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精選20篇)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

  一、中國傳統文化主要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透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5,儒家、佛家、道家彼此共存共榮,長期以來支配和影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

  二、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精選20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精選2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1

  一、調查地點

  xx大學

  二、調查物件

  在校大學生

  三、調查時間

  20xx年6月10日

  四、調查方法

  問卷調查法

  五、調查目的和意義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相當重要。傳統文化離不開大學生的支援,傳統文化的弘揚、發展,更少不了大學生的參與。目前,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缺失應從多方面考慮。下面我們主要圍繞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和原因進行調查、分析和思考。探尋一下大學生傳統文化丟失的原因以及解決的方法。

  六、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內容涉及大學生在平日生活中與傳文化的接觸程度,對傳統文化現狀所持的態度,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以及對傳統文化發展趨勢的見解等問題。

  七、調查結果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漢民族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民族歷代相沿而又不斷承傳更新的共同認可的生活方式、道德意識、民情習俗、思維特性及價值觀念等。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其中的璀璨珍珠,而各種傳統技藝則是其中的朵朵奇葩。我們調查了大學生對傳統傳統文化的態度,對於第一個問題“你怎樣看待中國文化”60%的同學認為“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應以繼承發揚為主”,36%認為“傳統文化有糟粕也有精華,我們接受時要有所揚棄”第二題“你對傳統文化的未來怎麼看?”有共有62%的同學看好傳統文化未來前景,由此可見大多數同學在理性上認同傳統文化,認可傳統文化的地位。而在稍後的有關傳統節日,四大名著以及四書五經的問題,各有56%,46%,56%的同學給予其較高評價,因此即使在今天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部分持肯定態度。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當代大學生對於傳統的認同是理性思考的結果,而實際情況卻更加感性,例如在問題“你會聽一些民族音樂或者戲曲嗎?”只有22%同學回答“很喜歡,聽得很多。”另外在問題“對中國四大名著的閱讀情況如何?”40%的人回答“基本沒看過”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雖然大學生在理性上認同傳統,但是興趣並不高,即使知道四大名著博大精深我們也不會花費大量時間去閱讀。而文化的傳承需要物質的載體,而經典書籍和傳統技藝是傳承文化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徑,從這個角度看,上述調查結果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大家平日裡看韓劇看動漫看電影,欣賞我們的傳統文化、瞭解我們的古今歷史的時間已寥寥無幾。 因此,我認為,“接觸機會不足,熱愛精神不夠”,這是傳統文化失寵的一大原因,也是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彌補的地方。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大學生中,首先我們問到“你對傳統文化了解程度如何?”選擇瞭解很深的只有8%,絕大多數選擇有些瞭解。可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存在很多不足。隨後的問題“你對下列那些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或是有些瞭解”同學們的選擇不一,但56%的同學都選擇“ 古典詩詞賦或小說 ”,這肯能是由於中小學學科教材中古典詩詞賦或小說佔很大的比重。我們在問卷中設計了四個關於具體文化知識的問題,以期透過窺一斑而知全豹,來了解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基本認知。第一個問題是關於傳統繪畫的,當被問及“與其他繪畫相比,你怎樣看待我們的國畫”,有4%的大學生回答可以較為專業的評價,22%只能感受其中的美,但不能進行較專業的點評,46%只能體會到部分書畫的美,不少作品還是看不懂,28%完全沒有鑑賞能力。第二個問題是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的,當被問及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儒釋道(儒 家、佛家、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瞭解嗎?6%知道並能夠區分三者觀點,24%瞭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的描述,52%有其中一、兩家不太清楚,18%基本不知道。第三個問題是關於書法的,當問及“你能區別一般的書法字型嗎,比如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12%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型,對中國書法史也有些瞭解,22%可以區分,40%勉強可以 ,26% 不能區分。第三個問題是關於傳統節日的,問題“你知道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慶祝方式嗎?”16%幾乎所有節日都知道,38%瞭解大部分節日,30%只瞭解常見節日 ,16%瞭解的很少。

  八、意見與建議

  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是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所學校、一個家庭、一位教師所能單獨完成的,而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家庭學校社會所起的作用最大,家庭、學校、社會應該互相配合、協同努力、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形成良好的文化教育體系。 家庭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陣地。在家庭教育中,家長要本著載體與精神並重的教育原則,在教育中有意識地對青少年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包括多提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類的書籍,在子女溝通中多引用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起到模範性的“身教”作用。社會要積極營造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圍。首先,政府部門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領導者和推動者,也是青少年傳統文化素養的最終責任主體。政府部門在思想上重視、在經費上落實、在行動上支援,傳統文化教育才能開展起來並持續下去,如近期政府將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舉措。其次,大眾媒體是宣傳傳統文化、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大眾媒體享用著公共傳播資源,應該將公共性和公益性擺在首位,著眼大局,放眼未來,克服本位主義和急功近利的侷限,擔負起對青少年進行人文教化的責任。再次,社會團體、公共部門應該最大可能地為青少年開放相關資源,讓越來越多的人走進文化場館、走向文化舞臺、走近經典、親近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2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瞭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以此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採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得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淳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根"。傳統的春節,融入一種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的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責任;

  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渲洩感情之波,體味生活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傳統文化的積澱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圓。

  年廿四謝灶:在灶頭放齊供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及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將一些湯丸放在灶上,或將麥芽糖塗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黴氣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淨,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後一日,這天具有感恩和團圓的意義。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得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正,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來臨。

  正月初一宜祭祖: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後,晚輩向長輩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或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儘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說例如「碎碎(歲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好兆頭的話。

  年初二婦女返孃家拜年: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孃家的時候,相傳年初一回孃家,會令孃家變窮,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孃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須準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話說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神由天界重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重臨人間。

  年初五開市日:年初五可將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開鋪,發紅包,以求大家工作順利,而一些過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過回平時的日子。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貼春聯:將春聯貼在門口,貼夠八張,代表由頭「發」到尾。貼窗花: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3

  一、調查目的:

  春節期間感受傳統文化,瞭解民風民俗。

  二、調查物件:

  寒假期間的各個傳統節日。

  三、調查內容:

  這些節日的由來、傳說、習俗以及意義。

  四、調查方式:

  資料法。

  五、調查時間:

  1月15日~2月11日

  六、社會實踐調查結果:

  在這期間,我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除夕、春節、元宵節這三個。首先,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這一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風俗一致,過年包餃子;而南方各地則風俗不同,或做年糕、或包粽子、或煮湯圓、或吃米飯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著諸多不同的過年風俗。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其次是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春節過去也叫元旦。春節所在的這一月叫元月。最後是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中國漢族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七、調查體會:

  透過這次調查,我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瞭解。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是悠久的、深厚的,更是不可玷汙與冒充的。或許現在很多中國人都聽說過這件事:那就是我們的鄰國,韓國與日本竟然拿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去申請專利!這是我們所不能容忍的事情。當然,這也提醒著我們也該重視起這些傳統節日,這些民風民俗;不然哪天或許我們真的保護不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了。同學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一起宣傳和呼籲這個社會的人們,一起來了解和保護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吧!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4

  為深入挖掘和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實現“三年突破平陰”的目標。近日,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組成調研組,透過走訪瞭解、座談、查閱資料等方式,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基本情況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蘊含的追求和諧、以人為本、見利思義、誠信待人、自強不息、精忠報國等價值理念,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值得繼承和弘揚。

  一是傳統文化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我縣政法系統先後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在增強司法幹警素質的同時,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取得顯著效果。截止目前,縣司法局已舉辦集中教育培訓班20期,受教育的社群服刑人員達500餘人次,取得了良好社會效果。

  這樣的做法和例子在全國也是屢見不鮮。如河南省XX市XX縣一位67歲的老上訪戶,因工作糾紛四處上訪告狀38年,一直心懷怨恨,不但自己身心俱疲,家庭也苦不堪言。無意中,他接觸並開始學習傳統文化後,逐步認識到自己思想的片面性,決心不再上訪告狀,“好好學習傳統文化,達到人心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再如,遼寧撫順的老大康金利,殺死1人,坐牢兩次,共20年又6個月,身中40多刀,縫了30多針。釋放後,在策劃犯罪之際,接觸到傳統文化,深受觸動,決定改邪歸正,重新做人。現在廣東河源從事綠色農業,生活幸福美滿。

  二是傳統文化淨化了人們的心靈,提升公民道德素養。我縣孝直村作為XX市惟一的“全國文明村”,其獨創的“精神文明物質獎”先進經驗曾在全市農村推廣。孝直村成功的秘籍就是傳統文化。十幾年來,村委一班人堅持不懈地用傳統文化來教育和影響村民,透過村廣播、閉路電視、村辦報、培訓班、評選“五好家庭”等形式,學習《弟子規》、《論語》、《百孝經》等文化典籍,讓群眾在這些意味深遠的歷史故事中受到教化。多年傳統文化的薰染,讓這裡家家都有和諧之風,楷模和故事更是不勝列舉。如某村民不孝敬老人,甚至夏天吃西瓜時故意在老人面前吃,很得意的向老人宣稱:“就是不給你吃,饞饞你。”村裡多次做工作,成效不大。自從學習了傳統文化,村裡依據傳統美德標準評選“五好家庭”,看到自己數次名落孫山後,該村民幡然醒悟,羞愧的說:“如果不是學習這些知識,我恐怕要一輩子背上不孝的罵名了。”無獨有偶,村裡另一戶不孝敬老人的家庭,學習傳統文化後,兄弟姐妹開始爭著贍養老人。前不久,孝直村組織60歲以上的老人和50歲以下的媳婦分別學習了傳統文化,村民們在感觸良多的同時,紛紛寫下心得體會。村裡擇優在村報上予以發表,引發群眾的強烈共鳴。

  三是傳統文化對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養,塑造良好品格起到積極作用。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點在青少年。傳統文化對於青少年的倫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價值、文化基礎、人格薰陶、習慣養成的培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十三所學校開除的胡斌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胡斌今年22歲,來自甘肅蘭州,自小父母感情不和,年幼的他為了報復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他的父母沒有放棄這個“萬惡不赦”的兒子,母親的不離不棄、良苦用心和一本傳統文化瑰寶——《弟子規》共同作用,觸動了迷途少年的內心,讓一個即將墜入深淵的青年改過自新、走上正途。胡斌的故事具有典型的現實教育意義,也給人們啟迪:在教授孩子課本知識的同時,要讓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我縣孝直村也有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真實故事。一位村民時常與鄰居發生糾紛,一天,孩子放學回家,很鄭重的對父親說:“爸爸,以後和鄰居好好相處吧,咱們家總是評不上五好家庭,我在班裡都感覺抬不起頭來。”孩子的話對這位父親觸動很大,經過反覆思量,他鼓起勇氣敲開鄰居們的門,挨家道歉。鄰里之間從此和睦相處。由此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力,不可低估。

  二、存在的問題

  (一)與傳統文化割裂。當代中國文化最為重要、最為核心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但是,當代中國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的文化割裂,使得許多人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盲目追求一些西方文化,如聖誕節、愚人節等等,造成對本民族文化的遺忘。學習、借鑑甚至吸收一些西方文化固然必要,但是繼承和弘揚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更應該得到重視和加強。

  (二)經濟至上盛行,道德滑坡。目前,我國道德狀況面臨嚴峻挑戰,據媒體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約有20%的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行為問題,比如嬌慣、任性、心理脆弱、缺乏毅力等。此外,逃課、酗酒、網戀、少女懷孕、自殺等問題也層出不窮。近幾年,出現的“毒奶粉”、“瘦肉精”、“毒大米”等事件,甚至老人跌倒該不該扶都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這些折射出經濟至上、道德底線缺失的社會問題。這一系列嚴重問題的產生有著複雜的社會歷史原因,其深層次原因則是人們的倫理道德出了問題,根本原因則是我們幾代人對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丟失了傳統文化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基本道德準則。

  (三)教育實踐中存在傳統文化教育的虛位現象。如:對傳統文化教育缺乏系統的課程設計;教育內容上分量不足;教學形式上僅僅依賴少量的課堂教學,且教學手段簡單化;教師在教育觀念上忽視傳統文化教育等。另一方面,由於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不夠,而相關傳統讀物晦澀難懂,失去了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加之宣傳導向上對一些不良的文化和有害資訊津津樂道,一定程度上腐蝕了人們的心靈。

  以上存在的種種問題,已經引起諸多有遠見卓識人士的高度重視,他們積極行動起來,推廣和引導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像任登第、劉餘莉、陳大惠等一批專家學者在全國各地巡迴舉辦公民道德教育論壇,透過親身感受闡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響力,吸引了相當多的聽眾,受到世人的關注。安徽省廬江湯池鎮建立中華傳統文化示範基地,用儒家啟蒙經典《弟子規》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智慧,進行一場浩大的“新國民教育”,將湯池變為“禮儀之邦”,成為國人行為規範的道德樣板。近年來,傳統文化的教育已如雨後春筍,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之態,從學雷鋒到新版“24孝”,從“最美媽媽”吳菊萍到“最美教師”張麗莉,從“最美戰士”高鐵成到“最美司機”吳斌……這些都表明了社會對中華傳統美德的高度認同和讚賞,很值得讓人深思。

