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清渠》觀後感1500字

《高山清渠》觀後感1500字

  《高山清渠》,講述“當代愚公”黃大發戰天鬥地,帶領村民開鑿絕壁天渠,改變草王壩落後面貌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山清渠》觀後感15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山清渠》觀後感1500字1

  近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當代愚公”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黃大發是一個吃著百家飯長大的孤兒,草王壩的鄉親養育了他,共產黨給他們帶來了好日子,新中國讓他看到了希望和幸福。徐書記告訴他幸福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他帶領當地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等簡陋的工具,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近萬米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讓當地群眾吃上了大米飯,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從黃大發身上,我學習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修渠的過程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但他都一一挺過來了:第一,草王壩的村民很封建迷信,寧可相信山神會給大家帶來水,請“吳瞎子”向山神求雨,也不出去找水;寧可渴死餓死也絕不走出大山。於是黃大發就把粉筆灰和著水倒進嘴裡,做出口吐白沫症狀,當眾揭穿“吳瞎子”的騙行。第二,草王壩的村民信命,期待著天河水有一天自己流進草王壩,沒有欲與天公試比高計程車氣。於是黃大發和趙大山兩人去採石場開採石頭,沒日沒夜地幹,終於攢足了放電影的50元錢,透過電影前的小報,讓不識字的草王壩人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了黨中央大興水利的政策,也讓公社的陳副書記同意了他們修渠。第三,遭遇壟斷。公社的“驢麻子”喜歡草王壩的徐開美,利用他公社採購員的身份便利,從中作梗,希望草王壩犧牲徐開美換取修渠的工具。一開始黃大發真以為“驢麻子”生病了,好心好意去看他,結果他的話裡明示暗示了他希望用徐開美交換修渠工具,這是黃大發所不能答應的,所以他一面讓徐開美答應“驢麻子”的婚事,另一方面透過開富轉達“驢麻子”,草王壩不要修渠工具了,於是“驢麻子”只能將修渠工具轉給張村,兜兜轉轉終於得到了修渠工具。第四,大鍊鋼鐵時期,公社幹部要把修渠工具拿去鍊鋼鐵,黃大發請教了下放到草王壩的歷史系教授王世勳,透過他了解到了國家的政策,最終也讓公社幹部同意了修渠。第五,三年饑荒,很多人都吃不飽飯,於是有些人就動了歪腦筋,希望帶著糧食離開草王壩,如果真要這樣,那草王壩人心就更不齊了,黃大發思考了一晚上,殺了公社的耕牛,雖然他知道殺公社的牛是犯罪行為,但為了鄉親們,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做了。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成長。因為草王壩缺水,他的爹孃死於缺水,忍飢挨餓,是共產黨給他們帶來了好日子,新中國讓他看到了希望和幸福。於是他求上進,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從信山神,到相信中國共產黨,是他理想信念上的成長;從斗大字不識一個,到最後毛主席的詩詞信手拈來,是他文化上的成長;從有矛盾棍棒解決,到後來任何事情講究戰略戰術,是他思維上的成長。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堅守。36年,青絲變白髮,36年,少年佝僂了腰,這36年,他堅守了一件事,就是把天河水引入草王壩,讓村民有白米飯吃,讓孩子們有學上,讓村民出行便利,這36年,他踐行著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因黃大發抓到了特務,公社獎勵了他十元錢,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給了公社。德保奶生病了,德保爺給了他一張藥方子和一塊錢,讓他抓藥,可這藥最後問下來是要十塊錢,他沒有退縮,把藥抓了。後來在村民大會上,有人把這事揭發出來給他扣了個挪用公款的罪名,他也沒有說出這錢的真正用處。三年困難時期,他把家裡僅有的一點胡蘿蔔拿出來分給村裡的孩子們,儘管他的家裡徐開美正懷著娃娃,也需要糧食。在修渠這件事上,他更是無私奉獻,為了能鼓舞士氣,他聯絡電影放映員,幫後廚劈柴打雜,手上的水泡都磨破了,終於電影放映員同意以成本價給他們放電影,成本價50元也很高啊,沒錢怎麼辦呢?他想到了採挖石頭,採石能夠儘快攢夠這50元。許懷春還因為田紅紅的唸叨很在乎村長、隊長這個職務,腆著臉到德保爺處明示暗示想當村長,在村民大會上美其名曰教黃大發識字暗示大家黃大發不識字不適合當村長。相比較而言,黃大發心胸坦蕩,他只想為草王壩修渠,最後,他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高山清渠》觀後感1500字2

