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精選20篇)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

  一、“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推選標準

  我們對“年度人物”的定義是:人物事件發生在本年度,或者人物在本年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本次活動以“感動公眾、感動中國”為主題,推選人物須具備以下一種或幾種特點。

  為推動社會進步、時代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獲得重大榮譽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在各行各業具有傑出貢獻或重大表現,國家級重大專案主要貢獻者;

  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蹟;

  以個人的力量,為社會公平正義、人類生存環境作出突出貢獻;

  個人的經歷或行為,代表了社會發展方向、社會價值觀取向及時代精神;個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現特別感人,體現中國傳統美德和良好社會風尚。

  二、《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精選20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精選2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1

  3日晚,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揭曉,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蘇炳添、中國航天人……致敬向上的力量!學生翟薈說,百歲老人楊振寧至今仍常和學生談物理。他提到,“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楊老一生最喜歡的格言,這句話前四字講的是科學精神,後四字說的是人格特徵,一直是楊振寧為學、為人所遵從的規範。

  記住他們的名字——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一起見證溫暖,致敬向上的力量!

  談到自律,蘇炳添說睡得好訓練狀態也好,“我基本從2014年、2015年開始,就保持著10點睡覺的作息”;教練說下午3點訓練,蘇炳添2點50分之前就會到。成功絕不是偶然!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2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落下了帷幕。認真的觀看了頒獎典禮全部過程,幾度眼眶溼潤。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蹟敲擊著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這種愛在他們的堅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愛。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詩人曾經說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啟用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我們內心被開啟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看到那些人面對信仰和追求的義無反顧和淳樸,或許對今天習慣於功利也擅長於鑽營的我們大多數來說,他們很傻。的確,他們傻的讓我們為他們價值觀的單一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文化多元的當下),因為在追逐個人名利與權勢時,他們卻在為改善這個世界而努力,不單為了自己,為霞尚滿天。是啊,他們寧願為了鄉村裡的小孩子能學習,放棄了安逸的生活;他們寧願住在醜陋的房屋,也不願住豪華的房子……他們是為了什麼?他們是為了讓涓涓見滄海。

  我看完後,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以及對這些偉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沒有這些默默為社會奉獻的人,如果沒有這些捨己為人的人,如果沒有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們的社會將沒有了生機,沒有了希望。這些偉大的人,我敬佩你們!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3

  今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為核心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2021年。其中,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當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顧誦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階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院士是著名的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型號開創了我國自行設計研製殲擊機的歷史,顧誦芬院士先後參與主持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曾任殲8副總設計師、殲8Ⅱ總設計師。由於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顧誦芬院士被譽為“殲8之父”。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顧誦芬父親顧廷龍和母親潘承圭都出身於蘇州名門望族,舊居在望星橋。顧廷龍逝世後,顧誦芬按照父親臨終前“將藏書一部分捐贈母校”的囑託,分兩次從北京專程到蘇州,把父親生前收藏的4000冊(套)珍本、孤本、善本藏書捐贈給蘇州一中。為此,蘇州一中專設“顧廷龍贈書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兩院院士顧誦芬”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展出了顧廷龍、顧誦芬兩代名人的手跡、圖紙手稿、工具儀器等90件實物原件,以及成績單、珍貴照片等66件文獻資料,真實再現了顧誦芬院士從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國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礪行程。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4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播出。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為核心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2021年。

  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名單: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

  其中,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在列。91歲,飛機空氣動力學家,兩院院士,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顧誦芬生於書香門第,7歲時在北平時,目睹日軍轟炸城市,立志投身航空事業報國。自1956年起,顧誦芬先後參與、主持我國第一款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機型的氣動佈局和全機的設計,並創造性解決了大超音速飛行的飛機方向安定性問題和跨音速的飛機抖振問題。顧誦芬的工作經歷與新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軌跡完全重合。他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構建起現代航空產業體系的過程。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

  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怎樣度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他們依靠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大學,讓全家人徹底告別了貧困。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為“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杆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透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為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6

  2002—2022《感動中國》陪你走過了20年,感人的故事歷久彌新,感動的力量經久不息,請記住這些平凡卻閃亮的名字。

  他們是故事的主人公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兩條腿,但他們用殘缺的身體,書寫了世間最美家庭的模樣。他們用辛勤的勞作,把兒女養大成人,他們用堅強的意志,甩掉了貧困帽子,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張順東1974年出生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他6歲放羊時被高壓電擊傷,失去了右手,雙腳重傷。19歲那年,他認識了鄰村的姑娘李國秀。

  1993年,張順東、李國秀喜結連理。莊稼人,有耕種才能有飯吃。兩個人只有一隻手,他們有能力、有決心面對以後的生活嗎?

