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楊開慧故居觀後感(精選6篇)

關於楊開慧故居觀後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後感吧。在寫觀後感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楊開慧故居觀後感(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楊開慧故居觀後感1

  楊開慧的故居,故居位於長沙縣開慧鄉開慧村,始建於1795年,是一座建築面積達680平方米的土木結構院落,現有大小房屋36間,1966年故居進行了維修後對外開放,並取名“板倉”二字。經講解員的介紹我們從外到內依次走過了36間房,各間屋裡都擺放了以前他們家人用過的東西。讓我覺得好奇的是竟然還有傭人房,可想而知,楊氏家族是很富有的。

  講解員還特別跟我們介紹了一間房,那是毛澤東住過的房屋,他總共才來這裡住過三次,時間最長的一次也只有三天。(說到這裡,我想羅嗦幾句說明一下毛澤東跟楊開慧的關係,他們曾經一起學習、一起抗戰,然後到相愛、共難再遇難,整個這一過程有且只有16年,從結婚到最後僅僅10年)

  接著第二站是楊開慧的陳列館,在講解員的介紹下我們依次參觀了大廳和三間展室,大廳裡面是楊開慧的石膏雕像,牆壁上刻著毛澤東寫的《蝶戀花》,我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細細的品味,這字裡行間都藏著毛澤東對其愛人深深的思念和惋惜。第一間展室主要是陳列了她父母及全家的照片,還有楊開慧小時候的照片,看得出開慧小時候是一個可愛、乖巧的女孩,從小受家庭環境的薰陶,立下了大志。第二間是楊開慧青年時候的照片和同毛澤東的留影。

  留著一頭青年發,一副雄心壯志的樣子給我印象特深,每看到她的一張照片我都會佇立很久。在一個展櫃裡面,陳列了她的手記,那是寫給毛澤東的“情書”,原文我記得不太清楚,有幾句感動的話語是這樣寫的:“不料我也有這樣的幸運,得到了一個愛人,我是十分的愛他,自從聽到他許多的事,看見他許多的文章和日記,我就愛上了他……自從我完全瞭解他對我的真意,從此我就有了一個新的意識,我覺得我為母親而生之外是為他而生的,假如他被捉去殺頭,我一定要同他去,共這一個命運。”我看了這段文字後,我能體會到當時的楊開慧是多麼的深愛著毛澤東,他們之間的感情是那麼純、那麼真。

  遺憾的是毛澤東沒有親眼看到這封信。來到第三展室,牆壁上掛了很多偉人給楊開慧的題辭,對她予以極高的評價;我還看到了一張顯眼的合影,分別是楊開慧跟她的兒子毛岸英、毛岸青,我在想為什麼沒有毛澤東呢?這些孩子們也真是可憐。

  最後一站是陵園(也就是楊開慧的墓地),一座高3米多、寬1米多的漢白玉雕像是那樣的逼真,聽說這塊漢白玉石真湊姻緣,上身雕的是楊開慧的全身像,下身雕的是毛澤東的半身像。我們都在這裡合了影以作為紀念。

  參觀到此就結束了,在講解員的陪同、介紹中,讓我對楊開慧的身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看著這些遺留下來的痕跡,聽著這些動人的故事,我尤為感動,頓時熱淚盈眶。一個普通、平凡的女人,能作出不普通、不平凡的事情,給後輩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回憶。

  楊開慧,既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驕楊”,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驕楊 ”。她生命雖短,卻似錦如花。