  看完了最近央視綜合頻道熱播的電視劇《高山清渠》,中間很多次感動得落淚,說實話,主旋律的片子能夠拍成這樣,已經非常不錯了。

  首先感謝原著作者何建明老師給我們挖掘出來這麼好的故事,再感謝劇組演職人員的再創作。原著《山神》我沒有讀過,不知道電視劇《高山清渠》跟原著有多大的區別。但是,黃大發這個人,這個人的命運和故事確是真實的。

  黃大發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在貴州遵義的的大山裡,嚴重缺水,祖先們到死都沒有喝上過一口乾淨清潔的水,生產生活就更不用說。這樣的情形讓我無法想象。我生長在重慶市豐都縣城的長江邊,我們家住河街,從小就看到濤濤江水從我眼前流過,抬腿走幾步就到了河邊。有的年份夏天洪水季節,浩浩蕩蕩的一江大水就漲進了我們的家裡,我們不得不搬著家舍往高地方轉移,我們對水的態度跟黃大發截然相反,對於暴漲的洪水是畏懼和害怕的。但是那一江大水卻撫育了我們兩岸的人民,讓我們祖祖輩輩生生不息生活在此,讓農人春種秋收,實在是一條非常好又難得的母親河,只是我年幼無知,不曉得其中的厲害罷了。

  看到黃大發的故事,我慶幸自己能生長在一個不缺水的好地方,也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

  缺水盼水,找水引水是黃大發一生的夢想,從年輕時起,他就幻想著有朝一日能為鄉親們吃到乾淨的`甜水,為此他披荊斬棘翻山越嶺去尋找,為此他摔下懸崖,為此還搭上了一個長輩的性命。過後他終於找到了水源,但是要把水源引進村子裡,又費了不少的周折。

  原以為,他要為大家找水修渠引水進村,大家都是積極的支持者和贊成者,但是不然,這裡有小農意識在作妖,也有個人表現主義作妖。更有搞供銷的人為了自己的私利在作妖。所以黃大發雖然是想為大家做好事,卻是困難重重:嚴重缺錢,工具、石灰、材料等等都不好買。好在黃大發不是一個莽夫,他有他的智慧。好在有一直支援他的戰鬥英雄徐書記,總能夠在最需要的時候站出來,給他支援,也給廣大的觀眾一些盼望。坎坎坷坷中,好不容易開始修建了。

  劇中寫了黃大發和許懷春的各種糾結和矛盾,他們一起長大,有著一起成長的兄弟情誼,卻又有著相互的利益和矛盾糾葛,就感覺是三國人物的的周瑜和諸葛亮一樣。這也是農村中農民的真實矛盾,為了眼前的利益,為了心中那一口氣,加上受到老婆的蠱惑等等,他們的矛盾從一開始到劇終,後來終於為了大家的利益,得到和解,這也是農村人的樸實和善良,一個嘎啦里長大,抬頭不見低頭見,有共同的祖先和血脈,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不知道原著裡有沒有這個人物,可以說,有許懷春這個人物一直伴隨著黃大發,讓黃大發的形象更加豐滿,更加鮮活。

  向好裡奔,是農村人最樸實的想法,好在還有像茂春、開富、大山等等一幫人緊緊跟在黃大發的身後。經過黃大發的堅持和各種努力,歷經十幾個寒暑終於水渠修成了。誰知道,由於技術不過關,材料不過關,辛辛苦苦修來的渠,基本是一個報廢的水渠,水還是沒有到村裡,他們想吃一碗白米飯的願望一直沒有達成,可以說,這樣的結局,讓黃大發的心死過幾次。這是黃大發的悲哀,其實也是國家的悲哀,國家太窮,需要建設發展的地方太多,照顧不過來啊!

