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的詞

曾鞏的詞

  曾鞏自稱“家世為儒”天資聰慧,記憶力非常強,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史稱鞏“十二歲能文,語已驚人”。下面和小編一起賞析一下曾鞏的詞!

  曾鞏的詞

  1、城南——曾鞏

  我雨過橫塘水滿堤,亂山高下路東西。

  欲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

  2、詠柳——曾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3、西樓——曾鞏

  海浪如雲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4、甘露寺多景樓——曾鞏

  欲收嘉景此樓中,徒倚闌干四望通。

  雲亂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氣入青紅。

  一川鍾唄淮南月,萬里帆檣海餐風。

  老去衣衿塵土在,只將心目羨冥鴻。

  5、苦雨——曾鞏

  霧圍南山鬱冥冥,狹谷荒風驅水聲。

  只疑日失黃道去,又見雨含滄海生。

  如催病骨夜寒入,似送客心衰思驚。

  揚州青銅不在照,應有白鬚添數莖。

  6、論交——曾鞏

  德操龐公林下時,入門豈復知客主。

  夷吾鮑叔貧賤間,分財亦不辭多取。

  相傾頓使形跡空,素定已各肝膽許。

  世間未信亦論交,得失秋毫有乖忤。

  7、賞南枝 宋 · 曾鞏

  暮冬天地閉,正柔木凍折,瑞雪飄飛。對景見南山,嶺梅露、幾點清雅容姿。丹染萼、玉綴枝。又豈是、一陽有私。大抵是、化工獨許,使佔卻先時。霜威莫苦凌持。此花根性,想群卉爭知。貴用在和羹,三春裡、不管綠是紅非。攀賞處、宜酒卮。醉拈嗅、幽香更奇。倚闌干、仗何人去,囑羌管休吹。

  8、墨池記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曾鞏集》

  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窪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裡所記述的。王羲之曾經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當王羲之不願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遊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於山光水色之中。難道當他逍遙遨遊盡情遊覽的時候,又曾經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麼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後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麼可以少化嗎!更何況對於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關於墨池的事蹟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蹟一併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蹟來勉勵這裡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後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後世人呢!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

  更多詞的列表

  曾鞏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兒童時代的曾鞏,就與兄長曾曄一道,勤學苦讀,自幼就表現出良好的天賦。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狀》中稱其“生而警敏,不類童子”,而且記憶力超群,“讀書數萬言,脫口輒誦”。 嘉佑二年(1057年),39歲的他才考取了進士,被任命為太平州司法參軍,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熙寧二年(1069年)先後在齊、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頗有政聲。元豐三年(1080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諡“文定”。 曾鞏在政治舞臺上的表現並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貢獻在於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