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精選26篇)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

  我們心裡有一些收穫後,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1

  近日,32集電視劇《高山清渠》正在熱播,主要是講述了集“七一勳章”獲得者、“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時代楷模”和“最美奮鬥者”多種榮譽於一身的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黃大發的先進事蹟,其感人故事、奮鬥狀態和奉獻精神獲得廣大觀眾的稱讚,讓我深受震撼。

  “不忘記黨,不忘記人民,不忘記自己是共產黨員”,這是有著58年黨齡的老黨員黃大發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見證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守和情懷。“水過不去、拿命來鋪”,這是老共產黨員黃大發為人民許下的諾言,他帶領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和鐵錘,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拔掉了村子的“窮根”,用實幹兌現了自己的誓言。

  “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時刻豁得出來”,使命擔當是我們必經的成長之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乃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焦裕祿,離不開“把青春獻給扶貧,用生命堅守初心”的黃文秀……他們的熱血與青春、跋涉與犧牲,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前,我國正處於鄉村振興如火如荼、大步邁進的時候,在這一過程中,必然也會遇到許多艱難困阻,這個時候,愛國精神、奉獻精神、愚公精神將是這項壯舉能否按期推進、能否高質完成的重要支撐。這是我們面臨的“關鍵時刻”之一,迫切需要我們積極地“站出來”“頂上去”,挑最重的擔子,直面矛盾和問題,敢於接受困難和挑戰,努力創造經得住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業績。

  新的征程上,我們要始終對祖國保持最真摯的熱愛,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將個人理想融入到祖國和民族的事業發展之中。要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鬥者,更要做下到街頭巷尾、田間地頭、車間工廠,走到廣大群眾的身邊的“孺子牛”,要沉得下心去訪民情、辦實事、解民憂,從一針一線、一點一滴做起,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的問題,將滿腔的熱情和真摯的情懷融入到為群眾奉獻中去,用實際行動來回應百姓關切,全力以赴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做焦裕祿、黃大發一樣的“人民公僕”。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2

  2022年7月16日,區教育體育局接到通知,由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策劃指導推出的29集電視連續劇《高山清渠》(原名《黃大發的奮鬥史》)定於7月16日20:00在CCTV—1開播,號召廣大黨員學習收看。接到通知後,區教體局積極響應,立即轉發,廣泛宣傳,組織全區各學校的全體黨員教師積極觀看,學習黃大發同志的事蹟,謳歌這位平凡的英雄。

  當代愚公鑿天渠。區龍泉街小學黨支部積極響應區教體局號召,組織全體黨員教師觀看《高山清渠》,並寫下所感所悟。該連續劇講述了草王壩村是貴州遵義縣大山深處的一個常年缺水的小村落,為了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村支書黃大發自六十年代起帶領全村人絕壁鑿天渠,中間經歷的種種失敗、種種磨難沒有將他擊垮,反而一次次激發出他艱苦奮鬥、戰天鬥地的豪情。最終,黃大發克服一切困難,耗時三十餘年,完成了一條跨越三山九崖,主渠長七千二百米,支渠長兩千二百米的水渠,為山村引來清渠。共產黨人黃大發用其一生勇於擔當、堅強不息的奮鬥踐行著當年入黨時許下的諾言,“讓山裡人過上好日子!”,使窮山惡水的草王壩變成深山明珠,被人們稱譽為“當代愚公”,以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了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

  道德模範勇擔當。自2022年7月16日以來,每到晚上八點,區魏風路中學全體黨員就準時坐到電視機前,開啟中央一套觀看由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策劃指導推出的電視連續劇《高山清渠》,這部劇受到大家一致好評,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36年的歲月追夢跋涉,9400米絕壁天河。區魏風路中學全體黨員教師觀看電視劇後,感觸頗深,紛紛在群眾討論,發表見解。大家紛紛表示,要發揚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不見清泉誓不罷休的追夢精神,寢食難安的為民情懷。看完主人公的事蹟,大家更加堅定了為教育事業獻身的決心和信念,今後無論在工作崗位上遇到何種困難,都要有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勇於擔當,敢做敢為,砥礪前行。

  黨支部書記任春旺說道:“黃大發不只是一個名字,更是一種精神,在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他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精神,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要把自己的思想提高,學習他捨己為人的精神,更要學習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時代楷模講奉獻。區二高響應中組部、區委、區政府的號召,按照區教體局通知及時組織全體黨員觀看《高山清渠》,認真學習“當代愚公”黃大發堅定信念埋頭苦幹,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艱苦奮鬥、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透過觀看該電視劇,區二高全體黨員紛紛表示要學習黃大發精神:心繫群眾、為民服務;埋頭苦幹、不屈不撓;不畏困難、敢於擔當。

  區二高的黨員教師紛紛表態:在今後的工作中,讓黃大發精神付諸於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立足崗位,充分發揮好共產黨員的先進模範作用,不斷銳意進取、克難攻堅,履職盡責、擔當作為。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3

