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張九齡

《感遇(其一)》張九齡

  張九齡的《感遇(其一)》託物寓意,抒發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現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詩的代表作。

  感遇十二首1

  其一

  蘭葉春葳蕤2,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3,聞風坐相悅4。

  草木有本心5,何求美人折6。

  【註釋】

  1.感遇:古詩題,用於寫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詩。

  2.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3.林棲者:指隱士。

  4.坐:因而。

  5.本心:天性。

  6.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白話譯文】

  澤蘭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潔清新。蘭桂欣欣生機勃發,春秋自成佳節良辰。誰能領悟山中隱士,聞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為天性,何求美人採擷揚名。

  【創作背景】

  公元737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由尚書丞相貶為荊州長史。晚年遭饞毀,忠而被貶,“每讀韓非《孤憤》,涕泣沾襟”(徐浩《張公神道碑》),遂作《感遇十二首》。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謫居荊州時所作,含蓄蘊藉,寄託遙深,對扭轉六朝以來的浮豔詩風起過積極的作用。歷來受到評論家的重視。高在《唐詩品彙》裡指出:“張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沖淡,體合《風》《騷》,駸駸乎盛唐矣。”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二句,互文見意:蘭在春天,桂在秋季,它們的葉子多麼繁茂,它們的花兒多麼皎潔。這種互文,實際上是各各兼包花葉,概括全株而言。春蘭用葳蕤來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紛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點出蘭草迎春勃發,具有無限的生機與活力。桂用皎潔來形容,桂葉深綠,桂花嫩黃,相映之下,自覺有皎潔明淨的感覺。而“皎潔”二字,又十分精煉簡要地點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徵。

  正因為寫蘭、桂都兼及花葉,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總括,第四句又以“自爾為佳節”加以讚頌。這就巧妙地回應了起筆兩句中的春秋,說明蘭桂都各自在適當的季節而顯示它們或葳蕤或皎潔的生命特點。一般選注本將三四兩句解釋為:“春蘭秋桂欣欣向榮,因而使春秋成為美好的季節。”認為寫蘭只寫葉,寫桂只寫花。這樣的解釋未必符合詩意。這大概是將“自爾為佳節”一句中的“自”理解為介詞“從”,又轉變為“因”,把“爾”理解為代詞“你”或“你們”,用以指蘭、桂。這樣的解釋值得商榷。首先,前二句儘管有“春”“秋”二字,但其主語分明是“蘭葉”和“桂花”,怎能將“春”“秋”看成主語,說“春秋因蘭桂而成為美好的季節”呢?其次,如果這樣解釋,便與下面的“誰知林棲者”二句無法貫通。再次,統觀全詩,詩人著重強調的是一種不求人知的情趣,怎麼會把蘭、桂抬到“使春秋成為美好季節”的地步呢?根據詩人的創作意圖,結合上下文意來看,“自爾為佳節”的“自”,與杜甫詩句“臥柳自生枝”中的“自”為同一意義。至於“爾”,應該是副詞而不是代詞。與“卓爾”、“率爾”中的“爾”詞性相同。“佳節”在這裡也不能解釋為“美好的季節”,而應該理解為“美好的節操”。詩人寫了蘭葉桂花的葳蕤、皎潔,接著說,蘭葉桂花如此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榮,自身就形成一種美好的節操。用“自爾”作“為”的狀語,意在說明那“佳節”出於本然,出於自我修養,既不假外求,亦不求人知。這就自然而然地轉入下文“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詩的前四句寫蘭桂而不及人,“誰知林棲者”一句突然一轉,引出了居住於山林之中的美人。“誰知”兩字對蘭桂來說,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於聞到了蘭桂的芳香,因而發生了愛慕之情。“坐”,猶深也,殊也。表示愛慕之深。詩從無人到有人,是一個突轉,詩情也因之而起波瀾。“聞風”二字本於《孟子·盡心篇》:“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張九齡便運用這一典故,使詩意更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轉折,林棲者既然聞風相悅,那末,蘭桂若有知覺,應該很樂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賞了。然而詩意卻另闢蹊徑,忽開新意。蘭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潔,這是其本性,並非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賞。實際上,詩人以此來比喻賢人君子的潔身自好,進德修業,也只是盡他作為一個人的本份,而並非藉此來博得外界的稱譽提拔,以求富貴利達。當然,不求人知,並不等於拒絕人家賞識;不求人折,更不等於反對人家採擇。從“何求美人折”的語氣來看,從作者遭讒被貶的身世看,這正是針對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況而發的。“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乃是全詩的命意之所在。全詩句句寫蘭桂,都沒有寫人,但從詩歌的完整意象裡,讀者便不難看見人,看到封建社會里某些自勵名節、潔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拓展閱讀:《感遇十二首(其四)》張九齡

  感遇十二首1

  其四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⑷。

  側見雙翠鳥⑸,巢在三珠樹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⑺?

