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範文(通用10篇)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範文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節目簡介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節目組主辦的年度人物評選活動,由白巖松、敬一丹擔任主持人,於2022年3月3日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為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範文(通用10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範文(通用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1

  有一位戴著鼻飼管的老爺爺,看起來普普通通,但他的真實身份卻是隱藏了幾十年的國家最高機密的核潛艇研究員。

  他叫彭士祿,出生於英雄家庭,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便死在敵人手下,四歲被通緝,坐了兩次牢,吃了百家飯,許多媽媽都為了換他的命犧牲了自己。彭士祿從小就十分孝順。他小時候就十分艱苦,在他15歲時,周恩來找到了他,還給了他學習的機會。

  彭士祿原本學的是機械類,後來他因需要,轉行轉成了研發核潛艇。

  這些時間,他每天五點起來,十二點以後睡覺,餓了就吃窩窩頭,但有些時候,卻可能連個窩頭都吃不上,就去挖白菜根。他們在蒐集資料的時候,最開始的資料便是在美國商店買的兒童模型玩具和一張模糊得看不清的圖片,但是,他們仍然敢於去嘗試。一次,他們蒐集到了一個英語資料,可他們沒有學過英語,更看不懂英文,於是彭士祿他們就早起背英語單詞,十分努力。

  他們的環境不好,又有蚊子又有蒼蠅,叮得身上流膿,但是,如此惡劣的環境,他們依舊日日夜夜艱苦奮鬥著。

  終於,他們奮鬥了13年,中國第一個核潛艇“長征”號成功潛入大海。想到祖國原來一窮二白,被蘇聯瞧不起,又想到彭士祿他們這麼多年為國奉獻,可都是他們的功勞哇!

  彭士祿回到祖國便影藏了幾十年研造核潛艇,這就是那個戴鼻飼管的老爺爺!

  彭士祿勇敢無畏,一生報國,他不怕艱辛,熱愛祖國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2

  楊振寧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他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在34歲就獲得諾貝爾,他一路經過風風雨雨走來的。先是有獲得諾貝爾獎的願望,然後就是當上科學家,最後就 真的 獲得諾貝爾獎了!原因是 一九五七年,他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愛因斯坦的“宇稱守恆定律”,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學金。他們這項貢獻得到極高評價,被認為是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所以才 獲得諾貝爾獎的!我從中學到的道理是要勇於嘗試,才能有新發現 。楊振寧竟就因報紙上只寫了李政道 的手搞,就終身心病!楊振寧在晚年做了另一件驚世駭俗的大事,那就是與翁帆的愛情,他們年齡相差50多歲,對於這樁婚姻,人們對他的關注程度遠遠地超過了他獲得的諾貝爾獎,說三道四的、辱罵的、嘲笑的,樣樣都有。

  楊振寧還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有三個優點:

  1、楊振寧的科學成就,在他的人品面前,是多麼的蒼白無力啊,我們尊重他的科學成就,但是,更鄙視他的人品!

  2、知道強調楊振寧的科學成就,殊不知楊的負面影響早就把他的科學成就抵消的一乾二淨。

  3、在國內的教授,無心學術,就知道泡女學生,甚至拿成績相威脅,難道跟楊振寧不無關係嗎?我對他的崇敬之情早已不言而喻。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3

  在過去,田徑專案一直都是我們的短板,由於這是一項直接比拼人體素質的運動型別,因而幾十年來,國內體育人士一直都希望能夠在田徑賽場上有所突破,從當初劉翔在雅典奧運會奪冠之後,也順勢打開了中國體育的一項新的大門,而如今在男子百米短跑專案裡,蘇炳添的出現,也令中國田徑再次看到能獲得奧運獎牌的機會。

  是的。我為奧運喝彩,源於我們對更高,更快,更強的無限崇拜。也許正是因為它,人類才能不斷超越極限挑戰自我。也許正式因為它,才有了成功者和失敗者。無論是否成功,無論是否失敗,他們都是英雄!奧運會不僅僅屬於那些成功者,也同樣屬於那些令人嘆息的失敗者,金牌並不令人感動,真正讓人感動的一定是那為跋涉奧運付出的艱辛和汗水,因為所有參賽選手多自己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使得奧運會多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喝彩!

