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經典散文(精選11篇)

張愛玲的經典散文(精選11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散文吧?散文是抒發作文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你知道寫散文要注意哪些問題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張愛玲的經典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張愛玲的經典散文 篇1

  晚上十點鐘,我在燈下看書,離家不遠的軍營裡的喇叭吹起了熟悉的調子。幾個簡單的音階,緩緩的上去又下來,在這鼎沸的大城市裡難得有這樣的簡單的心。

  我說:“又吹喇叭了。姑姑可聽見?”我姑姑說:“沒留心。”

  我怕聽每天晚上的喇叭,因為只有我一個人聽見。我說:“啊,又吹起來了。”可是這一次不知為什麼,聲音極低,絕細的一絲,幾次斷了又連上。這一次我也不問我姑姑聽得見聽不見了。我疑心根本沒有什麼喇叭,只是我自己聽覺上的回憶罷了。於淒涼之外還感到恐懼。

  可是這時候,外面有人響亮地吹起口哨,信手拾起了喇叭的調子。我突然站起身,充滿喜悅與同情,奔到視窗去,但也並不想知道那是誰,是公寓樓上或是樓下的住客,還是街上過路的。

  張愛玲的經典散文 篇2

  前兩年看到一篇大陸小說《八千歲》,裡面寫一個節儉的富翁,老是吃一種無油燒餅,叫做草爐餅。我這才恍然大悟,四五十年前的一個悶葫蘆終於打破了。

  二次大戰上海淪陷後天天有小販叫賣:“馬……草爐餅!”吳語“買”“賣”同音“馬”,“炒”音“草”,所以先當是“炒爐餅”,再也沒想到有專燒茅草的火爐。賣餅的歌喉嘹亮,“馬”字拖得極長,下一個字拔高,末了“爐餅”二字清脆迸跳,然後突然噎住。是一個年輕健壯的聲音,與賣臭豆腐乾的蒼老沙啞的喉嚨遙遙相對,都是好嗓子。賣餛飩的就一聲不出,只敲梆子。餛飩是消夜,晚上才有,臭豆腐乾也要黃昏才出現,白天就是他一個人的天下。也許因為他的主顧不是沿街住戶,而是路過的人力車三輪車伕,拉塌車的,騎腳踏車送貨的,以及各種小販,白天最多。可以拿在手裡走著吃——最便當的便當。

  戰時汽車稀少,車聲市聲比較安靜。在高樓上遙遙聽到這漫長的呼聲,我和姑姑都說過不止一次:“這炒爐餅不知道是什麼樣子。”“現在好些人都吃。”有一次我姑姑幽幽地說,若有所思。

  我也只“哦”了一聲。印象中似乎不像大餅油條是平民化食品,這是貧民化了。我姑姑大概也是這樣想。

  有一天我們房客的女傭買了一塊,一角蛋糕似地擱在廚房桌上的花漆桌布上。一尺闊的大圓烙餅上切下來的,不過不是薄餅,有一寸多高,上面也許略灑了點芝麻。顯然不是炒年糕一樣在鍋裡炒的,不會是“炒爐餅”。再也想不出是個什麼字,除非是“燥”?其實“燥爐”根本不通,火爐還有不幹燥的?《八千歲》裡的草爐餅是貼在爐子上烤的。這麼厚的大餅絕對無法“貼燒餅”。《八千歲》的背景似是共黨來之前的蘇北一帶。那裡的草爐餅大概是原來的形式,較小而薄。江南的草爐餅疑是近代的新發展,因為太像中國本來沒有的大蛋糕。

  戰後就絕跡了。似乎戰時的苦日子一過去,就沒人吃了。

  我在街上碰見過一次,擦身而過,小販臂上挽著的籃子裡蓋著布,掀開一角露出烙痕斑斑點點的大餅,餅面微黃,也許一疊有兩三隻。白布洗成了勻淨的深灰色,看著有點噁心。匆匆一瞥,我只顧忙著看那久聞大名如雷貫耳的食品,沒注意拎籃子的人,彷彿是個蒼黑瘦瘠中年以上的男子。我也沒想到與那年輕的歌聲太不相稱,還是太瘦了顯老。

