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半生緣賞析範文

張愛玲半生緣賞析範文

  賞析,意思是欣賞並分析(詩文等),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小編給大家收集整理了張愛玲半生緣賞析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張愛玲半生緣賞析 篇1

  這本書一開始就緊扣詞眼“緣”。愛情的產生,愛情來得如此簡單,如此純粹,曼楨與世均,翠芝與叔惠,僅一面之緣,便永遠將愛留在了對方那裡。這也就是所謂的“一見鍾情”吧,古亦有之,今亦有之,自己身邊也有真實的例子。

  到了一定的年齡,結婚是勢在必行的。既使明知自己要娶或要嫁的人不是對方,也會乖乖地順應家人的安排,結婚生子。之後,脾氣好點的,可以相敬如賓,心不在焉地走完人生,如世均夫婦;脾氣不好的,乾脆吵鬧離婚,帶著對往事愛情遙眷戀孤獨終老,如叔惠夫婦但。更多的,是如世均夫婦那般,在外人眼裡過著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只有在知已朋友面前才會提及婚姻的無奈與責任。而真正由愛情昇華到婚姻的,卻是鳳毛麟角。一百年前,故事發生時是這樣,而一百年後,人們還是這樣的面對婚姻與生活。於是,想到了自己,是否也會這樣的隨波逐流

  錯過了就註定是錯過了的,人的一生就是被這樣一種抓不住看不見的緣分給捉弄了,也是被這樣有緣無份的感情傷害了。更是被那愛著卻錯過的人折磨著。曼楨、世均、翠芝、叔惠以及曼璐他們都走入了婚姻,然而愛情與婚姻卻錯位了,在外人看來,他們的婚姻是幸福的天做之合,只有他們自己清楚,沒有愛的婚姻是怎樣的無奈與悵然,婚姻中沒有愛情的影子,有的只是生活的寫照,他們的愛情落在了永遠不能觸碰的地方,只能被封存著,等到白髮蒼蒼時講故事給別人聽,以回想曾經的美好時光與愛情。

  書中有那麼句廣為流傳又常被借用的話,那就是“我們已經回不去了。”故事讀完讓人感到很蒼涼,書中幾對戀人是 “有緣相見,無緣結果”任何銘心的戀情都敵不過時間的消磨,那一時錯過,永生也錯過了,既使重逢也是滿腔無奈。

  人生就像一場戲劇,你剛唱罷我登臺,你一轉身我上場,總是在對的時間裡碰不到對的人,空留一個背影在那裡,暗自猜想揣摩。就因缺了那麼一點勇氣,差了那麼一步的時間,你的命運被纂改,我也隨波逐流了。雖然多年的時間我們都在懷想著對方,可誰也不想再改變了。那你幸福嗎?想你時是幸福,不想你時是貌似幸福。

  緣,究竟是怎樣一個字?緣,究竟又是怎樣一種情懷?引起了世間那無數的愛恨離愁呢?究竟是什麼

  張愛玲用《半生緣》詮釋它的殘忍與友善,不錯,緣,伴隨著生命而來,陪著生命走,最後在伴隨生命而去。

  人生世事變遷,但願一切的緣份都靜如止水,不會帶給生命太多的痛楚。

  張愛玲半生緣賞析 篇2

  《半生緣》是張愛玲離開大陸之後的重要創作之一,它以三男三女的命運為主線。曼璐為養活一家七口人,十七歲時與初戀情人豫謹分手,下海做了舞女,淪落紅塵,後與商人祝鴻才結婚。此後,維護“祝太太”這個名份成了她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柱。婚後的祝鴻才原形畢露,沾花惹草,性情暴烈。妹妹曼楨溫柔敬愛堅強,與紡織廠的同事――溫和敦厚的沈世鈞相愛。沈世鈞的另外一個開朗活潑的同事――許叔惠與他的一個遠房表妹――翠芝相愛,後因沈母的門戶之見而出國留學。婚後的曼璐事事不如意,妒忌有很多男人(包括自己的初戀情人)為之傾倒的妹妹,想出了姐妹共伺一夫的毒計,結果是曼楨成了單身母親。曼璐在疾病成鬱中死去。曼楨起先在一個村子裡教書,後為了照顧自己的骨肉,和平生最痛恨的男人同住在一個屋簷下。而世鈞與自己不愛的翠芝結了婚。十八年一晃而過,世鈞與曼楨又在上海重逢,然而世事滄桑。二人恍若隔世,都知道無法回到過去,人生便是如此。

