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引導語: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卻是在講述一段不美的愛情,我們一起來學習《傾城之戀》的賞析。

  《傾城之戀》,它講的是在一個動亂的年代裡,人受到種種的影響,什麼都傾覆了,唯一剩下來的,可以依靠的,便只有兩個人之間的感情與關係。我很喜歡這個主題,一個動盪的年代,一段唯美的感情。即便有一天一切都成了廢墟,但人心中的東西卻能讓人們緊緊依偎著,相依為命。

  1、解讀這部作品,首先要解讀與作者的某些關係

  提起張愛玲,心頭總會湧起一種別樣的滋味。她有著靈動飄逸的氣韻,有著曠世難尋的才華,有著高貴典雅的氣質。她的一生充滿傳奇的色彩:有著缺少父愛的淒涼的童年,有與胡蘭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賴雅餘生陪伴的溫馨;但是偏巧,在那個兵荒馬亂的時代成長起來的她,卻一點也不幸福,胡蘭成風流成性、不負責任,偏巧她人生最初最重要的時期都處於那些刻薄、沒落、自私的人群之中。張愛玲筆下的人物便是在爬滿蚤子的生命中苦苦掙扎著,但終不免一個悲劇性的命運。張愛玲自己的愛情也是,她愛上了一個民族漢奸,這樣的結局終究不能完美。因此,她的文章風格也始終籠罩在鬱鬱寡歡息的筆調下,他的作品如《金鎖記》、《花雕》都有著不能完美的結局。但她卻慷慨地賦予《傾城之戀》一個完美的結局,這或許是她對自己愛情的一種真心的寄託,抑或是對心中那份渴望愛與完美的情懷的眷戀與不捨吧。

  2、對作品內容的解讀

  相遇就是一種緣分,這緣分似乎是天註定,沒有迴旋的餘地,正如張愛玲所說:“這緣分是於千千萬萬人中遇見你所遇見的那一個人,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正好遇見了。是的,就是這樣一種唯美的感覺。

  流蘇,一個充滿高貴典雅氣質的沒落的白家小姐,一箇舊式大家庭中的新式女人。她離了婚,想投奔孃家尋找一個棲身之所,但是親情冷漠人言可畏,她的無辜的靈魂經受著世俗與勢力的拷打,她實在沒想到上天會再賜予這樣的自己一份真實的愛情。範柳原,一個無根漂浮、四處漂泊的海歸浪子,一個現代風月場偶露真情的調情高手,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會有真正的愛情,因此貫穿於社會的紅塵中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他們之間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兩人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白流蘇本是一個離了婚的心如死灰的人,但她從第一次見過範柳原之後實際上已經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心,這從作品的一段描寫中可以看出:“範柳原真心喜歡她嗎?那倒也不見得。他不能不當心,她是個六親無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她的眼睛裡,眼淚閃著光”。範柳原是否也是對流蘇一見鍾情?很顯然,從他千方百計把流蘇引來香港使脫離那個令人窒息的舊式家庭便可看出。

  但是接下來又遇到了關鍵性的問題,柳原不能確定流蘇是否是真的喜歡自己,便只是試探她,而流蘇對他既不坦誠也不很信任,她不會很坦誠的把自己的心裡對範柳原的感情表達出來。於是兩個高手便在各自的利慾推動下,迂迴著,試探著,欲擒故縱著,雙方既有愛的真意又有相互算計的精明。她們都費盡心機,用言語小心翼翼地剖白著自己的內心。明明牽掛,明明想念,但是面對現實卻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擦肩而過。

  最後卻不料世事大變,於是兩人生存之計為上,忽的珍惜起面前難得的慰藉。只在香港陷落的一剎那,兩個人才得以真心相見,許下天長地久的諾言。直到戰爭爆發後,兩人死裡逃生終於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流蘇也才意識到永恆的愛是存在的,作品中這樣寫:“她彷彿做夢似的,又來到牆根下,迎面來了柳原。她終於遇見了柳原。這與前面的一句話形成對比:“柳原看著她說,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然而流蘇卻不予回答。“……在這動盪的世界裡,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裡的這口氣,還有睡在他身邊的這個人。”“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的活個十年八年”。“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說,人的生生死死,這是一個多麼浩大的問題,但是我們曾經說過的,我們要白頭到老,其實這就是愛情。香港的陷落成全了這一段轟轟烈烈的愛情,如此便是“傾城之戀”了。