  美服患人指⑻,高明逼神惡⑼?

  今我遊冥冥⑽,弋者何所慕⑾!

  【註釋】

  1.感遇:古詩題,用於寫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詩。

  ⑷池潢:積水池,護城河,代指朝廷。

  ⑸雙翠鳥:即翡翠鳥,雄為翡,雌為翠,毛色華麗多彩。

  ⑹三珠樹:神話傳說中的寶樹。本作三株樹。見《山海經·海外南經》:“三株樹在厭火國北,生赤水上,其為樹如柏,葉皆為珠。”

  ⑺“得無”句:豈不懼怕有子彈打來?得無,表反問語氣、豈不、能不。金丸,彈弓的子彈。

  ⑻“美服”句:身著華美的服裝應擔心別人指責。

  ⑼“高明”句:官位顯要會遭到鬼神的厭惡。高明,指地位官職尊貴的人。西漢揚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⑽冥冥:高遠的天空。

  ⑾“弋者”句:弋者,獵鳥的人。慕,想獵取鳥的慾望。

  【賞析】

  這是一首寓言詩,大約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牛仙客執政後,詩人被貶為荊州刺史時所寫。詩中以孤鴻自喻,以雙翠鳥喻其政敵李林甫、牛仙客,說明一種哲理,同時也隱寓自己的身世之感。二年後詩人就去世了,這首詩該是他晚年心境的吐露。

  詩一開始就將孤鴻與大海對比。滄海是這樣的大,鴻雁是這樣的小,這已經襯托出人在宇宙之間是何等的.渺小了。何況這是一隻離群索處的孤雁,海愈見其大,雁愈見其小,相形之下,更突出了它的孤單寥落。可見“孤鴻海上來”這五個字,並非平淡寫來,其中滲透了詩人的情感。第二句“池潢不敢顧”,突然一折,為下文開出局面。這隻孤鴻經歷過大海的驚濤駭浪,何至見到區區城牆外的護城河水,也不敢回顧一下呢?這裡是象徵詩人在人海中由於經歷風浪太多,而格外有所警惕,同時也反襯出下文的雙翠鳥,恍如燕巢幕上自以為安樂,而不知烈火就將焚燒到它們。

  而且,這一隻孤鴻連雙翠鳥也不敢正面去看一眼呢!“側見”兩字顯出李林甫、牛仙客的氣焰熏天,不可一世。他們竊據高位,就象一對身披翠色羽毛的翠鳥,高高營巢在神話中所說的珍貴的三珠樹上。可是,不要太得意了!你們閃光的羽毛這樣顯眼,難道就不怕獵人們用金彈丸來獵取嗎?“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這兩句,詩人假託孤鴻的嘴,以溫厚的口氣,對他的政敵提出了誠懇的勸告。不憤怒,也不幸災樂禍,這是正統儒家的修養,也就是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然後很自然地以“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這兩句,點出了全詩的主題思想,忠告他的政敵:才華和鋒芒的外露,就怕別人將以你為獵取的物件;竊據高明的地位,就怕別人不能容忍而對你厭惡。這裡“高明”兩字是暗用《左傳》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的典故,但用得很渾成,使讀者不覺其用典,即便不知原典,也無妨於對詩句的欣賞。

  忠告雙翠鳥的話,一共四句,前兩句代它們擔憂,後兩句正面提出他那個時代的處世真諦。然則,孤鴻自己將採取怎樣的態度呢?它既不重返海面,也不留連池潢,它將沒入於蒼茫無際的太空之中,獵人們雖然渴想獵取它,可是又將從何處去獵取它呢?“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純以鴻雁口吻道出,情趣盎然。全詩就在蒼茫幽渺的情調中結束。

  這首詩開始四句敘事,簡潔乾淨,第五句“矯矯珍木巔”句中的“矯矯”兩字,上承“翠鳥”,下啟“美服”:“珍木巔”三字,上承“三珠樹”,下啟“高明”。可見詩人行文的縝密。後六句都是孤鴻的獨白,其中四句對翠鳥說,二句專說鴻雁自己。“今我遊冥冥”句,用“冥冥”兩字來對襯上文的“矯矯”兩字,迭字的對比呼應,又一次顯出了詩人的細針密縷。這首詩勁煉質樸,寄託遙深。它借物喻人,而處處意存雙關,分不出物和人來,而且語含說理和勸誡,頗得詩人敦厚之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