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言文遊褒禪山記知識點歸納

關於文言文遊褒禪山記知識點歸納

  文言文遊褒禪山記知識點歸納

  褒禪山亦謂之華(huā)山(褒禪山,舊稱華(花)山,位於安徽巢湖市含山縣城東北7.5公里),唐浮圖(1)慧褒始舍於其址,而(2)卒葬之;以故(3)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4)者,褒之廬冢(zhǒng)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huā)山洞(5)者,以其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餘步,有碑僕(pū)道(6),其文(7)漫滅,獨(8)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huā)如華(hu)實之華(hu)者,蓋音謬也(9)。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10),而記遊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11)五六里,有穴(xu)窈(yǎo)然,入之甚寒,問(12)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餘與四人擁火(13)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14)愈奇。有怠(15)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蓋(16)餘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17)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18)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19),餘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20)明也。既(21)其出,則(22)或咎其欲出者(23),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於是(24)餘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25)深而無不在也。夫(27)夷以(26)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28)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29)又不隨(30)以怠,至於(31)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32)至焉,於人(33)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34)孰能譏之乎?此餘之所得也(35)!

  餘於僕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36)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37)也哉!此所以(38)學者不可以(39)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40)蕭君圭君玉,長樂(41)王回深父(fǔ),餘弟安國平父(fǔ)、安上純父(fǔ)(42)。

  至和元年(43)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全文翻譯

  褒禪山也稱為華山。唐代和尚慧褒當初在這裡築室居住,死後又葬在那裡,因此後人就稱此山為褒禪山。現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當初慧褒和尚墓邊的廬舍。距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南面而這樣命名。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剝蝕、損壞近乎磨滅,只有從勉強能認得出的地方還可以辨識出花山的字樣。現在將華讀為華實的華,大概是(因字同而產生的)讀音上的錯誤。

  由此向下的那個山洞平坦而空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裡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前洞。經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幽深的洞穴,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聽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懶於前進而想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只好都跟他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遊險的人來,大概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大概來到的遊人就更少了。當(決定從洞內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後悔跟他出來,而未能享盡遊洞的樂趣。

  因此我便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大都能有所收穫,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問題深遠而廣泛全面。道路平坦距離又近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道路艱險而又偏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輔助,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在別人(看來)是可以譏笑的,在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達到,便可以因為這一點而無所悔恨,難道還有誰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得到的收穫了。

  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時,又感嘆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訛傳而無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說得完呢?這就是求學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取捨的原因了。

  (同遊的)四個人: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臨川人氏王安石記。

  《遊褒禪山記》知識點歸納

  一、通假字

  1.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二、詞類活用

  1.始舍於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築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4.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5.好遊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6.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9.不得極夫遊之樂也。極:形容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10.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1.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三、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譏之乎?(難道嗎?)

  2.何可勝道也哉!(哪裡呢!)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就是的緣故。)

  四、狀語後置句

  1.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五、多義詞

  1.道

  ①有碑僕道(路,道路)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道理)

  ③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張)

  ④何可勝道也哉(說,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2.蓋

  ①日初出大如車蓋(車蓋)

  ④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3.其

  ⑴始舍於其址。(代詞,它的,代華山)

  ⑵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代詞,那)

  ⑶距其院東五里。(代詞,那個)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代詞,它)

  ⑸其文漫滅。(代詞,它的,代僕碑)

  ⑹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代詞,它上面)

  ⑺其下平曠,有泉側出。(代詞,它的,代華山)

  ⑻問其深。(代詞,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譯作那個洞)

  ⑼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代詞,代好遊者,譯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其進的其是指代第一個分句,譯作那,其見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譯作那)

  ⑾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代詞,它的,代後洞)

  ⑿蓋其又深。(代詞,指代後洞,譯作那)

  ⒀則其至又加少矣。(代詞,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語氣助詞,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⒂則或咎其欲出者。(代詞,指代欲出者,譯作那)

  ⒃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代詞,他們)

  ⒅其孰能譏之乎?(副詞其乎這個固定格式,用來表示反問,可譯作:難道嗎?)

  ⒆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代詞,指代那些以訛傳訛的情況,可譯為那)

  六、異義詞

  1.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

  古義:十分之一。

  今義:數詞。

  2.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古義:不平常。

  今義:用作表程度的副詞,十分,很。

  3.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泛指求學的人,指讀書人。

  今義:特指有專門學問的人。

  4.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義:是代詞所與介詞以結合,相當於的原因。

  今義:常用來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

  5.於是餘又嘆焉。

  古義:於,介詞,對;是,代詞,這件事。為單音詞連用。

  今義:合用為一個連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