  上海五方雜處,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反而少見。叫賣吃食的倒都是純粹本地口音。有些土著出人意表地膚色全國最黑,至少在漢族內。而且黑中泛灰,與一般的紫膛色不同,倒比較像南太平洋關島等小島(Micronesian)與澳洲原住民的炭灰皮色。我從前進的中學,舍監是青浦人——青浦的名稱與黃浦對立,想來都在黃浦江邊——生得黑裡俏,女生背後給她取的綽號就叫阿灰。她這同鄉大概長年戶外工作,又更曬黑了。

  沿街都是半舊水泥弄堂房子的背面,窗戶為了防賊,位置特高,窗外裝凸出的細瘦黑鐵柵。街邊的洋梧桐,淡褐色疤斑的筆直的白圓筒樹身映在人行道的細麻點水泥大方磚上,在耀眼的烈日下完全消失了。眼下遍地白茫茫曬褪了色,白紙上忽然來了這麼個“墨半濃”的鬼影子,微駝的瘦長條子,似乎本來是圓臉,黑得看不清面目,乍見嚇人一跳。

  就這麼一隻籃子,怎麼夠賣,一天叫到晚?難道就做一籃子餅,小本生意小到這樣,真是袖珍本了。還是瘦弱得只拿得動一隻籃子,賣完了再回去拿?那總是住得近。這裡全是住宅區,緊接著通衢大道,也沒有棚戶。其實地段好,而由他一個人獨佔,想必也要走門路,警察方面塞點錢。不像是個鄉下人為了現在鄉下有日本兵與和平軍,無法存活才上城來,一天賣一籃子餅,聊勝於無的營生。

  這些我都是此刻寫到這裡才想起來的,當時只覺得有點駭然。也只那麼一剎那,此後聽見“馬……草爐餅”的呼聲,還是單純地甜潤悅耳,完全忘了那黑瘦得異樣的人。至少就我而言,這是那時代的“上海之音”,周璇、姚莉的流行歌只是鄰家無線電的噪音,背景音樂,不是主題歌。我姑姑有一天終於買了一塊,下班回來往廚房桌上一撩,有點不耐煩地半惱半笑地咕嚕了一聲:“哪,炒爐餅。”

  報紙託著一角大餅,我笑著撕下一小塊吃了,幹敷敷地吃不出什麼來。也不知道我姑姑吃了沒有,還是給了房客的女傭了。

  張愛玲的經典散文 篇3

  張愛玲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文人。她被胡蘭成稱作——民國時期的臨水照花人。

  她是上海人。她的故事皆以上海為背景。我來到上海,就好像來到了她的身邊,呼吸她的城市的空氣,感受她的城市的擁擠,體會她的城市的情感。我站在街頭,彷彿看到那一個個的人物從他的書中走了出來,匯入人潮擁擠的大上海。

  前幾天,特地去網上百度了張愛玲的故居,看到票價十元,我非常的欣喜。與父親二人兜兜轉轉終於找到了那一方淨土,可牆上的一張白紙讓我的心涼去了半截——私人住宅,謝絕參觀。好吧,我可以理解這裡的住戶想要清淨的想法,可我還是忍不住失望。從剛到上海那一天我就在期待了,如今期望落空,讓我怎能平靜對待?我站在常德公寓門禁前,望向熙熙攘攘的人群,我想幾十年前的張愛玲會不會有這樣的時候。站在家樓下,看到飄如絲的雨點,心中暗惱怎得如此運氣不佳。她發呆了,雨點也跟著發呆。現實拽回我的思緒,我又轉過身去看大門,透過玻璃門,我依稀看見裡面的佈局,我不禁又思緒萬千。張愛玲穿著一身煞是好看的旗袍,配上她獨特且高貴的氣質,用鑰匙輕輕擰開門,眼神裡流露出一絲的疲憊,她快步跑上了樓,回到了家中,換上了絲綢睡衣,倒在柔軟的沙發上,隨手拿起一本胡蘭成的書,眼梢立馬帶上了笑意,輕嘆:“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裡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裡開出一朵花來。”然後閉上眼睛,嘴角向上揚起。

