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語錄

張愛玲半生緣語錄

  引導語:《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原名《十八春》,該小說透過年輕人的婚姻的悲歡離合,揭示了社會和人性的方方面面。下文是其中的經典語錄,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我要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會永遠等著你。無論是在什麼時候,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會有這樣一個人*—《半生緣》

  對於三十歲以後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半生緣》

  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半生緣》

  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 的一部分。—— 張愛玲《半生緣》

  人生 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半生緣》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緣》

  一個真正快樂的人,是那種在走彎路時,也不忘享受風景的人。——張愛玲《半生緣》

  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張愛玲《半生緣》

  我們都是寂寞慣了的人。——《半生緣》張愛玲

  太劇烈的快樂,與太劇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點的——同樣地需要遠離人群。 ——張愛玲《半生緣》

  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張愛玲《半生緣》

  浮生若世,半生情緣,離多聚少,有緣無份一一《半生緣》

  命運真的是很奇妙的東西。有些人一生一世,彼此不會認識,相距咫尺卻行如陌路。而有些人卻如命中註定似的要在一起,躲都躲不掉。——《半生緣》

  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永恆的孤寂,而是明明看見溫暖與生機,我卻無能為力。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我無能為力,而是當一切都觸手可及,我卻不能伸出手去。---張愛玲《半生緣》

  世界上最悽絕的距離是兩個人本來距離很遠,互不相識,忽然有一天,他們相識,相愛,距離變得很近。然後有一天,不再相愛了,本來很近的兩個人,變得很遠比以前更遠。——《半生緣》

  世界充滿陰差陽錯,並肩走著的人,一回頭,便無蹤影,正如曼楨和世均,到頭來,年華過盡,只餘下一句:"我們回不去了。"遲疑、錯過,付盡半生緣分;悵惘、哀愁,慨嘆一世蹉跎。——張愛玲《半生緣》

  性竟是這樣荒唐,最涼不過人心,最賤不過感情。《半生緣》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哦,你也在這裡嗎?-張愛玲《半生緣》

  你像風來了又走,我心滿了又空。——《半生緣》

  女人有時候冷靜起來,簡直是沒有人性的。而且真會演戲。恐怕每一個女人都是一個女戲子。 ——《半生緣》

  其實他到底是什麼時候第一次看見她的,根本就記不清楚了____《半生緣》

  張愛玲半生緣經典臺詞:

  1、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2、你問我愛你值不值得,其實你應該知道,愛就是不問值得不值得。

  3、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差 總會有個人在愛你。不管你的條件有多好 也總有個人不愛你。

  4、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5、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在什麼時候,不管你是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樣一個人。

  6、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7、“日子過得真快,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來講十年八年好像是指逢間的事,可是對於年青人來說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我和世均從認識到離別,不過幾年的光景,卻遭遇了太多太多的事情,彷彿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的生、離、死、別。”

  8、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我要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會永遠等著你。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你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會有這樣一個人。

  9、十四年了,日子過的真快,對中年以後的人來講,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縫間的.事。可是對年輕人來說,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10、有沒有遇見過,你愛的人離你幾步之遙,你說盡一切情話,他無動於衷。

  11、日子過得真快,尤其對於中年以後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隻顧之間的事。可是對於年輕人,三年五載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12、馬路上的店家大都已經關了門。對過有一個黃色的大月亮,低低地懸在街頭,完全像一盞街燈。今天這月亮特別有人間味。它彷彿是從蒼茫的人海中升起來的。滿地的斜陽,那陽光從竹簾子裡面篩進來,風吹著簾子,地板上一條條金黃色老虎紋似的日影便晃晃悠悠的,晃得人眼花。