  三、幾點建議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當前,我縣已進入“實施三年突破平陰計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以先進的文化理念鞏固全縣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共建精神文明和諧家園。因此,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針對以上存在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一)各級領導幹部要做弘揚傳統文化的表率。要做好官,首先要有好的人品。按照中國傳統思想的道德理念,做人的根本是正心、修身、積德、為民。歷史的事實證明,清官不是作了官才清廉的,而是在人品上已具備了清廉的品格。選拔領導幹部要以傳統的道德品質修養為標準,各級領導幹部要把人格修養當作終生的必修課,以大公、孝廉、勤政、誠信、高尚的情操、為民的思想、關注民生的賢德,引導更多的人做道德高尚的人,也以此樹立自己的權威,使和諧社會的道德支撐堅強有力。同時,各級領導也要樹立弘揚傳統文化的意識,摒除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的思想,用注重文化安全、重視傳統文化建設的憂患意識構建和諧社會,為“三年突破平陰計劃”營造良好的氛圍。

  (二)將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重構中華道德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學校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有著先導與示範作用。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在各級學校組織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從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學、勤勞儉學、愛國愛民為主題,開展系列活動,形成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的風氣。全縣“道德講堂”要把傳統文化價值標準透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融入到全縣城鄉居民的血液中去,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居民素質,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尚,為“建設美好家園、打造幸福平陰”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三)營造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輿論環境。要努力拓展傳統文化的輿論空間,在學校、工廠、車站等各種公共場所,設定標語、圖片、宣傳畫等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廣大群眾處處生活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時時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新聞媒體要透過設專欄、辦專刊,介紹中國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研討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形成輿論環境。要進一步加強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完善法規、制度措施,強化全民保護意識,培養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習慣。

  (四) 進一步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在縣有影響的媒體上設立傳統文化論壇,研究和梳理我縣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大力弘揚優秀傳統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陽、端午、教師節等重要民族傳統節日和文物進行民族精神和思想施行教育。注重提升文化內涵,發揚其中蘊含的傳統美德。同時不斷賦予時代精神,改進過節方式,使它們更加適應現代生活,吸引未成年人。積極扶持民間組織和單位參與傳統文化教育的弘揚和宣傳,鼓勵企業和民間資本投入傳統文化教育。

  (五)強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將傳統文化的教育納於日常生活之中。建議政府劃撥專項經費,支援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導中心,以社群為單位,組織社群內家長,從弘揚優秀地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開展各種相關活動,如古典文學沙龍、傳統服飾的美學研究、中華戲曲欣賞等,藉此來增強家長們對傳統文化的感性認識和興趣,引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熱愛,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他們的子女,以達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5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為使我們大學生在實踐中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將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相結合,將自身的成長成才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在實踐中增長才幹,我選擇了在自己生長的地方—xx鎮中心學校來完成此次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希望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一、活動地點簡介

  xx鎮中心學校,位於xx省xx市xx區,是xx鎮教育系統行政管理機構,設立了黨總支委員會,下轄兩所初級中學,5所完全小學,共有教職工318名,在校中小學生4850人。學校年逾半百,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奮鬥。桃花源中育人,幾十年碩果累累。選此處作為活動地點原因在於這裡人口流動量極大,多為教師和學生,對民族文化有較高的理解和素質基礎作為支撐,使我們中國民族文化的弘揚活動得到更有利的推動。

  二、民族傳統文化的含義及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包括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憂國憂民、以德化人、和諧持中等精神思想,及書法、印章、傳統歌舞、戲劇、樂器、文房四寶,絲綢瓷器等實物,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養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後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為祖國,為人民勇往直前,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精神,無疑更具有現實意義。而中華民族向來被稱為禮儀之邦,禮儀也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當今世界,人類共同面臨著錯綜複雜的衝突危機、社會危機、道德危機、信仰危機、價值危機。

  作為中華文化精神和標誌的和合思想,能為化解衝突和危機提供有力的文化資源、合理的指導思想、有效的操作設想和有益的方法啟迪。面對中國在和平崛起過程中出現的“中國的威脅論”,以和合為中心思想構建中華文化標誌城更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中華文化標誌城應該首先建成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典範區,使周禮盡在魯國的古風具有更深遠的寓意;應該為建構一個和諧、安寧、幸福的人類社會而貢獻出獨有的價值示範效用;應該為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增強國際影響力提供動力。這些正是中華文化標誌城在構建過程中應該考慮並予以實現的。

  世界未來需要一箇中華文明軸活動及採訪的過程讓我也很有觸動,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與弘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鬥、自強不息、清正廉潔、永不自滿,樂於奉獻等的民族精神,不落於時代而不斷髮展; 不囿於陳規而勇於創新; 不敢於驕傲而奮發向上,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振興中華的民族精神。

  今天的偉大變革和新的偉大實踐,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時期,我們要抓住機遇,反覆提煉,不斷總結,為民族精神的寶庫增光添彩,這既是民族精神發展的攻堅戰,又是民族精神前進的光輝點。在弘揚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我們也要記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優秀的文化更優秀,並讓這種優秀深植與每個人的心上。

  結束語

  在此次活動中,透過我們的親身體驗和聽到大眾的聲音,讓我們知道,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一直都進行再每個人的心中,而且這條路還需要每個人,長期的堅持和努力。仰望中華世紀的聖火我們感到中華民族正閃耀著我們民族特有的堅忍不拔,不畏艱難的偉大精神。而且,正是這種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國從落魄中重新崛起,並再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作為祖國後代的我們,所要做的是同先輩們一樣把個人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絡起來,真正地做到:弘揚民族精神,立志報效祖國。這不但是每個中華兒女實現自己人生價值根本途徑,更是祖國對我們的要求。

  而本次實踐也使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調查、觀察、交際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時也對中華傳統文化多了一份熱愛和敬仰,希望透過自己以後的不懈努力,在繼續學習追求精華的路上越走越遠。此次調研活動必將給以後的學習和社會生活帶來重要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6

  在這個長達一月的寒假裡,我參加了xx文化中心第42期的傳統文化學習,講座的主題是:幸福人生。這是一次封閉學習。不但學習了國學經典,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將之付諸實踐。在這短短的學習時間裡給了我不少觸動。在這裡把我的感想和大家分享。

  我到達中心的時間是下午,xx文化中心位於xx市xx區的一個比較偏的地方。後來才知道,這是社會給界愛心人士籌資建設起來的。雖然簡陋一些,但是也讓我體會到他更深一層的含義。

  剛到文化中心的時候,就發想了一件事。人們見面時是鞠躬禮。起初我不明比為什麼。中心的老師在第一堂課上給了大家一個答案。要學會謙卑,最實際的方法,就是低下頭,放下身份。這才是鞠躬的目的。養成這種習慣,人自然而然就學會謙卑。如同一個永遠裝不滿的茶杯,才有可能被灌輸更多的東西。學會鞠躬,做到謙卑,是我在這一天的下午最大的收穫。

  第二天在上我們很早就起來了。天都沒亮,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學了一套健身操。然後按秩序進入課堂向孔夫子敬禮後進行早讀。早讀的內容是國學經典——《弟子規》和孝經。我曾經看過百家講壇上有關於《弟子規》的解讀。內容是明白的。本以為學起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結果卻讓我大吃一驚。上課根本脫離了書本!因為咬文嚼字不是我們這次學習的目的。講座的內容分為五個部分:健康、教育、經濟、和諧、禮儀。

  第一天早上的學習內容是:健康。

  主講師是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的彭鑫博士。他不僅介紹了飲食和常見病的關係。還提出了五行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對應關係關係,並且提出了相關的事實依據。他提出了仁義禮智信與金木水火土和人體的器官的對應關係。提出了文化與健康的理論。此外他還用事實論據告訴我們素食與健康的關係。在這裡,他提倡的健康飲食和綠色飲食是基於現代的畜牧養殖業以及現代低碳生活的要求來提出的。

  在文化中心的日子裡,三餐都是吃素的。經過這次講座,沒有人抱怨。結束的時候很多的學員都自發的要求堅持下去。要知道堅持吃一個月的素食所減少的碳排放相當於種樹18棵。而養活一個肉食者所需的土地面積是一個素食者的12倍。在人口激增的今天,這確實是一個發人深思的事實。正如廣告上經常出現的口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也如彭新博士說的,保護環境,從吃素做起。

  晚上的主題是“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人們有一個共同感的語言,就是音樂。當我看到樂譜的時候,發現裡面的.歌曲我並不陌生。然而,當老師上課的時候我才發現並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問題不是那些唱歌技巧。講師來自於湯池。當她唱起《母親》這首歌的時候,我想,是我太感性了,淚溼了眼眶。抬頭看去,周圍的人也都是一樣。在接下來的幾個晚上,我們接受了好幾場關於“孝”的事蹟報道會。

  有22年照顧植物人父親的兒子,也有用相機記錄父母三十年光陰的攝影展。孝經有云“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在這裡,我深切的感覺到,不管身處什麼養的年代,孝,都是道德的根本。是立身立德的根本。而我在這方面,真的是太欠缺了。

  禮者,天地之序也。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可見禮儀的重要性。現在有很多禮儀培訓的課程,逐步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古語有云:德揮動於內,而禮發於外。在學習和運用各種禮儀的時候,應該注意的是更多“德行”方面。李越老師在講臺上給我們講述了她是如何從一個企業管理者成為一個講師的經歷。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靠的是道義而非金錢。至於當今社會,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而禮儀,作為道德的外在表現,應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想起以前在院學生會里工作和當亞運志願者的的日子,不得不說,禮儀確實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中心的白牆上用這樣子一句話——學為人師。剛進入中心時我發現不光是見面要鞠躬,這裡的每一位,包括學員,都被稱為“老師”。上了課,才知道,只一句“老師“不光是相互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種責任和鞭策的力量。來到這裡,不光是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則。

  人人都有這種精神,整個環境就不同了。本次講座的大部分學員是大學生。剛來的時候對於鞠躬,食素,剩飯,早起都不太適應。可是幾天的講座下來,大家都能做到。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安安靜靜地,大家自己改了過來。想起在學校學習的生活。不得不讓我感慨中國的傳統文化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小到一個教室,大到整個社會,如果人人如此,那麼社會不就和諧了嗎?英國的著名歷史學家湯恩比就提出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除了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別無他法。

  而在現代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失。關於國學的教育更是引來各方爭議。然而看見日韓兩國尊孔重道,對於源於中國的文化了解至深的今天,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反思。在這幾十年裡,我們的精神世界裡是否失去了什麼。

  回顧過去幾十年,我們學習,要辯證的看待問題和事物,卻沒有讓我們完全的拋棄傳統文化。精華的部分會流傳下來。問題在於,如何辯證的繼承和發揚。我認為文化的傳播,並不單是口頭的“告訴”。“身教”不但是老師們應該做到的,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學會“身教”,那麼周邊的人也會受影響。這就是教育。

  經濟和傳統文化的關係是從社會經濟活動中不良現象開始說起的。貪婪,欺詐,驕奢,不誠分別對應了不仁,不義,不禮,不信。如果做到了仁義禮智信,所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即使在經濟困難的時機,也未必沒有生機。中山大學的鐘茂森教授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證明了這個論點。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想立而不倒,同樣需要傳統文化的支援,這種支援來源於內心。

  在中心的生活很充實,很感動。我學會了懺悔自己的過往,感恩別人對我的關懷和幫助。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作為中國人,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我會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吸取它的養分,做一個合格的中華兒女。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7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有傲立於世的璀璨文化,有數千年積澱起來的傳統美德,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一、問題的提出

  中國有傲立於世的璀璨文化,有數千年積澱起來的傳統美德,可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基礎的不斷提高,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得這些美德與文化已經和正在受到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的衝擊,傳統文化受到忽視和挑戰。傳統文化教育在現代人的意識中被逐漸地淡化。也正是這種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來越多的學生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為了復興傳統文化教育,多方面多渠道在學校做好傳統文化教育,特做此次調查,以瞭解目前我校小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以便更好的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二、調查目的與實施

  (一)調查目的

  1、比較全面地瞭解當今小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現狀。

  2、根據現狀的調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應的對策,對學生更好地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二)調查內容

  1、小學生對傳統文學、傳統節日日期、傳說神話和音樂書法等知多少。

  2、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

  (三)調查方法

  發放問卷,進行調查。這是本調查採用的主要手段。調查表共有10道選擇題,每題有3—4個供選答案。

  (四)調查物件

  本次調查物件為本校六年級部分學生。

  (五)調查步驟

  1、根據課題研究要求擬定調查內容,制定調查表,分發調查問卷。

  2、分析資料,撰寫調查報告。

  (六)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次有關小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程度的調查問卷利用學生自習時間進行,共計發放70份,收回70份。

  在調查中:

  1、有關中秋節是什麼節?76%的學生選擇了C秋高氣爽祭月的節日,21%的學生選擇了B思念親人的節日,3%的學生選擇了慶祝豐收的節日。

  2、在關於“關於那些是屬於中國傳統節日中?”,99%的學生同時選擇了清明節和端午節。

  3、在關於“端午節是農曆的幾月幾日?”,90%選擇C五月初五,10%選擇了A八月十五。

  4、在關於“清明節代表性風俗是什麼?”84%學生選擇B掃墓,16%選擇其他。

  5、在關於“中國的“文房四寶”是哪四樣?選擇硯臺、毛筆、宣紙、墨的78%,22%選擇了其他。

  6、在關於“你知道哪些中國的傳說和神話?(請寫出三個。)78%的學生寫出了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女媧造人,后羿射日等,16%寫出了兩個,6%寫出了一個。