  楊開慧故居觀後感2

  11月20日,我校組織了一批學生去參觀了任弼時和楊開慧的故居。而我有幸成為了其中的一員,我懷著高興的心情與同學和老師一起去參觀了他們的故居。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任弼時的故居,一路參觀一路拍攝使我的心情特別激動,我將自己喜歡的景點都拍了下來,來到任弼時居住的地方一看,感覺很大,像是個富裕的大家族。1904年4月30日,任弼時誕生在這裡,並在此讀完小學,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他的故居系磚木結構,共佔地38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間37間,全部房屋為青瓦覆蓋,三合土地面,大門上掛有鄧小平1980年手寫的“任弼時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匾。我們進堂屋看到了任弼時的仿銅石膏胸像,並且兩邊牆壁掛有毛澤東等領導人親筆題詞。毛澤東的題詞是:“任弼時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二進中廳懸有趙樸初手書“浩氣長存”巨匾。三進正廳設紀念室,掛有任弼時遺像。我們從外到內依次參觀了一下,裡面擺放了以前他家用過的東西,當我看到那些東西時,我就聯想到他們以前一家的生活情景,他們一大家族都生活在一起,我覺得那時他們一家肯定好幸福的!裡面的東西都非常具有歷史意義,一點一滴的見證了任弼時同志的人生事蹟,對於要了解他的人來說價值意義重大。

  我們參觀任弼時的故居之後就去了他的紀念館,裡面珍藏了他許多有價值、有紀念、有歷史意義的檔案與物品。他是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忠於祖國,貢獻於祖國,為了祖國的獨立與強大奉獻了他的短暫人生。他曾留學與國外,知識淵博。他有著駱駝一樣的精神:對待工作他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即使身體不好也要硬撐著繼續自己的任務,從來沒有一絲怨言。葉劍英同志是這樣評價他的: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而艱苦的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是的,的確如此,我覺得駱駝對他的評價太貼切了,他索取很少,全是付出,等到他可以去享受生活的時候,他已經為革命付出了一切,沒有了生命,談不到享受。

  他是傑出的共產主義者,是我們黨和人民的好黨員,是我們黨的好模範,是我們一生值得學習的好榜樣。無論在學習或是以後的工作中我們都應該發揚任弼時的那種駱駝精神,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與挫折都將迎難而上,毫不退縮。 參觀完任弼時的故居後,我們緊接著就去參觀了楊開慧的故居。楊開慧的故居坐落在長沙縣板倉,佔地面積約680平方米。房舍以上、中、下三棟平行排列,前低後高。大小房間共36間。前棟為雙面木門,中嵌木欄轉門;中棟有三級踏步上入過廳,門額懸掛"板倉"二字橫匾;後棟正中為堂屋,左右為住房。兩側廂房多作雜房、配房。棟棟之間形成小院或天井,院內植桂花和女貞樹。院落西部為一畦菜地,院外有水塘一口。1901年11月6日,楊開慧生在故居後進東頭北間。我們從外到內依次參觀了一下,各間屋裡都擺放了以前她家用過的東西,當我們走到她的房間時,那是一間她和毛澤東住過的房間,有著非常重要的紀念意義。然而她就是在這間房間被捕的,面對敵人,她毫不畏懼,就在被捕之後,她卻顯示出了無比的堅強,酷刑之下,沒有低頭,利誘之下,沒有動搖。當被告知,只要她公開宣告,從此與毛澤東脫離關係,就可以讓她恢復自由,她也不為所動,從容就義,年僅29歲。由此可以看出她不為中國巾幗英雄,令人佩服。

  參觀完她的故居之後就去了她的紀念館,進入紀念館,大廳前有一副很有精神的雕塑映入了我的眼球,是楊開慧,她是那樣的積極向上,那麼有精神有力量,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好榜樣。我想我們不管在學習或是以後的工作中都應當要這樣,積極向上,昂首挺胸向前邁進,不畏艱難險阻,都將勇敢的向前衝。

  跟著講解員一路的'參觀,楊開慧的事蹟真是令人難忘、令人佩服。這個出身書香門弟的女子是一名好黨員,她有著一個樸素而堅定的信仰,相信她自己,她的夫君,她的許多同志都是在做救國救民的事情,作為女人,作為妻子,作為母親,她一樣有著嬌柔浪漫,有著溫情脈脈,有著牽腸掛肚的種種情懷。並且在這紀念館內展示出了她的一些為數不少的手跡,那文字語言樸素,純然就是一個普通女性,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普通女性為了革命,為了祖國表現出了不一樣的精神面貌。她激情洋溢、光芒四射,見證了中華民族女性的魅力所在。