  近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當代愚公”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黃大發是一個吃著百家飯長大的孤兒,草王壩的鄉親養育了他,共產黨給他們帶來了好日子,新中國讓他看到了希望和幸福。徐書記告訴他幸福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他帶領當地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等簡陋的工具,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近萬米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讓當地群眾吃上了大米飯,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從黃大發身上,我學習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修渠的過程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但他都一一挺過來了:第一,草王壩的村民很封建迷信,寧可相信山神會給大家帶來水,請“吳瞎子”向山神求雨,也不出去找水;寧可渴死餓死也絕不走出大山。於是黃大發就把粉筆灰和著水倒進嘴裡,做出口吐白沫症狀,當眾揭穿“吳瞎子”的騙行。第二,草王壩的村民信命,期待著天河水有一天自己流進草王壩,沒有欲與天公試比高計程車氣。於是黃大發和趙大山兩人去採石場開採石頭,沒日沒夜地幹,終於攢足了放電影的50元錢,透過電影前的小報,讓不識字的草王壩人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了黨中央大興水利的政策,也讓公社的陳副書記同意了他們修渠。第三,遭遇壟斷。公社的“驢麻子”喜歡草王壩的徐開美,利用他公社採購員的身份便利,從中作梗,希望草王壩犧牲徐開美換取修渠的工具。一開始黃大發真以為“驢麻子”生病了,好心好意去看他,結果他的話裡明示暗示了他希望用徐開美交換修渠工具,這是黃大發所不能答應的,所以他一面讓徐開美答應“驢麻子”的婚事,另一方面透過開富轉達“驢麻子”,草王壩不要修渠工具了,於是“驢麻子”只能將修渠工具轉給張村,兜兜轉轉終於得到了修渠工具。第四,大鍊鋼鐵時期,公社幹部要把修渠工具拿去鍊鋼鐵,黃大發請教了下放到草王壩的歷史系教授王世勳,透過他了解到了國家的政策,最終也讓公社幹部同意了修渠。第五,三年饑荒,很多人都吃不飽飯,於是有些人就動了歪腦筋,希望帶著糧食離開草王壩,如果真要這樣,那草王壩人心就更不齊了,黃大發思考了一晚上,殺了公社的耕牛,雖然他知道殺公社的牛是犯罪行為,但為了鄉親們,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做了。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成長。因為草王壩缺水,他的爹孃死於缺水,忍飢挨餓,是共產黨給他們帶來了好日子,新中國讓他看到了希望和幸福。於是他求上進,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從信山神,到相信中國共產黨,是他理想信念上的成長;從斗大字不識一個,到最後毛主席的詩詞信手拈來,是他文化上的成長;從有矛盾棍棒解決,到後來任何事情講究戰略戰術,是他思維上的成長。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堅守。36年,青絲變白髮,36年,少年佝僂了腰,這36年,他堅守了一件事,就是把天河水引入草王壩,讓村民有白米飯吃,讓孩子們有學上,讓村民出行便利,這36年,他踐行著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因黃大發抓到了特務,公社獎勵了他十元錢,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給了公社。德保奶生病了,德保爺給了他一張藥方子和一塊錢,讓他抓藥,可這藥最後問下來是要十塊錢,他沒有退縮,把藥抓了。後來在村民大會上,有人把這事揭發出來給他扣了個挪用公款的罪名,他也沒有說出這錢的真正用處。三年困難時期,他把家裡僅有的一點胡蘿蔔拿出來分給村裡的孩子們,儘管他的家裡徐開美正懷著娃娃,也需要糧食。在修渠這件事上,他更是無私奉獻,為了能鼓舞士氣,他聯絡電影放映員,幫後廚劈柴打雜,手上的水泡都磨破了,終於電影放映員同意以成本價給他們放電影,成本價50元也很高啊,沒錢怎麼辦呢?他想到了採挖石頭,採石能夠儘快攢夠這50元。許懷春還因為田紅紅的唸叨很在乎村長、隊長這個職務,腆著臉到德保爺處明示暗示想當村長,在村民大會上美其名曰教黃大發識字暗示大家黃大發不識字不適合當村長。相比較而言,黃大發心胸坦蕩,他只想為草王壩修渠,最後,他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4

  “愚公移山得延續,大發精神修渠成。”近日,以“時代楷模”“七一勳章”、我們貴州遵義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臺播出。該劇講述了黃大發為了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帶領全村人用時36年,經歷時代歷練,克服重重困難,在絕壁上開鑿一條長達9400米,地跨3個村子的水渠,解決了當地村民的用水困境,最終引領草王壩村民致富過上幸福日子的故事。黃老支書一生“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真實寫照是時代青年學習的榜樣。

  青年幹部要有“瞄準目標,敢想敢幹”的勇氣。堅決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七八十年代的草王壩村地處海拔800米以上,“水比娘還親,沒水又缺田”足以形容當時村子的困境,劇中臺詞“寧把閨女推山崖,不讓嫁到草王壩”更是體現了草王壩村因缺水問題,但大部分村民們或不想“挪窩”,或者“挪不了窩”,於是窮就一直延續著的困境。青年黃大發多次進入大山實地勘察,發現在距離村15公里的地方有一條叫螺絲河的水域,於是謀生修渠夢想,打算用雙手鑿出天渠,引“天河”之水解草王壩飲水之困。黃大發敢想敢幹,勤彙報,找政策,籌資金,歷時36年初心不改,以百折不撓的韌性造就清渠功業,解決了村裡百姓生活和耕種缺水的困難。

  青年幹部要有“心中有民,行之為民”的初心。“我是村支書,有責任修通水渠,解決村裡人畜飲水,不然貧困老是改變不了。”這是當上村幹部後的黃大發為草王壩村民的承諾,為修渠大計多方奔走,千方百計找出路。為解決村民不願修渠思想問題,透過幹苦力活,做採石工籌集“電影費”讓全村村民第一次看上電影,主動學習宣傳黨中央毛主席對水利工作重要講話精神,以及放棄優先考慮自己懷孕妻子的營養補充,利用鄉里對自己抓特務的獎勵為村裡老人買藥等細節,體現黃大發心中有民,行之為民的初心。修渠成功後,黃大發繼續千方百計村裡的發展謀出路,修梯田、造公路、通水通電建學校,風雨幾十年的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從未改變,用實際行動踐行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青年幹部要有“多謀善斷、處事不驚”的魄力。一道萬米水渠,過三個村子,繞三重大山,穿三處絕壁,越三道險崖。黃大發修渠並不是一帆風順,也經歷了多次挫折,但是他並沒有因為缺技術、缺資金而退縮,反而越戰越勇。54歲高齡進水利班進修學修渠技術,向鄉里爭取幫扶資金,面對村民質疑發出“修不好水渠我把名字倒過來寫。為了水渠,我願意拿命來換”的有力承諾。以及在劇中因修渠工具遲遲不能到位、帶領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舉措做法,體現了黃大發活到老學到老,勤於學習,善於思考,不斷提升決策判斷能力,多謀善斷、處事不驚,主動積極處理村裡難題矛盾,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接最燙的“山芋”,踐行黨員幹部“有事我先來”的責任擔當,高山清渠就是大發精神最好的見證,大發精神是我們新一代青年延續愚公移山精神最好學習榜樣。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5

  7月20日以來,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九支隊七大隊黨支部組織黨員幹部職工觀看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貴州省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學習模範人物先進事蹟,汲取榜樣力量,進一步激發幹部職工的奮進精神。

