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逃暑文言文的道理

鄭人逃暑文言文的道理

  《鄭人逃暑》講述了鄭人白天將席子移動到樹陰下避暑,晚上由於月光下樹的影子拉長了,鄭人不是將席子鋪在樹下,而是和白天一樣還移動到樹陰裡,離樹幹遠了,其實已經毫無遮攔了,所以被露水溼身了。以下是鄭人逃暑文言文的道理,歡迎閱讀。

  原文

  鄭人有逃暑[1]於孤林[2]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3]衽[4]以[5]從陰。及[6]至[7]暮[8],反席[9]於[10]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11]陰,而患露[12]之濡[13]於身。其陰逾[14]去[15],而其身逾溼,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太平御覽·人事部》 [1]

  譯文

  鄭國有個人在一棵獨立的樹下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也隨著樹的影子挪動自己的臥席。到了黃昏,他又把臥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影挪動自己的臥席,而苦於露水沾溼了全身。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溼。(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註釋

  1.逃暑:避暑,乘涼。

  2.孤林:獨立的一棵樹。

  3.徙(xǐ):遷移,移動。

  4.衽(rèn):臥席。

  5.以:(用)來。

  6.及:等到。

  7.至:到了。

  8.暮:黃昏。

  9.席:睡。

  10.於:在。

  11.從:跟從。

  12.露:露水。

  13.濡(rú):沾溼。

  14.逾:(通假字,通:“愈”),更加。

  15.去:離開。

  道理

  要隨機應變,要順應變化,不憑經驗辦事,不要墨守成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