  楊開慧,既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的驕楊,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的’驕楊“,她生命雖短,卻似錦如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不管是任弼時還是楊開慧都是我們黨的好黨員,是我們向前邁進的動力。生命憑骨骼而挺立,人因精神而偉大,有限的生命會因時而逝,而高尚的精神會超越時代而永生。他們的那種無私奉獻革命的精神將會永遠停留在人民心中,永遠像升起的太陽一樣,光芒四射,照耀大地,是永垂不朽的。

  楊開慧故居觀後感3

  20xx年11月10日,跟隨革命先烈的步伐,有幸和岳陽局的黨員幹部們一起參觀了任弼時、楊開慧故居,此次參觀,感觸頗深,收穫良多。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任弼時的故居,一路參觀一路拍攝使我的心情特別激動,任弼時誕生在這裡。毛澤東的題詞是:“任弼時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他曾留學與國外,知識淵博。他有著駱駝一樣的精神:對待工作他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即使身體 不好也要硬撐著繼續自己的任務,從來沒有一絲怨言。葉劍英同志是這樣評價他 的:他是我們黨的駱駝,中國人民的駱駝,擔負著沉重的擔子,走著漫長而艱苦 的道路,沒有休息,沒有享受,沒有個人的任何計較“。是的,的確如此,我覺 得駱駝對他的評價太貼切了,他索取很少,全是付出,等到他可以去享受生活的 時候,他已經為革命付出了一切,沒有了生命,談不到享受。 他是傑出的共產主義者,是我們黨和人民的好黨員,是我們黨的好模範,是 我們一生值得學習的好榜樣。無論在學習或是以後的工作中我們都應該發揚任弼 時的那種駱駝精神,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與挫折都將迎難而上,毫不退縮。

  參觀完任弼時的故居後,我們緊接著就去參觀了楊開慧的故居。 帶著對革命先輩的深深敬仰和感慨,我們又來到楊開慧故居。在講解員的低聲解說下,我們一路參觀著她用過的樸素物品,看著她寫下的一頁頁泛黃手稿,彷彿在訴說著她和毛澤東同志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譜寫著一代巾幗英雄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堅貞。她不僅是忠厚傳家的好女兒,忠貞愛情的好妻子,忠義教子的好母親,更是忠烈為民的好學生,忠誠革命的好黨員。

  這一趟紅色之旅像夏日的一場大雨洗滌著大家的心靈,讓所有黨員同志深受震撼。坐上返程大巴時,同志們一致表示要以任弼時、楊開慧同志為楷模和榜樣,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把愛國愛黨之情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去,牢記宗旨,忠誠履職,讓革命先輩的不朽精神代代相傳,讓中華兒女的奮鬥事業生生不息。

  楊開慧故居觀後感4

  楊開慧的故居,座落在長沙縣福臨區開慧鄉開慧村的板倉,這裡距長沙市65公里,有長沙至湘陰的公路經過。故居坐西朝東,前臨公路,其餘三面青山環繞。故居依山而建,前有矮牆防護,佔地面積480平方米,分上中下三棟和東西兩廂,中闢天井,植有桂樹和女貞樹。開慧一家住左廂,其叔父一家住右廂。1966年 11月,故居維修開放,供人參觀學習。以後又經過多次維修和整理,現復原陳列了毛澤東住的房間、楊開慧烈士的住房。楊昌濟夫婦的住房橫堂屋,廚房等。毛澤東住房中的四隻瓷茶碗和楊開慧住房中的藤椅是當年用過的珍貴文物。故居內設了楊開慧生平事蹟陳列室,展出了大量照片、畫照和文抄,四個低平櫃裡還展出了部分文物,較為全面的反映了楊開慧烈士光輝的一生。