  該電視劇用藝術的形式講述了“當代愚公”黃大發為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帶領全村人艱苦奮鬥的故事。黃大發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帶領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的“生命渠”,結束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當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支部書記陳龍飛觀看《高山清渠》後談到,讓他受到為民服務、埋頭苦幹、甘於奉獻等“當代愚公”的精神洗禮,進一步築牢了理想信念之基,表示要以黃大發同志為榜樣,從“開山鑿渠、志拔窮根”的動人故事中讀懂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的“初心”,勇於擔當、甘於奉獻,苦練工作本領,在一線交通運輸執法崗位上認真履職盡責,積極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用實際行動踐行交通執法人員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在新時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創佳績,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當好新時代“開路先鋒”。

  黨員陳乾兵同志觀看《高山清渠》後談到,他作為建黨百年新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一分子,作為交通戰線最基層的一員,要大力弘揚“黃大發精神”,樹立實幹思維、強化實幹擔當、要堅定初心、恪盡職守、戒驕戒躁,在一線交通運輸執法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只有持之以恆做好日常巡查,打擊惡意超限運輸,嚴格規範做好施工監管,以職責使命維護好路產,保護好路權,在抗凝保暢、防汛抗旱等特殊節點勇當排頭兵,為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做出應有的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後,黨員幹部職工反響強烈、深深受到激勵鼓舞,幹事的激情高昂,紛紛表示要以黃大發同志為榜樣,立足於行業和本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好省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和新國發2號檔案精神,將精神源泉轉換為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勇於擔當、埋頭苦幹、苦練工作本領、履職盡責、甘於奉獻,在疫情防控、交通綜合行政執法管理與服務、超限運輸治理、運政執法、“打非治違”、安全監管、汛期搶險救援、冬防春運抗凝保暢、“四違”等路域環境治理工作中積極地“站出來”“頂上去”,積極發揮好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6

  近期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高山清渠》,用藝術手段再現”時代楷模”、中共中央“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修渠的先進事蹟,跟隨跌宕起伏的電視劇故事情節,讓我再一次走進草王壩走近黃大發,去感知那段“苦”、“痛”、“贊”的燃情歲月,感悟一個共產黨人的堅守和付出。

  戰天鬥地,怎一個“苦”字了得!60年代的中國,國家百廢待興,經濟困難物質稀缺。正當壯年的黃大發生活在偏遠落後的播州區草王壩村,面對缺水嚴重的自然條件和老百姓吃不起大米飯的惡劣生存環境,他硬是憑藉堅定的共產黨員信仰,發揮黨支部書記領頭雁效應,帶領村民戰天鬥地,千方百計克服修渠資金、技術等困難。黃大發在54歲的時候,還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水利知識和開鑿技術,為修渠打好技術基礎。在修擦耳巖段時,遇到一處倒懸的崖壁要修渠透過成了難題,年近60的黃大發把麻繩系在身上吊下懸崖開展測量,最終水渠順利透過此地,這正是他常說的“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真實寫照。修渠過程中黃大發經過一次次失敗和絕望,又不斷的燃起不滅鬥志,終於用36年13140天的時間,建成一條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解決了團結村缺水問題,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

  失去至親,怎一個“痛”字了得!6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也是一個激情似火的時代。在修渠最關鍵的時期,黃大發的一個女兒和一個孫子相繼因病去世,黃大發卻承受著巨大的悲痛,為了全村百姓早一天不喝望天水,能夠吃上大米飯,與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毅然堅守在修渠一線。黃大發把失去親人的悲痛化著滿腔的工作熱情,融進一錘一錘的鋼釺敲打聲中、融進鋼釺與石頭碰撞四射亂飛的火花中,融進修渠大軍肆意揮灑的汗水裡,真正做到為大家舍小家,詮釋了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

  舊貌新顏,怎一個“贊”字了得!草王壩村老百姓在黃大發老支書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進一步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掘天渠、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改變了團結村貧窮落後的面貌。特別是近幾年,在團結村建設有“大發渠”觀光長廊、“大發天渠”黨性教育陳列館和星空木屋、社林邊酒店、稻裡野舍等特色民宿,村子環境如詩如畫,村民生活質量進一步好轉。今年國慶節前,經過團結村的仁遵高速公路有望建成通車,可以為當地農產品外銷和農村旅遊帶來新的良好機遇,當地群眾收入將得增加,這是隻想吃上大米飯的團結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日子。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基層黨組織就是一座戰鬥堡壘。黃大發帶領團結村村民自力更生,從貧窮到脫貧再到小康,切實發揮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黨員幹部要大力學習弘揚“大發”精神,實踐在當前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中,繼續貢獻統計調查新的力量。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7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黃大發修渠引水。《高山清渠》是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32集電視劇,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遵義市播州區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講述其帶領群眾開鑿生命渠、開創幸福路的故事。灣村按照要求,於2022年7月18日,組織本村黨代表、黨組織書記、黨員幹部、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村幹部、群眾集中觀看了《高山清渠》第一集、第二集。

  一是深入刻畫了一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忠誠、幹事創業的優秀共產黨員。“黃大發一心為民,百折不撓,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勇於擔當、不怕困難,黃大發‘當代愚公’精神激勵和鼓舞著我們黨員幹部不斷前進,作為年輕的黨員幹部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時刻保持銳意進取的工作態度,以高昂的工作熱情投身涼灣村建設。”黨代表姚旋觀看後說道。“基層工作的難度與壓力越來越大,能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黃大發老支書面臨的客觀條件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內心堅定的‘信念’也是他作為黨員幹部心繫群眾,主動承擔責任的支撐,也是我往後學習與工作的導向標!”支部書記劉先偉觀看後說道。

  二是生動展現不怕苦不怕累,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事在人為的精神信念。“黃大發翻山越嶺、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水源,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水源地與草王壩村相隔三座大山,在困難面前黃大發沒有放棄,這生動展現了黃大發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堅定的信念。作為群眾,我們也堅信黨組織堅信支部書記能帶著我們致富增收!”群眾侯文忠觀看後說道。“當代愚公黃大發帶領村民開鑿絕壁天渠,改變草王壩落後面貌,黃大發一句‘認命,我就不是黃大發’擲地有聲,在新時代,做出了轟轟烈烈的壯舉。作為黨員幹部,要大力弘揚‘黃大發精神’,樹立實幹思維、強化實幹擔當、弘揚實幹精神,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要發揮自己的力量,用心用情為人民服務,書寫新時代青年人的奮鬥篇章。”黨員幹部鍾玲觀看後說道。