  7、在關於“你會補充下列對聯嗎?”70%學生能夠按照楹聯的格式正確補充,30%學生填錯或不會填。

  8、在關於“你喜歡聽中國古典器樂嗎?比如說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60%學生選擇B比較喜歡,聽過一些;14%學生選擇C一般,但是對名曲有機會會考慮聽一下;18%學生選擇A很喜歡,聽的很多,甚至可以辨出曲名;8%學生選擇D不太喜歡也不太瞭解,相對更喜歡流行音樂。

  9、在關於“你能區別一般的書法字型嗎,比如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60%學生選擇B可以區分,但看不出某個名家字型;24%學生選擇C勉強可以;13%學生選擇A能,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些名家的字型;3%學生選擇D不能區分。

  10、在關於“你對學校開設國學啟蒙社團有何看法?”95%學生同時選擇了ACD三個答案,即A能讓我們更熱愛自己祖國的傳統文化;C能讓我們更好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精髓;D學習傳統文化很有趣也很有用,我願意學習和繼承;5%學生選擇B增加我們的學習負擔,效果也不大。

  (七)調查結果對策分析

  今天的孩子對古典樂器很陌生,古時經典名曲基本上沒有聽過,即使聽過沒有深刻體會,或者說欣賞不好這樣的音樂。在調查中,當問到“你喜歡聽中國古典器樂嗎,比如說高山流水、二泉映月”時,有180人選擇了“不太喜歡也不太瞭解,相對更喜歡流行音樂”,佔所有調查人數的36%,有158人選擇了“一般,但是對名曲有機會會考慮聽一下”,佔所有調查人數的31.6%,僅有36人選擇了“很喜歡,聽的很多,甚至可以辨別出曲名”,佔所有調查人數的7.2%。如何讓現代的小學生喜歡傳統名曲無疑是擺在復興傳統文化教育目前的一個難解問題。

  書法藝術是我國特有的文化傳統,然後今天的小學生很多無法辨認行書、草書、隸屬和篆書。在調查中,學生們當問到“你能區別一般的書法字型行書、草書、隸書、篆書嗎?”有208人選擇了“勉強可以”,佔所有調查人數的41.6%,這個選項是四個備選答案中選擇最多的,有189人選擇了“不能區分”,佔所有調查人數的37.8%,選擇能區分的只佔20.6%,書法藝術在孩子的心理是陌生而無用的東西,印象現在學生們用的最多的是水筆,寫的楷書,關於行書、草書、隸書、篆書等古代字型,大概有79%的人無法識別,這一狀況令人對傳統書法藝術的後繼人才感到擔憂。

  三、對策與建議

  (一)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要有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應努力拓展傳統文化的輿論空間,營造濃厚的學習傳統文化社會氛圍。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首先,相關文化和教育行政部門應在工廠、軍營、車站、機場、碼頭等各種公共場所,設定標語、圖片、宣傳畫等載體,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讓廣大群眾處處生活在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時時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其次,大眾傳媒要透過設專欄、辦專刊、網路、電視廣播等媒體介紹中國傳統文化,開展傳統文化研討活動,加大宣傳力度,形成輿論環境;再次,文藝界要開展以弘揚傳統文化為題材的創作演出活動,讓傳統文化走上藝術舞臺,進入影視節目和文學作品;最後,各級政府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宣傳,完善法規、制度措施,強化全民保護意識,培養弘揚傳統文化的社會風氣和良好習慣。

  (二)增加傳統文化課程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傳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不僅包括官方記載的經史子集還有口頭傳說、傳統藝術、民俗活動、節慶禮儀、民間工藝等;還有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比如嶺南文化、秦晉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等地域文化型別。”這些文化遺產如經史子集一樣記錄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程序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如果讓小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必須在小學生日常接觸的學科課程中體現出來。在課程設定方面,應選以識字為主的蒙學教材《三字經》、《弟子規》。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8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每年除夕都會出來害人,當又一年後人們正要逃往深山避難時,從外村來了一位乞討的老人,下決心要把“年”獸趕走,那晚,老人身披紅袍,放鞭炮、掛燈籠,“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知道了“年”最怕紅色,於是每年都張燈結綵慶祝。這一天稱為春節。中國傳統節日中怕是沒有比春節還熱鬧的了。辦年貨,過年出門去拜年都要送禮,大多數是送酒的,這也是對別人的一種祝福;大掃除,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把不好的、晦氣的,都掃出家門,不然怎能說是辭舊迎新呢?大年三十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拿出剛買的春聯,貼在門上,牆上等地,還要把舊的窗花撕下來,貼上新的,有的人家外面掛上2個大燈籠,夜晚紅彤彤的很好看。除夕夜的年夜飯無疑最令人期待了,全家人聚在一起,吃著大餐,一起看春晚,不管在外面有多忙,一定要回來過個好年,。年夜飯自然是很豐富了,有一桌子的美味佳餚,第一道菜是一種叫“全家福”的湯,希望新的一年以福為主,並貫穿全年。人們互贈吉祥話,希望新的一年能夠一帆風順,羊年大吉。接著大傢伙一起看春晚,到12:00跨年時,便可聽到到處噼裡啪啦的鞭炮聲,美麗的煙花不斷爭相上飛,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真是吸引人的眼球!

  大年初一要早早起床拜年,要穿上新的衣服,希望能有一個新的開始,去別人家拜年,人家總是給大把大把的糖,年長的老人還會給紅包,在別人家小坐一會兒,聊一下過去一年的生活,新的一年的打算。初一至初十,這一期間。都要出去走親訪友。有些人的家裡,把已逝的親人的牌位放在桌子上進行祭奠,擺著香爐,點上香,再擺上一些吃的,例如:饅頭,水果,菜等,不僅我們活人要過年,也不能忘了已逝的親人,再把神靈請回來那一刻一直到大年初二晚上,香火都不可以斷,除夕拜年時,自家的親人來給老人拜年時都要上香磕頭,表達對逝者的尊敬。

  春節不僅為我們帶來快樂,使常年在外打工拼搏的年輕人得到休息,使鄰居之間的關係更加友善,甚至給一些墮落的人帶來新的希望,使他們重振旗鼓,揚帆起航,使世界真正成為了一個大家庭,彼此互助,構建和諧社會。

  春節也是把雙刃劍。也帶來諸如浪費、汙染、攀比、交通擁擠等問題。春節期間,每家每戶請客浪費是不可避免的情況,因為中國人認為菜很少是一件很丟臉的一件事情,面子成為人們浪費的藉口,所以大量的剩飯倒入垃圾桶,孰不知浪費農門伯伯多少辛勤的汗水。“辛辛苦苦攢積蓄,一餐回到解放前”我們應該響應光碟行動,以浪費為恥,以適量為榮,沒有人會瞧不起你的節儉,只有你不珍惜自己的勞動,大手大腳,肆意揮霍。春節期間產生的鉅額浪費,會拯救許多無家可歸的人。第二個問題是春節放鞭炮嚴重汙染了環境,家家戶戶放鞭炮,看似喜慶有趣增加年味,實則放煙花所產生的煙,會嚴重汙染環境,煙花產生的刺鼻氣味,不僅傷及人體,而且還會汙染大氣。過年過節每家每戶求團圓,私家車爭先恐後的闖入每個家庭,每逢春節必定人人回家過年,交通問題也接踵而來,造成道路擁擠,幾乎連人也不可以穿行,不僅如此,過年春節買火車票回家過年,更是有許多人回不了家,每日的客流量高達幾萬人,使交通擁擠問題又提高了一個等級,不可避免的給了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的機會,倒賣火車票,甚至進行詐騙,危害社會風氣,給年增加了一個不好的插曲。新年新氣象,每個人都要添一些新衣服,看似穿上新衣服是一個新開始,但這卻被人們當作攀比的條件,簡直敗壞社會風氣!

  過春節既有利又有弊,我們要摒棄惡習,保持優秀的文化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瞭解傳統文化,發掘其精髓。讓我們過一個積極健康的幸福年!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9

  時間過的真快啊!又一個充實的寒假過去了。在xx年的寒假,我有了一個充實的、難忘的社會實踐經歷。我度過了一段被人稱為“老師”的難忘的,陽光的日子。

  記得小時候就有一個夢想,希望長大後能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可是後來經歷了人生的種種,我成為了一名學習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大學生。可兒時的那個夢想卻一直都沒有消逝。老師那高大的形象和偉岸的身軀,“好大一棵樹”的優美旋律卻依然在我腦海中縈繞,在身邊迴響。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一石三鳥”的經歷。可以實現我的兒時夢想;能多一種不同的人生經歷;可以靠自己的雙手完成學業。後來我發現不僅僅讓我學會了這幾種東西。而使自己更加清楚的瞭解了自身的能力和學到了許多課堂以外學不到的東西。

  在假期前兩三週我就找到了家教的工作。雖然做家教的地方離家很遠,薪水給的也很少,我還有暈車的毛病,可是為了我的理想和追求,我還是欣然前往了。第一天是試講,我給兩位高中生補習數學,為了能做的更好,我又把高中時代的課本重新翻閱了幾遍,走上了我的人生第一講。儘管有些緊張,但是我還是通過了第一關。當時我心中唯一的感受就是做一名老師真的很不容易呀。

  一回生,二回熟,就這樣我便做起了我的“老師”了。可能是第一次給學生做家教吧,我格外認真,每次講課的前一天晚上,我都很努力的備課,生怕講錯了那一道題。可是這樣事情還是發生了,有一次我講錯了一道題,當時要是有一個地縫,我恨不得鑽進去。就這樣我每天早出晚歸,雖然很辛苦,很累,但是卻很充實,算是順利的完成了我的家教任務。學生家長也對我很認可,那兩個學生也對我很尊敬,我們也成為了好朋友。特別是他們管我叫“孫老師”的時候,我的感覺就好像是飄向了天,很自豪,很光榮。那時我才真正的明白人們為什麼說老師是太陽低下最高尚的職業。

  做了一個月的“靈魂工程師”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我的努力也沒有白費,我的那兩個學生在考試中,數學成績提高了20多分,聽到了這個訊息我高興極了,我好像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名人民教師了,兩個學生的家長還讓我下個假期繼續去做家教,但是我婉言拒絕了,並不是我不願意,而是我覺得我應該去體驗更多的人生經歷,更多的豐富自己的人生。

  一個月過去了。而我人生的實踐經歷卻才剛剛開始。這段時間裡,我更加清楚的瞭解了自己,對自己的能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的身上還有很多的不足和缺點,我要不斷的完善自己,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成為一名高素質的人才。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這次經歷將會激勵我更加努力的學習和從各方面去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全面的發展的創新型社會人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而要想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狀元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要經歷的比別人更多。因為那也是你的人生財富,而且的是無價的。所以,努力吧!只要你去拼搏,去努力,每個人的人生都將會是輝煌的。

  傳統節日是我國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每個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以及傳統習俗,他們之間既有共同點也有自己獨特的地方。正是因為差異的存在才彰顯了民族的特色,也代表了民族的傳統信仰。此外,不同地域有著不同的節日習俗,這些習俗都是地域文化的具體體現。

  1、小年夜

  小年夜是個喜慶的日子,也是歡樂過大年的衝鋒號。一家人團圓在一起樂呵呵地圍桌吃飯、聊天,分享這一年的收穫和喜悅。在我們這裡小年夜是農曆的十二月二十三號。在這一天我們一般都會到祠堂(我們當地的話叫做“廳屋”)祭祖,這個儀式是要整個族人都參加。

  2、掃屋

  過年的時候,什麼都需要有個新面貌,所以連屋子也不例外。“掃屋”也稱“掃塵”,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知道是打掃衛生。一般情況下“掃屋”是定在二十四號。由於現在的人都不太講究以前的規矩,只要在大年夜前做完就可以了。“掃屋”在當地寓意為掃去晦氣,迎接新一年的好運。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基本上全家人都要參與進來。

  3、做年糕

  民以食為天,吃才是最實在的事情。所以過年的時候肯定少不了吃的東西。

  年糕。我們當地的年糕都是手工製造的,自給自足的。現在還保持著相當傳統的製作工藝,都是比較古老的製作方法。我們使用的工具也是近“石器時代”的工具——石磨。首先製作年糕的第一步就是將普通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粉狀,這個過程完全是靠力氣來完成的。 有了“米粉”這個原材料就可以開始製作年糕了。經過一系列複雜的工序最後得出圖片中的成品。它的寓意為步步高昇。這種年糕的味道甜甜的,嚼起來很有韌勁,是不錯的過年佳品。

  4、貼春聯與春節習俗。

  這是過年重要的習俗,在很多地區都很流行這樣的傳統。除舊換新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每家都希望新年有新氣象,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春聯也不例外。春聯的貼法在我們當地還是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比如哪個貼左邊,哪個貼右邊都是有講究的,還有就是很多春聯都是那些老一輩的人自主創作的`,完全手工製作。這樣的春聯既有特色,又能準確的表達主人家的新一年的期望與祝福。 5、大年三十

  這是最隆重的一天,也是最喜慶的一天。所有人都會在這一天變得生龍活虎,精神抖擻。當地人很早就吃過晚飯,然後家裡的人都出轉悠,拜早年。小孩通常都是最開心的人,因為他們可以在這一天玩個不停——放鞭炮、玩遊戲、買東西。我們當地還有一個老習俗,就是在除夕夜的整十二點要祭祖。大家都會把自己準備好的年貨供奉給祖先,祈求保佑平安幸福。這個儀式完成後就是熱鬧的時候了,各家各戶會盡情地燃放鞭炮,煙花。熱鬧的氣氛會隨著漂亮的煙花和響亮的鞭炮聲直到天亮。

  6、長壽米粉與春節習俗。

  開年第一天是歡樂的一天,家家戶戶洋溢著幸福,分享著快樂。大年初一,所有小孩都要起床很早,然後見到大人就要問候。這種不變的習俗一直被默默的傳承下來。這一天的早餐一般都是吃米粉,一家人一起開心的吃著米粉,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因為米粉形狀都很長,所以它寓意著健康長壽。因此吃米粉的時候,老人吃的米粉越長越好,這是對他們的祝福。

  7、回孃家

  人人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的水”,可是我們當地嫁出去的女兒每年的正月初二都要回孃家。每個嫁出去的女兒都會精心準備好要帶回去的東西,而且還要帶上孩子。其實她們的父母能看到自己的女兒回來就已經很開心了,根本不會在乎他們有沒有帶東西來。親情是永遠無法割捨的。有哪個父母不惦記自己的孩子,又有哪個子女不想家的?