  開慧烈士陵園位於開慧故居右側的棉花坡,三面環山,東臨公路,佔在面積20多畝。新建陵墓為混凝土墓壁,面貼大理石,墓的兩側,各豎漢白玉碑一塊。右側碑文刻著“楊開慧烈士墓 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開慧,生於1901年,長沙板倉人,早年在毛澤東,蔡和森等先進知識分子的影響下,追求革命真理,反對封建禮教。與丁玲等同考入岳雲中學(當時是所男校),是“開放女禁”的急先鋒。在讀書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1921年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與毛澤東結為伴侶,在中共湘區委員會負責機要兼交通聯絡工作。1923年至1927年隨毛澤東在上海、韶山、廣州、武漢等從事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和婦女運動。大幹革命失敗後,她回到板倉同地下黨的同志們一道堅持了三年多艱苦的地下工作。1930年10月的一天下午,楊開慧被敵人密探發現,80餘名敵兵將板倉下屋團團圍住,楊開慧從容處理檔案後被捕,僅有8歲的小岸英也被敵人押送到長沙。審訊中,敵人妄圖強迫她交出地下黨組織的名單和毛澤東的具體地址,並要她登報聲名,宣佈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楊開慧嚴詞拒絕,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她大義凜然,表現出了一個革命者的崇高氣節。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被釘害於長沙瀏陽外識字嶺,年僅29 歲。

  解放後,家鄉的人民為了紀念楊開慧烈士,將她的故居所在地清泰鄉改為開慧鄉,將她讀過書的楊公廟中學改為開慧學校。

  毛澤東《答李淑一》: “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輕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 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 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 淚飛頓作傾盆雨”。 楊開慧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說她懂得多少馬列主義的理論,有多高的共產主義覺悟,怕很難說。但是她卻有一個樸素而堅定的信仰,相信她自己,她的夫君,她的許多同志都是在做救國救民的事情。作為女人,作為妻子,作為母親,她一樣有著嬌柔浪漫,有著溫情脈脈,有著牽腸掛肚的種種情懷。這在紀念館內展出的她的一些為數不多的手跡的敘述中可以看到。這些文字語言質樸,純然就是一個普通女性的內心獨白,絲毫也沒有一句像‘頭可斷,血可流,… ’,‘願為共產主義把青春貢獻… ’ 之類的豪言壯語。可就在她被捕之後,她卻顯示出了無比的堅強。酷刑之下沒有低頭,利誘之下沒有動遙當被告知,只要她公開宣告從此與毛澤東脫離關係,就可以讓她恢復自由,她也不為所動,從容就義。我看這與其說是出於她懷抱著誓為共產主義事業犧牲的意志,毋寧說是出於一種‘匹夫不可奪志’的中國人傳統的道德觀,不願意用放棄自己人格尊嚴做代價而乞求活命,所展示的是道德上的忠貞,人格上的魅力。

  楊開慧故居觀後感5

  不屈的脊樑,崛起的標誌,作為後來者,更應該在新時代,新潮流中繼承他們的精神和信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楊開慧故居看起來是那麼的簡樸和破舊,但雖是陋室,卻這內頭充滿了浩然正氣,讓人從外到內,在心靈上受到一次洗禮的地方!

  楊開慧故居回來後,更加確定了要努力學習知識在平時發揚全心全意服務的精神。

  這次旅途,著實是對我們的一次考驗,一路上堵車幾小時,讓我們原本那興奮勁沖淡了許多,在感嘆顛簸中我們到達了目的地——烈士楊開慧故居。

  板倉是烈士楊開慧居住的地方,青山掩映,土牆瓦舍,顯得是那麼地普通,而隨著講解員講述楊開慧烈士生平:她是一個令人可愛可敬偉大卻有平凡的女性。

  她是毛主席親密的戰友,親愛的夫人,中國共產黨最早的女黨員之一,她在童年時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和貧苦的農民的影響。青年時代結識了毛主席等救國救民的青年。毅然投身革命;在革命的滾滾洪流中,她伴隨毛主席東奔西走,盡力支援協助他開展革命工作;在腥風血雨的日子裡,她悉心撫育年幼的孩子,照顧年邁的母親,思念遠行的親人,堅持地下革命活動,在高牆鐵窗的牢籠中,她不畏敵人的嚴刑拷打,不受敵人的威逼利誘,捨生取義,慨然赴死。

