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精選20篇)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

  民以食為天。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真正解決吃飯問題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決祖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飯問題上是誰的貢獻呢?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標準答案:袁隆平。他是80年代就上了歷史課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學家;他是創造水稻畝產1200多公斤神話的當代神農;他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戰鬥在科研第一線的雜交水稻之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精選2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1

  “讓更多的人吃飽了飯”的袁隆平離開了,享年91歲。巨匠隕落,舉世哀慟。他的辭世,是中國和世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巨大損失。“國之脊樑”,必將被我們永遠銘記。

  卓越貢獻改變世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是令人尊敬和愛戴的科學家。他是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水稻的雜交優勢成功地應用於生產的科學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建立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他幾十年來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學發展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巨大貢獻。用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解決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飯問題,袁隆平的貢獻曠古爍今,“雜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實。

  治學態度影響深遠。袁隆平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大學生,飽受困難挫折,閱盡人間滄桑。無論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終流淌著家國天下的熱血,青春年華揮灑在田間地頭,鬚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於攀爬超級雜交稻的巔峰。一路走來,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他始終保持埋頭苦幹、不畏艱苦的科研基本功,闖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一直鼓舞著無數科學家博弈科學的競場;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熱諷,不要怕別人說你標新立異”,一直激勵著年輕學子勇闖創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則是淡泊名利、踏實做人。他無數次拒絕了來自國外的高薪聘請,因為他知道他和雜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國。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終銘記投身科學研究的激情與夢想,始終銘記把雜交水稻不斷帶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對待成就,他極富人情味,常懷感恩心,把雜交水稻的功勞歸功黨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時尚的消費觀,也不把個人的財富看成是負擔,曾因為多看了幾眼豪車上新聞,卻依然選擇普通的車子下試驗田。“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這就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熱愛的種子一樣,深埋在後人心間,令人從中汲取力量,傳承使命。種子優良了,水稻才能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禾下乘涼”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兩個夢依然任重道遠,但有“雜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將激勵更多的人為科技興國而戰,未來可期。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2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後,種糧大戶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並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淨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說,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穀收穫後經烘乾、除雜後,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摺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田裡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說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付出數不清的心血。如果在這次驗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點手腳,甚至只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的1000公斤目標可能就會在現在同步實現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僅在全程遠離驗收的專家組,更主動要求驗收專家組放棄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淨出率。這樣一改變,袁隆平的成績也超過了900公斤,但總成績卻也“打折”了。

  我們中國人素來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壞事可小不可大”的“傳統”。對於一個人的成績,不但能“可大”,甚至還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點水”人們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範人物出現之初少有非議,而一經歷史檢驗便難掩瑕疵。特別是如今所謂的這獎那杯更是非議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績的內容並不是那麼實在。按照袁隆平的聲望和其貢獻。別說成績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計入袁隆平的成績單,甚至國家就按照這樣一個成績單獎勵他,估計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為按照袁隆平的貢獻,他現在早已遠遠超出國家的獎勵界限了。有些所謂的院士、專家網羅他人著作,盜竊別人專利,甚至弄虛作假照樣“功成名就”,和這些精英們相比,袁隆平的成績即便是放大一點,拔高一點又算得了什麼呢?

  也正是袁隆平的這種對自己成績的“打折”,也才釀造出中國科學界獨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輝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國的科學家,按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得到的獎勵足夠他有晚年享受不盡的奢華,更用不著在奔波于田間地頭,但是我們看到雖然已經80出頭的袁隆平仍然額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裡,對奢華的生活更不屑一顧。他是中國最有錢的農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艱苦環境中的一流科學家。而袁隆平卻說,要那麼多錢做什麼,那是個大包袱,背來背去。我覺得這種生活很好,搞豪華車有什麼意思,穿著豪華的衣服還有什麼鱷魚的皮帶,兩千多塊錢我從來沒有,送給我,我不要。

  事實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灑脫,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對成績和榮譽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人們常說,什麼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飽就要捱餓。水稻每畝達到900公斤,就能解決全球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如果這個增產不是實打實的,就有可能還有幾千萬人捱餓。而袁隆平把這個成績“打折”,就意味著夯實了這個成績單,也就意味著不僅能保證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不會“打折”,更能夠綽綽有餘。他不僅對自己要求這樣嚴格,同時也對自己所帶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丟開一點,不怕困難,努力鑽研”。甚至提出: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第一個條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說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裡面,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出來的。這樣一種認真求實的精神,足該成為中國科學家的“座右銘”。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3

  袁隆平超過1000億元的身價,足以讓富豪榜上的“大款”們黯然失色。雖然這樣的比較不那麼崇高,但它對當代青年仍有啟迪意義。袁隆平的千億身價並不直接體現在他個人的財富上,而是更多地體現在他為社會創造的財富中。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2.4億畝左右,全中國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7000萬意味著什麼?每個人都能掂出其中分量。

  作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袁隆平不管聲譽、貢獻還是身價都達到了別人難以望及的高度。而就是在這種紛至沓來的鮮花和掌聲、讚歎和仰慕中,袁隆平用他堅強的毅力和執著的追求,堅守著自己的本色,不為浮躁所動,不為金錢所惑,不為名利所累,完美地解讀了自己的人生真謗——袁隆平就是袁隆平。