  隨著大年初五的帶來,人們歡樂的情緒開始沉澱下來,為新的一年奮鬥做好準備。這一天被當地人稱為“散節”,意味著歡樂的春節要告一段落了。我的調研也隨著“散節”的到來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10

  一、文化淵藪的價值

  史料價值—披沙揀金的喜悅。鍾祥的歷史文化載體,主要透過名勝古蹟展現,如古文化遺址27處,古墓葬78處,古建築15處,古石刻2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4處。顯陵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冊封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顯陵、元佑宮和白乳高僧塔被錄入《全國名勝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文獻史料記載中,反映、描繪、歌頌鍾祥的詩文,且不說《詩經》中的《廣漢》民歌,《楚辭》中的《九辯》篇章,漢至南北朝時期樂府中有關莫愁女的歌謠,只說唐宋元明清歷代詩人所寫的詩詞歌賦,就令人眼花繚亂喜不自禁。

  認識價值—登高望遠的豁達。穿過歷史的風煙,拂去時光的塵埃,開啟詩歌的寶庫,讀者不僅有發現瑰寶的驚歎,更有俘獲芳心的愉悅,其對鍾祥歷史文化的認識價值主要表現在考證作用方面。古典詩文中透露出大量人文資訊資料,直接或間接地為後人認識鍾祥的歷史事件、名勝古蹟、人物民情、風流遺韻等提供了翔實的考核、證實和說明。如清樊國楷《郢中風俗十二首》、《郢中竹枝詞十二首》,以時為序,從民俗民風的角度描繪了郢中地區一年四季主要的紀慶節日與農祀節會。這幅地方風俗生活圖,表現了郢中人民勤勞儉樸、熱情好客等傳統美德和熱愛生活嚮往幸福的美好願望。如對伍子胥的評價,唐魚玄機以同情褒揚為主:“楚墓悲猶在,吳門恨無伸”(《子胥臺》);明王越以貶斥責難為主:“無忌之讒首可梟,伍胥之冤死可雪”(《鞭屍灘》);清韓海於同情之中微帶諷指:“檟悲他日墓,劍笑昔年鐔”(《子胥臺》)。三人不同的評價,使我們對歷史人物和民間傳說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審美價值—霧裡看花的迷戀。審美是一種領悟事物和藝術品之美的思維活動,其品位的高低、認識的深淺,往往與審美者的身份、立場、際遇、環境、情感、心情和趣味有很大關聯。現在,我們藉助於古詩文那無聲的文字傾訴與表達,可以感受歷史文化的朦朧美,可以發現人文精神的內涵美。如關於莫愁女的詩文中,有寫其肖像美貌的:“瑞雲盤,翠侵妝額。眉柳嫩,不禁愁積。返魂誰染東風筆,寫出郢中春色”(宋周密《杏花天.賦莫愁》),作者借莫愁女形象特點抒發了個人和國家的哀愁。有寫莫愁女家世和愛情婚姻不幸的,“陽春百花生,摘插環髻前。捥指蹋忘愁,相與及盛年”(南朝宋臧質《石城樂》);“自渠下揚州,置妾守空樓。悔不快剪刀,斷水不東流”(明李夢陽《石城樂》);“石城誇窈窕,花縣更風流。簟冰將飄枕,簾烘不隱鉤”(唐李商隱《石城》),這些樂府詩以誇張襯托借代等手法,描述了莫愁女對愛情的執著、熱烈和真誠,以及情郎離別之後的孤寂、悔恨與痛苦之情。總之,不同時代的詩人,以個人的審美觀和豐富的想像聯想能力,描繪出理想化的莫愁女形象,從而人以詩而傳,詩因人而揚,一個藝術的活化石就這樣從古詩文的地礦中站立並款款向我們走來。

  二、鍾祥特產

  蟠龍菜:

  相傳嘉靖進京前,皇族早有明爭暗鬥。章太后迫於政勢,密詔頒達了三位親王,並說:“先到為君,後到為臣”。興王府離京最遠,為超時間,幕客嚴嵩獻策,朱厚聰假扮欽犯上囚車,日夜兼程趕到京城。朱厚聰乃藩王世子,平日奢華,坐囚車容易,可途中進粗食就難。他於是命府中廚師做出一種吃魚肉卻不見魚肉的菜,若做不出,性命難保。有位叫詹多的廚師,心靈手巧,也沒做一道符合要求的菜。一天詹妻見夫天時已晚還未回來,就帶了做熟的紅苕給夫吃。夫妻倆互相推讓,不小心弄破了紅苕皮。詹多靈機一動,悟出了配方!眾廚師齊心協力,就做出了吃魚肉而不見魚肉的食物,原來是魚、肉、蛋做出一“紅苕”,也有人稱之為“紅蘿蔔”。“紅苕”營養豐富卻不膩,美味可口。朱厚聰吃著“紅苕”進京做了皇帝。朱厚聰基後,即為嘉靖。詹多奉命進京為皇帝做菜,他對紅苕加以改進,更名為“蟠龍菜”,即蟠龍所食之菜,嘉靖吃了新的“蟠龍菜”後,讚不絕口,命人記入宮中食譜。從此“蟠龍菜”便成了明宮佳餚。而到現在,它已成為過年時鐘祥每家每戶飯桌上都能見到的傳統特色菜。

  米茶:

  鍾祥市農業綜合實力居湖北省之首,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生產的稻穀產量高,但品質粗糙,北方人稱之為"糙米"。

  而這種"糙米"正是製作米茶的最好原料。相傳明朝憲宗朱見深第四子朱佑元(即嘉靖皇帝生父)冊封為興王,食邑湖廣安陸州(今鍾祥)其妃嘉靖皇帝之母蔣氏身懷六甲時害喜,茶米不思,見山珍海味噁心。興王召來多名廚師,調出各種口味的飯食菜餚,均不合蔣氏口味。興王大怒,一廚師情急智生,從家裡端來百姓食用的米茶,蔣氏果然食慾大振。王顏大悅,米茶從此從民間進入宮廷。後蔣氏隨嘉靖入紫禁城,逢夏季便令御廚製作米茶,但採用宮中精細貢米炒制的米茶遠不如糙米制作的清香,爽口,鍾祥糙米一度成為貢品。

  酥餅又名酥粑粑:

  提到湖北鍾祥的酥餅,不要說土生土長的鐘祥人,就算是路過鍾祥的旅遊客人,也會伸出大拇指。鍾祥特產特色酥餅已經是一種傳統深為老百姓喜愛的大眾特色食品,也是來鍾祥旅遊客人和節日送禮來送往的必購土特產特色食品。

  湖北鍾祥特產特色酥餅歷史簡介

  湖北鍾祥酥餅,早已久負盛名,是自唐代以來的鐘祥特產特色傳統長壽食品,脆香味美,進口化,落口酥,回味綿長。它既作點心又可作主食,還是品茶飲酒的佐食佳品,一年四季,老少咸宜。到明朝嘉靖十年,鍾祥特產特色酥餅與蟠龍菜同列為宮廷御餚。

  鍾祥市成為名副其實的“長壽之鄉”

  鍾祥市自古長壽者眾多,史稱長壽縣達1000多年,明代嘉靖年間始改為鍾祥縣。鍾祥市沿襲至今的許多地名與"長壽"緊密相聯,像長壽河、長壽店、長壽村、萬壽巖、鬍子山、百歲橋、百歲村等等,"百歲碑"的記載則更多。

  鍾祥市長壽研究會會長王運貴介紹,據最新對八旬以上老人普查統計,全市現有100歲以上的老人77人,90歲以上老人1305人,80歲以上老人15507人,分別佔總人口的十萬分之七點六、萬分之十二點八、百分之一點五二,且長壽人群繼續呈增長趨勢。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表明,鍾祥市人均預期壽命75.88歲,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48歲。

  近日,由中國老年學學會組織的"中國長壽之鄉"評審專家委員會認定,經過實地察看,全面核實,鍾祥市人均預期壽命、百歲老人、80歲高齡以上人口等3個必達指標及12項參照指標均符合"中國長壽之鄉"評定標準,評審專家一致認為,鍾祥為"中國長壽之鄉"名副其實。

  旅遊資源

  莫愁湖景區

  莫愁湖景區融山水資源、人文資源於一體,是荊楚大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湖上百島俊秀,水天一色。

  這裡的山水孕育了一代絕世佳人、楚國偉大的歌舞藝術家莫愁女。莫愁女是楚國第一美女,楚國歌舞一代宗師。她貌若芙蓉,能歌善舞。她在屈原、宋玉的指導下完美演繹了《陽春》、《白雪》,並傳唱入歌,將楚國歌舞藝術推向顛峰。

  “十里畫廊”是整個莫愁湖景區最為賞心悅目的地方之一。它由細窄逐漸寬闊,呈喇叭狀,且九曲迴轉,湖岔眾多。這裡湖水清澈,水平如鏡,兩側蒼翠青山和著藍天白雲倒影在湖中,可謂湖光山色,引人入勝。由於這裡生態環境優異,引來各種珍奇飛禽不計其數,有鴛鴦、白鷺、野鴨、鸕鷀等數十種。湖岸上林木茂盛,花草叢生,時有一兩處紅瓦農舍掩映其間,恍若人間仙境。

  明顯陵

  顯陵,是明朝恭睿獻皇帝朱佑元與章聖皇太后蔣氏的合葬墓,始建於1519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了。早在1988年就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底,顯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被錄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顯陵,作為中國最早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皇陵,完整地保留和體現了封建禮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並影響到清代帝陵形制。它是明代帝陵最傑出的代表,本身具有其它帝陵不同的獨特之處:其中一陵兩冢,為歷代帝陵決無僅有。金瓶型外羅城、九曲迴環的御河、龍形神道、圓形內外明塘也是其它帝陵沒有的。

  大洪山景區

  早在1988年8月大洪山風景區就同湖南張家界、廈門鼓浪嶼、福建武夷山一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其山勢雄偉,峰巒疊翠,洞天奇特,常年雲霧繚繞而令人流連忘返。

  大洪山風景區面積達3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600米,景區內古木參天、溶洞群集,景點眾多。其核心景點是黃仙洞和娘娘寨。

  黃仙洞,是一個集世界溶洞之大全的奇特景觀。黃仙洞有石灰岩地貌、鐘乳石景觀、更有喀斯特地貌。洞中有幾十個大小支洞相連,洞中有洞,洞裡有五個大廳,最大的有三萬多平方米,高達128米,可容納數萬人。在大廳中落差高達100米之多,形成奇特的洞中山。更令人稱奇的是2萬多平方米的邊石池隨著洞中山勢而下,奇特壯觀,為世界溶洞之最。洞長2500米,蜿蜒曲折,跌宕起伏,洞中景觀千姿百態,琳琅滿目,各種形態美妙絕倫。

  大口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大洪山的一部分,因“大口小口,清泉湧出”的山泉而得名,是江漢平原首個國家森林公園。這裡山峻林密,古道幽深,最高峰雲臺觀,位於聊崛山頂。登臨山頂,更是觀日出日落的絕妙之處。

  這裡有花果山水簾洞般神奇的鷹子洞,有萬千彩色蝴蝶爭相奪豔的蝴蝶谷,更有彩虹伴日的奇觀,讓人驚歎不已。這裡的柳門口瀑布落差達80米,分四級跌下,令人歎為觀止。烏龍洞獨具魅力,洞中有泉,幽深莫測,更有一片罕見的茂密楠竹林。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11

  今年寒假期間,進行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採用“點面結合”,即選取典型專案踩點的方式深入學習和了解了XX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和傳承、保護現狀,並在大學生及其他各類人群中宣傳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而相對於物質文化遺產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在於它不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實體可以以一種固定的形態被儲存下來。它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中,其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這無疑增加了它的傳承難度。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正面臨著極大的困難。諸如蘇繡、香山幫建築營造技藝、御窯金磚等,其在現代社會中的應用價值與其保護與傳承所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成正比。為保護人類珍貴的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呼籲中國藝術研究院以及其他各有關單位為研究和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相關的工作,重點深入到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地區!

  XX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在這片土地上有著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梅山、老街歷史、山地漁獵文化、稻作文化、新化山歌、舞春牛、手獅舞、抬故事、梅山儺戲等藝術……數不勝數,不得不令人自豪。但另一方面,XX地區的大部分人們對自的非遺瞭解的並不是很深。

  由此我們想到,何不在大學生及其他一些社會群體中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光輝歷史和保護現狀從而激發公眾的保護熱情呢?這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活動目的:

  1、構建和諧社會、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全面推動文明對話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發展問題,深入認識它的概念內涵和獨特價值!