  三是啟發我們戰天鬥地,促進鄉村振興,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發揚貴州精神。“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幾十年,堅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這就是一個基層黨員的信仰,寧靜致遠,沉默有聲。作為村幹部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要做艱苦奮鬥的楷模,堅定信念,堅持不懈為村民群眾謀幸福!”村幹部徐能說道。“用生命鑿渠,以黨性引水。黃大發憑著一根筋、一股倔勁、力排眾議,帶領鄉親們上下同心,攻堅克難,用實幹兌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只有在學懂弄通做實、履行好駐村工作職責上下功夫,只有與村支三委一道,俯下身子,心繫群眾,解決村民急愁難盼之事,不負組織重託,不負群眾期待,讓駐村書記成為名副其實的‘助村書記’。”駐村第一書記張莉說道。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8

  近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憑藉用心的製作、精彩的故事、豐富的細節和傳神的人物塑造贏得全網關注,備受觀眾好評,其中黃大發修渠引水的故事更是真實感人,引人入勝。作為新時代基層幹部,要從《高山清渠》“一生只為修一渠”的傳奇故事中,汲取“斷、舍、離”的榜樣力量,紮根基層、服務群眾、擔當作為。

  “斷”心浮氣躁,常懷敬畏之心

  老支書黃大發36年如一日,從青絲到白髮,最終在絕壁上開鑿出了一條9400米“生命渠”,撕掉了草王壩村貧窮落後的“標籤”,擺脫了長期缺水的困境。通水後他緊鑼密鼓張羅養殖業、種植業,帶領群眾“坡改梯”,想方設法為村民脫貧致富找出路,始終秉持“村子裡缺什麼,他就帶頭幹什麼”,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幹。廣大基層幹部要以榜樣為“旗”,汲取“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仰,發揚苦幹、實幹、加油乾的硬作風,克服簡單的事情不想幹、複雜的事情不能幹、艱難的事情不敢幹的懶散思想,敢於“啃最硬”的骨頭,多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時刻鞭策自己,努力用好心態、好思維、好方法在基層的大舞臺上多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

  “舍”麻痺大意,繃緊紀律之弦

  黃大發總是把修渠的水泥當作“寶貝”,每次卸完貨都要親自打掃,車廂裡灑落一丁點兒“殘羹”,他都要一遍又一遍清掃入庫。家裡的水泥像“小山丘”一樣,老伴想舀一碗補灶臺,反被一頓嚴厲呵斥“這是公家的,堅決不允許”。老支書一心為公,從不摻雜半點私心雜念,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堂堂正正做人,乾乾淨淨用權。廣大基層幹部要捨棄麻痺大意的思想,要時刻緊繃紀律之弦,守好紀律“高壓線”,時刻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的情懷,在新時代“趕考路”上不忘初心、奮毅前行。

  “離”狂妄自大,永葆感激之情

  “我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黨來了,分給我土地,讓我不再受餓挨凍。”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發誓,一定要為草王壩做點事情,報答父老鄉親。深知水對於草王壩來說就是救命的“東西”,下定決心一定要為村民“引水”,靠著這股勁一干便是一輩子。在“刷屏走紅”之後,他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心中時刻惦記著群眾,把群眾當親人、當家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草王壩有著獨特的感激之情。廣大基層幹部不能有高人一等、優人一級的優越感,要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需,憂群眾之所盼,在困難面前不自暴自棄,在作出成績後也不狂妄自大,要常懷著感激之情,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勁,不驕不躁、勤勤懇懇做好基層工作。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9

  7月20日以來,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九支隊七大隊黨支部組織黨員幹部職工觀看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貴州省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學習模範人物先進事蹟,汲取榜樣力量,進一步激發幹部職工的奮進精神。

  該電視劇用藝術的形式講述了“當代愚公”黃大發為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帶領全村人艱苦奮鬥的故事。黃大發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帶領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的“生命渠”,結束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當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支部書記陳龍飛觀看《高山清渠》後談到,讓他受到為民服務、埋頭苦幹、甘於奉獻等“當代愚公”的精神洗禮,進一步築牢了理想信念之基,表示要以黃大發同志為榜樣,從“開山鑿渠、志拔窮根”的動人故事中讀懂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的“初心”,勇於擔當、甘於奉獻,苦練工作本領,在一線交通運輸執法崗位上認真履職盡責,積極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用實際行動踐行交通執法人員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在新時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創佳績,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當好新時代“開路先鋒”。

  黨員陳乾兵同志觀看《高山清渠》後談到,他作為建黨百年新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一分子,作為交通戰線最基層的一員,要大力弘揚“黃大發精神”,樹立實幹思維、強化實幹擔當、要堅定初心、恪盡職守、戒驕戒躁,在一線交通運輸執法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只有持之以恆做好日常巡查,打擊惡意超限運輸,嚴格規範做好施工監管,以職責使命維護好路產,保護好路權,在抗凝保暢、防汛抗旱等特殊節點勇當排頭兵,為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做出應有的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後,黨員幹部職工反響強烈、深深受到激勵鼓舞,幹事的激情高昂,紛紛表示要以黃大發同志為榜樣,立足於行業和本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好省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和新國發2號檔案精神,將精神源泉轉換為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勇於擔當、埋頭苦幹、苦練工作本領、履職盡責、甘於奉獻,在疫情防控、交通綜合行政執法管理與服務、超限運輸治理、運政執法、“打非治違”、安全監管、汛期搶險救援、冬防春運抗凝保暢、“四違”等路域環境治理工作中積極地“站出來”“頂上去”,積極發揮好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10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識。愚公移山的典故見於《列子·湯問》,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子孫相繼、挖山不止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知難而進、艱苦奮鬥的偉大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是黨和人民事業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

  從2022年7月16日起,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電視劇以“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為原型,講述了他為了村子的發展,解決群眾飲水困難,黃大發帶領全村幹部,用36年的時間,以簡單的工具在絕壁上鑿出一條近萬米的“生命渠”,難以想象冒著多大的鵝峰仙,克服多少困難,反映當代愚公的故事。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發揮自己的力量,向黃大發老支書學習,從小事做起,踐行入黨誓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踐行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11