  《半生緣》實際所寫的是互相牽連在一起的兩個悲劇。一個是曼楨與世鈞的愛情悲劇,一個是曼璐的人生悲劇。相較而言,在曼楨與世鈞的愛情未發生之前.曼璐就已成為一個悲劇的主角――為家人犧牲做了舞女.後來她又親手導演和製造了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這些才是作者暗自著力表現的。因此,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不過是套在曼璐人生悲劇中的小悲劇,換句話說,曼璐首先作為一個悲劇的存在,又由她親手導演和製造了新的悲劇――曼楨和世鈞的愛情悲劇,從而使她成為更大的悲劇的存在!在曼璐身上所體現出的悲劇意義要遠比曼楨、世鈞的不幸要深刻、複雜得多。

  曼璐這一形象有著很強的現代性意義,這也使得《半生緣》具有了更為高遠、更為深厚的文字內涵。對於這個故事的現代性,王嶽川教授做了如下解釋:現代性就是“傳統和現代之間的一種緊張的關係”,是“新和舊的關係”,同時“還是世俗性與神聖性的關係”。而在曼璐身上,恰恰凝聚了張愛玲對“傳統和現代之間的關係”、“新和舊的關係”、“世俗性與神聖性的關係”的深刻思考。

  曼璐的困境,同樣也從某個角度揭示了現代中國人的困境。在她身上,凝聚了一種身處“貞女”與“怨婦”之間的痛楚與無望.也凝聚著作家對“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緊張的關係”的深刻思考。這種緊張關係,不僅是“新和舊的關係”,還是“世俗性和神聖性的關係”。曼璐實際上就成為這種緊張關係的表徵。從傳統的`、舊的、世俗性的角度看.她就是一個有傷風化、為人不齒的娼女;可從現代的、新的、神聖的角度看,她又可稱為一個偉大的犧牲者.儘管肉體被沾汙,但她的犧牲精神依然是聖潔的,單從精神上講,她並不遜色於守身如玉的“貞女”們。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她既不同於地地道道的娼女。也不能成為偶像化了的貞女,只能像飛天一樣默默承受著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苦悶、孤獨與焦慮,最終成為貨真價實的怨婦,為了守住可憐至極的所謂正常人的夫妻生活,不惜做出瘋狂之舉,親手摧毀自己用犧牲換來的幸福。

  在這個故事中,曼璐犧牲了自己為了使家人幸福.家人幸福了自己卻未獲得應得的東西,便要反過來將這種幸福再度毀滅。細細想來,這種“平衡”又帶有一種近乎殘忍的真實。這種真實就在於對傳統的一種反動。反傳統的突出表現在於張愛玲“根本反對神聖化本身”,她是“以世俗的實用態度,以女性的邊緣位置去消解一切旨在建立中心、等級和神聖的價值體系秩序”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被美化、神化的東西實在是多不勝數,而這種美化、神化也更多是在維護一種等級秩序。

  曼璐的犧牲精神是會被傳統認可的,甚至會被美化、神化;但在世俗社會中的她的生活,卻又會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因為傳統需要的只是她的精神,而不是她已被玷汙的肉體。這也恰是傳統文化、傳統倫理、傳統道德的虛偽和殘忍所在。而張愛玲更大的貢獻在於她透過曼璐形象的塑造,將充滿現代性追問的悲劇命題做了深刻的本土化、民族化的詮釋。同時。也因其未脫離民族文化語境而有了某種程度的創新,甚至超越!單從這一點來說,張愛玲對華語文學的貢獻就是不可磨滅的,其影響正如一篇論文的標題所揭示的:“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的小說總是從各個角度述說著別人無法看到的真實,她站在文字的背後用看似平淡的心和清冷的眼光在看透這一切,這些簡單的文字構成了最宏大的場景,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過去和現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