  本色農民。審視袁隆平的衣著打扮,可能無人能將那黝黑單瘦但精神矍鑠的老人與世界頂級科學家聯絡起來。但正是這種樸實、憨厚的品性,鑄就了袁隆平大功至偉的業績。“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袁隆平是農民的兒子,他的根在農村,他血液裡沸騰的是農民的執著、堅韌與忍耐,崇尚的是農民的樸實、樸素與節儉。既使在他成為名人後,依然一副農民模樣,一點也不講究,上商場專挑便宜貨買。一次他看到襯衫打折10塊錢一件,一口氣買了10多件,“下田時穿起來方便”,典型的“中國最著名的農民”形象。

  本色院士。有人說“學者和平民之間,隔著一片蒼翠的原野,如果學者穿越這片原野,他就會成為一位聖賢”。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這樣一位聖賢之人,他對名利看得很輕很淡,常說“榮譽不屬於我個人,屬於整個中國”,科學家那種“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道德情懷和志向操守在此演繹得淋漓盡致。在袁隆平看來,金錢的多少,無非是一個數字,一是不吝嗇,二是不奢侈,只要能用就行。因而,他幾乎將在國際上獲得的所有大獎的獎金都捐贈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以及教育和慈善事業。

  本色種子。袁隆平對人生的感悟就是人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作為世界農學泰斗,為使人類少一份飢餓、少一份困苦,他就像種子一樣處處生根發芽,使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其帶給他們的惠澤。從1981年至今,袁隆平先後舉辦了20多期國際雜交水稻培訓班,培訓了來自3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員,也應邀前往菲律賓、美國等幾十個國家無私傳授技術,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分享豐收的喜悅。

  儘管袁隆平已是七十七歲高齡的老人了,但那顆奮進的心,永無休止的拼搏精神卻一如既往,這就是本色袁隆平,全世界人民都為之景仰。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4

  近日,一檔名為《似是故人來》的節目專訪了袁隆平先生。在節目中,袁老對年輕人最想說的8個字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試想來,我們廣大青年黨員幹部在奮鬥的過程中,也同樣需要這8個字的指引。袁隆平教授給在稻田裡講述裡的人生一課,我們細細品味:這味道真甜。

  用知識武裝頭腦。袁老的雜交水稻是智慧的結晶,沒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為人民服務中就只能“望洋興嘆”。一些黨員幹部受限於自己的知識結構,解不開難題、捋不清思路,做起事來毫無章法。這種現象不只在老年幹部身上存在,同樣也存在在青年幹部身上。青年幹部崗位和所學專業不匹配,又沒有相關經驗的積累,如果恃才傲物,最終就無法成長成才。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強知識儲備,不只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老同志、老百姓學習,更要從網際網路汲取知識,這樣才能擔當大任,也能為未來做好準備。

  用汗水磨礪人生。袁老說,他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能下田。不下田也就吃不了苦,吃不了苦是搞不好農業的。其實黨員幹部也是如此,如果不願意深入鄉間,不願意爬山路、走泥路,怎麼才能瞭解真正的鄉土中國,又怎麼談得上服務群眾?書本里記載的、電視裡播放的、新聞裡報道的,畢竟只是隻言片語,無法涵蓋全面。所以朱有勇才會把實驗室放在泥土裡,所以張桂梅才會把學校建在大山中,所以黃文秀才會放棄城裡的優越生活。他們的汗水也沒有白費,收穫了很多的成果。“青年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了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這也是我們廣大黨員同志需要銘記的。

  用靈感突破創新。“靈感,是由於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只有付出汗水的努力才能獲得靈感的迸發。愛迪生的燈泡實驗、雜交水稻的種植成功即是無數次的努力加一瞬間的靈感獲得的結果。廣大黨員幹部在深入實踐、努力奮鬥的過程中,期間可能會誕生很多獨到新穎的想法。靈感的產生只在一瞬之間,倏忽就可以煙消雲散,此時就一定要及時記錄,並且將它們用於實踐的創新之中。當然有些靈感是思維火花碰撞的結果,閉門造車產生不了靈感,不妨與老百姓和同事們多多交流,讓靈感的火花燒出來熊熊火光。

  用機遇實現跨越。因為抓住了雜交水稻研究栽培的機遇,我國極大地緩解了糧食不足的問題。可見,機遇是如此重要。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年輕幹部要把握住這個歷史機遇期,低頭趕路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抬頭仰望星空。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也為個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機遇,青年黨員幹部唯有透過奮鬥,用知識武裝頭腦、用汗水砥礪人生、用靈感突破成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實現人生和事業的跨越。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5

  近日,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先生又火了!他給自己定了2個小目標。恰逢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我作為新時代年輕幹部,也給自己定個小目標——補足能力“七巧板”,把自身發展融入到國家發展的大局中去,“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要求落到實處。

  把規矩頂在頭上,做新時代的“清白人”,守住底線、紅線。年輕幹部要樹牢規矩意識,心存敬畏,手握戒尺,這是幹事創業的基準線。堅守底線,就是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嚴守政治紀律和規矩,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明白“只有守底線,才不會被底線守”的道理,將無限忠誠擔當和為民服務初心融入胸中、銘於心上、踐於腳下,不斷提升自我政治能力,穩步邁入新時代。

  把責任扛在肩上,做新時代的“孺子牛”,在工作中解民憂、惠民生。責任彰顯擔當,擔當展現作為。年輕幹部要有想幹事的衝動,這是幹事創業的生命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要牢記初心使命,深入基層搞調研,走訪一線摸民情。擼起袖子加油幹、帶頭幹,大事難事衝在前,急事險情靠前站。帶著熱心想工作,帶著激情幹工作,新時代面臨新任務,需要我們擼起袖子,捲起褲子,撲下身子,不斷提升調查研究能力、應急處突和群眾工作能力,跨步走入新時代。