  正是這樣,讓我們體會到一位共產黨的偉大與光榮。在紀念館內展出的她的一些文字語言質樸,純然就是一個普通女子的內心獨白,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可就在她被捕之後,卻顯示了無比堅強,不為所動,從容就義。“ 但願革命早日成功。犧牲小我,成功大我,我死後希望家人不作俗人之舉”這是她臨終前的一段話,對於我們現在而言,是如此之震撼,為了正義連生命都不要,雖然現實並沒有那麼殘酷,但我們應該學習她那種有信仰的堅持而寧願捨棄那種精神。

  透過這次活動,更加堅定了入黨積極分子向黨組織靠攏的雄心鬥志,同時,待我以最誠懇的心感謝學校給我們這次參觀的機會,瞻仰革命先烈楊開慧女士的英勇事蹟,讓每個積極分子知道。

  楊開慧故居觀後感6

  楊開慧故居位於長沙縣的板倉,從長沙城區坐車前往大概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11月10日那天,我作為團委組織的“紅色之旅”活動的負責人之一參加了楊開慧故居的參觀活動。

  那天早上天突降大霧,汽車沿著國道行駛,車窗外迷濛一片,田野、街道、人影都裹在一層微白的霧裡,恍然夢境一般。但車子裡面這一方世界是現實而熱鬧的,唱歌、講笑話、遊戲,笑聲象噴泉噴出的水花,濺落在車廂的每一個角落。時間被這樣的水花一浸泡,也收縮了很多,不覺間,楊開慧故居已經到了。

  車子在陵園前的廣場停住,從陵園的大門望進去,一眼便可以看到楊開慧烈士的塑像傲立在山腰的一個平臺上,兩邊青松挺立,綠樹掩映。塑像的前面正對著依坡而築的臺階,臺階兩邊分別刷著巨大的“開慧烈士”和“永垂不朽”幾個白色大字。這時的薄霧還沒有散去,水汽氤氳間,綠意蔥翠欲滴,塑像也迷濛在白霧裡辨不分明。從大門的臺階走上去是一個平臺,平臺中間一個大的圓形花盤間立著一個漢白玉雕塑的花環,花環的上面刻著二十九朵鮮花,象徵著楊開慧的二十九載歲月。沿著臺階上去便到了塑像前,硃紅色的底座上面漢白玉塑的楊開慧手拿書卷,迎風而立,面容沉靜中透著凜然,端莊秀氣中流露堅毅,想要傳達的就是“驕楊”的寓意吧。走過塑像背後再上一層臺階,便是烈士的墳墓了,墳墓後方的牆上酣暢淋漓的字跡刻著的正是那首著名的毛澤東為楊氏而作的《蝶戀花·答李淑一》,論及毛澤東的愛情,對其影響之大者當首推楊開慧了。年輕時的愛情,楊的大家閨秀兼之志趣相投,留下的烙印銘記於心自然可以理解,我最初的時候讀毛的“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只以為是毛的懷亡之作呢。昔人已逝,一詞常伴,“蝶戀花”,很美好的一個詞牌名,不知道燦爛春華之時,可否有蝴蝶雙雙飛來?

