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狀語後置句

高中文言文狀語後置句

  高中文言文狀語後置句

  介賓短語後置是指文言文中介詞短語放在謂語之後作狀語,而現代漢語則習慣將它放在謂語之前作狀語。這種現象又稱狀語後置,其中以“於”“以”“乎”構成的介賓短語後置句居多。

  1.介詞“於……”構成介賓短語,後置。

  如: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於長勺”是介賓短語,作謂語“戰”的狀語,應調整為“於長勺戰”,翻譯為“公與他一起乘車,在長勺作戰”。

  2.介詞“以……”構成介賓短語,後置。

  如:

  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

  “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是介賓短語,作謂語“飾”的.狀語,應調整為“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飾”,翻譯為“用篆文、山脈、烏龜、飛鳥、野獸的形狀裝飾”。

  3.介詞“乎……”構成介賓短語,後置。

  如: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這句話中的兩個“乎”都相當於介詞“於”,與後面的名詞構成介賓短語,應調整為“於吾前生,其聞道也於吾先”,翻譯為“在我前面出生,他懂得道理也先於我”。

  4.有時候,後置的介賓短語中的介詞會省去,這種情況仍可視為介賓短語後置。

  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戰河北”“戰河南”是“戰於河北”“戰於河南”的省略語,應調整為“將軍於河北戰,臣於河南戰”,翻譯為“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

  高中文言文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在這種情況下,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之前和否定詞之後。例如:

  ①“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②忌不自信(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寡人之於國也》)

  ④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否)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師說》

  ⑤古之人不餘欺也!(蘇軾《石鐘山記》)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餘情其信芳(美好)。(屈原《離騷》)

  ⑦東望愁泣,若不自勝。《柳毅傳》李朝威

  ⑧見大王愛女牧羊於野,所(代詞,“之人”)不忍視。(李朝威《柳毅傳》)

  ⑨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⑩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而良人未之知也。(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①“良問曰:‘大王來何操?’”“何操”應理解為“操何”(《鴻門宴》)

  ②吾孰與徐公美?(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④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遊》)

  ⑤彼且惡(何)乎待哉?(莊子《逍遙遊》)

  ⑥沛XX在?(史記《鴻門宴》)

  ⑦夫晉,何厭之有?(之,賓語提前的標誌)(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⑧吾實為之,其又何尤(怨)?(韓愈《祭十二郎文》)

  ⑨洞庭君安在哉?(李朝威《柳毅傳》)

  ⑩無情郎安在?(李朝威《柳毅傳》)

  3.介詞賓語提前: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①“臆!微斯人吾誰與歸?”“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岳陽樓記》)

  ②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③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④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何以能田(畋)獵也?(孟子《莊暴見孟子》)

  ⑤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記《鴻門宴》)

  ⑥餘是以記之。(蘇軾《石鐘山記》)

  ⑦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衛風氓》)

  ⑧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⑨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⑩奚以知其然也?(莊子《逍遙遊》)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①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個古代)

  ②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③惟命是聽(成語)惟利是圖(成語)

  ④惟馬首是瞻(《馮婉貞》)

  ⑤惟兄嫂是依(韓愈《祭十二郎文》)

  ⑥惟你是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