  黃大發少年時期即失去父母,面臨生存的危機;助他活命的鄉親們跟他一樣,長期面臨無水、無電、無路的生存困境。年少的他憑藉自己的一股不甘心被自然環境打敗的精神帶領鄉村村民找到了生命之源———螺絲河。23歲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的黃大發立誓為村民引水、修路、通電,義無反顧地擔當起絕壁鑿渠的大任。36年間,他帶領全村幹部群眾,握鋤頭,掄鐵錘,砸鋼針,用血肉之軀硬生生地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近萬米、地跨3個村的“生命渠”,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這是“當代愚公”黃大發和他帶領的修渠村民身上再現出的中國精神。

  學習黃大發,心繫群眾的為民情懷。

  他在村裡一心想為村民找到水源,解決缺水問題,他始終堅持權為民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真心實意服務於黨、百姓,盡其所能為群眾排憂解難、做好事、辦實事,立足崗位模範踐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憑藉自己的一股不甘心被自然環境打敗的精神帶領鄉村村民找到了生命之源———螺絲河。黃大發以自己的真誠、奉獻、清廉、勤儉、寬厚、堅韌等精神品格,贏得了人心,凝聚起一股強大的力量,終於創造了絕壁鑿渠的奇蹟。

  學習黃大發,清正廉潔的高尚情操。

  黃大發同志始終懷著對黨的感激和感恩之情,嚴守黨的紀律,傳承黨的優良作風,生活簡樸,為人低調,作風樸實,模範踐行責任心、公正心、關愛心、淡泊心,不為金錢所誘、不為名利所惑、不為人情所困,充分體現了黨員幹部嚴格自律、克己奉公的優良品行。鄉里補助他本人的10元錢都捐到草王壩村作為村集體資金,最終為了給老奶奶多抓一副藥動用了,仍然在想辦法把它補上。

  學習黃大發,奮鬥不止的奉獻精神。

  黃大發同志無論做什麼工作,都始終積極主動、忘我投入,勤勤懇局、兢兢業業,堅守工作崗位,視工作如生命,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燃燒自己,工作中做到謀事而不謀利,奉獻而不索取,守得住生活清貧,耐得住工作艱苦,以一顆安貧樂道之心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有著難以想像的決心和毅力,他36年來做一件事,一輩子為一個目標,帶領全村鑿出一條生命渠,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最後終於解決了草王壩村民最需要的救命稻草——高山清渠。

  “高山清渠”用平凡故事講述深刻道理,用先進典型模範事蹟詮釋黨的崇高理想,既體現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執著堅守,又彰顯了共產黨人信仰堅定、心繫群眾、勇於擔當、創新奉獻的精神風貌。而今,那個他為之奮鬥了一輩子的村落,已經脫貧摘帽,正大踏步走在鄉村振興的路上。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12

  透過觀看近期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的《高山清渠》,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了深刻的洗禮。

  當代愚公黃大發,是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從六十年代開始,歷時36年,帶領全村群眾,靠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繞過三重大山,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9400米的生命之渠,結束了千百年來該村“滴水如油”的歷史,創造了人間奇蹟。

  奇蹟的創造,怎叫一個“歷盡艱辛”了得,歷時36年,期間第一次天渠鑿成之後,由於技術等原因,未能實現通水,結果黃大發老支書被撤了職,但他依然是一名優秀的中共黨員,自帶盤纏去向專家學習,學成之後,主動請纓,重獲百姓和組織認可;他初心不改、使命依舊、一如既往,心裡裝著全村百姓,唯獨沒有自己和家人,以“草王壩村不通水誓不罷休”的精神繼續帶領全村百姓鑿渠。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甘甜之水經過9400米的“高山清渠”流淌到了草王壩村,為草王壩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透過《高山清渠》的觀看,我認為草王壩村的成功主要在於有一個堅強的黨組織發揮好了戰鬥堡壘作用;有一個理想信念堅定、堅韌不拔、堅持不懈、善於團結帶領全體村民的帶頭人黃大發;有團結一心跟黨走的草王壩村百姓。作為統計調查一線的我、一名中共黨員,要在黨的領導下,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永遠跟黨走,不斷推進統計調查事業發展。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13

  《高山清渠》是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遵義市播州區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

  故事的開頭就讓黨員們震撼不已,黃大發的家鄉草王壩村,位置偏僻、地勢險峻,因為缺乏水源,村民連苞谷湯都很難吃的上,生活的貧困讓他們連出門都那麼艱難。故事在向前發展,黨員們的心情也隨之跌宕起伏,被黃大發的所作所為深深感動著。“水是啥?那是盼頭,是命,是咱草王壩的夢……”“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我就是用手刨,我也得把這水刨出來”錚錚話語迴響在耳邊,他下定決心,要"從天上引來水"。黃大發同志帶領群眾經過36年不懈努力,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地跨3個村約9400米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拔掉了村子的“窮根”,用實幹兌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當代愚公”當之無愧。

  電視劇在黨員中引發了強烈反響,“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更應該向老支書黃大發學習,做到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擔當、腳下有力量,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我進一步認識到要做艱苦奮鬥的楷模,首先要將艱苦奮鬥的要求體現在思想上。”“黃大發一心一意做好本職工作,千方百計達到奮鬥目標,我要以他為榜樣,立足本職崗位,踏實肯幹,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好表率。”交流中,黨員們紛紛表達了對老書記黃大發和他身上的愚公精神的敬佩以及自己的感悟,今後大家將會更加深入學習黃大發不忘初心使命、執著堅守的品質,不斷提高黨性修養,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14

  近期觀看了《高山清渠》,這是一部高揚的英雄主義的電視劇,講述黃大發同志帶領村民用三十六年時間修水渠,改變全村貧困命運的故事,整部電視劇突出展現了平凡人的英雄主義和基層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身為一名中共黨員,作為一名學生工作者,我們要學習黃大發同志信仰堅定、品德高尚、心繫群眾、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情懷和風範,在工作上認真與學生溝通,傾聽學生心聲,勇於擔當的同時以身作則,不斷錘鍊自己的工作作風,帶頭爭做履職盡責、無怨無悔的表率。接過奮鬥精神的“接力棒”,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優秀部分,向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15

  觀看電視劇,看到的不僅僅是“大發渠”本身,還是“當代愚公”精神。脫貧攻堅的路需要千千萬萬個黃大發,需要千千萬萬個新愚公,需要一心為民、不畏艱險、志拔窮根、克難攻堅的共產黨員精神。