  把務實抓在手上,做新時代的“實幹家”,在工作中暖民心、聚民力。都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年輕幹部當有能幹事、幹成事的決心和毅力,這是幹事創業的動力源。守恆心、辦恆力、求恆效。年輕幹部要拿起法律武器,走好調研步子、打響試點牌子,把法律作為決策底線,把調研作為決策基礎,小把片試點作為決策根據。年輕幹部需以上率下、真抓實幹。不僅要定好調子、畫好譜子、唱好曲子,也要做到既掛帥又出征,當先鋒,做表率,帶頭深入工作一線。不斷提高科學決策、抓工作落實能力,跑步進入新時代。

  把創新放在心上,做新時代的“改革家”,注重與時俱進,聚焦創新發展。勇於改革、大膽創新,敢於“下深水”、善啃“硬骨頭”,是年輕幹部幹事創業的爆發點。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與挑戰並在,年輕幹部要學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用新思想推動發展,用新舉措助力發展,用新成果體現發展。不斷提升改革攻堅能力,衝刺飛入新時代。

  年輕幹部當拼齊能力“七巧板”,實現自我小目標,為國家大計出力、出智、更出效。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6

  1930年的農曆七月初九,在北京協和醫院裡,一個小男孩誕生了,因為出生在北平,便取名叫“隆平”。袁隆平是誰?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他是不開豪車但科研經費一投就是幾千萬的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他是名字品牌價值千億但捨不得買貴的衣服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他就是我們的“國寶”,我們心中不折不扣的男神。

  致敬堅定理想、永葆信念的“90後男神”。袁隆平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把飯碗牢牢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樸實的話語彰顯出他深厚的愛國情懷、造福於民的崇高品德,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佩和學習。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從來都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始終體現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理想信念是方向、是燈塔、是幹事創業不竭的精神動力,任何時候都動搖不得,只有堅定理想信念,才能奮力開啟實現宏偉藍圖新徵程。

  致敬不畏艱辛、責任至上的“90後男神”。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身上最值錢的,是裝在腦子裡的知識和一顆責任心。”袁隆平老人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解決吃飯的問題,數十年來,袁老用自己的堅持和心血,為做好這件事竭盡全力、付出所有。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學習他攻堅克難的責任意識、學習他忘我無私的奉獻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今日之中國,正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奮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征程中,奮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區、攻堅期,更加需要黨員幹部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致敬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90後男神”。自稱“90後”的袁隆平,數十年間從未停下逐夢的腳步,在他的時間表裡,沒有暫停,沒有休息。鮐背之年,儘管身體大不如從前,他依然“管不住”那邁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顆向著水稻的心,對雜交水稻事業一以貫之地執著。共產黨人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幹部,也許我們只是處在一個平凡的崗位,但是隻要我們擁有擔當奉獻精神,依舊可以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致敬堅持夢想、不懈奮鬥的“90後男神”。袁隆平曾在公開場合多次暢談自己的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就是追求超級稻高產;另一個是覆蓋全球夢,讓超級稻走出國門造福世界。袁隆平從未停下逐夢腳步,埋頭苦幹,把一生浸在稻田裡;宅心仁厚,把蒼生裝在心頭上!袁隆平老先生教會我們: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看得見未來。“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現在,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每一次關於奮鬥的話語都飽含激情、富有哲理、催人奮進,不懈奮鬥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要以新擔當承載新時代,以新作為開啟新徵程,不忘初心,不懈奮鬥,在青春的接續奮鬥中書寫新的輝煌。

  “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這句中國諺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他給予了千頃良田新生命,讓億萬人吃得飽一日三餐,他喚醒了萬間廣廈真用途,這就是“90後男神”袁隆平的故事。袁老,生日快樂!祝福您,健康快樂超百歲!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7

  作為奮戰在水利戰線的一員,我發自內心地讚揚袁隆平院士,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應該認真努力地學習袁隆平院士的高尚情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祖國、為自己的信仰,腳踏實地,造福人民。

  首先,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精神。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作為一名具有高階職稱的黨員,身處教學科研第一線,我應該把個人的理想同院系學校及國家、民族的奮鬥目標統一起來,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專業教育教學的改革實踐結合起來,牢固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和永遠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信念,並立身本職,從教學做精、科研做強、專業做大著眼一步一個腳印。

  其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袁隆平院士認為:“成功的要決在於知識、汗水、靈感、機遇。”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說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透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教學和科研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高等教育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設。

  再次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著眼,從難處著手,從全域性著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金融教研室主任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同志,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雨後送傘”,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專業和院系全域性決策,統一認識,理順關係,全力以赴把及教學科研培養工作辦成、辦好、辦到位。

  最後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

  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著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為大學教師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為崇高的,我要儘自己全力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作為水利人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縣委、局黨委的各項安排佈置,積極努力工作。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和標準來不斷督促並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8

  袁老去世的訊息令人痛惜,我們終將沒有等到媒體的二次闢謠。今天上午,一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去世的訊息全網炸裂,好在媒體隨後進行了闢謠,直到噩耗再次傳來,我們依然希望“這不是真的”。對袁老稍有耳聞的人都會明白,先生的離世是我們的哀痛,更是國家的損失。

  袁老的一生獻給了農業科學事業,他的生平也因此寫滿輝煌。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勳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餘項國內國際大獎。說譽滿中外,毫不誇張。

  如果說這些榮譽的表達還不夠真切,那麼我們再用一組資料來說明。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後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3000斤攻關測產在湖南衡南縣啟動,最終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從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義不言而喻。