  3、瞭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方法及其傳承規律,總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各種實踐問題!

  4、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讓大家瞭解非物質文化當前的發展狀況,呼籲大家(特別是高校大學生)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隊伍中來!

  5、利用大學生的獨特視覺角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蹟,尋訪先輩足跡,瞭解先輩的生活意識形態,引發對傳統文化走向的思考,甚至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探究!

  活動成果:

  1、活動激發和體現了公眾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財產,我們的活動旨在探索非遺有效的保護、傳承機制,宣傳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激發公眾的保護意識。活動過程中,公眾在不同程度上表現出了對蘇州非遺的熱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們為擁有這些璨燦的文化遺產而驕傲。

  2、活動中我們深入學習和了解了XX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以及它的獨特內涵。

  目前,XX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不容樂觀,公眾對於婁底非遺的關注度不高。前面說到非遺的的傳承載體只能是人,而對於眾多古老的技藝,並不是很容易就能學會並且學成後相對一些賺錢較快的工作也有其弱處。所以許多年輕人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另外它的傳承方法一般都是由老藝人授徒,傳承效率不是很高。

  另外非遺之所以能被這樣保護是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內涵的。百年來業餘生活的方式,已經在無形之中打上了婁底獨特的烙印。這些一旦失傳,損失將是巨大的。

  3、關於非遺保護的方法和規律總結。

  活動中,透過資料我們瞭解到目前由國務院檔案提出的非遺保護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由這十六個字可看出,非遺急需的是搶救其次是保護,這些古老技藝,少一樣就沒一樣,不抓緊搶救就很有可能失傳!另外傳承的同時也要尋求發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但是我們也必須知道,但凡此類保護都是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而對於大部分付出這些投入的單位也好,個人也好,其目的不僅僅是單純的非遺技藝得以傳承,而是他的經濟利益是否值得那樣的投入?其次,人們都是愛追求現代化的、更舒適的生活的,而一些非遺專案能否與現代化的生活環境相契合?

  通過幾天的活動以及一些資料並結合自己的思考,我提出以下幾點對非遺的保護上的建議:

  第一、首先要在公眾中宣傳非遺的基本知識,要讓人們從而認識到非遺對於民族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人們對非遺的認同感。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非遺歷經幾百年已經有了民族的根基,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身份證。

  具體的我們可以經常搞一些活動,如傳統戲曲節目進社群、進校園,非遺作品展覽之類的,當我們從自己身邊的非遺中看到自己先輩的身影,並聯想到自己時,難道我們不會為自己是中國人,擁有這樣的傳統文化而自豪嗎?我相信一旦有了這樣的認同感大家就會自發地為保護非遺盡一份力。保護非遺是要有一定的民眾根基的,並不是光靠一個傳承人、一個保護單位就能做好的。

  第二、“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非遺的保護也與此有相通之處,我想從小就開始教育孩子關於非遺的知識無疑是有好處的,因為畢竟他們是要承擔起保護非遺的重任的啊!就好比現在一些小學課程中開設了京劇課,孩子們從小就接觸、瞭解了,長大了自然會在不知不覺中有了對京劇的保護熱情。

  第三、國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雖然目前我們已有了一些相關法律法規,但借鑑一些國外好的政策來完善自己還是有好處的。

  第四、對非遺傳承人及普通藝人提高待遇,比如在日本,對國家級的藝人每年都會撥放相當數目的扶助金以供他們專心磨練技藝和培養傳人。這樣,藝人們有了客觀的收入後自然能心無旁騖地欠薪鍛鍊,發揚非遺技藝。另一方面,就目前來看,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方式效率不是很高,可否擴大規模,“批次”式培養藝人呢?

  第五、非遺專案在傳承的同時也應該也所創新,在繼承傳統專案的同時開發新的發展方向,以有利於自身的生存。但需要注意的是,創新的同時也不能丟了傳統,創新更多的是方法而非目的。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想法,還有許多的不成熟的地方。

  活動後記:

  一個星期的活動讓我學到了很多,我為我們有這樣璀璨而光輝的文化遺產而自豪,但同時也為它們艱難的處境而揪心,祖宗留給我們的財產我們沒有理由丟掉。

  非遺是一個民族文化內涵的最佳體現,而當我們盲目追逐外來的一些新鮮的文化如聖誕節等等,我們漸漸冷落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的東西。誰還會想到我們過端午節的意義?僅僅是去超市買一些速凍的粽子吃了意思一下嗎?會有人再鄭重其事地親手包了粽子並聯想到我們的屈原、我們泱泱大國的悠悠歷史了嗎?你會說有,但你必須承認這樣的人越發地少了……8月7號立秋,向來我們有立秋節氣“啃秋”的習俗,即在立秋之日啃吃西瓜,意用西瓜啃去餘夏暑氣,啃下“秋老虎”,迎接涼爽的秋季。但今年我自己家就沒有“啃”瓜,甚至,我是在立秋當天才知道有這個習俗的!不想說“悲哀”這個詞,但確實有很多無奈吧!

  前些日子又聽聞韓國要將“風水”申請為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貼吧內自然是譁然一片,韓國,你已經不是一次企圖竊取我們的東西了!但我們在指責韓國的強盜行為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一切是為什麼?如果我們一早就已經將這些申請了、保護好了,他韓國還能有可乘之機嗎?難道真的要等到那麼一天,端午節不是我們的了、漢字不是我們的了、中藥不是我們的了、風水不是我們的了……我們一回首發現那些曾經屬於我們的東西不再屬於我們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嗎?亡羊了還補的了牢嗎?我是很想平靜地寫完的,但到了最後這邊自己又有些憤慨了,因為韓國,更因為我們自己!

  非物質文化遺產啊,幾百年流傳下的東西能毀在我們手裡嗎?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12

  這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我們選擇了“宣傳中醫傳統文化”為主題的下鄉宣傳活動,為期兩週時間,感受頗深,收穫多多。

  瞭解了在民眾心中中醫傳統文化的知曉度及他們的平時就醫方式,瞭解方式,以及中醫藥普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其自身的優缺點。

  現逐一述說如下:我們選擇的目標群體為xx郊區東八間房北石家村的所有民眾。

  選擇理由:

  1、離北京較近,文化程度較好,普及廣,能代表大眾;

  2、處在城鄉結合的過度地段,選擇就醫方式有中醫及西醫,在調查過程中有所對比,符合當前醫學治療狀況;

  3、目標群體數量穩定,有利於調查普及的實施和效果;

  4、交通方便,有利於我們團隊每天方便定時到達,並按計劃實施方案;

  5、有本地醫療機構和村委會積極配合,取得了方便足夠的活動場所,並獲得足夠的信任度;

  6、群體年齡分佈均勻,18—70歲不等。

  我們採取的活動方式為現場義診,包括量血壓,測心率,穴位貼附,推拿按摩,針灸,拔罐等現場演示,發放調查問卷,發放宣傳冊,現場諮詢,現場講座及討論。

  經過為期兩週的活動,我們獲得大量資料,經分析總結,當面瞭解發現,中醫傳統文化及中醫藥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67%的人認為中醫藥效果良好;59.6%的人人認為中醫在治療慢性病中優於西醫;25%的人稱生了病,願意首先看中醫,89.1%的人認為中醫實惠但不方便,治病效果較慢;21%的人不瞭解中醫;13.2%的人不相信中醫;53.5%的人平時習慣選擇中醫就診;68.9%的人認為現如今中醫應當在保健領域加快步伐;91%的人認為,中西醫結合比較好。

  通過了解,大多數人透過電視媒體瞭解中醫傳統文化,部分人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瞭解中醫,親身體驗並感知。少部分人只是見過中醫診治,但並未就醫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透過閱讀書籍,講座等了解。

  在對他們的回訪中,我們總結出中醫藥的缺點和普及中醫藥將遇到的問題:

  1、中醫療效較慢,對大多數疾病來說,人們首選西醫,中醫逐漸被忽視;

  2、中醫藥治病,熬藥繁瑣費時,在生活節奏較快的條件下,為了方便,節省時間,人們不願去抓草藥,熬草藥;

  3、草藥味道苦澀難下,特別是現在的很多人,不能接受;

  4、中醫看病主觀性強,不能令患者一目瞭然,從心裡接受;

  5、國家對中醫藥的宣傳及重視程度處在“點”的狀態,並未達到“面”的效果,力度範圍還不夠;

  6、中醫藥的宣傳缺乏現場或生動的展示,在宣傳過程中如果能親身體會和參與就診活動,可謂眼見為實,心服口服;

  7、西方文化的衝擊,是中醫傳統文化受到一定的阻礙。

  但還是有其更多的優點:

  1、中醫治本,緩解症狀的同時,調整機體內部環境,功在千秋;

  2、中醫治療慢性病和疑難病症中有絕對優勢,透過長期堅持服藥,可做到完全恢復或臨床症狀消失或維持當前正邪相抗衡的動態平衡;

  3、藥物天然,副作用小;

  4、在保健養生方面獨具特色,符合當代人的生活需求;

  5、醫療費用較西醫廉價,適合各類群體,減少有病不治,小病變大病,有病沒錢治病的發生。

  總之,中醫藥傳統文化還需要大力普及,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中醫,瞭解中醫,並使中醫成為他們健康的守護者,這也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遠期目標。

  本次活動開展期間,更多的人瞭解了中醫,並親身體驗了針灸,拔罐,推拿等治療,為許多老人測血壓,心率,呼吸,為他們的健康做了指導,並提出了許多可行建議,以及在今後如何調理預防。在養生保健方面也給他們發放指導手冊,以便他們查閱學習,極大的方便實惠了眾多中老年人。

  甚至為有些病人當場解除疾病痛苦。我們也透過此次活動的反覆宣傳,瞭解了目前中醫藥傳統文化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大眾的認知與需求度,從而為我們今後宣傳,普及中醫藥文化掌握了重要資訊掃清道路。亦讓我們在學習中與現實相結合,真正讓中醫以一種更合理的,貼心的方式,讓患者去感知接受。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13

  文化是一個群體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文化資源指具有文化特徵和人類進步活動痕跡的,具有人文和傳統價值的資源,包括歷史遺蹟、民俗文化、鄉土風情、文化歷史、民族音樂、宗教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則是指歷史形成的,對區域社會政治、經濟進步起過重要作用,現在仍然具有一定社會價值的文化存在。傳統文化資源有兩種存在形式,一是以可感的物質化、符號化形式存在的、可度量的文化資源;另一種是以思想化、智力化、想象性的形式存在的不可度量的文化資源。

  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地域都有屬於它們自己的傳統文化,而對於不同的地域,傳統文化的利用與保護具有它們不同的方法與手段。而最終的目的都是保護及利用傳統文化。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旅遊業逐步發展起來。把傳統文化的利用與旅遊也結合起來已經是一個普遍利用的方法了。我們從中也能夠看到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要與旅遊有機結合才能顯示其優越性。既將傳統文化開發成可供人們旅遊觀光、學習、休憩、研究的產品,才能充分發揮其魅力,為當地人民帶來一定經濟利益和榮譽感,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發展,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在政府的號召下,我所生活的城市一方面加強對各種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深挖內涵,另一方面不斷加快現代文化建設,提高文化資源的利用深度和利用效益。在城市建設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護條例,積極保護挖掘民間傳統文化,精心組織搞好文化資源普查、規劃和保護傳承。傳統文化資源開發與旅遊有機結合新新策略顯示了巨大優越性並取得了一定規劃的成績。就從城市最主要的交通道路來講,路東完整的保留了城市中最古老的文化遺蹟,並以此遺蹟為中心建設了社群人民廣場,

  在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會為市民上演美麗的燈光秀。路西是城市中最繁華的步行街商業中心,各大商場聚集此地,顯示了城市經濟的發展。整條道路被一棵棵法國梧桐包圍,真正實現了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但在傳統文化開發利用及保護方面,多多少少的,總會有問題存在,在這次的實踐調查中,就著實發現了不少問題。

  首先,文化產業發展緩慢,沒有形成產業鏈。向上看,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例子: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規模宏大,館藏豐富,但遊客看完後大多一走了之。現在博物館是不收費的,這樣豈不等於守著金山捱餓?為什麼不把有關內容以不同形式產品出售?至少可以做有關文化介紹的書籍或小冊子,讓遊客進一步瞭解,更會吸引潛在遊客。在我們的城市中也是如此,大多數遊客也就是這樣遊覽結束就離開,我們的景色可能並沒有給他們留下多大的映像。這是在將文化利用與旅遊業結合的過程中的問題所在

  產業結構不合理還表現在主導產業集中在傳統優勢文化產業,新興文化產業發展緩慢。新聞服務、網路文化服務、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增加值較小,使得許多優秀文化資源優勢未能充分發揮。每一個城市都有其自己的特色,但沒有將其特色發展到最大,這特色也就不能稱之為特色了。

  傳統文化利用與發展令一個問題就是缺少創新人才。創新型人才是開發優秀文化資源的中流砥柱,沒有專業人士參與的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只能是粗放式的、簡單的、低水平的開發利用 ,由此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大多隻是附加值較低的初級產品。這樣必然會對一些市場潛質極高的文化資源造成浪費甚至埋沒 ,並且有可能失去再度開發的機會具有較高文化造詣、具有傳統文化開發經驗的領軍人物和專門人才,對發掘優秀傳統文化並進行合理開發是城市優秀傳統文化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城市許多文化產品仍處於低端、初級階段與專業人才的缺少,創新型文化人才的缺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面對問題的存在,我們也制定了一些應對措施。