  只可惜,張愛玲的滿腔柔情都給了一個不值得的男人。但也正因為這個男人,讓張愛玲度過了快樂的時光,寫下了好的文字。什麼事都有經歷他的理由,要相信,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縱然寒風凜冽,我依舊選擇讓思緒放飛,張愛玲故居只是一個念想,緬懷才是最終的歸宿。

  張愛玲的經典散文 篇4

  多事的東風,又冉冉地來到了人間,桃花支不住紅豔的酡顏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彎裡,柳絲趁著這風力,俯下了腰肢,搔著行人的頭髮,成團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墜下來的一朵朵輕雲,結了隊兒,模仿著二月間漫天舞出輕清的.雪,飛入了處處簾櫳。細草芊芊的綠茵上,沾濡了清明的酒氣,遺下了遊人的屐痕車跡。一切都興奮到了極點,大概有些狂亂了吧?——在這繽紛繁華目不暇接的春天!

  只有一個孤獨的影子,她,倚在欄干上;她的眼,才從青春之夢裡醒過來的眼還帶著些朦朧睡意,望著這發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不解這人生的謎。她是時代的落伍者了,在青年的溫馨的世界中,她的無形中已被擯棄了,她再沒有這種資格,這種心情,來追隨那些站立時代前面的人們了!在甜夢初醒的時候,她所有的惟有空虛,悵慣;悵惘自己的黃金時代的遺失。

  咳!蒼蒼者天,既已給與人們的生命,賦與人們創造社會的青紅,怎麼又吝嗇地只給我們僅僅十餘年最可貴的稍縱即逝的創造時代呢?這樣看起來,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為可羨了。它們在短短的一春裡盡情的酣足的在花間飛舞,一旦春盡花殘,便爽爽快快的殉著春光化去,好像它們一生只是為了酣舞與享樂而來的,倒要痛快些。像人類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長逝之後,數十載風雨綿綿的灰色生活又將怎樣度過?

  她,不自覺地已經墜入了暮年人的園地裡,當一種暗示發現時,使人如何的難堪!而且,電影似的人生,又怎樣能掙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經在海外壯遊,在崇山峻嶺上長嘯,在凍港內滑冰,在廠座裡高談。但現在呢?往事悠悠,當年的豪舉都如煙雲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尋不著一點的痕跡,她也以惟有付之一嘆,青年的容顏,盛氣,都漸漸的消磨去。她怕見舊時的摯友。她改變了容貌,氣質,無非新增他們或她們的驚異和竊議罷了。為了躲避,才來到這幽僻的一隅,而花,鳥,風,日,還要逗引她愁煩。她開始詛咒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燈光綠黯黯的,更顯出夜半的蒼涼。在暗室的一隅,發出一聲聲悽切凝重的磬聲,和著輕輕的喃喃的模模糊糊誦經聲,“黃卷青燈,美人遲暮,千古一轍”。她心裡千迴百轉的想接著,一滴冷的淚珠流到嘴唇上,封住了想說話又說不出的顫動著的口。

  張愛玲的經典散文 篇5

  我看見她穿著鑲寶藍石滾邊的胭脂紅的旗袍,散漫地走在三十年代上海的街道上。那時的街道上有很多人,叫賣聲沿街飛舞,都市的喧譁和浮躁冗長而寂寞,這都無法阻止我猛一回頭的剎那,一眼就看到了她——那個叫“張愛玲”的傳奇女子。

  這時我才明白人可以如此豔麗地生活,我發現大俗到大雅原來只有咫尺距離,生命真實的狀態原來如此令人心動!我一直以為天使一定穿著潔白的裙子舞著翅膀,飛翔在天上。看見她,我才知道,天使就是生活在每一寸世俗裡,張揚地經營自己的每一個人,生命是給自己開放的一朵紅玫瑰,可以接受雨露,也可以接受塵埃。