  劇好就好在,沒有把黃大發當成一個神,而是一個可親可敬的人,他有七情六慾,他有愛情有親情,他的前妻巧玲生孩子去世,他的兒子受傷、女兒生病都讓這個丈夫和父親痛不欲生,他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想起前妻在死前想吃一碗白米飯而不成,他內心的痛無法言表。寫一個人的命運,就能夠抓住讀者和觀眾的心。

  黃大發的堅持和執著是最難能可貴的,他從一個年輕小夥變成為一箇中年大叔,這期間他經歷了結婚,死去妻子的痛苦,後來再婚生小孩。雖然水渠沒有修成功,但是黃大發的內心裡,沒有一天不想著嘩嘩啦啦的清水流進村子。又過了十幾年,他的滿頭青絲變成白髮,他還一直在廢棄的水渠邊忙活,打掃落葉,清理石塊,夢想著有一天清水能夠流進村子。

  後來終於在改革開放以後,國家實力強大,科學技術發展,他們的渠修好了。草王壩人祖祖輩輩都沒有做到的事情,在黃大發的堅持下,在國家實力強大起來以後,終於實現了祖輩的夢想。

  一個人一生,堅持不懈做好一件事,就讓人感動感懷。電視劇的結尾是溫暖的,水渠修好了,水到了村子,人們都喝上了清水,草王壩的人們從此告別缺水的過去,可以種植水稻,再也不會像彬彩那樣因為少喝水年紀輕輕就得腎病去世。一直作妖的兩個反面人物也意外死去了,這也是罪有應得。

  這個真實的故事,如果不是作家翻山越嶺採訪出來,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在我們國家有些地方,自然條件如此的惡劣。所以在此感謝原著作家,在蒼茫大山深處給我們挖掘出了黃大發這樣的平民英雄,讓我們這個和平的年代,也有身邊的英雄。感謝電視劇編創人員給大家拍製出這樣振奮人心的好片子!

  一點題外話就是,感覺現在的演員們都保養的很好,演鄉村人物顯得那麼的洋氣和肥碩,不太像農民,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前的農村人。演員們穿的衣服,雖然看似比較舊或者爛,但是其實真實的村民們,衣服應該更破更髒。村民們的房子也沒那麼好。我前些年到過川西和雲貴西藏一些比較貧困的地方,那些人的生活條件,住的房屋和身上的穿戴都很差。當然,電視劇是藝術作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瑕不掩瑜。《高山清渠》確是近年來難得的主旋律好作品,值得推薦。

  《高山清渠》觀後感1500字3

  近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正在熱播,該劇以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帶領村民脫貧的勵志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一心為民、艱苦奮鬥的“當代愚公”,帶領群眾歷經36年在絕壁上開鑿“生命渠”,用實幹兌現“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做出傑出貢獻的故事。黃大發老支書“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偉大精神像一束光,照進我們的心裡,指引新時代青年民警前行的方向。

  追“初心之光”,挺起理想信念主心骨

  黃大發作為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一身正氣,不畏艱難困苦,敢於直面困難,用36年的信仰、執著和堅守,帶領村民鑿開了一條跨3個村,十餘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生命渠”。正是因為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條渠”這鐵一般的理想信念,草王壩村徹底改變了“一年四季苞谷沙,過年才有米湯喝”的缺水艱苦貧窮的面貌,展現了共產黨員百折不撓一生為民的初心使命。將“年輕幹部要牢記,堅定理想信念是終身課題,需要常修煉,要信一輩子、守一輩子。”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民警,我們要以黃大發為一面鏡子,深入學習他為民擔當的定力,堅定理想信念,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

  追“學習之光”,練好能力本領基本功

  20世紀60年代起,在黃大發的帶領下,村民們攀巖走壁,用鋼釺撬、用鐵錘砸,但由於技術落後,耗時10多年引水工程也沒修成。但黃大發不肯服輸,只有小學文化的他創造機會自學水利知識,從一個地道的“莊稼漢”成了“水利專家”。正因他不斷學習,刻苦鑽研,才使得跨山引水成現實,才使得村子走上脫貧致富路。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日新月異,學習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的當下,青年民警要自覺把學習作為人生的一種精神追求,按照“幹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在工作一線真槍真刀磨礪,強弱項、補短板,學真本領、練真功夫,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努力成為崗位上的行家裡手,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材。

  追“奮鬥之光”,接穩使命擔當接力棒

  要想在懸崖峭壁上修渠並不容易,沒有開山工具,黃大發就帶領鄉親們用最原始的鋼釺、鋤頭和鐵錘,用“一雙手”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進行人工開鑿。當請來的專業施工隊面對萬丈深淵望而卻步時,黃大發二話不說,把纜繩系在自己身上,“一雙手”抓住絕壁險石,讓人拉著翻下了懸崖為施工隊伍打前路做示範。一項項實際行動、一項項可頌成績的背後,是一名基層共產黨員用實幹扛起了使命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恰生逢盛世,應勇擔吾輩之責。新時代青年民警要讀懂黃大發身上的為民擔當,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挑戰,不斷激發“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奮進志氣,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錚錚骨氣,在戒毒醫療主戰場上扛起擔當旗幟、展現實幹風采,以水滴石穿的恆心韌勁和持之以恆的拼搏付出,靠實幹奮鬥成就精彩人生。