  1.唱響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價值

  合理的開發利用傳統文化應建立在有效的保護宣傳基礎之上,建立健全的保護

  機制是合理開發傳統文化資源的前提。在加強保護基礎之上,應把握適當分寸,做到保護與開放,保密與宣傳的適度結合。要知道,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及時有效的保護,更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文化子民的宣傳與發揚。

  2.實施品牌特色戰略

  文化資源的開發及文化產業的壯大 , 必須依靠文化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文化品牌的塑造和文化產業專案的實施。將城市中的特色文化發揚光大,並將其與城市經濟發展相結合,在不破壞生態效益及市民利益的前提下,做到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雙豐收。

  3.引進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

  文化產業人才是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力、文化創意創新力、文化制度構造力、文化政策制定力、文化資源培植力、文化借鑑汲取力、文化環境營造力、文化產品生產力、文化市場培育和管理力、文化產品營銷力等文化產業競爭力的根本性、決定性因素。要積極引進在傳統文化研究開發及管理領域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物,與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文化產業合作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進行高水平的開發,同時與地方高校合作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員,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人才資源。

  感想與總結: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現在我暫時離開了我所生活的城市,而現在透過實踐調查發現了城市發展中所存在的問題,也深深的感受到市民們對城市發展的渴望。我們這些大學生們應該好好學習自己的專業知識,瞭解社會所需,成為一個高素質高才能的大學生,在完成學業後為家鄉的發展,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一份貢獻 。也相信我們的家鄉在未來會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真正做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一體化,真正做到多方面穩定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14

  淮陽社會文化調查是繼大學生暑期綠色營之後,又一次由黃河科技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主辦的社會實踐活動,它增強了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寒假生活。近年來,大家更加關注與我國的傳統文化,海內外華人掀起了一股尋根文化熱!而淮陽太昊伏羲陵是人們尋根謁祖的聖地。對於這樣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身為大學生的`我們想透過本次調查活動,對她有更加深刻的瞭解。同時也希望我們的調查讓更多人關注我國的古代文化,傳承並將之發揚光大!

  一、淮陽概況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位於河南省周口市10縣市中心。這裡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史上曾三次建都, 三次為國。 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 創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聖火。 5000年前,炎帝 神農氏在此建都始稱陳,嘗百草藝五穀,開創了中國農業的先河。 3000多年前,周武王到舜後媯滿於陳,建陳國。道教始祖老子生於陳國苦縣 , 這裡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天下文官祖, 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為他儒家學說 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上古時代, 這裡一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厚重的歷史文化 , 構築了星羅棋佈的名勝古蹟 , 有史可查的達 326 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其中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 金碧輝煌 ,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

  本次調查活動主要在以下地點進行:太昊陵、龍湖、畫卦臺、絃歌臺等。共整理出5份調查報告。

  (一)淮陽太昊陵文化調查

  一、調查時間:20xx年2月2日

  二、調查地點:淮陽縣太昊陵

  三、調查方式:隊員們於上午八點半進入太昊陵景點進行調查,主要透過走訪群眾,與當地居民聊天以及徒步調查的方式進行的。

  四、調查內容:

  1.關於太昊陵的歷史文化

  太昊陵坐落於歷史悠久的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它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他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之一。原佔地875畝,是一座氣勢磅礴規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築。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黃朝聖地”,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2.關於太昊陵的景點

  太昊陵就是伏羲的陵墓。陵墓位於淮陽縣以北的蔡河邊,墓大而莊嚴。墓的前方有一棵百年側柏樹,樹幹上長了很多“耳朵”似的樹疙瘩(見右圖)。據說這是伏羲的耳朵,如果在此用手摸著耳朵許願,人祖爺伏羲便可以幫你實現。平日前來祭拜的人絡繹不絕,大家通常會在墓的周圍抓一把土撒在陵墓上,以示為人祖爺添墳,從而獲得保佑。統天殿是太昊陵中級別最高的殿,供奉著人祖爺伏羲像,始建於明代。遊人至此,都會燒香跪拜以示尊敬。殿的四周牆上雕刻著伏羲一生的豐功偉績,興漁業、造農耕……除了有雕刻頌揚伏羲的一生外,還有碑林對此大加讚美。那裡有從甲骨文至今的所有字型,充分展現了伏羲傳奇的一生,以及我們中華民族文明的博大精深。太昊陵的門很多,像先天門、太極門、道儀門等都具有百年曆史,且都保持著原貌。始建於明代的鐘樓和鼓樓相對而坐,蒼蒼而莊重,幸運的遊人可能還會聽到它們獨特的聲響。歷史文化氛圍濃重的陵園內,獨秀園可謂別具一格。園內有很多古老而稀有的樹木,其中柏抱檀更是具有9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70年代樹杈中間神奇的長出一棵小樹。此外,裡面還有很多園林藝術作品(見上圖)。它們都是用樹修剪成動物的形狀——老虎、鶴和二龍戲珠等,真是獨具匠心。岳飛祠堂也是遊客必到之地,遊客會敲打跪在岳飛面前的秦檜的頭,來為岳飛打抱不平。另外,陵園還有玉皇觀、女媧觀、玉清觀、天仙觀等一些旁園。凡是來訪陵園的遊人,都會陶醉於太昊陵的古老與神秘。

  3.太昊陵對當地居民的影響

  平日除了來參觀太昊陵的遊人,淮陽的居民也是經常來往其中。無論嚴寒還是酷暑,你都會在太昊陵藝術館前面看到練毛筆字的老人。他們的字蒼勁有力,在太昊陵濃厚氛圍的映襯下更是具有藝術韻味。早晨除了前來練字的老人,還有來此晨練的老人。他們一邊打著太極,一邊感受著伏羲文化的源遠流長,可謂是樂在其中。

  五、隊員感悟:

  透過本次調查,隊員感覺收穫很大。對伏羲文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燦爛文明而感到無比驕傲。同時還培養大家的溝通能力和堅強的毅力,以及較強的團隊精神。隊員們希望我們青年志願者協會能夠把寒假的文化調查完善並承辦下去,做成像綠色營一樣的社會實踐專案,給大學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

  (二)泥泥狗

  一、調查時間:20xx年2月2日

  二、調查地點:淮陽縣

  三、調查方式:透過實地感受和與當地商戶以聊天的形式進行、

  四、調查內容:

  "泥泥狗"是淮陽縣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總稱,當地農民用黃泥捏成的、含納福避邪之意的祭祀物。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知道了,除了狗外,它還有猴、羊、鳥等110多種形態,相傳已有3000多年曆史,它的製作過程:精選當地黃泥,經過和泥,捏製成形,風乾等複雜過程,製作耗時費工。泥泥狗又叫“陵狗”、“天狗”,為淮陽太昊陵所獨有,被譽為“天下第一狗”。

  據說,“泥泥狗”是為伏羲、女媧看守陵廟的“神狗”,贈送親友,可以消災、祛病,頗為神聖。況且價格低廉,物質精美,是廟會遊人必購之物。工藝上, 泥泥狗是用膠泥捏製而成,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後用大紅、黃、白、綠、桃紅五色點畫出由圓弧曲線、直線和點組成的各種圖案,線條稚拙而生動,色彩絢麗又不失沉穩。泥泥狗造型古樸渾厚,形狀奇特怪異,其題材包羅鳥、獸、魚、蟲與人物,可謂無奇不有,個個充滿著一種虛幻的超脫神秘感,散發出濃烈的鄉土氣息和野性的芬芳。看著各式各樣的泥泥狗,泥泥狗都是有孔可吹,聲音悠遠明亮,嗚嗚的聲音,彷彿在訴說著一個久遠的神話。泥泥狗是淮陽獨有的民間文化遺產。是淮陽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直接體現。

  五、隊員感悟:

  我們由衷的喜歡她們,濃濃的文化氣息讓我們愛不釋手,就買了一些留作紀念。現如今,泥泥狗的形象已經日漸豐富,包裝更加精美,深受群眾尤其是兒童和外地遊客的喜愛。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日漸增長,間接的刺激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淮陽泥泥狗設計精美、品位高雅有很高的藝術和考古價值,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俯拾皆是。

  (三)畫卦臺

  一、調查時間:20xx年2月2日

  二、調查地點:淮陽縣

  三、調查方式:以徒步走訪的方式進行調查。

  四、調查內容:

  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 創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聖火,畫卦臺就為此而建。在調查過程中,透過與文化專家的交流。我們得知這樣一個傳說:

  6500年前,天崩地裂,伏羲帶領族人逃難。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15

  “濟南是人泉,泰山是神泉”,這是寒假登泰山時聽到的一句話,意思是濟南的名人多,泰山的名神多。本來不懂這句話,逛完了泰山才懂它的真含義:神,的確很多,大小廟宇無數;來過的神人也很多,懸崖絕壁上都有某年某日某人的題詞!

  我在凌晨三點醒的,當時同寢室的四個人已經醒了,在悄悄談話,被窩裡的腳有些冷,說不清是被她們的談話聲吵醒還是房間太冷把我凍醒,總之是醒了。水杯裡的水已經冰涼開始凍徹肌骨,這泰山頂上的凌晨,除了我和屋裡的人,所有的人都睡覺了,世界是一片安靜。

  我們出發的時間還不到五點半,天依然黑透著,室外溫度倒也不低,有人驚歎和屋裡一樣冷啊!當時走在古建築的冷清大街上,確實有魑魅魍魎的感覺,路上稀疏有幾家開門的店鋪,露出燈光。而我們則依靠點點手機燈光行走,偶爾有巡夜的人,露出一點手電筒的光,只一束,不過已經很感激了!幾個人稀落落的在街頭,出租軍大衣,叫賣高香,價格是貴的離奇,且摻雜謊價成份太大,他們都身穿黃綠色軍大衣,縮著腦袋和脖子,像一隻只凍壞了的猴子。路倒是夠平整,只是臺階很多,有時我幻覺這是在沒有路燈的某個地方,看看路邊的燈--很有古韻的亮著,周圍是花花綠綠的畫,臺階下是距離千米的泰安市,有點點燈,有長龍似的路燈,遠處看來有些縹緲,真的像天宮,一抬頭,貞節牌坊似的建築,憑藉昏暗的光,看見上面是“天街”二,哦,原來現在在泰山頂上!

  行走夜路,頭頂繁星,點點滴滴,連月亮也逃到天的東方讓路。什麼北斗星,北極星,牛郎織女星…馬導一邊指著一邊教我們辨認。看見天上繁星,看到山下的燈火美景,彷彿山是鏡子,把星星射到人間,抑或人間是湖面,飄了天空的影子,我陶醉這奇景,就想收錄到照相機裡。路前面是陰森恐怖的,黑黑一片,只聞到濃烈的香氣,是焚燒的香,那一刻來不及仔細看周圍,急著趕路,而路在腳下也不太平了,石頭參差不齊,我忽然害怕了,小時候聽說過鬼迷路的故事“晚上走路時,鬼出來搗鬼,故意變出路來迷惑人,使人繞來繞去的走不出原地,只是繞圈而已”我突然記起昨天晚上賓館老闆的話“走了別回來啊”不像是對人說的話,只像說鬼的。這世界上可能真的有鬼吧?!

  出了廟,分兩個岔路,不知道走哪邊。停下來,隱隱約約聽到人聲嘈雜!路要依靠一步步挪過去,十分陡峭,而且看不見任何東西,只能靠摸。

  站在泰山頂上,穿羽絨服,依然很冷。天已經黑透了,只在西方留著魚肚的白色,殘陽漸漸退盡,第一次在山上,別樣感覺!我們穿過度假村,有山有水,大家興致勃勃,拍照說笑。漸漸的身上開始熱了!後山的小路窄,幾處都險象環生,石壁陡峭,好幾次都是從山崖邊上過來,心驚膽戰。而石頭太陡,道路有些泥濘。所以儘管周圍的自然風景秀美,絲毫沒時間去欣賞,於是,為了趕路,錯過了欣賞最美的風景。在荒山野嶺,就我們四個女同學,討論野人討論狼,有些恐怖,往前喊也不見人聲。儘管行路難,不過一路上還是很有意思的,周圍的懸崖峭壁,容不得喘息,每次摔倒後,都有劫後餘生倒吸一口涼氣的僥倖。

  有山必有水,山澗窄窄的小溪,嘩嘩啦啦,十分動聽,流下來的水儲存在山腳下,底下的鵝卵石清晰可見,忍不住伸手掬一捧水,好清涼!環視四周,山上已經有結冰了,我明白了一句話“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大抵說流動的東西不容易壞,所以流動的水不容易結冰。空氣也開始清新涼爽,吸一口,彷彿鼻孔中的汗毛被凍結住一樣,但身上卻實在的熱,絨衣早已經溼透,汗水順著兩頰流下,頭髮也被沾溼。這是運動著,估計停下來會被凍壞的,畢竟半山腰的溫度極度低了,每升高一百米氣溫降低一些啊!而手下的石頭也都冷如冰塊,溫度很低。