  13、今天晚上有月亮,稍帶長圓形的。像一顆白淨的蓮子似的月亮,四周白濛濛的發出一圈光霧。

  14、太陽曬在腳背上,很是溫暖,像是一隻黃貓咕嚕咕嚕伏在她腳上。

  15、他撫摸著那藤椅子,藤椅子上有一處有點毛了,他就隨手去撕那藤子,一絲一絲地撕下來。

  創作歷程/張愛玲半生緣

  張愛玲在給朋友宋淇的一封信中,提到《半生緣》其實是根據美國作家馬寬德(J.P.Marquand)的小說《普漢先生》改寫的。時至今日,在國內各個版本的美國文學史上,我們很少能看到馬寬德這個作家的介紹,但他作為上世紀三十年代普利策文學獎的得主之一,的的確確風光過。馬寬德又譯作馬昆德,是當時美國很有名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波士頓故事》(The Late George Apley)和《普漢先生》(H.M.Pulham,Esquire),後來改寫偵探小說,今天看來他已經不再是美國一流的小說家了

  《普漢先生》這部小說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主人公亨利的婚戀故事。亨利生長於波士頓,在哈佛大學上學時,認識了比爾,兩人成為好友。畢業後,並非上流社會出身的比爾說服亨利放棄去父親創辦的金融公司上班的機會,留在紐約創業。亨利結識了在同一公司上班的瑪文,兩人相愛,併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可亨利的父親突然去世,他只能回鄉奔喪。介於長子的身份和家庭的重擔,亨利留在了波士頓,沒有再回紐約。比爾造訪波士頓的時候結識了亨利幼年的夥伴凱,兩人暗生情愫,但比爾終究只是個過客。不久,凱便在家人的安排下與亨利結婚。婚後,她還一直忘不了比爾……二十五年後,哈佛同學會上,亨利和瑪文再次相遇,亨利再次對瑪文動心,可他最終還是選擇回到凱的身邊。

  不難看出,張愛玲《半生緣》的基本框架和人物設定都和這部《普漢先生》驚人地相似,世鈞對應亨利,瑪文對應曼楨,比爾對應叔惠,凱對應翠芝。上海和南京的雙城設定,也同波士頓和紐約相仿。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據有關人士考證,《半生緣》中不少經典的細節和句子,也均是紋絲不動地從《普漢先生》搬過來的。比如世鈞在他和翠芝家總是聞到煤氣的味道,翠芝總是讓世鈞去遛狗;又比如那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和“世鈞”。這樣明火執仗地挪用,竟然在這麼多年輕輕巧巧地掩過了眾多張研究者的耳目,略加點染,理直氣壯地成就了一部經典,張愛玲當真是有一雙魔術手。這樣的事實,一下子讓眾多死忠的張迷不能接受,抄襲別人作品嫌疑,在他們看來,絕對不能加在張愛玲身上。可實際上,正所謂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如果得法,那叫借鑑,從這個意義上說,張愛玲算是一位很會偷藝的作家。

  自晚清以來,我國的翻譯小說蔚為大觀,跟那些文學大家孜孜於翻譯名著不同,張愛玲所做的“翻譯”,更多是借鑑故事的結構和人物,她的翻譯是潛在的,不為人知的,基本上等於私底下的來料加工,是把一個半成品,裝點成精品的成品推給大家。這樣的工作,翻譯家林紓等人也做過。林紓翻譯外國作品的時候,不但全用文言,而且往往根據需要竄改作品,人物情節結局常常跟原著有不小的出入,這一路數的“翻譯”,跟張愛玲《半生緣》之借鑑《普漢先生》很類似,只是林紓的翻譯明說是翻譯,而張愛玲則更多的是不點名地私自再創作。

  在《半生緣》中,張愛玲改《普漢先生》中的第一人稱敘事為第三人稱敘事,從而獲得了更高敘述視角,能夠俯瞰故事中的人物;同時她還極大的充實了曼楨的戲分,讓讀者更關注曼楨的命運。因為《半生緣》最初是在上海的小報《亦報》上連載的,可能是從市場方面考慮,當然也可能是張愛玲還是想突破《普漢先生》原有的情節格局(張愛玲連載時用了梁京這個筆名,一方面可能是從政治方面考慮,另一方面她可能也對自己是借鑑別人的作品有所顧及),她在原來的故事上加了一段味道濃重的祝鴻才性侵犯曼楨的通俗橋段,翻手為雲復手雨般地模糊了原本那個故事裡西方味道,成功地拿為己用,締造出一部清淡而有富有濃重中國味的小說,同時也成功地娛樂大眾這麼多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