  其實我們敬仰袁老不光是因為成績,更因為情懷。袁隆平院士曾說自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夢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全球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萬公頃(種雜交水稻),那現在的情況,每公頃增產兩噸,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他的奮鬥夢,讓他守護了“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這句話近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夢。袁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夢並沒有結束。今天下午,長沙市民夾道送別袁隆平院士靈車,齊喊“袁爺爺,一路走好”,這場面與“十里長街送總理”異曲同工。大家開啟朋友圈,總有幾條動態屬於袁老,留言支援降半旗的聲音隨處可見。“從今以後珍惜每一粒糧食”的質樸表達,像極了晚輩對彌留長者告別……民眾的自發行動說明了一切。

  袁老曾說,“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他把自己遍灑在祖國大地之上,也把他的兩個夢餘下的部分留給了我們來完成。始終端在自己手裡,就算我們中的大多數不能把農研的冷板凳坐熱,但我們能做到光碗、光碟,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們此後都會做一粒“好種子”,喜看稻菽千重浪。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9

  近日,一篇“請暫時遺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並引起很多人的討論。這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的文章,呼籲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其他科研工作者。由於文章引用了大量國內大規模種植的水稻品種、雜交水稻的發現過程等資料,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掩蓋了其他科學家的光芒。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鼎鼎有名的大科學家,可以說家喻戶曉,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1999年10月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專案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8117)被命名為袁隆平星,可以說袁隆平“譽滿宇宙”,他是中國科學家中最耀眼發光的學術明星。一提起水稻,必提起袁隆平,一提起有關糧食安全吃飯問題,都會談起袁隆平貢獻。但最近社會也出現了部分質疑袁隆平的聲音,從“海水稻”到暫時遺忘袁隆平,說袁隆平其實沒有那麼神,貢獻沒有宣傳的那麼大。作者將這種現象稱為“袁隆平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關注,他關係到如何正確認識我們的科學家,特別是明星科學家。

  毋庸置疑,袁隆平是我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是中國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代表,兢兢業業,刻苦攻關,為我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我尊崇袁隆平,其給大眾的形象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是農民科學家。但也不能否定,現在的輿論宣傳也將袁隆平有些神化,將他由紮根大地的農民科學家塑造成無所不能的“神”。“海水稻”讓人想象利用海水可以種植水稻,不僅可以解決吃飯問題,還能解決水資源危機問題,“中國人的飯碗是袁隆平打造的”,等等,相信這個結論袁隆平也不會笑納,也不是袁隆平原意,是我們的宣傳出現了誤導,將袁隆平神化,在此背景下,出現《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類似的文章,並不是對袁隆平的詆譭,而是一些愛護袁隆平的人不想讓袁隆平離我們太遠,不想讓袁隆平變成神,想讓袁隆平迴歸人的科學家,不是神的科學家。

  袁隆平現象提醒我們,科學家是人,無論他在自己的領域做出多大的貢獻,他也是人,如果將其神化,那麼他就由人的科學家變成無所不能的神的科學家,就遠離了人間的煙火,由於沒有大地的滋養,也很快從神回到人間,但會磨損其原有的形象,本想提升其形象,但因不食人間煙火的拔高反而讓形象受到干擾,這是宣傳者也沒有意識到的副效果。我們的輿論宣傳一定實事求是,將真實的情況告訴民眾,科學家越食人間煙火越可愛,越值得我們敬重!

  袁隆平是是我們科學界閃閃發光的明星。同娛樂界相比,我們的科技工作者雖然很多,但大多數默默無聞地工作,沒有被廣大民眾認知和推崇,我們需要社會像崇拜娛樂明星那樣尊崇科學家,但我們不是靠造明星,而是靠我們實事求是的偉大創造和奉獻。我們需要更多民眾崇拜我們為社會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讓科學家獲得更多的社會尊重和寵愛。一個寵愛科學家和科學的社會,未來一定是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社會。

  袁隆平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和深思,實事求是地宣傳他們的光輝業績,塑造出的科學家的形象會更偉大、會更接地氣、會更深入人心!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10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後,種糧大戶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並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淨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說,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穀收穫後經烘乾、除雜後,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摺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如此報道雜交水稻,有失偏頗。我理解的雜交水稻是,“豬狗”、“人馬”、“人豬”結合的產物,他與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同樣受到廣泛質疑。

  試想,當一大類物種相互“苟合”產生的下一代,下幾代是一個什麼東西,誰也不知道。我們就去盲目崇買所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何道理呢?

  這裡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描寫,田裡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說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都要付出數不清的心血。

  我們知道,任何超自然能力組合出來的新物種,其實就是一個怪胎。這給天生有缺陷的產品一樣,人類食用這些產品有變異和被變異的可能嗎?誰也沒有做過醫學實驗。

  當大家起鬨,為中國農業科學家叫板“好”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我們整個社會有“只看數量,不看質量”傳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是給中國人帶來了希望,還是帶給中國人帶來了災難,現在誰能說清楚呢?沒有,一個都沒有!

