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四種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四種特殊句式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你知道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的四種特殊句式,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係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係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誌,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拓展閱讀: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類: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其中較難理解的是倒裝句。現代漢語習慣的.常規語序,一般為“主—謂—賓”“定(狀)—中心詞”,即主語在謂語前,謂語在賓語前,修飾語在中心語前;但有時因修辭、強調等的需要語序會發生變化。

  概念

  如果以這個常規語序為標準的話,我們會發現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許多次序顛倒的情況,這是古人說話的習慣。這就像廣州方言“我走先”與普通話“我先走”一樣,沒有修辭或強調的意義。但為了方便我們學習,就稱它為“倒裝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順序出現了前後顛倒的情況。

  我們把那些謂語放在主語前的現象叫做“謂語前置”或“主謂倒裝”,那些賓語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前面的現象叫做“賓語前置”,把那些定語放在中心語後的現象叫做“定語後置”,把那些介詞短語即狀語放在中心語後的現象叫做“介詞短語後置”或“狀語後置”。

  古代漢語中有標誌的被動句式主要有四種:

  ⑴用“於”表示被動關係。

  用介詞“於”引出行為的主動者,“於”放到動詞後,它的形式是:“動詞+於+主動者”。例如:王建禽於秦。(禽,通“擒”)句中的“於”用在動詞“禽”的後邊,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秦”,表示被動。“於”可譯為“被”。這種被動句有兩個條件:一是主語是被動者,二是句子裡有表示被動的詞“於”。

  ⑵用“見”來表示被動關係。

  在動詞前用“見”或又在動詞後加“於”引進主動者。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臣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⑶用“為”表示被動關係。

  “為”放在動詞前邊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為+主動者+所+動詞”。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如果背棄了他所說的話,我死了,妻子兒女也將被殺,對君王您也沒有好處)

  ②茅屋為秋風所破(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③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⑤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⑥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⑷用“受”“被”“受……於”表示被動關係。

  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於+主動者”。例如:

  ①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見”也表被動)(司馬遷《屈原列傳》)

  ②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③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