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歡迎閱覽。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1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

  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係,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誌的被動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矇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2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話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點。 文言句式包括: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否定句、詞序(倒裝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結構(習慣句式)。除了“疑問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斷句(10種類型)

  判斷句是對人或事物表示斷定,斷定人或事物是什麼、屬於什麼的句式。

  1.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資也。(也)

  3. 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者,)

  4. 劉備天下梟雄。(,)

  (這四種是由“者、也”表判斷的型別)

  5.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者也)

  6.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乃)

  7. 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為)

  8.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則)

  9. 即今之縲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詞用,不表判斷)

  練習:

  一 、判斷句

  (1)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慎勿為婦死,貴賤情何薄!(《孔雀東南飛》)

  (2)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明月幾時有》)

  (3)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託乎!(《赤壁之戰》)

  (4)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信陵

  君竊符救趙》)

  (5)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沈括《活板》)

  (6)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廉頗藺相如列傳》)

  (7)藺相如者,趙人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8)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9)"離騷"者,猶離憂也。(《屈原列傳》)

  (10)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11)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

  (12)蓮之愛,同予者何人?(《愛蓮說》)

  (13)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14)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戰》)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16)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戰》)

  (17)此世所以不傳也。(《石鐘山記》)

  (18)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19)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屈原列傳》)

  二.被動句(9種類型)

  1.而君幸於趙王。(於)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3.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見於)

  4.受制於人。(受於)

  5.為天下笑,何也?(為)

  6.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為所)(典型的被動句)

  7.若屬皆為所虜。(為所)

  8.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9.洎牧以讒誅。(無標誌。靠動詞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種表現。)

  練習:

  二 、被動句

  (1)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4)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廉頗藺相如列傳》)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屈原列傳》)

  (7)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吳巨,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豈足託乎!"(《赤壁之戰》)

  (9)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10)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11)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12)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戰》)

  (13).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三.疑問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問詞或否定詞而能發出疑問的句子叫疑問句。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孰、何、曷、胡、安、焉)和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或歟、邪或耶)等。二者有時全用,有時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借否定詞“不”)

  (2)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崤之戰》)

  (借疑問詞“誰”)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須用否定詞(不、毋、弗、勿、未、否、非、無、莫等)

  五.詞序(倒裝句)(主要有四種情況)

  1.賓語前置(動賓倒裝句)

  在一般情況下,動詞在前,賓語在後,這是漢語的語法規律。可是,有時候動詞和賓語也可以倒裝,讓賓語處在到動詞前面。在文言文當中,動賓倒裝句是很有規律的,大約有四種情況。

  ①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例:A.莫我肯顧 B.古之人不餘欺也

  ② 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

  有兩種型別:(1)動賓結構(2)介賓結構。包括:代詞+介詞;賓語+介詞;方位名詞+介詞;是以結構(固定結構)。 例:A、豫州今欲何至?(動賓) B、沛在?(動賓)

  C、國胡以相恤?(介賓: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賓:代+介)

  E、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介賓:賓+介)F、一言以蔽之。(介賓:賓+介)

  G、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介賓:方位名詞+介詞)

  H、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結構)

  ③用“之”“是”作提賓的標誌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馬首是瞻。

  ④不規則類(為了表達上的需要,把賓語前置了)

  例:A、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B、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C、四十三年,望中猶記。

  再看下面幾個句子(也是屬於不規則的):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不合否定句中的情況)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不屬於疑問句中的情況)

  C.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不屬於否定句中的情況)

  2.定語後置(定中倒裝句)(定語是用來修飾中心詞的)

  在一般情況下,定語應該放在中心詞前面,如“彼童子之師”,“師”是中心詞,定語“彼童子”處在中心詞前面。但是,定語也可以處在中心詞後面,形成中心詞在前,定語在後的句式,這就是定中倒裝句。

  有四種情況:

  ①中心詞+之+後置定語

  例如:A、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高高的廟堂) (偏遠的江湖)

  B、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②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

  例如:A、賦稅之繁重者。 B、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③中心詞+後置定語+者

  例如:A、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B、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詞+數量詞