  她是一個把生命之花開得充盈而又不顧一切的女子。我以為這樣一位女子該有一場曠日持久而驚天地泣鬼神的愛情,該有一位與她有同樣才情的男子相伴左右。但胡蘭成不配,他空有才華和城府,而缺乏責任與擔當。他將張愛玲心裡所有的武器都卸下、軟化,她的防備、自尊和驕傲也一件件脫落,只剩一顆鮮活飽滿的心兀自在他面前跳著,而他,最終卻唱了一出空城計。桑弧也不配,他拘謹而怯懦,也沒有“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氣魄與膽量。這樣一個男子,終究承載不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九天玄女”。賴雅呢,他們之間的愛情沒有痛苦,沒有糾纏,沒有是非恩怨,可他們之間始終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不單是年齡上的,還有思想上的。

  她一定是孤獨的,但她並未流於感傷,也並沒有著意誇大人生的苦難,而是堅忍的承受著個體生存的宿命,展示一個女人對於荒涼世界的直覺與感官,客觀地再現了人生中一切美好與醜陋的事物。

  唱不完的浮世悲歡,道不完的風塵悲涼。讀張愛玲的文字,就像在陰冷的月光下聽老人講述往事。講故事的人神色恍惚而絕望,聽故事的人被傳遞到徹骨的寒,繼而從血液裡鑽出一陣酸澀的噬咬。那字裡行間散發出的味道,像極了老房子裡的陰冷和沉重。怎麼能不沉重?四歲時便失去母親的疼愛,少女時代遭生父虐待與囚禁,遇見的愛情也只是曇花一現……時間的牧人無情地將她從童年的範圍內驅趕出來,逼著她去面對世界,面對磨難,面對愛恨。

  無論是《傾城之戀》中勇敢追求愛情的白流蘇,還是《半生緣》中被親人囚禁的顧曼楨,《心經》中對父親有著畸形的感情的小寒,《色戒》中任務失敗而喪命的王佳芝,每一個都是她自己。她說,在這世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她說,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她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她承受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寂寞,她是一個世紀的喧囂與華麗風流雲散的寓言。

  她是一塊冰涼的美玉,閃著奇光和潤澤悽悽切切的私語。她站在時光的深處,寧心靜氣的觀望,寫出她看到的人世浮華……

  張愛玲的經典散文 篇6

  這是網上關於張愛玲作品評論最多的一篇,也是誤讀最多的一篇,許多人還喜歡摘引其中的一兩句作為張愛玲的名言,歧見更甚了。

  張愛玲在這篇小散文中寫了一個小故事,儘管只有一個梗概,但也有了它的悽美之感。

  一開頭,張愛玲就寫道:“這是真的。”確實是真的,據胡蘭成《今生今世》所言,故事的主人公為胡蘭成髮妻玉鳳的庶母,她的經歷與《愛》中的女孩幾乎一樣,想來張愛玲是從胡蘭成口中聽來的這個故事。

  又是胡蘭成。胡蘭成寫到張愛玲時有許多謊言,但說這小故事似乎沒有必要說謊。

  張愛玲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正是與胡熱戀的時候。張愛玲一直拒絕羅漫諦克,但她與胡蘭成的這段熱戀,又是她一生中短暫的羅漫諦克時期,幾乎是惟一的一次。所以在張愛玲眾多的作品中,《愛》這篇小散文顯出了別樣的風采,如此明亮的詩意,在張愛玲的作品中也幾乎是惟一的,寄託了她此時此刻對愛的理解與感慨、遐思,人在熱戀時,對愛的理解總與其他時期不同。

  春天的夜晚,月白的衫子,熟悉而陌生的鄰家男孩,人面桃花,擦肩而過,“就這樣就完了”,瞬間成為永恆,永恆的惆悵與憂傷。古詩“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化為散文的意境,古典的詩意與浪漫。

  儘管張愛玲在小說與散文中有表達的分野,小說更多地表達她的悲劇人生意識,散文更多地表達世俗人生,但彼此又是互為表裡的,散文中的世俗人生是以悲劇意識作為背景的。分野,不等於分裂,同一個作家,他的人生觀、藝術觀是統一的。