  於是,我建議,冷靜看待科學、冷靜看待超自然能力;真心誠意地為中華民族復興,為中華民族下一代著想,讓真正的科學說話,放棄只重視數量,不重視質量的陋習,這才是每一箇中國人理智的選擇。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11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看到老百姓因糧食不足而深為飢餓所困時,他便悄悄埋下了消滅饑荒的夢想種子。袁隆平院士曾言:“作為新中國培育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我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捱餓。”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們開始了農學實驗。幾年時間便發現水稻中有一些雜交組合有優勢,並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也拉開了袁隆平追逐“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的序幕。

  十年田壟勇突破,袁隆平院士的追夢路坎坷而持久。1973年,他正式宣佈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1981年,國務院將“國家技術發明特等獎”授予以袁隆平為代表的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5年後,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式上朝著由繁到簡且效率更高的方向發展。經過9年努力,兩系法獲得成功,它保證了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1979年4月,雜交水稻國際學術會議上,袁隆平宣讀了自己的論文《中國雜交水稻育種》,中國第一次將雜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經驗傳遞給世界。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正處於艱難的探索時期,國際形勢緊張、國內科研條件遠遠落後於西方、衝擊、百姓們生活困苦,但儘管形勢如此嚴峻,袁隆平卻堅守住了自己戰鬥的陣地,一步一步的推動著我國雜交水稻研究事業邁向世界。

  夢想之路無止境,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簽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而事實也證明袁老的辛苦研究並沒有白費,就在今年七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畝產1500公斤目標達成!袁老終身奮鬥的事業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

  淡泊名利守初心,袁隆平院士的傑出貢獻讓我們肅然起敬,國家也給予了至高榮譽但他的生活依舊樸實無華。他曾言道“倘若對錢看得太重,被金錢矇住了眼睛,就容易迷失自我,成為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漠不關心的自私的人,人要是成了金錢的奴隸,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呀。”作為蜚聲中外的大科學家,袁隆平自然而然成了人們尤其是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每年都要收到許多來信。有一次,他收到寄自上海的一位雙目失明的小朋友的來信,信中除了表達對他的崇敬以外,還道出了這位小朋友對前途的迷茫和困惑。讀著小朋友真摯的來信,他也給出最真摯的建議與指點。他慷慨解囊支援教育事業,卻騎著摩托車去試驗田,他喜歡呼吸田野的氣息,喜歡與稻田親近。他,平實而偉大!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12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那位永遠不服老、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國家功勳獲得者的“90後”袁隆平老院士永遠離開了我們。斯人已去,精神長存。緬懷先生,踏著他奮鬥的方向努力前行。

  傳承追求實踐出真知的科學精神。袁隆平院士生前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袁隆平院士是親力親為的,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是到田裡檢查,他對所帶的研究生說“培養研究生,因為是搞水稻的,我第一個要求你要下田,不下田,我就不培養”。正是有著異於常人的科學精神,吃苦奮鬥精神,湖南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最高產量達到了畝產1500公斤,在江蘇南通的海水稻試驗田,最高畝產802.9公斤。打贏種業攻堅戰、端好中國人自己的飯碗,才有保障。袁隆平未竟的事業,將由中國水稻科學家們奮鬥實現,他所弘揚和代表的雜交水稻精神,將永遠成為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

  學習他淡泊名利追求卓越的人格品質。袁隆平院士從來不關注金錢的多少,即便獲得各方面的獎金,他也把這些獎金用在雜交水稻的研究經費中。穿幾十元的襯衫,戴十幾元的領帶。即便榮譽無數,他仍然能夠撲下身子,兩腳沾滿泥土來到水稻中研究水稻長勢。淡泊名利,才能矢志於畢生致力的事業。他已經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鍾南山院士對袁老的評語真摯和簡約。這是袁隆平院士的人生寫照,也應是每一位中國人腳踏實地幹事創業的精神標杆。

  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安全。袁老的夢想是解決吃飯問題,但另一方面,浪費無度問題又從另一方向抵消著增產的努力。就在不久前,《反食品浪費法》剛剛獲得透過。在袁老去世後,有網友稱“今天他好好吃飯了,一粒米也沒剩”。確實如此,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牢牢記住“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以珍惜每一粒糧食來永遠緬懷這位不知疲倦的老院士。

  如今,天問一號已經著陸火星,祝融號已經開始巡視火星。天宮一號飛翔太空,更多的成就正在創造,袁隆平院士未竟的事業,將在每一位中國人身上延續,將在每一位自強國人的奮鬥中實現。

  國士無雙,彪炳千秋。袁隆平院士逝世後,無數湖南人,億萬中國人紛紛深切緬懷袁隆平,聯合國官微高度讚譽。榮譽無數,難抵億萬民眾的口碑,這就是袁隆平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處。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13

  20世紀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遺傳理論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國資料,學習了孟德爾和摩根的現代遺傳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透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一代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終身學習,熱愛和鑽一線,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堅守崗位。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樂於奉獻,振興中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當他人階梯的合作精神。袁隆平院士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一直著眼大局,從困難出發,考慮全域性,所以每次專案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合作攻關。

  20世紀70年代,他將研究團隊發現的野生材料毫無保留地分發給國內18家研究機構,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作為一個企業的中層管理者,應該有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啟下,傾聽大家的聲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一個合格的服務員,圍繞整個公司和部門做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為專案服務好。努力加強自身修養,打造環保行業領先形象。最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風,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自命不凡;他作風樸實,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體現了憂國憂民、造福人類、自強不息、勇攀高峰、勇於面對困難、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創新精神。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堅持和奉獻深深激勵了我。作為一名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並不顯赫,我們的地位並不高尚,我們的收入並不富裕,但是我們從事的職業卻極其高尚,所以我會努力實現我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說,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激勵了我們,也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安排,積極開展各部門的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趨勢,拓寬知識面,以適應現代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裝置的質量,建設一個專案,一座豐碑。同時,還不如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員工文化體育活動,關心員工生活,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以各方面的標準,不斷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進步。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14

  他執著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於雜交水稻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卓越貢獻。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雜交水稻專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農民朋友眼中的“當代神農”,離我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電影《袁隆平》透過再現袁隆平進行雜交水稻研究並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集中表現了以袁隆平為代表的我國當代知識分子胸懷祖國、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