  例如:A、嘗貽餘核舟一。 B、沛公兵十萬軍霸上。

  3.介賓短語後置(狀語後置)

  介詞短語後置句的特點是,應該在動詞前面的介詞短語,卻放在了動詞後面。“試以豬鬣撩撥蟲須,仍不動。(《促織》)”介詞短語“以豬鬣”放在動詞“撩撥”的前面,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詞短語放在動詞的前面,說成“試撩撥蟲須以豬鬣”,就成了介詞短語倒裝句。

  例如:A、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B、王嘗語暴以好樂。

  4.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這種句式常見於古漢語的感嘆句和疑問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這個社會多可悲啊!)

  練習:

  五、倒裝句

  1.賓語前置

  (1)古之人不餘欺也!(《石鐘山記》)

  (2)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3) 自比於管佟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齊桓晉文之事》)

  (5)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6)沛在?(《鴻門宴》)

  (7)客何為者?(《鴻門宴》)

  (8)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9)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10)宋何罪之有?(《公輸》)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12)何陋之有?(《陋室銘》)

  (13)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

  (14)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15) 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16) 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17)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屈原列傳》)

  2.定語後置

  (1)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一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促織》)

  (3)豫州軍雖敗於長坂,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赤壁之戰》)

  (4)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3.介詞短語倒裝句

  (1)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得道多助》)

  (3) 皆不可限以時月。緣土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採草藥》)

  (4)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崤之戰》)

  4.主謂倒裝

  (5)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練的語言,最講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語的省略、謂語的省略、賓語的省略、介詞的省略。

  1.省略主語(①承前省②蒙後省③不規則省略)

  例如:①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承前省)

  ②()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蒙後省)

  ③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不規則省略)

  2.省略謂語(包括承前省和蒙後省)

  例如:①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蒙後省)

  3.省略賓語(①省略動詞後的賓語②省略介詞後的賓語③省略兼語)

  例如:①可燒()而走()也。(動賓)

  ②豎子,不足與()謀!(介賓)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省兼語)

  4.省略介詞

  例如:故久立公子()車騎中。又試之()雞,果如成言。

  練習:

  六 、省略句

  1. 主語的省略

  (1)兒俱,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促織》)

  (2)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赤壁之戰》)

  (3)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

  (4)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鵲見蔡桓公》)

  (5)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

  (6)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御之者。(《捕蛇者說》)

  2. 謂語的省略

  (1)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浪淘沙》)

  (2)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琵琶行》)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4)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狼》)

  3. 賓語的省略

  (1)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

  (2)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藺相如列傳》)

  (3)具告以事。(《鴻門宴》)

  (4)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5)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6)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7)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

  (8)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記》)

  (9)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10)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陳涉世家》)

  (11)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荊軻刺秦王》)

  (12)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赤壁之戰》)

  4.介詞的省略

  (1) 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活板》)

  (2)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頗藺相如列傳》)

  (3)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江東,劉豫州收眾漢南,與曹操共爭天下。(《赤壁之戰》)

  (4)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七.固定結構

  1.不亦乎?

  表示反問,“亦”沒有實在意義,加強語氣。翻譯為“不是嗎?”

  2.是以

  “以是”的倒裝句。翻譯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問(詢問辦法)。翻譯為“對怎麼辦”或“把怎麼樣”

  4.得無乎(耶)?

  表示推測性的疑問語氣,翻譯為“該不會”“莫非”“恐怕”。

  5.無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語氣。翻譯為“恐怕吧?”

  6.得無乎?

  表示某種情況的推測。翻譯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選擇關係。翻譯為“是還是”。

  8.孰與

  表示比較選擇。翻譯為“與相比”

  9. 何為?

  表示詢問或反問。翻譯為“為什麼呢?”“怎麼呢?”

  10. 然則

  表示連貫關係。翻譯為“既然這樣,那麼”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嘆。翻譯為: “何其”(多麼)、“一何”(這麼)。

  練習:

  七.固定格式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3)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

  (5)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崤之戰》)

  (6)先軫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崤之戰》)

  (7)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石壕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總結 3

  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係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 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係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誌,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