  從表面上看,這與她在小說中表達的愛情觀大為不同。她的小說離不開婚姻與性愛題材,但她寫出的是“人間無愛”,沒有情投意融持久的愛,至多有一點短暫的夢幻色彩的愛,這種虛幻的愛的面紗遲早要被撕破,還原一個千瘡百孔的情感真實面貌,小說裡重在寫“無愛的性愛”。這篇短文截取了夢幻時期的那個瞬間,——這是理解這篇小散文的核心,因為是瞬間,才成為永恆,永恆地珍惜,永恆地回味。千萬人之中的偶然相遇,千萬年之中的巧遇,偶然的相逢,這宿命的溫情定格於瞬間。“就這樣就完了。”本身已經包含了無盡的惆悵,張愛玲在情感最熾熱的時候,在擷取最浪漫的瞬間之時,也沒有忘卻愛的漂渺與不確定、短暫,——還是張愛玲。

  是瞬間,才成為永恆,若瞬間成為長長的歲月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這詩意與浪漫又將如何?因此,從這篇小散文中透露出來的美學意味是“悽美”,而非其他。

  張愛玲的經典散文 篇7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她沒有說什麼,他也沒有再說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後來這女人被親眷拐了,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青人。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張愛玲的經典散文 篇8

  每每讀起現代文壇女作家張愛玲的作品幾乎每次都讀不下去,讀不完就得放下,所以至今她的作品也沒有讀完。糾其原因呢,就是讀著讀著,心裡就會被氣憤和惋惜填滿,所以只得放下。她的作品可以說是現代文壇女作家裡的精品,尤其是她的散文,對人對事對社會對整個世界都有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獨到的見解。她不僅是女人中的佼佼者,也是當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讓我氣憤的是她怎麼會在她名噪海內外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也就是她只有二十四歲之時,怎麼就會愛上了那個大她十四歲又是大漢奸的混蛋胡蘭成呢?並且和他同居三年之久都沒有發覺他是個用情不專,豬狗不如的濫男人,難道如此聰明絕頂的女作家也和普通女人一樣當愛情來臨的時候如同被霥住了雙眼嗎?

  當然不可否認胡蘭成在文學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詣的,也發表過一些作品,但他和世人眼裡的聖女張愛玲真的太不配:論年齡可當她的父親差不多,並且認識愛玲之前已有兩次婚姻,身份又是大漢奸,所以我真的是發自內心的替張愛玲惋惜。在他們同居三年後胡蘭成移情別戀幾個人後,大約一年半後,張愛玲才下決心給胡蘭成寫了決交信。這麼出類拔萃的一代女作家,怎麼會那麼久才下這個決心,並且還和他說出那樣讓人心酸的話:我自不會尋短見,我會一直活到老,也不會再愛,我自是萎謝了。是的她說的也真的做到了:從此移居國外,不問世事,不與任何人來往,她的作品也從此走向了低谷,再沒有寫出可讀的作品,她為了一個混蛋胡蘭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深愛她的讀者們。從此把自己封閉起來,是的她是一直活到了老,一直活到七十五歲最後客死在美國一所公寓裡,死後六天才被她的房東發現。看來真的是哀莫大於心死,她雖然做到了一直活到老,可這樣的活又有什麼意義呢,簡直就是生不如死。再惋惜的就是當時怎麼就沒有人在她失意的時候為她指點迷津呢?

  我對她當時愛上胡蘭成做了一些心理解析:本該那樣的年齡對她應該擁有才子佳人的傳奇愛情,卻怎麼演變成和胡蘭成攪在了一起呢,一呢,可能是愛玲從小父母離異,缺少父愛,把缺失的父愛轉加在胡蘭成身上。二呢,就是當時張愛玲在文壇名噪海內外,又清高脫俗,拒人千里之外,周圍優秀的男人都自愧不如,只能遠遠的望著,在他們看來愛玲就是一個聖女可望而不可及,而她當時的年齡也正是渴望能擁有一份如火如荼的愛情,已至被這個混蛋胡蘭成死纏爛打鑽了空子。

  真的是惋惜至極,胡蘭成不但毀了張愛玲的大半生,更毀了張愛玲的文學藝術生命。不然張愛玲的一生不知要多寫出多少絕世作品。文壇上的一顆耀眼的星星就這樣消失在夜空。

  現今社會也出現瞭如此怪異現象:越是學歷高有成就的女人,好象越找不到可心的伴侶,但我在這裡奉勸所有學歷高有成就的女性朋友們和所有女性朋友:寧缺勿濫!保持清醒的頭腦,最終總會找到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如意伴侶!