  袁隆平,為了實現綠色的夢,為了科學上的突破,為了解決饑荒的恐懼。他埋頭苦幹,不畏艱辛。他堅定、執著、飽含著激情,他立志要讓載著生命根源的種子,長出累累的稻穗,養活一雙雙飢餓的眼眸。天道酬勤,穿越過50多年風雨的艱辛,雜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為了一個“人類沒有飢餓的未來”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華,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為的惡意破壞,讓精心培養的秧苗毀於一旦;一次次的天災所難,讓科研程序舉步維艱。但是50多年的艱難險阻最終都在夢想的力量下低了頭,都在與夢想的較量中敗下了陣來。他對科學的熱愛,對事業的熱愛,對夢想的執著,是無論在什麼時代背景,什麼外界威脅下都不會變質的,因為他的一生在為科學研究而歌,為他的事業而唱。

  袁隆平夠執著,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他最後獲得成功。他的執著體現在以苦為樂,逆境中也常開玩笑;他的執著體現在痴心不改,數十年如一日只想著雜交水稻;他的執著體現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沒有國家和別人的支援,他也要將雜交進行到底。他的成果,不是坐在辦公室裡,用電腦算出來的,而是長年累月蹲在田間地頭一點一滴摸索總結出來的。他頂著烈日酷暑,不分黑白晝夜,從一般雜交稻研究到超級雜交稻研究,一步一步向科學高峰攀登,為的是產出更多數量更高質量的糧食,最終取得了成功,創造了震驚中外的當代神話。有多少人能像袁隆平那樣能甘於寂寞、吃苦耐勞、不怕失敗、不屈不撓呢?雖歷經一次次的失敗,也沒能阻止袁隆平最後獲得成功。支援他如此執著的是其心中牢牢堅持的“為民謀食,使人類不再忍受飢餓煎熬”的精神。

  現今,他已成為國人敬仰、舉世矚目的偉大科學家,各種榮譽數不勝數,可謂功成名就。但他並沒有就此功成身退、頤養天年,他仍然是一身布衣、一頂草帽、一雙高高挽起的褲腿、一副黝黑且佈滿皺紋的臉龐,穿梭於鄉村原野,守候在田間地頭,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奮鬥終身”的諾言。這就是袁隆平,執著追求,持之以恆,百折不撓,淡泊名利的袁隆平。我們觀看這部影片,就是要以袁隆平的行為為楷模,以他的精神為榜樣,向他學習,學習他樂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和堅持不懈、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為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奮鬥一生。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15

  “我有著一個夢,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這是袁隆平為歌曲《我有一個夢》寫下的.歌詞,也是他夢想的寄託。

  一個人,一顆種子,一個夢想,一生追求,歌聲猶縈繞耳畔,斯人已去。他帶著夢的種子去了遠方,但讓我們記住袁隆平,這位讓中國人“端牢飯碗”、也為世界糧食生產作出貢獻的英雄。把一生浸在稻田裡,把功勳寫在大地上,他“從土地裡來,到白雲中去”,他走了,但我們都在他的“稻穗下乘涼”,他的故事、他的精神永遠伴隨我們,也永遠值得我們每一個國人緬懷、尊敬和學習。

  他一心為民,永葆初心。中國是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袁隆平青少年時期就立志要讓中國的老百姓遠離缺糧的威脅,1949年夏天高中畢業後,父親打算讓他報考xx大學,但他毅然選擇了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當農業科學家,為中國的糧食增產作貢獻,成為他的青春理想,他也真正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了土地,交給了祖國和人民。“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條掛在袁隆平試驗田的橫幅,就是他對祖國、對人民誠摯熱愛的真實寫照,他一生奮鬥在雜交水稻事業上,實現著他的“豪言壯語”,踐行著他的為民初心,無愧於“共和國勳章”的至高榮譽。

  他尊重科學,永遠攀登。袁隆平以科學報國,不屈不撓,勇攀高峰,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半個多世紀,為今天14億人民飯碗裝上中國糧食作出了卓越貢獻。一路走來,他的科研也不乏質疑、失敗、挫折,但如他所說,“哪有搞科學研究不失敗的呢”。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正是他對科學的尊重與執著地追求,才闖出一片新天地,不斷成就著他的科研夢想。

  他鍥而不捨,永生奮鬥。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但袁隆平卻一輩子專注雜交水稻研究這一件事,直到耄耋之年,夢想依存,他曾表示,我一直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此,他一生中超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試驗田裡勞作、觀察、研究,每天到稻田地“打卡”成為習慣,也體現出他“農民科學家”的本色和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兩年前,他還曾說:退休對我來講是不存在的,只要身體好,只要不老年痴呆,我就一直工作,一直堅守我的“禾下乘涼夢”。“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兒在稻田裡散步,在水稻下面乘涼。”這雖只是一個夢,卻彰顯了袁隆平活到老、奮鬥到老的精神,因此,才讓他夢想不斷成真。

  我們在他的“稻穗下乘涼”緬懷袁隆平。今天,實現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任重道遠,征途漫漫,惟有奮鬥,就是要像袁隆平那樣追夢,像一個90後,永葆青春活力,永遠精力充沛,在平凡崗位上,不屈不撓、不懈追求,努力奮鬥、創造卓越,為民造福、為國奉獻。讓袁隆平的精神、力量和成果薪火傳承、永不熄滅,如此,也才是對他最好的緬懷與學習。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16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世界級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曾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化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此外,他還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次國際獎勵。