  從烈士陵園婉轉下山來,折向旁邊楊開慧的故居去參觀。單獨的一座大房子依在青山腳下,房子前的街道一邊都是新式的房子,和那座故居形成強烈的對比。其時故居前的大坪正在施工,黃土雜亂堆積,遊人也並不很多,進去的時候發現有一大群中學生在,佩戴的校徽寫著“周南中學”。我本是農家土房子里長大的,對於這種泥牆青瓦木柱格子窗並不為稀奇,倒是對房子的大有點驚訝,不過想想楊家本是那時的大戶人家也就釋然了。幾進的大房子,柱子是黝黑的,牆壁上灰濛濛的一片,雕花床的藍麻帳圍著的還是舊時的空氣,梳妝匣上斑駁的銅映象是時光隧道,印出來的景物和現實隔著遙遠的距離。遊人來來往往,聲音浮在空氣中然後消失。那些發黃的字跡,那些牆壁上的一紙照片甚至那些說明的文字都是冰冷的。曾經的那個時候,這座房子裡的那些人那些故事,那樣的夜晚的溫暖的燈火下的心情都隨著時光遠去了,用今天的眼光看過去,浮出來的也只是一個年輕女孩的心思吧。那些刀光劍影,在黑暗中的大聲疾呼又怎能體會呢?然而文字裡面那顆熾熱的心裡面透露出的思想與勇氣放在那個時代的確是值得稱道的。我看著那一幫中學生的嘰嘰喳喳,想象不出用他們的眼中看到這些東西投影在心裡是怎樣的景象和感悟。時代在慢慢改變,現在不再是一個充滿腥風血雨的年代,可是社會的黑暗與不公正並沒有都離我們遠去,今天的年輕人還具有為追求自由與公正奮不顧身的勇氣麼?

  從故居出來,便到楊開慧紀念館去參觀,紀念館位於陵園的對面,裡面陳列著楊開慧的一些遺物以及一些領導人參觀後的題字,旁邊的陳列室裡還有毛岸英的相關介紹。實物,文字,圖片,時光在這裡被濃縮。二十九載歲月,生命正值燦爛芳華,突然間驚心動魄的飄落,也恰如一顆流星劃過夜空,留下了開啟黎明的光芒。楊開慧能在今天被隆重紀念和作為千萬革命巾幗的代表無疑裡面夾著毛的因素,然而撇開這個不談,她以一己弱女之軀,面對敵人威逼利誘,嚴刑拷打而不易其志,真的可貴。牆上有篇她未刊發的稿件討論談論男女平權的問題,其言辭之激烈顯出她在此問題上的憤然和破除不公的決心。無法重回那個年代,但可以想象為了心中的理念用一個人的言論還有行動來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需要多麼大的勇氣和決心,人之品格高貴在威勢強權面前直現高低。誰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為了追求世間的正義,為了追求人們生活之自由和幸福的權利,作為革命先行者的楊,無疑是對“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又一個很好的註解。

  車子載著我們離開這個更名為“開慧鄉”的地方,青山慢慢遠去,故居慢慢被鋼筋混凝土的房子所遮住消失不見,那是一張舊日的郵票提醒著某些故事的存在。我心裡想起,很多次這樣參觀革命烈士或者遺蹟時,我們會寫“使我們認識到今天的生活是用烈士的鮮血換來的,我們應當珍惜。”是的,我們應當珍惜,也應當紀念,我們應當紀念那個時代的先行者們,那些熱血的青年,為了改造世界的不公,為了自由平等之理想,為了過上自己當家作主的好日子而不惜生命浴血前行的精神。這種精神到今天也不應該遠去,因為世界的不公,因為自由平等,因為自己當家作主在今天依然沒有完全實現。十七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相信這裡面的一部分就是烈士們的遺志,而這些遺志的實現正落在我們這些後來者,還有那些中學生的肩上,當所有的中國青年以楊開慧這樣的勇氣來直面社會中存在的那些黑暗,以楊開慧這樣的精神來追求更多的光明,那麼這樣的合力才能真正展現如梁公《少年中國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的景況,才能為我們的後代創造一個更加自由、公平、民主、正義和富強的美好未來。

  那麼楊開慧傲立在山頭的那尊雕塑,目睹著這個世界,不僅僅有些欣幸,也夾著遺憾還有更大的期盼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