  張愛玲的經典散文 篇9

  我對張愛玲的認識並不深,之前對她的文學作品可謂是一無所知,只是潛意識裡知道她的文學造詣很高,是位曠世才情的奇女子,僅此而已。

  自從進了老年大學,感恩王賢友老師的講授:《金鎖記》裡曹七巧心靈變遷歷程;《沉香屑第一爐香》裡葛薇龍的人生蒼涼、悲壯;以及《舊屋簷下的張愛玲》論張愛玲的價值等等,使我對張愛玲產生興趣,於是張愛玲不尋常的家庭背景、張愛玲的奇才、張愛玲的貴族、張愛玲的冷傲、張愛玲文字的獨特……向我走來,令我目不暇接。

  不經意間,我走進了張愛玲的散文《遲暮》,這是我第一次完整看她的散文,文章中少年的蒼涼,筆力的老道,讓我感慨。再看她生平,她寫這篇文章時竟然只是個十二歲的小女孩,十二歲小女孩卻寫出了遲暮美人的心境。更讓我刮目相看。

  在這篇散文中,張愛玲用她獨特的文筆,向人們提醒:青春是寶貴的,更是短暫的。文中描寫了一幅在生機勃勃的春天,以及一個遲暮美人對韶光易逝無可奈何的傷感畫面……

  這個憑欄哀悼的女人正是張愛玲筆下的“封姨”,“封姨”年輕時不僅風華正茂,更擁有華麗的人生。她的容顏與盛氣並存,曾經在海外壯遊,在崇山峻嶺上長嘯,在凍港內滑冰,在廣座裡高談。在民國時期,這種人生,足以令千萬人豔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隨著時間的不斷更新,“封姨”青春已逝,面對酒紅燈綠的社會,巳趕不上歷史的潮流,她覺得自身是時代的落伍者,被時代所拋棄。她已沒有資格與春天共舞,所能擁有是內心的空虛、惆悵與悲哀……

  美人遲暮,這種亙古以來以時間切割紅顏的永久命題,居然被張愛玲稚嫩的小手描繪得如此細膩、圓潤、深邃。讓我感受到了張愛玲天才的早慧和張愛玲的文字功力!

  而今,我巳是“遲暮”老人,慶幸的是,我們生在好時代。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醫療科技的不斷髮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升,人的壽命已長了很多。“遲暮”已不可怕,正是退休了,有大把的時間揮霍。“遲暮”已變成我們這般老人的第二個春天,我們可以在老年大學的課堂任意遨遊,吟詩作畫、唱歌跳舞……培養各自的興趣愛好;可以組團旅遊,飽覽祖國大好河山;可以和兒孫共聚一堂,享受天倫之樂的幸福;我們和年輕人比美,與社會同進步,按現在的話說“與時俱進”!再也不用憑欄獨吟“黃卷青燈,美人遲暮”。

  張愛玲的經典散文 篇10

  看了張愛玲《造人》,我特別欣賞她對孩子的感悟。她說她對小孩是尊重與恐懼。小孩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糊塗。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青年的特點是善忘,往往把兒童心理忘得乾乾淨淨,他們把小孩看做有趣的小傻子,可笑又可愛的累贅。他們不覺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麼認真的眼睛,像末日審判的時候,天使的眼睛。