  透過這次活動,我深深的認識到,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共產黨員,要時刻加強自身黨性修養,學習艱苦奮鬥、決心幹事創業的堅強意志,弘揚並踐行愚公精神,結合自身崗位實際,以高昂的工作熱情投身於具體工作當中,為實現人生理想而努力奮鬥!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16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讓我更加明白:做艱苦奮鬥的楷模,首先要將艱苦奮鬥的要求體現在思想上。歷史和現實證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

  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些科學理論,它們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是指導革命和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有了這個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頭腦,才能確定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種種錯誤思想、錯誤傾向和干擾,少走彎路並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17

  《高山清渠》劇中說道:“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面對困難所付出的一切,都會成為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財富,即使失敗了,也是一種難得的收穫。

  黃大發忠實踐行了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作為新時代青年,要放下面子、撲下身子、甩開膀子,做到“去時一股書卷氣,來時滿身泥土香”;要鼓起一股清風,不該想的不想、不該拿的不拿、不該去的不去;要無畏無懼,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和正確的進取心。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抓緊提高自身素質,抓緊做好本職工作,為黨和人民的各項事業添磚加瓦。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篤實篤行才能不負韶華,才能行穩致遠。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18

  《高山清渠》劇中曾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吃的苦,只要努力希望就在。”面對困難所付出的一切,都會成為人的一生中最大的財富,即使失敗了,也會是一種難得的收穫。劇中的村支書黃大發為了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克服一切困難,耗時三十餘年,以簡單的工具在絕壁上鑿出一條近萬米的“生命渠”。解決了水的問題後,黃大發繼續帶領全村人在幸福之路上奮鬥前行,種水稻、坡改梯、蓋學校、拉電線、修公路。共產黨員黃大發用其一生的勇於擔當、持續不息的奮鬥踐行著當年入黨時許下的諾言。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將認真學習黃大發老支書艱苦奮鬥、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的精神,堅定信念、敢闖敢拼,在鄉村振興一線砥礪初心使命,書寫新時代青年人的奮鬥篇章。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19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讓我更加明白:做艱苦奮鬥的楷模,首先要將艱苦奮鬥的要求體現在思想上。歷史和現實證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做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我們要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這些科學理論,它們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理論,是指導革命和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有了這個強大的思想武器來武裝頭腦,才能確定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才可以防止和排除種種錯誤思想、錯誤傾向和干擾,少走彎路並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20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是黃大發對自己、對巧玲、對大家說的話。但是大多村民是不相信的,他們認為一切都是神的旨意。以貴州遵義黃大發為原型的電視劇《高山清渠》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愚公移山”精神再顯熒屏。透過電視劇,再一次瞭解到黃大發的偉大事蹟。他是“七一勳章”獲得者; 是“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是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是“時代楷模”和“最美奮鬥者”;是集各種榮譽於一身的優秀共產黨員。這些所有種種榮譽,是在他沒有想過會擁有後才選擇奮鬥的,他當時只知道他要為村民找到水源。他本是可以離開草王壩的,但是他沒有。

  英雄來自人民,平凡鑄就偉大。最初瞭解到黃大發的時候,看到的是一位花甲老人,電視劇開播時,黃大發還是個蹦蹦跳跳的小夥子,在絕壁上鑿出生命之泉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黃大發的一生。36年如一日的磨礪,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生命之泉,劃出了跨越半個世紀的奇蹟。從年輕小夥到花甲老年,他象徵的是一種攻堅克難、厚積薄發的和奉獻一生的精神,是我們每一位同志學習的榜樣。

  現實版的“愚公”比神話更令人震撼,他更沒有神仙來幫助,靠的是自己的一雙手。老支書黃大發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幹勁和為民謀利終不悔的品質,贏得了人們對他的敬重。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自愧不如,沒有技術、沒有先進工具、沒有經濟支撐、沒有足夠人手,沒有專業規劃……在我們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事,老支書黃大發他做到了,用自己的一生,換來了當地人民世世代代的安居樂業。黃大發身上的精神品質,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專研學習。

  面對困境,我們要敢於攻堅克難,跨越雄偉高山,不畏艱險,打破困境。黃大發的尋水之路一開始也不是平坦無阻的,村民們的不理解,世世代代在這個缺水的村子裡都找不到水源,大家早就放棄了。把一切的希望都寄託在了神身上,為了獲得水,村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拜神求雨,認為能不能活下去都是神的旨意,無法違抗。黃大發並不這麼認為,在他聽完徐主任的話以後,他堅信,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能找到水源的時候,黃大發獨自一人踏上了尋水之路,這一踏,就是36年。在面對紛擾繁雜的世界時,需要日省吾身,相信路在腳下,事在人為,不為環境易色,不為風雨易容。堅持自己,做一個執著美麗的追夢者。

  面對自己,我們要鑑定信念,不忘初心。黃大發在娶巧玲時,可以離開這裡,在二伯勸誡時,可以去更好的地方,但是他都沒有。遇見事情,迎難而上,勇於擔當,不逃避,不退縮。天河之水不會自己流進草王壩,黃大發便讓它流進來。耗時36年,完成了一條跨越三山九崖,主渠長七千二百米,支渠長兩千兩百米的長渠,帶著村民發家致富。堅持不懈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面對人民,我們要無私奉獻,再鑄蜿蜒清渠。通達之路絕非坦蕩,黃大發同志始終密切聯絡群眾,不忘初心,盡顯公僕本色。青山無言,絕壁無言,卻鳴響了他平凡而偉大的一生,當為人民服務成為每個人的精神常態和價值追求時,我們的祖國才會更加美好。

  《高山清渠》再現黃大發老支書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堅定信念,百折不撓、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要向黃大發老支書學習,於平凡、微小處做起,用心用情為人民服務,書寫新時代青年的奮鬥篇章!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21

  為向“當代愚公”黃大發認真學習、對標看齊,不斷錘鍊黨員幹部政治品格,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近日,天然氣能投公司積極組織廣大黨員幹部職工收看由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策劃指導推出的電視連續劇《高山清渠》,近百餘人透過自行收看、集中觀看、主題黨日活動等方式學習黃大發老支書的先進事蹟。

  該劇以“七一勳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時代楷模”黃大發老支書為原型,講述他36年如一日帶領村民艱苦奮鬥、戰天鬥地,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成功在絕壁上鑿出一條約9400米的生命渠,改變草王壩村落後面貌,用實幹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