  是啊,因為我們是普通人,所以我們無法在奧運場上競爭,但是,我們也從成功者和失敗者身上汲取了許多養分。在生活中,我們也會要求自己洅更高更快更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我為奧運喝彩,源於偉大的奧林匹克精神,和平,公平。在奧運五環下,在奧運聖火的照耀下,各大洲人民走到了一起。心連心,手拉手,在這17天裡,他們忘記了戰爭,忘記了金錢忘記了利益。他們只銘記著和平,公平,公正。在公平的賽場上,在奧運聖火的照耀下,他們同樣點燃自己的鞥想,也許,這才是人們真正想做的事情。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4

  “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在高原上,您守望一條路,開闢了一條路……”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播出,“七一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原研究員吳天一當選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頒獎典禮上,影片短片裡一個個感人的畫面,一句句真情的話語,還原了這位耄耋老人的感人事蹟。

  作為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1958年,吳天一響應祖國號召來到青海。當時,國內的高原醫學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鑑的情況下,吳天一克服自身頭痛、胸悶、失眠等高原反應,頻繁出入高寒地帶,爬冰臥雪,為牧民治病、收集生理病理資料。受強烈紫外線的影響,吳天一40多歲時雙眼就罹患白內障。在高低壓實驗氧艙進行首次人體模擬實驗時,他的鼓膜被擊穿,聽力嚴重受損。在調研途中,他遭遇過六次車禍,留下十四處骨折,最嚴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點兒戳入心臟……憑藉著一股韌勁,吳天一的高原醫學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被稱為“生命的保護神”。投身高原醫學研究60餘年,吳天一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國際標準,開創藏族適應生理學研究,診療救治藏族群眾上萬名。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5

  8月8日,備受關注的奧運會圓滿落幕,正當大家為中國取得的成績紛紛喝彩時,我想起了魯迅曾經寫下的令人深省的'話,“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爭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這一次東京奧運會,有兩個中國代表團的運動員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個是00後射手楊倩,沉著冷靜射下東京奧運第一塊金牌,第二個就是32歲飛人蘇炳添,雖然沒有站上領獎臺,但他卻憑藉9.83的成績打破了亞洲100米紀錄,在一眾二十幾歲的對手中再次起飛。蘇炳添不服老不服輸的精神令人起敬,他成為我國代表團閉幕式的旗手也實至名歸。

  競技體育成績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奧運精神是突破、超越自我。蘇炳添的奧運精神是純粹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同時,中華人民的奧運精神也是純粹的,即使痛失金牌,我們亦能“輸得起”、“放的下”,真誠的為其他國家優秀運動員的精彩表現喝彩。超越自我、突破極限,這是我們參加奧運比賽的初衷。

  生活學習,亦是如此。當我們面臨失敗時,要抱著堅強的鬥志和毅力,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正如鞏立姣那樣,儘管連續四屆奧運會失利,但最終還是拿到我國田賽的第一枚金牌,最終成功“上岸”,實現自我突破。

  很多時候,我們的對手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是屬於我們的奧運精神。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6

  彭士祿,1925年11月18日出生,廣東省海豐縣人。1956年畢業於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後在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專業進修,1958年結業回國。

  曾任造船工業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水電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廣東省委常委、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中共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學會名譽理事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士祿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20世紀60年代,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試驗以及執行的全過程,並參加指揮了第一代核潛艇的除錯和試航工作;參加、組織研製成功的耐高溫高壓全密封主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在80年代初,提出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要素,為大亞灣核電站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秦山二期核電站的建設中,提出“以我為主,中外合作”,自主設計、建造兩臺60萬千瓦機組的方案,並親自計算主引數、進度與投資,為秦山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88年獲國防科工委為表彰優秀總設計師頒發的《為國防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榮譽狀》;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彭士祿一生經歷起伏跌宕,為我國核動力領域作出重要貢獻。他常揣著“明白與糊塗”:“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這是篇好參考範文內容,講的是關於核潛艇、核動力、我國,中國,技術,第一、裝置,祖國等方面的內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穫。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7

  有這樣一個人,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核潛艇而奉獻一生,它的名字叫彭士祿。

  彭士祿的童年可謂是艱難坎坷,在他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因為革命而被敵人殺害,一年後自己的父親也被殺害了。他的父親原本是地主家庭的男孩兒,卻和自己的親人們一起革命,一起對抗那些剝削勞動人民權利,自由的人。父親的死使彭士祿成為了孤兒,同時也成為了一位四歲的逃犯。

  父親去世後彭士祿跟著自己的奶奶東躲西藏,曾被27個家庭撫養過,而這些撫養過彭士祿的媽媽們也因為他,而被敵人一個個地殘忍殺害。直到15歲,彭士祿才被周恩來找到,結束了11年躲躲藏藏的生活。

  十幾年後,彭士祿去蘇聯留學學習機械專業,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許多領域的技術都非常落後,中國急需要一批優秀的科技人員研製核潛艇,彭士祿聽到這個訊息後,立馬將專業改為原子能核動力,為祖國奉獻力量。他回國後便消失了,因為研製核潛艇是國家最高的機密,所以研究人員在此期間不能與外界聯絡。彭士祿和同事們沒有任何的研究基礎,只有兩張模糊不清的國外圖紙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來的一艘核潛艇模型。關於所有潛艇的.書籍都是英文版,所有的研究人員都不懂英語,彭士祿便組織同事們學習英語,每天凌晨五點便可以看到研究人員在背英語單詞。經過兩年的學習,他和同事們基本瞭解了核電站級潛艇的原理,便開始了十三年的研究。