  張順東:生活不是說等出來的,是靠幹出來的,夫妻同心,黃土才能變成金。

  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這個家庭的希望。李國秀說,別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們的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一雙兒女漸漸長大,原本僅夠填飽肚子的生活,越來越捉襟見肘。

  每天天不亮,村裡人還在睡夢中,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就開始忙碌了。想讓日子好一點,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國秀練出了繡花的本領貼補家用,他們養殖的雞鴨豬仔也越來越多。

  張順東:勤勞奮鬥去幹活,是一個丈夫應該去做的,更是一個父親應該去做的。

  懂事的女兒沒有辜負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師範大學。但同時,張順東原本受傷的兩隻腳因為過度勞累而潰爛,不得不先後截肢。命運再次給這個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擊。

  截肢後的張順東沒有倒下,裝上假肢繼續耕作于田間地頭。夫妻二人更加珍愛對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腳。

  堅強,自信,樂觀的張順東、李國秀,沒有向命運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親相愛。

  李國秀:我覺得人再苦再難,不能沒有希望。

  在烏龍鎮,張順東夫婦身殘志堅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只要有需要,村民們都會來搭把手,國家又給報銷了兩萬多元醫藥費。2017年,在國家危房改造資金的扶持下,家裡蓋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張順東家成為村裡最早一批脫貧戶。

  張順東:汗水不是白流的,總有收穫。

  如今,他們的女兒大學畢業,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也有了自己的寶寶,四世同堂,盡享天倫。對張順東、李國秀而言,因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7

  感動中國,感恩你我。愛傳承,從沒有終點,感恩前行,從不曾停歇。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舉行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被這些人物感動著、感動著。

  從2003年的春月起,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我都堅持收看,認真地聆聽著那些感人的故事,認真地品味著每一段頒獎詞;十多年了,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已經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一段故事,成為我前行中最為重要的催化劑、推動器。

  十分感激中央電視臺為我們帶來的“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暨頒獎典禮”,這是一檔讓人們體味感動、仰望崇高、陶冶情操、培植精神、塑造靈魂的好節目。我一發現他,就把他當做一個滋養自我心靈、軟化自我感情、培育並堅持自我有一顆能感動的心的好節目;事實上,我的這個想法在觀賞每一年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能得以實現。

  每一次觀賞“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是我靈魂得以洗禮、昇華的時刻,我自我很清楚: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崇高的偉大的靈魂,都有著一種讓我們每一個人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這些崇高的靈魂是常人無法企及的,也是我這一輩子無法到達的;正如一位偉人以往說過的那樣:“一個人做的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每一次觀賞“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都是讓我的心與情得以進一步軟化、激發、培育和提升的好時刻;這些感動中國的人物的故事,讓我的心更加溫婉、溫潤,更能被感動、感化。

  至今,我還能有一顆似乎與年齡不符的能夠感動的心;至今,我還有一些能夠讓自我驕傲的活力,我要感激諸如“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之類的節目、影視劇和文學作品。我會很好地珍惜這些人物、這些故事帶給我的精神滋養、文化陶冶,我會繼續努力地讓自我有一顆能夠感動的心,有一份能夠有必須熱度的活力,思考每一天、努力每一天、歡樂每一天、享受每一天。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8

  人的一生總需要一些力量,有力量支撐的靈魂才是充實和富有的,才是脫離了低階趣味的。我們不一定要去感動別人,但我們需要擁有一種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志向,去支撐自己堅定自信地去實現自己的夢,這正是《感動中國》能夠帶給我們的啟示和力量。

