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朱自清散文語言的繪畫美

論朱自清散文語言的繪畫美

  朱自清的散文是優美的藝術品,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他的筆墨揮灑自如,把自然景色、物體狀貌描畫得栩栩如生,樸實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露出來,坦誠的真、濃郁的情、樸素的美深深打動讀者。

  論朱自清散文語言的繪畫美

  摘要:詩人出身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語言具有詩的素質,詩的構思、詩的意境;同時先生還運用中國畫的技法及色彩的對比使藝術畫面更加形象、生動,從而增加了語言的繪畫美。本文從語言方面對朱自清先生的四篇散文(《春》《荷塘月色》《綠》《背影》)作一番初探,試圖從繪畫的角度對朱自清散文語言的“繪畫美”這一特色進行賞析,以表達筆者對朱自清先生的作品的喜愛之情。

  關鍵詞:朱自清;散文語言;繪畫美

  上世紀二十年代,聞一多先生致力於新詩藝術美的探索,提出了詩歌“三美”的理論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其中,“繪畫美”強調詞藻的選擇要穠麗、鮮明,有色彩感。詩人出身的朱自清在現代散文園地裡留下了多彩的詩意的散文、美的景觀, 生機勃勃的《春》,意境朦朧的《荷塘月色》,碧波盪漾的《綠》,還有充滿深情的《背影》等等。在朱先生的文章中,也非常注重色彩的運用,使其散文語言具有“文中有畫”之美。

  一、層層皴染繪春景

  《春》是朱先生早年的作品,作者對春天深沉讚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說”,而是透過含情的畫筆,描繪春天的各種風景畫來抒寫的,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開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徵,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輪廓畫:“……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由於抓住春天的特徵來點染,給這幅輪廓畫抹上了一種迷離的色彩,創造了一個動人的意境;然後,作者從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寫”,細緻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先繪春草圖,“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突出草的嫩綠,描繪春天綠草如茵的情景。次繪春花圖,“桃樹、杏樹、梨樹,……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畫出春天百花盛開的繁榮景象。接著是春風圖,著力刻畫春風的“溫馨”“鳴唱”,描繪出春風送暖的勝境。第四幅是春雨圖,渲染春雨“輕柔”“溼潤”,畫出夜雨和郊外的美麗畫面。最後作者繪製了一幅迎春圖:天上風箏多了,地上孩子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一個個都出來了。作者用工筆畫的技法細細描繪,慢慢塗抹,層層皴染,描繪出一幅花草爭榮、生機勃勃的迎春圖。

  二、水暈墨章顯荷香月色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作者那時在清華大學教書,他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那原是一個平凡的荷塘,然而經過作者的渲染、著色,卻變得十分美麗。一般來說,荷塘容易描寫,月色則難描繪。畫家做畫,不怕畫斷山銜月,就怕畫月色籠罩,因為月下的波光林影時刻在變幻著,很不容易在畫面上表現出來。要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畫筆所不能描摹的景緻,那自然更吃力。然而,朱自清先生卻能夠把一個月夜死荷塘寫得那樣的饒有生趣。我們在這篇不到一千六百字的《荷塘月色》裡,看不到什麼宏偉的結構和華贍的文字,作者只憑著一時的感受,委婉細緻地寫來,卻十分迷人。

  作者把荷葉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賦予荷葉動態的美。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突出其晶瑩閃亮、隱約閃爍的特點。“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通感的運用把其中內在的和諧的美表現得恰到好處。又把月光比作流水,無形的月光給人以有形的實感,月光不僅能看得到,而且能觸控得到。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達到了中國畫中“水暈墨章”的至臻境界,層層暈染開,逐步滲透;恰似投入湖心的石子,泛起淡淡漣漪,圈圈泛開。這種感覺正像我們忙了一天後,忽然看到宋人的山水畫卷一樣。

  三、“沒骨”有骨都是綠

  “沒(mò)骨”也是中國畫技法,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繪畫物象。《綠》就是透過描繪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的沒骨之文。《綠》中的比喻有二十個之多。如把梅雨潭的綠比作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異——“滿是奇異的綠呀”。又把梅雨潭的綠比作一塊融化了的蔚藍的天,突出其鮮潤。文中還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側面顯示綠的特徵:“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從視覺、觸覺、感覺等幾方面形象地再現了綠的柔美、明亮、軟嫩、純淨的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隨著作者的筆觸,不僅我們的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指膚間彷彿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象為“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想拍她、撫她、親她,別緻地把她叫做“女兒綠”。那明豔多姿的畫面,那逸趣橫生的情懷,多麼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了。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四、白描手法畫背影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請讀下邊的文字: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桔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父親的背影,兒子是太熟悉了。但這次要描寫的,卻不是那常見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場合下,使他極為感動、終生難忘的那個背影!作者不施濃墨,不用重彩,而是採用白描手法記寫了當時父親的穿著打扮體態動作,特別著重描繪了過鐵道的情景。怎樣走去,怎樣探身下去,怎樣爬上月臺,攀上爬下,移腳傾身,都細細地如實寫下。我們讀後有身臨其境之感,彷彿我們當時也在場,盈盈淚光中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懷和體貼的情景。作者沒有什麼形容的筆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極樸實的文字,卻生動地勾畫了父親的形象。那父親送行的一幕,是發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極為傳神地把當時的動人情景再現出來,我們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寫技巧。

  另外,秦淮河的燈影波光、絃歌畫舫,威尼斯的異國情調,揚州城的風流與古樸……時而如一卷工筆畫、時而像幅一油畫,讀來,無不帶給我們一種視覺的享受。

  高爾基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郁達夫說:“朱自清雖則是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著那一種詩意。文學研究會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就他了。”的確如此,在朱自清豐富多彩的散文世界裡,有情感的真實袒露,有情韻的微妙傾灑,有如詩般的意境構造,有帶著音樂旋律的演奏,有如畫般的景物描摹,更有鮮明的美學色彩。讓我們重讀先生文章,再品先生細膩、清麗的文字吧!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散文的語言藝術》蔣蔭楠、嚴迪昌,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中國現代文學比較研究》馮錫瑋,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

  [3]《朱自清散文藝術論》吳周文、張王飛、林道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生命如背影——讀朱自清散文〈背影〉》歐秀蓉,《名作欣賞》,2005(16)。

  [5]《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錢理群、吳福輝等,北京大學出版,1998年版。

  [6]《朱自清全集》(1-3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中國現代文學百家·朱自清》中國現代文學館編,華廈出版社1997年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