  從山下到山上遇到過幾個人,有婦女有挑山工,每次我們詢問路程,都會得到乾脆回答。不得不提小路邊上的石頭上都有紅色的路標提示,每當猶豫不決走哪條路時,就會絕處逢生了!路邊有些打碎的盤子,相信是哪個挑山工一不小心打碎了挑的東西吧!進而感嘆他那天折本和工作的危險艱辛。最後穿過的是一片松樹林,青翠的松針葉,筆直的樹幹,這是以前的松樹所不及的。地下有堆積的一層松針,頗有滄桑感。山的陡壁有幾棵泛紅的果樹,不知道是什麼果子?我不是貪吃,而是好奇,就晃晃悠悠的踩著石頭去摘果子,原來是枸杞大的東西,成葡萄似的一串串,所以遠處紅的像火!可是已經腐爛了,有股黴變的氣味兒,畢竟冬天了,經了霜的東西。仰頭,山上的樹綠色的,白色的--經霜的,像玉樹瓊枝。此時那一刻,突然懼怕起來:天已經暗了,突然來了什麼山妖,我們是無縛雞之力的,於是猜測這莫名其妙的野果樹也是妖怪精心設計的,我摘了,就引鬼上身了,也許是《畫皮》看多了!最後還是毫髮未損的下來了。山間有時響起幾句《紅高粱》的“妹妹你大膽的往前走”,像是專門給壯膽的。

  在天已黑透的山路上,幾個人結伴而行,別有一番滋味!記起錢鍾書先生在《圍城》裡說:“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相畢現的時候”的確如此。

  我們,呆慣了象牙塔,出去走走,既體會了假期的樂趣,也接觸了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在天寒地凍的季節,更鍛鍊了人吃苦耐勞的品質,幾個人齊心協力的做一件事情,覺得假期分外有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16

  一、調查課題的基本內容

  (1)實踐方案簡介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今大學校園網路文化、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成為大學教育中缺失的一環。作為全國十大獨立院校之一,我院領導極為重視大學校園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以太谷是優秀傳統文化形意拳發源地這一得天獨厚優勢為依託成立了形意拳中心,並將形意拳教學納入大學生課程範圍。此舉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影響深遠,同時也有利於我院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本小組透過對太谷形意拳的理論學習,追根溯源,實地探訪,親身體驗等方式,深入瞭解形意拳這一傳統文化瑰寶,調查形意拳當前的發展、傳承現狀,找出影響形意拳發展傳播的癥結所在,研究並從本專業的角度並對形意拳的發展傳播提出建議。

  (2)團隊介紹

  國貿103班社會實踐第一組

  (3)實踐口號與主題

  “傳承形意拳文化,保護民族瑰寶”

  (4)實踐的目的與意義

  在實踐過程中增進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危機感與責任感,並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對傳統文化的發展提出建議,學以致用,提高理論實踐水平。

  (5)實踐背景

  形意拳與太極拳、少林拳、八卦掌並稱中國四大名拳,同時是中國三大內家拳(太極、形意、八卦)之一。形意拳風格講究硬打硬進,幾如電閃雷鳴,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山西晉中太谷縣是形意拳創立、發展、傳承的主要區域,被稱為“形意拳之鄉“我院極為重視形意拳事業的發展,成立了形意拳中心,並將形意拳納入大學課程。

  (6)實踐方式

  1、理論學習

  透過查閱資料,諮詢老師等了解形意拳創立,發展,傳承的歷史,並對形意拳特點有初步認識。

  2、實地探訪

  與理論學習結合,前往李洛能故居,車毅齋紀念館,宋氏形意拳陳列館等進行實地考察,透過對展品跟碑文的觀摩學習,深入瞭解形意拳發展的歷史。

  3、親身體驗

  拜訪太谷形意名家,進行學習,採訪,記錄,瞭解各派形意拳的風格特點,對形意拳的養生、技擊效用有一定了解,並對各派形意拳的傳承及發展現狀進行調查訪問;如有條件,可進行一段時間的形意拳實地學習,深入瞭解形意拳的風格特點、技擊養生效用。

  二、實踐階段安排

  (1)活動地點:太谷本地 如條件允許,前往祁縣探訪形意拳源流-心意拳

  (2)前期準備:

  1、分工明確,強化責任意識。主要為資料收集,組織協調,過程記錄(拍照,攝像,錄音,筆記),後期製作(爭取實踐完成拍出一部影片作品)

  2、資料收集與組織協調。收集形意拳資料並進行集中學習,實地考察時的組織協調工作,拜訪形意名家之前的提前瞭解與事先預約。

  3、過程記錄。安排專人負責實踐過程的攝影攝像及其他資料的記錄整理。

  4、有備無患,確保安全第一。每次活動做好出行準備,包括服裝、藥品、避暑用品等,並對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做好充分的預案工作。

  5、經費預算。落實經費來源。

  (3)活動開展:

  1、集中學習形意拳資料,對形意拳的源流,發展,特點有一定了解。

  2、前往李洛能故居,車毅齋紀念館,宋氏形意拳陳列館等進行實地考察,透過對展品跟碑文的觀摩學習,深入瞭解形意拳發展的歷史。條件允許的話前往祁縣探訪形意拳源流-心意拳。

  3、拜訪太谷形意拳名家,進行學習,採訪,記錄,瞭解各派形意拳的風格特點,瞭解形意拳的養生、技擊、文化內涵,並對各派形意拳的發展現狀及原因進行調查訪問;如條件允許,組員分成兩隊分別對車氏宋氏形意拳進行為期一週左右的系統學習與深入瞭解。全程跟蹤記錄學習過程。學習結束後進行內部總結,以親身體驗對兩派形意拳進行分析比較,加深對形意拳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4、在實踐過程中結合自己專業知識,對形意拳的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舉措進行討論,提出建議。

  (4)成果總結

  1、團隊日誌:活動當天安排隊員就每天的活動情況做詳細記載,並對次日的活動做好安排。

  2、個人感悟:每位隊員將自己在整個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心得體會整理為個人的實踐心得。

  3、調研報告:將活動過程中所有拍攝的照片、影片、訪談記錄等等進行彙集整理,完成實踐報告。

  (5)活動預期效果:

  此次實踐活動預計會對形意拳發展、學生和學校學院三方面產生積極影響,使三者達到共贏的局面:

  首先,對形意拳發展而言,本次實踐活動雖然人微言輕,但對於形意拳的發展和推廣是個有益的嘗試。此次實踐活動對形意拳發展的思考及其所包含的現實意義將影響深遠。

  其次,對學生而言,一方面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瞭解和學習,增強的對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另一方面,實踐過程也是一個鍛鍊自己的過程,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可以學以致用,團隊合作過程可以鍛鍊自己的團隊意識及組織協調能力。透過實踐可以獲益深遠。

  再次,對學校學院而言,一方面可以透過此次社會實踐來提高學校學院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進一步提升學校學院整體的教育實力與實踐力度。

  三、其他活動要求及注意事項

  (1)活動經費

  經費來源:學院社會實踐活動專項經費,自籌

  經費開支與報銷事項:

  1、活動的一切開支本著節約為前提,杜絕浪費

  2 、財部應向隊員公開當天的各種開銷

  3、每一筆資金的支出都應有發票,並註明用途、經辦人姓名,並交由 隊長簽字後,方可向財務部部長報銷

  4、 各小組要保管好活動經費支出的發票或相關收據

  5、 活動結束後,及時上交《活動收支明細表》

  (2)管理制度

  為了更好地開展活動,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為了讓每位實踐隊員在實踐過程中全心地投入,展現溫大學子們的獨特魅力;為了維護實踐隊良好的形象,規範隊員的行為。特按照大學生實踐守則作出如下規定:

  1、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2、遵守組織紀律,按時完成實踐內容並明確活動目的,積極主動配合工作需求

  3、活動過程中不得擅自離隊,不得擅自進行危險性的活動

  4、如需離隊或暫時離隊,應向實踐隊隊長說明具體情況,表明去向,做好登記,並隨時保持聯絡,如批准必須要按時歸隊

  5、遵守實踐隊作息時間安排,在活動過程中不得遲到、早退

  6、隊員要顧全大局,以團隊為重,樹立良好的團隊精神,成員之間要互相協助,團結一致,同舟共濟,如遇到緊急事件,要聽從指導老師以及實踐隊隊長的指揮,尋找有效方法解決

  7、在實踐過程中實踐隊隊員要衣著大方、整潔,合乎大學生的衣著標準,不損害當代大學生的良好形象

  8、隊員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要注意使用禮貌用語;尊重實踐單位意見,虛心向群眾學習

  9、隊員要樹立環保意識,不亂扔垃圾和廢品、不隨地吐痰等

  10、隊員時刻牢記“安全第一”,增強安全意識,加強安全防範,注重團結互助

  11、隊員要吃苦耐勞,對實踐過程中出現的飲食、住宿等困難要勇於克服

  12、注意飲食衛生,做好防暑工作,如感覺身體不適,及時向實踐隊後勤部反映

  13、保管好公共財物及自身財物,愛護公共財產

  14、所有實踐隊員必須端正工作態度,樹立當代大學生應有的健康形象,展示當代大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嚴格遵守實踐制度。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17

  摘要: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有特色的一個傳統節日,是中國人最重要和重視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有很多習俗,例如:貼春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看春晚、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放鞭炮、出門拜年、掛燈籠、貼窗花等等。

  研究背景: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節日,又稱為農曆新年,我們叫它為“過年”,它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天,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在春節期間,全國人民都要舉辦一些有趣味的活動來慶祝,以祈求自己來年可以平安健康,工作學習順利。活動很豐富,到處充滿著喜氣洋洋的景象。春節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已經蔓延到了許多國家,這些國家和我們一同歡度春節。

  正文:

  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年”的怪獸,每年除夕都會出來害人,當又一年後人們正要逃往深山避難時,從外村來了一位乞討的老人,下決心要把“年”獸趕走,那晚,老人身披紅袍,放鞭炮、掛燈籠,“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知道了“年”最怕紅色,於是每年都張燈結綵慶祝。這一天稱為春節。中國傳統節日中怕是沒有比春節還熱鬧的了。辦年貨,過年出門去拜年都要送禮,大多數是送酒的,這也是對別人的一種祝福;大掃除,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把不好的、晦氣的,都掃出家門,不然怎能說是辭舊迎新呢?大年三十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拿出剛買的春聯,貼在門上,牆上等地,還要把舊的窗花撕下來,貼上新的,有的人家外面掛上2個大燈籠,夜晚紅彤彤的很好看。除夕夜的年夜飯無疑最令人期待了,全家人聚在一起,吃著大餐,一起看春晚,不管在外面有多忙,一定要回來過個好年,。年夜飯自然是很豐富了,有一桌子的美味佳餚,第一道菜是一種叫“全家福”的湯,希望新的一年以福為主,並貫穿全年。人們互贈吉祥話,希望新的一年能夠一帆風順,羊年大吉。接著大傢伙一起看春晚,到12:00跨年時,便可聽到到處噼裡啪啦的鞭炮聲,美麗的煙花不斷爭相上飛,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真是吸引人的眼球!

  大年初一要早早起床拜年,要穿上新的衣服,希望能有一個新的開始,去別人家拜年,人家總是給大把大把的糖,年長的老人還會給紅包,在別人家小坐一會兒,聊一下過去一年的生活,新的一年的打算。初一至初十,這一期間。都要出去走親訪友。有些人的家裡,把已逝的親人的牌位放在桌子上進行祭奠,擺著香爐,點上香,再擺上一些吃的,例如:饅頭,水果,菜等,不僅我們活人要過年,也不能忘了已逝的親人,再把神靈請回來那一刻一直到大年初二晚上,香火都不可以斷,除夕拜年時,自家的親人來給老人拜年時都要上香磕頭,表達對逝者的尊敬。

  春節不僅為我們帶來快樂,使常年在外打工拼搏的年輕人得到休息,使鄰居之間的關係更加友善,甚至給一些墮落的人帶來新的希望,使他們重振旗鼓,揚帆起航,使世界真正成為了一個大家庭,彼此互助,構建和諧社會。

  春節也是把雙刃劍。也帶來諸如浪費、汙染、攀比、交通擁擠等問題。春節期間,每家每戶請客浪費是不可避免的情況,因為中國人認為菜很少是一件很丟臉的一件事情,面子成為人們浪費的藉口,所以大量的剩飯倒入垃圾桶,孰不知浪費農門伯伯多少辛勤的汗水。“辛辛苦苦攢積蓄,一餐回到解放前”我們應該響應光碟行動,以浪費為恥,以適量為榮,沒有人會瞧不起你的節儉,只有你不珍惜自己的勞動,大手大腳,肆意揮霍。春節期間產生的鉅額浪費,會拯救許多無家可歸的人。第二個問題是春節放鞭炮嚴重汙染了環境,家家戶戶放鞭炮,看似喜慶有趣增加年味,實則放煙花所產生的煙,會嚴重汙染環境,煙花產生的刺鼻氣味,不僅傷及人體,而且還會汙染大氣。過年過節每家每戶求團圓,私家車爭先恐後的闖入每個家庭,每逢春節必定人人回家過年,交通問題也接踵而來,造成道路擁擠,幾乎連人也不可以穿行,不僅如此,過年春節買火車票回家過年,更是有許多人回不了家,每日的客流量高達幾萬人,使交通擁擠問題又提高了一個等級,不可避免的給了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的機會,倒賣火車票,甚至進行詐騙,危害社會風氣,給年增加了一個不好的插曲。新年新氣象,每個人都要添一些新衣服,看似穿上新衣服是一個新開始,但這卻被人們當作攀比的條件,簡直敗壞社會風氣!