  他培育的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產的稻穀相當於每年解決6000萬人的吃飯問題。有人說,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礦,怎麼挖掘都有收穫,他還是一個多面體,每個側面都值得大家學習。是啊,如今,全國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學習,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獻身精神,學習他勇於追求真理、不迷信權威、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學習他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學習他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學習他謙遜淳樸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精神不是隨便說說的,翻開那本中國感動世界,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立體真切的展現在腦海裡的,就是真實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學之前,他就立志做一個農業科學家,西南農學院正是我們這位現今的農業科學家的誕生之地。也許是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經歷的戰火與生活的艱辛讓他能夠立下這樣的志向吧。大學畢業後,他響應國家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懷大志,目標堅定的人,才會不畏懼苦,不害怕難!在20世紀60年代,在那饑荒的年代裡,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慘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歷史成為袁隆平前進道路上的動力。從此,他立志使我國農民擺脫貧困,立志向飢餓挑戰。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說袁隆平在青年時期就知道了,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業,更造福了億萬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樣的人?我想應該就是要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會有崇高的人格。所以,當我們今天學習袁隆平那麼的美好的品質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個汗霜滿衣,皮膚黝黑,真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泥腿子’的人,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幾歲高齡的袁老,他會告訴你:日思夜夢的東西變成現實是最高興的事。“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質疑。袁隆平的頭腦中始終裝著一個堅定的答案:我們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袁老還會告訴你他衷心希望雜交水稻這一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中國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將為全人類戰勝飢餓做出更大的貢獻。在袁隆平的帶領下,透過大家努力,雜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積種植,增產十分明顯;在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的開發工作進展也很順利。

  袁隆平的一生,始終淡泊名利,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安逸,不向組織提任何個人的要求。他對“見利而拼命,幹事而惜身”的人很反感,很厭惡。他說:“要那麼多錢幹什麼?有些人連人格也不要了,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袁隆平現在一定很高興,因為他自青年時期的理想到現在的目標,不論多苦多難,都已經成為了現實!看完全部的袁隆平傳,我們知道他的高興,不是因為身上的各種光環,而是因為他給了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的夢。

  學習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個有價值的人!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17

  袁隆平是我國當代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參加工作50多年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先世界,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我國及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熱愛祖國、一心為民的堅定信念。袁隆平對祖國和人民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不愛國,就喪失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就不能成為科學家。”自年輕時他就立志獻身雜交水稻事業,併為之不懈拼搏、頑強奮鬥,始終把為國家解決好“民以食為天”問題當作自己的重大責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堅定、鍥而不捨。

  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求真務實、勇於創新的科研作風。“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這充分體現了他潛心實幹的本色和求真務實的作風。“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交優勢”,這曾經是世界經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權威和書本,20世紀60年代初,他從對“鶴立雞群”稻株的觀察中悟出天然雜交水稻的道理,從而勇敢承擔起雜交水稻研究的課題,不畏艱難,反覆試驗,終於研究成功三系雜交水稻。袁隆平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斷創新,帶領我國雜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兩系法雜交水稻,使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領先水平。學習袁隆平,就要學習他淡泊名利、樂於奉獻的崇高品德。

  上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相關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實現。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863”專案組開展攻關,提倡團結協作,很快獲得了成果。他沒有把政府撥給的數千萬元作為自己的研究專款,而是組織起全國的協作單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還將所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科學獎和世界糧食獎等獎金全部捐獻出來,設立獎勵基金,獎給為科研做出貢獻的農業科技工作者們。袁隆平不僅傾心解決中國糧食問題,而且長期關注世界糧食安全。在他眼中,雜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他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的追求,併為之做出了極大努力。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18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x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x逝世,享年91歲。24日上午,袁隆平院士送別儀式在x明陽山殯儀館舉行,各地群眾手持鮮花弔唁,現場莊嚴肅穆。

  送別,終有一別;悲拗,久久難息。袁隆平院士的傳奇一生,自此畫上句點。傳奇落幕,而榮耀永恆。畢其一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袁隆平,早就與田野融為一體。作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如此之深地改變了現代農業,改變了我們生活的狀態,改變了這個世界的形態。袁隆平的巨大貢獻,超越時空,亙古不滅。

  科學家永遠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奔跑逐夢,而袁隆平院士則將他的雜交水稻科研征途,跑成了一場終生的馬拉松。一路走來,留下無數的驚喜與奇蹟。自從在1974年培育出第一代秧苗,在40年間,袁隆平已培育了數代“超級雜交水稻”,比常規稻增產20%,年種植面積超過2.4億畝,每年可多養活7000萬中國人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袁隆平的才華與勤奮,專注與堅守,收成滿滿,功德無量。

  矢志不渝,無比簡單無比純粹,始終將水稻“高產更高產”作為一生奮鬥的目標。作為學者的袁隆平,與作為耕耘者的袁隆平,在“水稻”這一古老的物種上重疊躍升,最終迸發出了驚人的力量。這種“力量”,足可撼動經典科學理論的桎梏,足可讓中國人端牢飯碗,足可讓全球消除飢餓見到希望。“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一稻濟世,仁士仁心。大師巨擘,成就斐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同樣追逐夢想的人們,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我們都受惠於袁隆平的成果,我們都感念於袁隆平的品格。現實的相關性,情感的接近性,讓無數人從四處趕去送袁老最後一程。常懷感恩之心,長記稻中真義,這注定是一場漫長的送別。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須知飯碗裡的糧食,都其來有自。國士無雙,先生千古!再送一程,願直抵星辰,願照耀前路。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19