  第三黨支部書記王有坤錶示,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將從黃大發老支書的事蹟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學習他堅定信念,艱苦奮鬥,“不見清泉誓不罷休”的實幹精神,並將其轉化為自身工作動力,積極投入到公司煤層氣勘探開發安全生產事業中,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我將堅定理想信念,做到手勤腳快,磨礪心志、恪盡職守,努力提升綜合素質能力,在工作崗位中和社會角色上發揮作用。”青年黨員劉勝難從年輕一代黨員的角度出發,分享了自身的觀後感。

  黨員幹部紛紛表示,要以老支書的光榮事蹟為榜樣,堅守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積極響應新時代號召,堅持解放思想的理論品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真抓實幹的優良傳統、久久為功的價值追求、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以更加飽滿的狀態、更加昂揚的鬥志,全方位推動公司高質量轉型發展。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22

  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遵義市播州區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7月16日在央視綜合頻道黃金強檔首播,叫好又叫座,貴州廣大幹部群眾對此反響熱烈。

  “該劇無疑是一部帶有傳奇性的重量級作品。”首播當晚,貴州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貴州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李俊守在電視機旁觀看《高山清渠》,難掩內心激動。

  作為參與該劇審片的專家組成員之一,李俊認為,該劇將黃大發平凡而偉大的36年修渠不止奮鬥史,演繹成一部半個世紀的人生傳奇,以人帶史,講述了黔北農村50多年的變遷。編導人員在創作中使得故事更加典型化、藝術化,進而達到一種藝術的真實。同時,該劇的傳奇性也帶來了娛樂性和觀賞性,從而增加收視率、點選率。

  “黃大發身上的這種當代愚公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黔東南州三穗縣良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毛葉帆說,良上鎮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海拔高、距縣城遠、交通不便,地理條件相對較差,與草王壩很像,透過全鎮黨員幹部和各級幫扶部門一茬接一茬地不懈努力,如期實現了脫貧。接下來,他們將深入學習黃大發執著堅守的品質,把青錢柳、蜜蜂養殖、有機稻作為發展重點,以產業振興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黃大發一心一意做好本職工作,千方百計達到奮鬥目標,我們要以他為榜樣,不斷銳意進取、克難攻堅。”銅仁市江口縣民和鎮凱里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黃華表示,作為村幹部,自己將繼續腳踏實地為村民服務,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江口縣民和鎮興欄村黨支部書記衛康勇,則在黃大發身上看到了一名共產黨員用實際行動踐行錚錚誓言的崇高品質。他表示,黃大發對黨忠誠、勇於擔當、不怕困難、一心為民,是新時代黨員幹部學習的楷模,自己將努力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上下深功夫,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高昂的`工作熱情投身興欄村建設。

  身為“90後”,安順市民柳昌璐在劇中看到黃大發在艱苦面前絕不低頭認輸、堅持用雙手“找幸福”,深感敬佩。他認為,該劇將啟發新時代的年輕人牢固樹立理想信念,踏踏實實幹事,用雙手創造幸福。

  “黃大發爺爺的事蹟讓我非常感動,劇中故事很吸引人,還有許多動人細節。我爺爺和我一起觀看後也很有感觸,叮囑我要好好學習,更加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貴陽市初中學生王博宇說。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23

  7月16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引發遵義市廣大幹部職工熱議。

  大家紛紛表示,《高山清渠》劇情跌宕起伏,畫面寫實性很強,人文氣息濃厚,主演李健演技自然感人,生動展現了年輕時的黃大發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堅定的信念,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的精品力作。

  “全國人民都看到我們草王壩的歷史,也是對我們的鞭策。”“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說,把這個天渠修通之後,我們有了水,家鄉就有大米吃,有水喝。黃大發表示,今年雖然我已經八十多歲,但是我沒有放棄,我是村裡面的名譽支書,共產黨員不講條件,只要我們能夠幹,就要一直幹下去。

  “以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讓我深受鼓舞,為了村子的發展,解決群眾飲水困難,黃大發帶領全村幹部,用36年的時間,以簡單的工具在絕壁上鑿出一條近萬米的‘生命渠’,難以想象冒著多大的風險,克服多少困難,真正將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踐行在實際行動中和工作實績上。”遵義市殘聯四級主任科員王先強表示,他將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勁,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定力,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能力水平,進一步為全市殘疾人做好服務工作。

  新蒲新區融媒體中心編輯李佳旭觀看電視劇《高山清渠》後感慨良多,他說:“我在多年前也曾多次到黃大發老支書家中採訪,跟隨老支書一起去‘巡視’水渠,如今行走在大發渠上望著左邊的懸崖和右邊的峭壁都感到膽戰心驚,可以想象當時老支書修渠的艱苦。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更要發揮自己的力量。”

  “《高山清渠》再現黃大發老支書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堅定信念,百折不撓、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詮釋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敢於擔當的優良作風。”習水縣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遊釗表示,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我要向黃大發老支書學習,於平凡、微小處做起,用心用情為人民服務,書寫新時代青年人的奮鬥篇章。

  “觀看了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電視劇《高山清渠》,感觸頗深。電視劇《高山清渠》以先進共產黨員黃大發為原型,反映當代愚公的故事,表現了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及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遵義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2021級臨床2班學生淳于鑫璟表示,看了電視劇《高山清渠》,更加堅定了自己入黨的信念。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24

  他,不論樹的影子有多長,根永遠紮在農村。觀看黃大發36年修渠生命歷程,對祖國的愛始終是他最深沉的情懷。他更是深夜難眠,一心撲在找水源、修渠事業上,成為當代眾人眼中的“拼命幹勁愚公”,拼搏至水到渠成最後時刻。他說“只要祖國人民需要,我必將全力以赴”,這是他敢想、敢做的精神,更是他不變的牢記初心。

  “只要祖國人民需要,我必將全力以赴。”他說到了,同時也做到了。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的統一思想,充分展現了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決人民群眾最需要的救命稻草——高山清渠。他為我們當代青年同志樹立了榜樣和標杆。

  學黃大發同志不信迷信,立足於現實

  我們不能相信封建迷信,不勞而獲,要立足於地理環境,面對現實努力奮鬥,要加強理論學習,運用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實踐,作為當代青年要多自學、多讀書、讀好書,要把過去不是很清楚的理論學明白、說清講透,比如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發展客觀規律等等,只有理論學透徹了、才能使人以理信服,進而產生信仰,理論清晰了,眼光遠了,眼界寬了,心胸就會開闊起來,信念就會足起來,理想信念就能堅定起來。