  彭士祿回憶說當時的條件確實很艱苦,吃的只有饅頭和野菜,住的地方到處都是蟲子,如果哪天不被咬幾個大包都覺得不正常了。

  經過彭士祿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成功參加了海上訓練。

  彭士祿為了研究核潛艇隱姓埋名十三年,他為祖國做出了何等的貢獻?我們也要像他一樣做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8

  彭士祿院士一生為國家潛艇核動力和核電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墾荒牛”。在中核集團公司的統一組織下,核動力院副院長劉承敏前期指導黨委宣傳部和科技處共同完成了宣講材料的準備和宣講團的籌備。本次宣講由黨委宣傳部領導帶隊,來自四所和二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潘東、許愛威作為主講人參加了此次宣講,將彭士祿院士的坎坷經歷和巨大貢獻生動地顯示給觀眾們,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讓現場許多觀眾眼中都泛起淚光。

  此次宣講會是何梁何利基金會擬為彭士祿和黃旭華院士舉辦的四場宣講會中的首場,後期還會在上海、廣州、澳門等城市舉行。宣講會的受眾範圍廣、社會媒體多、傳播力度大,對宣傳科技強國理念、弘揚和發展核工業精神都具有重要意義。正如結尾所說,新時代核工業人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核動力領域攻堅克難。不負芳華,勇攀高峰,在核電市場奏響華龍新篇章!”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9

  楊振寧在世界歷史上絕對可以說得上是一位傳奇的人物,他在現如今的科學界裡面也是一位非常偉大的科學家。他在34歲的時候,就已經獲得了被譽為科學最高獎項的諾貝爾獎項。現在普通人對於他的印象主要是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就是他在1957年的時候和李振道合作推翻了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條守恆定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甚至有的人認為這會是世界物理學上的里程碑之一。

  第二個方向就是他和翁帆的愛情故事,這件事情在當年可以說是引起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巨大轟動。甚至這件事情一直霸佔很長時間的新聞頭條。在那個時候,我們國家的普通大眾對於他的關注竟然要遠遠超出他獲得諾貝爾獎的事情。但是我認為更多的人應該將目光投向楊振寧先生獲得的榮耀身上。楊振寧先生之所以獲得這麼高的榮耀,而且還成為當今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在家裡面和他自小接受的教育薰陶離不開關係,他的父親是一位留學歸來的著名學者並且還曾經擔任過清華大學的教授。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在清華大學度過了八年的時光,在成年之後更是在西南聯大學過一段時間,最後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毅然選擇了出國留學。在剛開始的階段他處處碰壁,始終找不到自己理想中的導師。

  經過前輩的指點之後,他最後在芝加哥大學找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物理大師。這開啟了他真正的求學道路也開啟了他傳奇的一生,比較有趣的是,怕第一次做實驗的時候歷經20多個月的時間,但是實驗確實失敗的。雖然說實驗失敗了,可是卻讓他堅定了實驗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也為他的成功定下了非常深厚的基礎。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優秀心得10

  原子核技術,在世界上保持著很高的水平,在我國發展核潛艇事業的程序中,有一位英雄的事蹟令人敬佩。

  一位名叫彭士祿的老爺爺,別看他是一位很普通的老人。可他卻是我國的機密,因為它是原子核動力的科研人員。彭士祿出生在一個英雄的家庭,母親在他三歲時犧牲,父親是4歲犧牲,其他的親人陸續犧牲。但他們都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為革命而奮鬥。在他成為孤兒後,他便與她的奶奶遊走四方。在他15歲之前,他曾經好幾次被抓到監獄中,但就在他15歲的那一年,周恩來找到了他。從此,他便踏入了學習生涯。

  在此後他,爭取到了留學的名額,但也就是那一年,美國的核潛艇,讓世界震驚。毛主席出面問蘇聯是否提供一些資料,但蘇聯方卻提出相當無禮的要求,於是,毛主席勃然大怒:“寧願造1萬年,也不願意讓出一點土地。”

  便開始訪問留學生,是否願意轉科目,彭士祿說:“只要能為國家奉獻,什麼活都做。”於是,一部分留學生便將科目改成原子核動專業。他們每天十分的刻苦。也十分努力。但當他們進入了祖國的核研究基地時便“消失了”其實他們是改名換姓了。彭士祿他們便沒日沒夜的工作,能讓他們參考的只有兩張模糊的圖紙和一個模型的玩具,他們每天5點起來唸英語,上廁所時也在背單詞,直到深夜12點之前都不能入睡,因為他因為資料全是英文寫的。

  但也就因為他們這種沒日沒夜的奮鬥。讓他們只用了十三年走完了美國二十幾年的路程。1970年成功的,造成了我國第一艘核潛艇。

  這樣為國做貢獻的人值得我們欽佩,所以我們一定要像彭士祿爺爺學習為國貢獻,一生報國的精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