  我們都低估了我們的孩子。在他們蹣跚學步的時候,已經有很有評判力,知道最細緻的痛苦和快樂。愛玲說:“我記得很清楚,小時候怎樣渴望把我所知道的全部吐露出來,把長輩們大大的嚇唬一下。”我也清楚得記得我小時候的一幕幕:父母人是多麼的健忘和說話不負責任。把他們對我許過的願幾乎忘掉,或老不兌現,這引起了我深深的不滿。他們忙於外出幹活,疲於和親戚鄰居禮尚往來,憂心於他們彼此間的磕磕畔畔,苦惱各種社會關係的處理。埋怨不聽話的孩子不給他們爭氣。他們無暇顧及我的所想和所想,不理解我的痛苦和快樂。他們毫不掩飾他們暴烈的脾氣,惡毒的言語。他們除了對面包和麵子的關心以及我們生病時的照顧,我和父母們幾乎沒有什麼精神交流。有的只是命令和服從,發氣和反抗。因此我是孤獨,寂寞的。在我生活的環境裡,更多的是仇恨,委屈,和不滿。對於這些只想在心裡,卻無法向人傾訴。也不知道這些可以傾訴,於是全部壓在心底,不斷淤積。

  孩子是怎樣扭曲的心靈,是怎樣的秉性,這樣只顧生了又生,養兒防老的世界裡,是沒有去關注的。但孩子清楚地記得這一切是怎樣造成的,父母以及周邊的大人是怎樣對待他們,他們又怎樣的讓孩子們窒息,難以忍受的。

  張愛玲的經典散文 篇11

  無論是“鏡花水月的女人”,抑或“才女”,這些稱謂都敏銳地捕捉到了一個“女”字。我不是在這兒廢話連篇地說笑,而是因為張愛玲所表現出的典型而又獨特的女性氣質,著實讓人感慨萬千。典型,在於她細心、敏感的女性心理;獨特,是因為上下幾千年中國女人縝密繁複的心思只有在張愛玲的幽幽敘述中展露無餘。

  沒有丁玲辛辣鞭撻的暢快,亦沒有冰心古道熱腸的光明,張愛玲散文起初給我的印象是幽綿、晦暗,然而又有無窮無盡值得玩味、思考的意味。她的筆墨並不多姿多彩,卻又不乏意象萬千、活潑多情的修辭,恰如其分地兼具著古韻之風和詩的爛漫;語言的超常組合更令人拍案叫絕,如:“噎住了陽光”(指黑影),“沉浮於最富色彩的經驗中”(指打仗經歷),“簡單的心”(指夜營的喇叭聲)。縱觀她的散文,始終有一種無法抗拒的冷色調綿綿流淌於字裡行間。換言之,一股淡淡的蒼涼總是透過紙張襲上讀者的心頭。文章是作家的肺腑之言,作品是作家的心境。於是我不得不聯想到張愛玲本人的善感、多慮。散文集的編者介紹張愛玲出生於曾經聲勢顯赫的書香門第,家庭的衰敗對她的人生有著重大的影響。曹雪芹寫出舉世矚目的大悲劇,而張愛玲同樣也以淡淡的悲融入自己的寫作中。於是透過打著烙印的心去觀察那個時代的世態人情,一切在她的筆端另生一番情景。用不鹹不淡的話娓娓述說暴虐的父親、無情的姨媽,沒有抱怨之言,沒有痛恨之辭,卻悲從中來;戰爭中的非凡經歷沒有使張愛玲刻意去描寫絕望和苦楚,而是以旁觀者的姿態涼涼地講述著戰爭中的人們,略帶詼諧的筆墨中自有不勝的荒涼和悽慘;即使在一些藝術鑑賞文中,她也是以漫不經心的涼涼的語氣否定了許多藝術作品,並我行我素地崇尚具有悲劇色彩的藝術。

  我不同意稱張愛玲是無病呻吟的文人。她的散文語意雖淡薄,主題雖談不上積極,然而她從來沒有虛偽地矯飾自己,而是真實地展示著自我。她欣賞日本文化,於是就寫了。從這一點上說,張愛玲是坦率透明的。也許我們都誤會她了。也許淡雅清冷的雋語正是表達她內心強烈感受的通途。而別人對她的誤解正因為她太與眾不同了。就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兩句,既可看作眷侶之間纏綿悱惻悲悲悽悽的情意,也可以理解成捨己奉獻無怨無悔的蕩氣迴腸的傾吐。張愛玲,難道你真是個“情到深處情轉薄”的謎一樣的女人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