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陳灌傳文言文翻譯

明史陳灌傳文言文翻譯

  陳灌,字子將,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市吉州區長塘山前)人。仕湖廣行省員外郎,改中書省都事升郎中,轉大都督府。明史陳灌傳文言文翻譯,我們來看看。

  《明史·陳灌傳》原文及翻譯

  明史

  原文:

  陳灌,字子將,廬陵人也。元末,世將亂,環所居築場種樹①,人莫能測。後十年,盜蜂起。灌率武勇結屯林中,盜不敢入,一鄉賴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詣軍門謁見。與語奇之,擢②湖廣行省員外郎,累遷大都督府經歷。從大將軍徐達北征。尋命築城泰州,工竣,除寧國知府。時天下初定,民棄《詩》《書》久。灌建學舍,延師,選俊秀子弟受業。訪問疾苦,禁豪右③兼併。創戶帖以便稽民。帝取為式,頒行天下。伐石築堤,作水門蓄洩,護瀕江田,百姓鹹賴。有坐盜麥舟者,論死數十人。灌覆按④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謀劫也。”坐其首一人,餘悉減死。灌豐裁⑤嚴正,而為治寬恤類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節選自《明史列傳》)

  【注】①環所居築場種樹:在住處周圍種了大量的樹。②擢:提拔。下文中的“遷”、“除”都與此相類似,授予官職的意思。③豪右:豪強。④覆按:複審案件。⑤豐裁:風紀。

  譯文:

  陳灌,字子將,廬陵人。元末,世道不寧,灌在他房屋周圍興辦林場,人們不理解他的這一舉動。十年後,盜賊蜂起,灌率勇武之士屯駐於林中,盜不敢侵犯,他們這一鄉得以安全無事。太祖攻佔武昌,灌到營前拜見太祖,談話間,太祖看出此人不凡,提拔為湖廣行省員外郎,後升為大都督府經歷,隨大將軍徐達北征。不久,奉命築泰州城,完工後升為寧國知府。當時,明朝初建,由於長期戰亂,《詩》、《書》長久廢置不讀,灌在寧國建立學校,聘請老師,選優秀子弟入學讀書。他訪問民間疾苦,禁止豪強兼併農民土地,創立“戶帖”,以便查核居民。太祖將“戶帖”形成制度,在全國施行。灌還組織百姓採石築堤,做閘門,以便水流排灌,保護沿江農田,百姓因此得以正常耕種。有數十人因盜麥船罪而判死刑。灌進行復查,斷定“麥船是漂流來的.,百姓爭著拿走了船上的麥,並沒有預謀搶劫”。於是只法辦了為首一人,其餘免死。灌的裁決嚴厲而公正,處治寬厚。洪武四年(1 371),陳灌被召入京,在京病逝。

  人物經歷

  陳灌,字子將,廬陵人也。元末,世將亂,環所居築場種樹,人莫能測。後十年,盜蜂起。灌率武勇結屯林中,盜不敢入,一鄉賴以全。太祖平武昌,灌詣軍門謁見。與語奇之,擢湖廣行省員外郎,累遷大都督府經歷。從大將軍徐達北征。尋命築城泰州,工竣,除寧國知府。時天下初定,民棄《詩》《書》久。灌建學舍,延師,選俊秀子弟受業。訪問疾苦,禁豪右兼併。創戶帖以便稽民。帝取為式,頒行天下。伐石築堤,作水門蓄洩,護瀕江田,百姓鹹賴。有坐盜麥舟者,論死數十人。灌覆按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謀劫也。"坐其首一人,餘悉減死。灌豐裁嚴正,而為治寬恤類此。洪武四年召入京,病卒。

  生平

  他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便是"禁豪右兼併",查清豪強戶口、田地數目,禁止土地兼併,以便"除民所疾苦,抑兼併",從而使農民得到部分土地。針對當時戶籍極為混亂的情況,他在府內創戶帖制,全面登記戶口,分"籍"、"帖"兩類,"籍"歸政府保管,"帖"由民戶保管,每歲核對一次。戶帖制的實行,政府詳細準確地掌握了民戶的鄉貫、人丁、產業等基本情況,便可以妥善地處理好戶口、土地和賦役的問題,"有戶口而後田野闢,田野闢而後賦稅增"。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採納了戶帖制,推行於全國,成為明初政府徵收賦稅的可靠根據。

  政績

  陳灌大力興修水利,修復圩田,發展生產。宣城有濱江圩田十六圩,圩堤"峻薄,遇沖決則水傷禾稼,壞道路,歲以為患",陳灌"親為規劃",率百姓"築堤廣厚,加舊數倍",然後又"伐巨石,作水門",控制水的供應量。"民至於今賴之"。他還重視"興學育材"。他"增修先聖廟建學,禮致師儒,以教俊秀",使全郡"士習一新","政化行焉"。他還整頓吏治,處理獄訟。

  陳灌為人重義輕利,鄉民匱乏,他併力濟助。遇他人憂患,他倒囊周之。他為官秉行清介,為治寬厚崇禮。任知府幾年,使一郡"百廢皆舉","邑廩皆實",朝廷達官"爭欲薦於朝"。洪武四年(1371),被召赴京任官,"百姓耆老壯少,皆有戀戀不忍之意"。可惜的是,在前往京師途中,他不幸病逝,年僅四十七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