  學習黃大發同志善於團結群眾。

  他深知只有團結村裡每一個人,才能解決村裡的飲水難題。他把人民群眾當親人,完全打成一片,用村民聽得懂的語言講話、信得過的方式辦事,真正做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好乾部。途徑三個村,十餘個村民組,根據各家不同的困惑,他挨家挨戶地做工作,注重思想宣傳說服,大家心理敞亮了,各類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他急村民之所急,盼村民之所盼的事情,得到了全村人的高度擁護。

  學習黃大發同志堅忍不拔、堅持不懈的精神。

  他在當時艱苦環境下,修造這樣一條高山清渠也許算不上一個大工程,但對於閉塞通貧困的小山村來講,要成功卻要面臨重重困難,包括資金、技術、人力、工具等各個方面。黃大發同志堅持黨員幹部帶頭幹,遇到困難自己先上山找水源,面對艱險從不退縮。一次修渠因不懂技術而失敗,黃大發明白光靠蠻幹是不得成功的,主動申請到鄉鎮找人想辦法,到水利站學習技術。幾乎半文盲的他,從零起步,一個字一個字地摹,一張圖一張圖地畫,最後變成了技術專家。黃大發有著難以想像的決心和毅力,他36年來做一件事,一輩子為一個目標,帶領全村鑿出一條生命渠,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過上好日子。

  而現如今脫貧攻堅的路需要千千萬萬個黃大發,需要千千萬萬個新的愚公,需要他們一心為民辦實事、不畏艱險、志拔窮根、克難攻堅的共產黨員精神,才能譜寫“高山清渠”的影視篇章。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25

  36年的歲月,追夢跋涉;9400米的水渠,絕壁天河。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遵義市播州區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於7月16日起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老支書黃大發修渠的故事在螢幕上播放後,引發遵義廣大基層黨員幹部熱議。

  大家紛紛表示,要發揚老支書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不見清泉誓不罷休的追夢精神,發揚他那種群眾不富、寢食難安的為民情懷,要汲取榜樣的力量,履職盡責,以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勇於擔當,敢於作為,砥礪前行。

  “看了電視劇《高山清渠》,讓我對老支書黃大發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要做一件事不難,但要堅持做一件事而且一做就是36年,這真的是做到了不忘初心。”遵義市體育文化投資開發有限公司運營管理中心副主任劉康說,在老支書黃大發身上,體現的是一種精神,是一種力量,展現了共產黨人的風采。劉康表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擔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16日晚,我在家觀看了電視劇《高山清渠》,心中再一次被老支書黃大發的事蹟所感動,‘天渠’的修建,改變了當地貧窮落後的面貌,老支書黃大發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紅花崗區中華路街道新東門社群副主任萬英說,一條水渠,就是一座豐碑。在老支書黃大發身上,所凸顯的擔當與責任感,值得我們這些基層黨員幹部學習,我們應該以實際行動來擔當實幹,精準精細為群眾服務,提升社群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老支書黃大發帶領村民,僅憑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戰天鬥地,在絕壁上開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生命渠’,這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正安縣格林鎮木盆窩村駐村第一書記何世順說,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抓好產業發展,讓群眾有穩定收入是重中之重,他將與村支兩委一起,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讓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

  “電視劇《高山清渠》的播出,我覺得很有意義,老支書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以血肉之軀劈山修渠,以實幹苦幹親力親為帶領村民脫貧攻堅,他用行動給我們基層幹部上了一堂課,好日子是拼出來的、是幹出來的。”仁懷市合馬鎮黨政辦工作人員母順表示,在今後工作中,要勇於擔當,全力做好鞏固脫貧成果、最佳化產業發展、美化鄉村建設、強化基層治理等工作,奮力推進鄉村振興,讓村民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高山清渠電視劇心得體會26

  草王壩村是貴州遵義縣深處的一個常年缺水的小村落,為了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稅,黃大發開始我水之程。

  徐書記從朝鮮歸來,放棄和家人團聚的機會,來替黔北為貴州籍犧牲的戰士建設家鄉,為了一個承諾來到黔北大山裡。徐書記在此之前就認識一位能讓草王壩充滿希望的少年——黃大發。

  草王壩常年缺水不知為少人被渴死,而黃大發的爹孃就是被渴死的,爹孃死後黃大發便被二伯收養。徐書記在重反剃匪之路時正好遇見張村與草王壩打架。剛好遇見張書記正在對黃大發進行思想教育,並告訴黃大發幸福是靠自己雙手創造而來,世界上並沒有山神千萬不要迷信。

  徐書記在黃大發家住了一晚,告訴黃大發,老百姓的事就是共產黨的事,也就是那一夜,徐宏良大哥給黃大發點然了他所說的心中的火把,給他照亮了前方的路。黃大發知道那不僅僅是火把,那是黨的光輝;照亮的也不僅僅是路,還有黃大發的心。也正是從那一夜開始了黃大發的奮鬥。

  首先黃大發得將村民們的封建迷信打破。草王壩有一百餘天沒下雨了淺河的水早己幹了,村長便叫“吳瞎子”請山神爺上身,而黃大發為了打破封建迷信,把粉筆灰放進嘴巴倒至成口吐自沫,最後使吳瞎子自己承魂認是騙了草王壩村民的糧食。成功打破了封建迷信開始找水。

  黃大發給二伯留了一封信,自己去山上尋找水源,不幸掉下縣崖,二伯也看見了信二話不說帶人找黃大發,在尋找黃大發時二伯也掉下黃大發所在的崖懸。一伯為了黃大發最終犧牲。

  天河之水不會自己流進草王壩,封建反動勢力的禁銅,迷信認命思想的懦弱,阻代了幾代草王壩人民對水的渴望。靠著那一股不服輸執拗與質樸,他們踏上尋我水源的征程。他們不負千辛萬苦找到了水源,並取名為螺絲河。

  黃大發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幸福,是不可能輕易就得到的,中間的種種失敗,種種磨難。

  最終耗時三十餘年,完成了一條跨越三山九崖,主渠長七千二百米,支渠長兩千二百米的長渠。帶著村民發家致富。

  我們學習黃大發不信迷信崇尚科學,堅持不懈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精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