  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鬥,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正是由於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祖國的領土寸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佔;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

  今天,我國已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絡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程序,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9

  20年間,時代發展、社會變遷,頒獎詞的寫作風格卻始終保持穩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錘鍊出來的。從最開始每個人1000多字,再精簡到幾十個字,中間還要經過很多同事的傳閱、提意見、修改。頒獎詞是儀式的一部分,要儘可能短,和儀式緊密結合,才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劉凱告訴記者,寫作中強調樸實、準確,不堆砌辭藻,不過分華麗,儘量用中國人常用的行文習慣,讓觀眾接受起來毫無障礙。

  翻開今年的頒獎詞,簡單、準確、優美的風格撲面而來:楊振寧的“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彭士祿的“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朱彥夫的“生命於你不只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江夢南的“從無聲裡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寥寥數語,感人至深。

  頒獎詞為什麼總能打動人,是劉凱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在他看來,獲獎人物的事蹟是感動的核心,同時觀眾心中還要存著對真善美的追求、欣賞,才有可能被感動。“臘梅生得再好,還需要賞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歷史的昇華,歷史是精神的展開。頒獎詞打動人心的秘訣,在於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價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新聞中心綜合部製片人孫金嶺,貢獻了節目的定位語“一部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他認為,《感動中國》有兩大獨特氣質,一是節目氣質,一是歷史氣質。透過一年一度的廣泛評選,透過莊嚴儀式,將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聲音在時間中定格,在記憶中凝固,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氣韻悠長、綿延不絕的歷史組成部分。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10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蹟全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風貌。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著,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蹟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餘年的僵局,當美國剛釋出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裡,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後,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著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遊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回應鄧稼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為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侷限,被稱為“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築路大軍免於高原病……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11

  3月3日晚,“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等獲得“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榮譽。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和女兒在頒獎現場。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的女兒在頒獎現場展示父親書寫的“光榮屬於二連”“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從2003年到2022年,《感動中國》已走過20載。20年來,一個個發光發熱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現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又實錄了社會變遷、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其中歷久彌新的中國精神力量,穿透時光的隧道,照亮過去、現在和未來。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走過20年,《感動中國》為何依然打動人心?頒獎詞靠什麼征服一批批觀眾?記者採訪了《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等主創人員。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12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這是給予香港無線電視的主持人陳貝兒的頒獎詞。

  2021年春天,陳貝兒來到內地,帶著滿腹疑問,踏上了一條“無窮之路”。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脫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製作了12集紀錄片,生動具體地見證了中國的脫貧之路。

  時代一直孕育著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著偉大事業。“無窮之路”,寓意“沒有貧窮的道路”,陳貝兒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發生在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實踐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這樣的人間奇蹟,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寫在奔騰的歷史洪流中,也誕生了無數的感人故事:有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的黃文秀;有“一心只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暫生命兌現了對黨和人民承諾的貴州省晴隆縣委原書記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李保國。

  在節目中,蘇炳添直言:“一路走來,我最想感謝的是國家。是祖國的幫助,讓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運動健兒一次次突破極限,創造佳績。2014年仁川亞運會,中國隊勢如破竹,連續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國隊奮勇拼搏,連續第五屆奧運會躋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東京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奧會,創造“史上最好成績”。

  歷史前行的每一步,無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

  今天,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極大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在歷史程序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13

  一年一期的《感動中國》如約而來,一批各行各業感動國人的故事躍然螢幕,給予我們感動和力量。透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明白了要為社會做貢獻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提升自我能力。俗話說“打鐵還需本身硬,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好的身體是幹事創業的根本,身體力行,才能彎腰實踐。不斷學習黨的政策法規、學習業務理論技巧,主動適應新常態,不斷練就新能力。

  二是堅守基本原則。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嚴守規矩底線,不踩法律紅線,按規矩辦事,用制度管人。在工作上,始終堅持不推諉不扯皮、不攤派不遙控,搞好單位團結,帶好乾部隊伍。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尊老愛幼,爭做人人學習的表率。

  三是履行自身職責。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職責,組織和領導安排的要及時抓落實,自己分管負責的要親自指導跟蹤問效。作為一位公民一名國家幹部,要敢於同社會的不良風氣說不,要善於帶頭做合格公民,傳播正能量,傳遞好聲音。