  青春幸逢盛世,成長正當其時。新時代青年民警生逢其時,肩負重任,要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決心,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意志,只爭朝夕、百折不回的堅毅,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的作風,乘風破浪,追光而行,在火熱的青春中放飛人生夢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業華章。

  《高山清渠》觀後感1500字4

  7月16日以來,一部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霸屏網路,其劇情跌宕起伏,畫面寫實強烈,人文氣息濃厚,樸實的鏡頭中再現了遵義市草王壩村“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穀沙,過年才有米湯喝”的貧困過往,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薦的精品力作。

  跟著劇情發展的脈絡,時間撥回到1958年。那一年,23歲的黃大發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大隊長。那時的團結村缺水嚴重,村裡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來回最少也要走兩個小時。沒有穩定的水源就沒有充足的糧食,能吃上一碗大米飯成了村民們的夢想。也就是從那時起,黃大發立下誓言,要為村民做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

  歷經36年,一心為民、艱苦奮鬥的“當代愚公”黃大發終於帶領村民們硬生生鑿出一條跨3個村,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生命渠”,用實幹兌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豪邁誓言,結束了當地長期缺水的歷史。這條水渠,也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大發渠”。

  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老支書黃大發曾說過:“只要有決心,不怕犧牲,帶頭拼命苦幹,就什麼困難都不怕。我們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難、不怕犧牲,我們是在幫老百姓辦事,腰桿硬!”黃大發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堅定信念、踐行宗旨、拼搏奉獻、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和崇高精神。

  在觀看了電視劇《高山清渠》後,我在思想上、心靈上再一次被黃老支書的那幾十年如一日、不見清泉誓不罷休的追夢精神,群眾不富、寢食難安的為民情懷所觸動,更被他那初心不改、使命不移的崇高品格所鼓舞。

  作為新時代的統計調查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我們要認真汲取、模範踐行“當代愚公”精神,認真履職盡責,爭當調查先鋒,時刻保持戰鼓催徵、時不我待的緊迫狀態,以只爭朝夕、夙夜在崗的奮鬥姿態,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當作自身不懈追求的目標,為推動貴州統計調查事業高質量發展,書寫無愧於新時代的青春答卷。

  我們要爭做忠誠不渝的好黨員。

  天下至德,莫大於忠。我們要像老支書黃大發一樣,無限忠誠於黨和人民事業,銘記入黨誓言,築牢信仰之基。要讓忠誠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要決策部署,站在旗幟鮮明講政治的高度推進貴州統計調查事業健康長遠發展。要謹言慎行,表裡如一,保持頭腦清醒、立場堅定,自覺錘鍊黨性修養,自覺接受風浪考驗,真正做到愛黨、信黨、護黨、為黨。

  我們要爭做擔當務實的好乾部。

  恪盡職守、擔當務實是統計調查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即使身在兵位,也要胸為帥謀,主動擔當、積極作為,全力以赴把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細。要保持敢於鬥爭、敢於擔當的政治本色,主動接受急難險重崗位或事務歷練,破除畏難之心,提升破難之力,像老支書黃大發那樣真刀真槍實幹,在實幹中踐行初心、成就事業。要堅持勤學善思、深研細學的良好學風,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知識學習,努力把自己鍛造成提筆能寫、開口能講、問策能對、遇事能辦的優秀統計調查干部。

  我們要爭做甘於奉獻的好青年。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週年大會上,勉勵新時代的廣大共青團員要“做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模範”,黃老支書從青年時代就立志為黨和人民矢志奮鬥、無私奉獻。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只有當青春同黨和人民事業高度契合時,青春的光譜才會更廣闊,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發。作為統計調查青年,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錘鍊無私奉獻、淡泊名利、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嚐遍苦與樂,方知得與失。要把艱苦奮鬥當作成就事業、成長成才的難得機遇,視工作為事業,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做好統計調查工作上來,在履職盡責中體現個人價值,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一流業績。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