁,一出其力。為文章,上下馳騁,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少與王安石遊,安石聲譽未振,鞏導之於歐陽修,及安石得志,遂與之異。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輕富貴何吝也曰:“臣所謂吝者,謂其勇於有為,吝於改過耳。”帝然之。

  (節選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倉名。

  《曾鞏傳》閱讀答案翻譯

  【參考譯文】

  曾鞏,字子固,建昌南豐人。他從小就機智敏銳,十二歲時,曾嘗試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到了二十歲,名聲已傳播到四方。歐陽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驚異。

  嘉祐二年考中進士,出任越州通判。這一年發生了饑荒,他估計常平倉儲存的糧食不足以用來救濟,而鄉間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裡來購糧。曾鞏就張貼告示曉諭所屬的各縣,勸說富人如實申報自己儲存的糧食,共有十五萬石,讓他們將這些糧食比照常平倉的價格稍稍提高一點後賣給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買到糧食,又不出家鄉,而且糧食有餘。曾鞏又讓官府借給農民種子,讓他們隨秋季的賦稅一起償還,使得農事沒有耽誤。

  任齊州知州,他的管理把根治邪惡、迅速嚴厲地打擊盜賊作為根本。曲堤有個姓周的人家的兒子周高橫行驕縱,殘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夠影響當地的權貴和豪紳,州縣的官吏都沒有人敢去追究。曾鞏逮捕了他,處以刑罰。章邱有百姓在鄉村裡聚眾結夥,號稱“霸王社”,殺人劫財,劫奪囚徒,沒有一件不能如願的。曾鞏讓百姓組成保伍,讓他們偵察盜賊的行蹤,有盜賊就擊鼓傳遞訊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將盜賊擒獲。有一個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鞏就招待他吃喝,送給他衣帽,給他配備了車馬和隨從,讓他四處誇耀。盜賊聽說了這件事,大多出來自首。曾鞏表面上看來是將此事到處張揚,實際上是想要離間分化那些盜賊,讓他們不能再糾合在一起。從此,齊州的人們連院門都不用關閉就可以安睡了。

  調任洪州。適逢江西當年瘟疫大流行,曾鞏命令各縣鎮都儲存藥物以備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難不能養活自己的,就招來住在官舍,供應給他們飲食衣被等用品,分派醫生給他們治病。朝廷的軍隊征討安南,所經過的州要準備上萬人所需的物資,其他地方的官吏藉此機會橫徵暴斂,百姓難以忍受。曾鞏則 事先分別處理好了大軍突然集結時的吃住問題,因此,軍隊離開後,城鄉的百姓都不知道。

  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後,他侍奉繼母更加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無所依靠的情況下,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他們的讀書、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辦。曾鞏寫文章,涉獵廣泛,氣勢很盛,當時擅長寫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過他的。年輕時與王安石交往 ,王安石當時聲譽不大,曾鞏將他引薦給歐陽修 。王安石得志後,曾鞏對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經問曾鞏:“王安石是怎樣的人?”曾鞏回答說:“王安石的文章學問和行為道義,不在揚雄之下,但因為他吝嗇的緣故所以比不上揚雄。”皇上說:“王安石對富貴看得很輕,怎麼說他吝嗇呢?”曾鞏說:“我所說他吝嗇,是說他勇於作為,但吝嗇於改正自己的過錯啊。”神宗贊同他的這個看法。

  文言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甫冠,名聞四方 甫:剛剛

  B.賊良民,力能動權豪 賊:殘害

  C.實欲攜貳其徒 貳:離間

  D.軍民不能自養者

  養:療養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其治以疾奸急盜為本 請以戰喻

  B.鞏取置於法 多於南畝之農夫

  C.遂與之異 杳不知其所之也

  D.援筆而成 客逾庖而宴

  7.下列句子中,全部屬於曾鞏仁政措施的一組是(3分)

  ①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裡,而食有餘 ②又貸之種糧,使隨秋賦以償 ③自是外戶不閉 ④鞏命縣鎮悉儲藥待求 ⑤資其食飲衣衾之具  ⑥鞏先期區處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來源:Z.xx.k.Com]

  A.曾鞏出任越州通判時,除了開啟常平倉賑濟災民,還告示屬縣,勸說富人將十五萬石糧食以比常平倉儲糧稍高的價格賣給百姓,從而解決了饑荒問題。

  B.曾鞏為了保護百姓,打擊盜賊,囑咐百姓編製成保伍,讓他們偵察盜賊行蹤,有情況就擊鼓傳遞訊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將盜賊捕獲。

  C.曾鞏調任洪州時,不僅積極備戰瘟疫,而且還未雨綢繆處理好了過境的朝廷軍隊的招待問題,使城中百姓免遭干擾。

  D.曾鞏在年輕的時候曾同王安石交往,當時王安石的聲譽不高,曾鞏把他引薦給歐陽修。但王安石得志後,竟然疏遠了曾鞏,將他視為陌路。

  9.斷句和翻譯。(10分)

  (1)用“”給選文最後一個自然段劃線部分斷句。(4分)

  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輕富貴何吝也

  (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鞏飲食冠裳之,假以騎從,誇徇四境。

  ②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

  《曾鞏傳》閱讀答案翻譯

  5.D(養:養活)

  6.D(A項的“以”都是介詞,分別解釋為“把”和“用”;B項的“於”都是介詞,分別解釋為“用”和“比”;C項的“之”前一句是“代詞,他”;後一句是“動詞,到”;D項“而”都是順承連詞,可不譯)

  7.C(①③是仁政帶來的結果)

  8.D(應是曾鞏和王安石疏遠。)