  他們活著是一面又一面旗幟,倒下是一座又一座豐碑,折射出一個時代中最閃亮的光芒。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14

  道德模範是積極進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的精神程式碼。一個人追求道德的生活,人生就會更有意義;一個社會尊崇道德的風尚,社會就會更有力量。道德模範身上彰顯出來的個人崇德修身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契合性,明確了崇德修身的重點內容和目標指向性。“支教奶奶”周秀芳,除了自己傾盡所有幫助孩子之外,還發動家長期資助了16名貧困生,同時積極為更多的孩子尋找愛心人士,進行結對幫扶;“平日裡一個月連兩三百塊錢都不捨的花”的94歲高齡老人王振美,卻對家鄉和鄉親慷慨了幾十年……他們如同一盞盞明燈,照耀著人們的心靈,也有力證明,道德正能量始終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許許多多道德模範,構成了多姿多彩的“平民英雄譜”。他們用人生點點滴滴積極進取心,踐行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真情照亮社會,用平凡詮釋偉大,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注入正能量。

  “榜樣是看得見的哲理”,在全社會頌揚道德模範,就是要正確解讀道德模範品德高尚、善行義舉、明禮誠信、敬業奉獻的精神程式碼深刻,把道德模範的愛心善舉轉化為潛移默化的力量,推動全社會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15

  很早之前就接觸到了感動中國,記得那時候主要是為了寫作文總在背每年的感動中國人物素材,整個中學時代同學們們的作文中隨處可見感動中國人物,但很少真正去了解、真正去感悟過感動中國,後來漸漸長大,終於開始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每年的感動中國,開始走進他們的故事,每一次總會熱淚盈眶。

  感動中國在這片土地上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這十多年來,無數平凡卻又高貴感人的故事被搬上熒幕,一位位普通卻又無比偉大的人被眾人所熟知,無論是赤誠報國、為民奔走、捨身救人的大愛,還是忠貞不離、反哺贍母的小愛,不論是偉大地驚天地泣鬼神,還是平凡的不足為道,人間真情、世間大愛,總會觸動我們的心絃。

  每年的感動中國中,總會有一位獻身祖國國防事業鞠躬盡瘁的軍人,一位為民奔波甘於奉獻的焦裕祿一般的人民公僕,一位至忠至孝對親人不離不棄的普通人,一位獻身救人托起他人生命曙光的平凡英雄…無論身居高位,還是來自基層,偉大還是平凡,感動不分貴賤,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秀傳統,用他們的執著詮釋著愛的含義,感謝他們,讓我們感受到這個社會的正能量,在這個不是物慾橫流、不那麼美好的社會里,讓我們看到希望,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就有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16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不管從意氣風發到兩鬢斑白的偉人,還是純樸的百姓把播下愛的種子變成了接力賽,從黑土地灑向人間,讓人間感受到了溫暖。那些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關愛的美德,而這些溫暖又讓我們的國家得以從冰雪融化成溪水,流淌在人間,而得以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有希望。

  當我們從呱呱墜地,就有了父母無畏的關愛,而極少數的嬰兒卻遭到丟棄。但世上存有一些好心人士收留那些棄嬰,無論那些棄嬰的健康狀態,還是殘疾程度,都義無反顧的做出了艱苦的抉擇:收留他們。就是高淑珍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去收留上百名的殘疾人士,在家裡人沒有飯飽的情況下也不讓那些殘疾孩子們的肚子受的半點委屈,她為的就是讓那些有殘疾孩子能夠為自己掙得養家餬口的錢去,她已經不在乎自己的餓,冷,暖......只在乎那些不能自理的孩子們,她不僅僅是她自己孩子的媽媽,是那上百名孩子的媽媽,她是可敬的!