  歲月不居,不知不覺間,已經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一些時候,自覺不自覺地,會出現幾分精氣神不夠提振、春困秋乏的現象,表現為對日常工作的“撞鐘”思維,表現為寫稿上的“吃老本”心態。午休時間,學習《典故後面有故事》第九集:這位“90後”讓世界1/5的人吃上飽飯,頗有晨鐘暮鼓、當頭棒喝之感,一時間,睡意全無,思之良久,竟汗流浹背,其神采令人“心甚嚮往之”。

  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兵,平凡人也要用心追夢,不可甘於平庸。偉大時代由偉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共同創造,這世界沒有天生的英雄,有的只是平凡人堅守中的不平凡,有的只是平凡人奮鬥出的不平庸。人民院士袁隆平的成功來自於數十年間,一以貫之的不懈追夢,這夢想背後,是但求百姓食無憂的父母之心,是世間再無餓殍人的凌雲之志,是忠誠於黨和人民事業的赤子之心。為此,他不斷攀登科技興農新高峰,創造了這一領域的歷史高度。2020年11月2日,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適應不同氣候、不同土壤、不同水質的新型水稻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解決了世界1/5人口的溫飽問題,讓中國人把自己的飯碗端得牢牢的,把心放得穩穩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袁隆平的追夢人生令人欽敬,令人擊節讚歎。

  不敢比就沒有進步,對照先進,學然後知不足,知恥近乎勇,善莫大焉。夢想,有著催人奮進的力量。關於夢想,從一個90歲的大科學家口中道來,更加具有激盪人心的力量。和袁隆平“放在古時可以修廟”的偉績比起來,或許,作為普通黨員的我,似螢火微光可以忽略不計。但90歲的袁隆平依然時刻警醒自己,“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依然醉心於提升雜交水稻產量,醉心於科技興農大業。這份一生一事、一以貫之、慎終如始的激情、活力,巨大的張力、韌力,宏大的決心、毅力,著實令人心折。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豈可坐井觀天、故步自封?豈可因為一時的遭際就一蹶不振,豈可因為一時的困難就止步不前?黨員幹部當在融入黨和人民事業的奮鬥中,一天有一天之得、一天有一天之進益——青春豈可無夢,人生豈可不追夢!

  多想,將來也成為“90後”的我們,依然可以心中有夢,依然可以執著追夢。依然可以像90歲的袁隆平一樣,“我夢見我們試驗田裡的超級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一人多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籽粒有花生那麼大,我就跟我的助手一起,就坐在稻穗下乘涼”。“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黨員幹部當“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為黨、為祖國、為人民多作貢獻”。為夢想而奮鬥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種深深的幸福,惟奮鬥者進、惟自勝者強,黨員幹部當以“大我”砥礪“小我”,以時不我待的擔當,立足本職崗位、主責主業,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以研究之心對待工作,將工作當事業幹,將工作當事業闖,在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新徵程,在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中,拼搏奮鬥、矢志奉獻,書寫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新篇章。

  關於袁隆平事蹟的心得800字20

  提起袁隆平,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確實,作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雜交水稻之父”,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農民”,作為農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薩”,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謂是大功至偉。

  然而,他對網民尊稱他為“人民科學家”,卻感到“誠惶誠恐、忐忑不安”,他謙虛地說:“‘人民科學家’談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說什麼家,我覺得農學家最合適。”

  我想,僅從這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我們就足以感受到袁隆平的謙遜美德和人格魅力,令人敬佩,讓人尊重。

  常言道:“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越是沉穗的穀子,越是低下頭。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些人喜歡張揚、高調。比如,表現在學習上,喜歡吹噓自己的博學與能耐,看過幾本薄書,就自詡飽學之士、滿腹經綸;寫過幾則公開發表的小文,就自封著名詩人、作家。表現在工作上,喜歡凡事必稱大,有的事還沒有做,就開始說大話,剛剛乾出一點成績,便“拉長、吹大、墊高”,熱衷於在媒體上“精心包裝,隆重推出”。這種喜歡張揚的人,雖然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也許能慷一時之慨,開一時之懷,求一時之名,取得一時之利,但這種人往往行之不遠,登之不高。而謙遜的人則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以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態度做人行事,這才是成就大業的基點,是走向成功的長梯。

  也許有人擔心,謙遜的人,久而久之,會被人遺忘,終究會吃虧。其實不然。這些人、這些事或許一時難以廣為人知,但當他們以踏踏實實的工作創造了業績,以默默無聞的品格作出了貢獻,名聲自在眾人心中。這正像袁隆平所說的,我是搞育種的。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事業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不僅要知識多,而且要人品好,不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弘揚科學精神。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這個是基本前提。如果對民族、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沒有感情,就很難成就一番事業。有了感情,才會為社會做一些事情、獻一份愛心,這樣你才會有欣慰感。

  特別是談到物質享受時,袁隆平認為,精神上要豐富一點,物質生活上則要看得淡一點。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想著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在吃方面以清淡和衛生為貴,穿方面只要樸素大方就行了。少走彎路,少留遺憾,身心才會健康,心情才會愉快,事業才會做得長遠。

  由此可見,今天,我們正在全力建設和諧社會,最應大力弘揚的就是袁隆平這種謙遜美德,常懷一顆平常心,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對個人的名利、進退、榮辱、都要看得淡一些,超脫一些,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越是成績突出,越是貢獻巨大,越是形勢大好,越要保持憂患意識,越要保持清醒頭腦,做到“自豪而不自滿,昂揚而不張揚,務實而不浮躁”,始終以高昂的精神狀態和一流的工作標準謀事盡責,多做貢獻。如此,我們的工作才會大有起色,我們的事業才能更好地發展起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