  3、評論與分析

  張愛玲的作品中沒有性格完美的人物,這與她個人的性格和時代背景應該都有很大的關係。《傾城之戀》中的白流蘇讓我想起了林黛玉,流蘇離婚後投奔孃家,黛玉家道中落後投奔了外祖母家。白公館和榮國府作為兩個時代的弱女子的棲身之所,一樣的處境,黛玉的孤獨畢竟籠罩著他人虛情假意的面紗,而流蘇生活的時代一切都是赤裸裸的。張愛玲的胸懷、心境以及冷眼看人的`目光是黛玉式的,自憐自愛而又自尊的人與大觀園的芸芸眾生總是對立的。林黛玉有伶牙俐齒的尖酸刻薄,她的不受歡迎的性格後面隱藏著自我保護的處世哲學,這一點與白流蘇是相似的。

  《傾城之戀》發表在1943年,那時太平洋戰爭已經爆發,上海正式淪陷,因此作品的精神內涵和審美情趣與流行的通俗小說不大一致。他不僅描寫都市市民的生活細節,而且抓住了社會大變動給一部分人帶來的精神惶恐,提出一個時代的特徵:亂世。個人的及時行樂的情緒透過古老家族的衰敗隱喻著傳統道德的價值沒落,如此讀者也能多少理解了他筆下的人物的性格了。

  《傾城之戀》是一個傳奇,過程艱辛,結局唯美。是傳奇而不是傳說,正如張愛玲在作品的結尾說“傳奇裡的傾國傾城的故事大抵如此。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是的,這一點對於當今社會的人們應該也有意義的吧。

  張愛玲傾城之戀讀後感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成千上萬的人痛苦著,跟著是驚天動地的改革……流蘇並不覺得她在歷史上的地位有什麼微妙之點。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來,將蚊煙香盤踢到桌子底下去”。——摘自<傾城之戀>

  這是在這篇文章甚至說在張愛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彷彿有無盡的宿命在裡面,是不是隻有在這樣的一種無奈的情況下,白流蘇與範柳原的愛情才有她們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這種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愛情呢也許愛情在他們之間,更像一場遊戲,兩個人的交易。

  流蘇是一個堅強的女子,在壓抑,畸形的生活環境裡,選擇了出逃。她大膽地頂著眾人的唾棄與前夫離婚,這是她的勇氣。可同時,她始終是一個在經濟上柔弱、無助的女子,逃離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來尋找自己的棲息之地,於是她必須妥協。現實與性格間的矛盾,讓她不得不學會算計。不幸的命運讓她學會保護自己,卻又讓她這份簡單、真摯的情感徘徊在疑慮、猜忌、金錢、責任、虛榮之上了。但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認柳原是可愛的,給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經濟上的安全。說到柳原,他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青年時期同樣有著一段不愉快回憶的他性格怪癖,無意於家庭。對於愛情他根本無法駕馭,無法給予對方承諾和信心。也許或者說一定,他曾經只是把流蘇看作是那很多個裡面的一個,新鮮過後,各拍兩散,責任不需要,愛情只是調劑,而流蘇也自然知道這一點,“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流蘇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這場關於這個城市的劫難才成全了她們。戰爭帶來的是殘缺,可為流蘇和柳原帶來的卻是一嘲圓滿”。偶然的傾城,讓他們拋卻了所有,讓他們從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衝破一切的結合——流蘇得了名份,柳原也甘願擔起了責任。戰爭讓人變得真實。死亡下,忽然感覺瞬間的變化即是煙消雲散、陰陽相隔,容不得你有半點猶疑,因為生死只在頃刻,金錢、權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現在,只有身邊尚存氣息的他(她)。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是這樣的選擇。

  範柳原到最後一刻也還是清醒的,“現在你可該相信了:‘死生契闊’,我們自己哪做得了主……”一個善於低頭的女人,也許終會成為一個安分的妻。()讓他在勞累和放縱之餘有一個去處。男人的歸宿最終只是一個女人。

  喜歡小說中的一段話:“流蘇到了這個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個人彷彿有了兩個身體,也就蒙了雙重危險。一顆子彈打不中她,還許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殘廢了,她的處境更是不堪設想。她若是受了傷,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橫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沒有孤身一個人死得乾淨爽利。她料著柳原也是這般想。別的她不知道,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兩個人之間那一絲絲的溫情,在一瞬間,讓時間成為永恆。這一刻交織的情感該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這可以叫—愛情,那麼就算是吧。可我更覺得這是一種悲涼。假如沒有戰爭,兩人將依然活在自己揹負的殼中慢慢前行,誰也不會為對方付出真心。他們會按自定的生活軌跡走下去,看似豐盛,卻是蒼白悲哀。

  初讀時,總覺得悲劇是女人的。現在方覺得,悲劇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個大變故改變了一切,但如果是為了成就這樣一段戀情,代價未免太大了,而且這樣的偶然性幾近為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