  看著《感動中國》一幕幕感人的畫面無一不扣動作我們的心絃,充盈作我們的雙眼。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17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緻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後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動中國》這樣走過20年的節目,是不多見的。龍鱗裝是一種源於唐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非常適合呈現時間軸序列,每一頁翻開就是一座豐碑。”回憶起製作開篇畫面的過程,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感慨道,在接到節目組的邀請後,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悉心完成這幅長卷。

  作為節目的忠實觀眾,張曉棟告訴記者:“節目中榜樣人物的事蹟不斷啟示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過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書,可能我這輩子也只能幹非遺傳承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與張曉棟一樣,《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也陪伴節目走過多年,在專注於撰寫頒獎詞的過程中,他收穫了更多的感動與溫暖。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18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等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他們義無反顧的身影,在勇往直前中彰顯出了不凡的光芒。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給予了我們精神上的洗禮,展示了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哪有什麼超級英雄,不過都是閃著亮光的平凡人。彭士祿隱姓埋名30年,為中國造核潛艇、建核電站,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展現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奉獻精神;蘇炳添為跑進百米9秒大關重新學起跑,成為首位闖進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亞洲飛人,展現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無悔堅持;顧誦芬臨危受命、攻克難關、不畏生死,三上藍天研發殲-8原型機,展現了“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忍不拔。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珍貴,看到真心、無畏和忠誠的亮光,而這道光,給他們的人生注入了永恆的信念,讓他們熠熠生輝。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19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就像早春的約會在中央電視臺如期播出。透過投票等多種方式在全國範圍內評出的年度人物事蹟,在晚會現場陸續與觀眾見面,分別用他們不同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感動中國的真實故事,用感動的力量再次喚醒了心靈的春天。

  感動是人類最直接的一種情感。生活中總會有那麼一些人,時時感動著我們。他們是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他們是一個人,他們是一群人;他們是一種精神的代表,他們在用一種心靈的力量,喚醒沉睡的春天。

  我們常說,好人就在身邊。“感動中國”的人物也都來自我們的身邊。它傳遞出了中國人的好人觀,行善觀。“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小善者必成大德。在生活裡,我們與往年一樣,感動中國總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在這些感動人物中有國之大器的精英,也有百姓草根的凡人,但卻都以不同的偉大事蹟感動著這個名族的人民。又是一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我的內心再一次受到了激烈的撞擊與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交織的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樸實與感動,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感動一直在傳遞著和發揚著,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點亮。

  《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個人觀後感想20

  今天,我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這裡面講了幾個人物,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蘇炳添。

  蘇炳添的成績舉世矚目:2018年8月26日的雅加達亞運會田徑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92的成績打破亞運會紀錄;2019年2月21日凌晨舉行的2019國際田聯室內巡迴賽中跑出6秒49的成績奪得冠軍……那賽場上像離弦之箭一樣飛奔向前的他也因此獲得了“亞洲飛人”的稱號。

  當我們驚羨蘇炳添這些驚人成績的時候,是否想過:這些成績的背後浸透了蘇炳添奮鬥的淚泉,灑遍了蘇炳添犧牲的血雨?

  蘇炳添每天都堅持進行訓練。每一次訓練時,他總是先慢跑熱身,接著做小步跑,踢腿等準備活動。一切都準備就緒後,蘇炳添換上了釘鞋,細心地用捲尺進行起跑器的除錯,隨後蹦跳了幾下,深吸幾口氣,便來到了起跑器的前方,單膝跪地,做好準備。他兩隻手的大拇指與其他四指呈八字,緊緊地壓在起跑的白線後。大約過了幾秒,蘇炳添後腳猛地一蹬,頓時像一支離弦的箭般衝了出去,步頻越來越快,直到衝過終點才慢慢減速,整個跑步過程令人歎為觀止。跑步結束後,蘇炳添拿出一個小型攝像頭,上面記錄著他跑步時的影片,只見他在觀看過程中不斷嘆氣,不斷搖頭,嘴巴還不時嘀咕幾句,並且要反反覆覆看很多遍,訓練才結束。

  蘇炳添專注訓練,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永不放棄,是一種寶貴的品質。這幾點,恰好是我沒有的,是我需要的。他永遠是我的榜樣,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記得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這完美地詮釋了蘇炳添的一生,保持專注、努力拼搏,永不放棄,是開啟成功之門的三把鑰匙,也是永遠指引著我們前進的動力與信念!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