  9.(1)①曾鞏就招待他吃飯,送給他帽子和衣服,借給他車馬和隨從,在齊州四境誇示炫耀。【得分點是句意通暢1分,“誇徇於四境”省略句式1分,實詞“假”1分】

  ②當時擅長寫文章和詩詞的人,很少能有超過他的。【得分點是實詞“工、過”,虛詞“者”各1分】

  (2)神宗嘗問安石何如人對曰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輕富貴何吝也?【每對兩處計1分,不計0.5分】

  【擴充套件:曾鞏《學舍記》原文及翻譯】

  學舍記

  予幼則從先生受書,然是時,方樂與家人童子嬉戲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時,窺六經之言,與古今文章有過人者,知好之,則於是銳意欲與之並。

  而是時,家事亦滋出。由斯以來,西北則行陳、蔡、譙、苦、淮、汴、睢、泗,出於京師;東方則絕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並封、禺、會稽之山,出於東海上;南方則載大江,臨夏口而望洞庭,轉彭蠡,上庾嶺,由湞陽之瀧,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魚洶湧湍石之川,巔崖莽林貙虺之聚①,與夫雨暘寒燠、風波霧毒不測之危,此予之所單遊遠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藥物,廬舍器用,箕筥碎細之間②,此予之所經營以養也。天傾地壞,殊州獨哭,數千裡之遠,抱喪而南,積時之勞,乃畢大事,此予之所遘禍而憂艱也。太夫人所志,與夫弟婚妹嫁,四時之祠,屬人外親之問,王事之輸,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於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蓋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閒時,挾書以學,於夫為身治人,世用之損益,考觀講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專力盡思,琢雕文章,以載私心難見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為並,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視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擾多事故益甚,予之力無以為,乃休於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學。或疾其卑,或議其隘者,予顧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勞心困形,以役於事者,有以為之矣。予之卑巷窮廬,冗衣礱飯,芑莧之羹,隱約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則有之,可以進於道者,學之有不至。至於文章,平生之所好慕,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堅木好、高大之觀,固世之聰明豪雋挾長而有恃者所得為,若予之拙,豈能易而志彼哉?”遂歷道其少長出處,與夫好慕之心,以為學舍記。

  【注】①貙(chū)虺(huǐ):貙是獸名,像狸,這裡泛指猛獸。虺是毒蛇。 ②筥(jǔ):圓形的竹筐。

  譯文:

  我年幼時便跟隨老師讀書,然而這時候,正以與家人小孩們打打鬧鬧、四處玩耍為樂,對書還不懂得愛好。十六七歲時,看出六經中的話與古今作家的文章,有超過常人的見解,才懂得讀書,從此一心一意希望將來能與古今作家並駕齊驅。

  然而這時候,家中不幸的事也就連續發生了。從那以來,西北方我到過陳州、蔡州、譙縣、苦縣,睢水、汴水、淮水、泗水流域,到達京師開封。東方我渡過大江,放舟運河,越過五湖,沿著封山、禺山、會稽山,到達東海邊。南方我乘船沿長江而上,抵達夏口,遠望洞庭湖,再轉向彭蠡澤,登上大庾嶺,由湞陽到瀧水,直達南海之濱。這便是我進入社會而奔走四方的情形。那蛟魚伏藏、波濤洶湧、激流轉石的大河,那高峻的山岩、莽莽的林野,以及猛獸毒蛇聚居之地,加上雨淋日曬,嚴寒酷暑,江河中的`風波和濃霧瘴毒,到處是難以預料的危機,這便是我只身漂泊、寄居遠方,而遇到的各種艱難困苦。家中的衣食藥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類瑣碎的小事,都是我必須操辦而用以養親活口的。那年在南京,父親忽然病故,一下子彷彿天傾地裂,在他鄉獨自呼搶痛哭,從數千裡之外,運著父親的靈柩南歸,又經過多時的操勞,才完成安葬的大事,這就是我遭家禍而喪父的情形。母親生前的遺願,以及弟弟結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內外親屬的問候慶弔,向官府繳租納稅,這些就是我終日忙忙碌碌還辦不到的。我因此被弄得精疲力盡,加上又多病,能用言語敘述的,只不過是其中一兩點粗略的情況。得到一點空閒時間,拿起書本學習,對於如何立身治民,對社會現存的一切何者當增、何者當損,在好些方面我都未能加以考究觀察、討論分析。因此也就不能專心致志地琢磨文章,用以表達個人心中難於表現的情志,從而追趕古今的作家,取得可與他們相比的成績,以滿足我的愛好和嚮往之情,這就是我回顧自己而深為嘆息的。

  當今皇帝至和初年,我所受到的干擾和事故之多更加嚴重,我的力量實在無法應付,於是只得在家休息,而到宅旁的草屋裡讀書。有人嫌這屋子太低矮,也有人說它太窄小,我回頭笑著說:“這對我來說是很適合的了。我多年心神操勞、身體睏乏,而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為,我居住小巷陋室,破衣粗食,吃野菜湯,雖窮困而仍然安心,自然是想實現自己的志向而等待著機會。我所恨的倒也是有的,那就是本可掌握聖賢們的大道,可是學問還達不到。至於文章,是我平生的愛好和嚮往,倒是常常寫作而沒有空閒過。至於那建築堅固、木材美好、高大壯觀的房舍,本是世上那些聰明豪俊、有優越條件和強大勢力可以依靠的人才能修得起的,像我這樣愚拙的人,怎麼能改換了自己的志趣,轉而去追求那些呢?”於是我一一敘述了自己從少小到成年的經歷,以及個人的愛好和嚮往之心,寫成這篇《學舍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