  過春節既有利又有弊,我們要摒棄惡習,保持優秀的文化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瞭解傳統文化,發掘其精髓。讓我們過一個積極健康的幸福年!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18

  行程簡介:在老師的帶領下第一天我們首先來到了南化村,這是一個建設的比較好的村落。村長給我們作了一些講話,然後學生走訪了一些村民。之後來到了大佛寺、臨濟寺,讓我們瞭解佛教文化。第二天我們到文廟參拜孔老夫子,瞭解孔老夫子的思想,吸取有用之處。然後來到金夢影樓聽張總講一些道理。下午來到弘文中學,瞭解傳統文化在中學中的普及和影響。第三天我們來到大寨村,和南化村情況相近,行程簡介就到這兒了。

  這次的社會實踐調查給我的啟發和教育很深,在這先感謝老師們的關懷和教誨,讓我知道了理解了許多東西,而且對我自身都有很大的提高。

  1月21日早晨,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這次社會調查的第一站—南化村。這個村子在正定來說是建設的比較好的村子了,主要是這幾年的變化挺大的,村長也為村裡辦了許多實事,為什麼變化這麼大呢?讓我們來看看吧。來到村中,我們首先參觀的是大教堂,此教堂主要是供村民觀看傳統文化教育片,學習傳統文化用的。走進裡面,立即感覺到身處傳統文化的教育裡,人們變得嚴肅了,思想中雜念被趕出腦海,此教堂有利於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在裡面我看到了前任村長留下的一篇文章,題目為金錢觀和權力觀,其中闡述的頗有見解,深入淺出能調整人們對金錢權力的心態。然後我們去了村民活動中心,村長髮表了講話,講了許多村中的變化其中還說到村要長治久安要以孝為主,個人也要以孝為主,孝是人道第一步,往大了說國家也要有軟勢力,就是以文化作後盾。現在主要是孩子,現在的孩子接受的太多而奉獻的太少,所以我們更應當學好傳統文化學好弟子規,

  在天安門廣場上立孔子像不就說明國家重視傳統文化嗎,我們更應該學好。我們在村中走訪也感覺到村長為村裡辦了不少好事,路面硬化了,路燈也安裝了,村裡也有專門的專項的保險和補助,村民意外傷害保險、學生保險、大學生補助、老人補助等,此村還獲得衛生村、小康村、文明村等許多榮譽稱號。我和同學也走訪了幾戶人家,叔叔阿姨們臉上都掛著笑容,談起村子時也覺得不錯,我們走在大街上人們說說笑笑、自由熱鬧,我也覺得這村民風不錯,看來傳統文化教育(弟子規等)起著重要作用。要說這個村子還有哪些方面需加強或建設,我認為一個村子要想發展必先穩定。傳統文化教育必不可少,孝道更是重中之重。在走訪過程中打聽到一些無工作的閒散人員,還有一些有餘力的半老人員,我認識可成立一個工作介紹所為村裡人找工作。

  下午我們先後來到了隆興寺、臨濟寺,來接觸佛教文化,剛來到隆興寺走到門口,就看到一尊大佛,前走幾步大佛的全貌顯現出來,心中也變得虔誠。跟著老師和導遊,在隆興寺裡參拜各佛,走在這充斥著佛教文化的地方,心也跟著肅然起敬。在臨濟寺裡,大殿中,有位師傅給我們介紹了許多佛,我們帶著崇敬的心聽著,每位佛都有一個世界,我們所處的只是一個別婆娑世界而已。隆興寺、臨濟寺的這些佛像都是遺留下來的,時間在上面留下了斑駁的痕跡,隨之遺留的還有那佛教文化,雖說現在已不盛行,但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看著這些面孔就好象世人的處世態度一樣,萬般不同。每面佛都在教育著人們深刻的道理。唐三藏去西天取經,取回的是一顆佛心,用它來教化世人,讓人變得善良,讓人與人相處變得友好,社會更和諧。

  第二天,老師帶領我們來到了文廟,參拜孔子。現在天安門廣場上都立了孔子象,我們今天社會的文化中儒家文化有重要作用,而孔子又是儒家庭代表人物,可見他在中國史上的地位之重。我們懷著一顆敬仰的心走近孔子,瞭解他的事蹟,從中學習他的思想。孔老夫子的思想對後代人影響極遠,其中在牆上看到孔子的倫理思想,孔子認為倫理道德是合理處理人與人之間正常關係的準則,何事都要受倫理道德的約束。孔子的道德規範體系龐大就不再介紹了。此思想對現代來說仍適用,所以學習孔子的思想很有必要,在文廟裡還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東西,有文天祥的滹沱河詩,有許多偉人的事蹟等等,在這裡受益不淺。

  之後我們來到了正定最大的婚紗攝影樓—金夢影樓,非常感謝張總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給我們講課,張總講的大部分來說都對我們學生有用,是我們現階段須學習的或應提高的能力。張總主要從孝道、自身能力、管理、飲食健康、社會危機等方面給我們講的課,讓我們的認識思想都提高了許多,對以後的行為有了指導作用。張總講孝道時給我們列舉了幾個例子,情況基本一樣,都是講述老人的孤苦無依,子女不盡孝的例子,教育我們不僅要孝順父母,而且要教育好下一代,使其能繼續盡孝。在自身能力方面張總讓我們要擅長表達擅長自我推銷,這對我們以後找工作有利,我相信大部分同學是會虛心接受的,在飲食方面提倡我們吃素,並給我們放了畜牧業的危害、吃肉的危害等片子,讓我們對吃素有了新的認識它不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會讓人變得健康。在此給我們放的災難片,給了我們視覺上的衝擊、心靈上的.震撼,我們感到了世界岌岌可危,給了我們危機感,讓我們更應努力行動。張總尤其是在管理企業方面為其他人作出了榜樣張總用傳統文化教育員工,從而提高了他們的思想道德,也就是讓他們變得更有良心,而不用定金、賠償等措施管理員工,可以說從作人的根本上管理,這樣比那些更有效率,更為妥善,更為根本。也使人與人之間相處變得容易變得善良。之後吳老師借次機會給我們講了“孝”我對父母的無私和偉大又深深體會到了。什麼時間行孝?人間孝道,及時莫遲疑啊,不是工作後,不是有錢後,就是現在!

  今天下午,我們來到了正定的一所具有辦學特色的中學—弘文中學。它包括小學、中學、高中。在校長的介紹中我們對它慢慢了解了。它的特色是把傳統文化看的很重要,用它來教育學生,弘文中學的理念也為“先學作人,後作學問”其制度也與傳統文化掛鉤,讓學生身處於這樣一個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有利於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學校充分利用時間,讓學生接觸熟悉傳統文化,早中晚讀經誦典,自己寫省身日記。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在此或多或少的的都能體現出來,在校園中看到的名句都記錄了下來,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現代社會上多少青少年發生道德敗壞的事,所以在學校應向弘文中學學習,讓學生多接觸傳統文化。 第三天我們來到了大寨村,這是最後一站,這也是正定發展較快建設較好的村落了。走進村中,看到硬化的路面,路邊的太陽能路燈,我們瞭解到原來這個村被稱為“野豬林”意思是村裡人野蠻、不講理,買賣人都不敢過這個村,現在經過幾年的文化建設此村人素質已有很大提高,此村和南化村有許多相似處,其中都離不開一個好的村長。對於此村的建議同南化村。此外農村還有一些問題,如市場意識不高、農業負擔過重、生態環境破壞、生產技術等,環境這塊就是秸杆焚燒,沼氣池等,還要讓村民學習生產技術和農業知識等。

  行程到此就要結束了,我也充分了解到傳統文化在公民素質中的重要地位,也瞭解到公民素質對文化建設、經濟建設的巨大推動力,同時也明白了傳統文化對自身及以後的重要作用。再次謝謝老師給予的關懷和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19

  (一) 調查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時代新風。”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有利於扭轉不良社會風氣,發揮我們數千年來積累下來的道德智慧的效用,會對改善當前的社會風氣起到積極的作用。用傳統文化教育我們和下一代,提高國民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不僅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發展的戰略需要。

  (二) 調查目的

  為了加深當代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瞭解傳統文化在當地的發展狀況及其發展趨勢。

  (三) 調查過程

  1、 調查方式:一些網路社交軟體

  2、 調查數量:90份

  3、 調查時間:2015年寒假期間

  4、 調查步驟:透過一些網路社交軟體傳送問卷,並對問卷進行整理統計

  (四) 對問卷調查的結果統計分析

  1、 有74%的人喜歡中國傳統節日,26%的人喜歡西方節日

  2、 有100%的人認為京劇,詩詞歌賦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40%的人認為看春晚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2%的人認為開派對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有1%的人認為占卜算命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3、 有10%的人認為清真菜是我傳統菜系,85%的人認為蘇菜是我國傳統的菜系,僅有5%的人不知道我國傳統菜系是什麼

  4、 有20%的人認為縱橫,重農,洛桑為我國傳統學派,100%的人認為儒家為我國傳統學派

  5、 有75%的人認為我國傳統戲曲為花鼓戲,黃梅戲,20%的認為評劇為我國傳統戲曲,5%的人不知道我國傳統戲曲是什麼

  6、 有10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四大發明,及四大名著

  7、 有5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一部醫學著作,有5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醫學著作兩部及以上

  8、 有4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一部數學著作,有25%的人知道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兩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9、 有30%的人知道我國古代一部農學著作,有35%的人知道我國古代農學部著作兩部及以上,有35%的人一部都不知道

  (五)調查總結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競爭已成為國家間軟實力的較量,並將在未來構架國家綜合實力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在此我總結了一下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問題。

  我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問題——外患

  一、部分國家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侵襲,如2005年11月,由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6年韓國擬將“韓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10月,韓國在得過舉辦“韓國是印刷術的起源過”展覽,並向聯合郭教科文組織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論證孔子、西施是韓國人,稱漢字是由韓國人發明的……

  二、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侵蝕,西方洋節掀起熱潮,快餐文化盛行、日本卡通動漫、美國電影、韓國電視劇等外國文化產品的大量引進。在瞭解外國文化的同時,不少人也開始在接受外國生活狀態潛移默化的接受了他國的行為價值觀,有識人士已經開始思考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商業性中潛藏的文化危機,傳承至今,中國傳統文化耐寒減弱且造人捷足先登,這不能不給國民敲響了警鐘。

  三、外來節日衝擊盛行,民族優秀傳統節日反倒被漠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以上詩歌都是傳承著我們中國民族特有的節日,有著非常悠久的文化內涵,然而“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只在民間斷斷續續地傳承著各種習俗,沒有正規的宣傳,沒有正規的保護傳承,在民間傳得艱難而斷續;倒是所謂的“聖誕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在國內流行不衰。我並不排斥外來文明,只是不希望看到民族的東西最後被丟在社會的角落裡。

  我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問題——內憂

  一、重大文化事件,領導從不做準備。中國有一個非常嚴重的現狀,那就是不管什麼事件,領導永遠都沒有做準備。之所以不做充分準備的人,那是因為有人替他準備好了。清華大學校長沒把自己贈給宋楚瑜先生的篆文看清楚,那是因為他自己沒準備,是別人準備好了給他“上上臺面”就罷了,尷尬當然在所難免。這只是一個縮影,但是影射了一個社會文化的怪圈。領導不是領導,而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充檯面的人,如果是這樣,那還不如請個明星

  二、社會亂用成語,誤導群眾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應該吸取了清華大學校長前車之鑑的教訓,可是剛一出言,就發生了低階文字錯誤,“七月流火”……哪怕他後面慷慨陳詞也已經無濟於事。在這裡用一條歇後語評論“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很多時候,社會的語言結構是由文化人、媒體來引導的,而很文化人和媒體都在亂用成語,把塗料說成是“好色之塗”,宣傳治咳嗽的藥就說“咳不容緩”,這是文化人帶來的悲哀,誤走文化路線將會讓社會文化變得混亂無序。

  三、語文、民族歷史受到國人的冷遇。我們的語文和歷史是國之瑰寶。從甲骨文開始,我們的文字就傳載著我們先人的思想;從北京猿人開始,我們的歷史就開始輝煌演繹……美國——號稱超級大國的繁華社會,它的歷史只有三百多年,它連最起碼的傳統文化都還得沿襲英國的。然而,不管是在教育考試上,還是在社會活動上,凡是涉及語文和歷史的,都視為是副科附屬物,這多麼悲哀。隨便抓一個在大街上的年輕人,問“開元盛世”是指哪個朝代的,鴉片戰爭什麼時候開始,他們都支支吾吾搔頭撓腦不懂回答,這難道不是悲哀嗎?

  中國傳統文化的調研報告20

  中華傳統文化以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鮮明特色而屹立於民族文化之林,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今年暑期實踐中,校團委與校友會發起“文化中國行”實踐專案,並獲得北京大學校友基金的支援與贊助,扶持青年學子長期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文明、發揚民族精神、傳承國學精粹的實踐活動。

  經過層層篩選,北京大學赴南京雲錦研究暑假實踐團、北京大學赴福建廈門調研實踐團、北京大學艾德萊斯暑期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禪學社赴海北藏族自治州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鄒魯行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敦煌實踐調研團、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赴大連暑期社會實踐團、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江蘇開弦弓村村史調研實踐團、北京大學赴福建泉州暑期調研團、北京大學耕讀社傳統文化研修夏令營等十支團隊入選“文化中國行”專案。

  1、山南水北,品中華傳統之神韻

  五千裡神州大地,塞北江南,雪山草原,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異的文化,而每一種文化的精髓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禪學社於今年7月底在絲路南段——青海省海北州進行“漢藏文化交流現狀調研”的社會實踐。該州內27個民族和諧共處,是漢藏友好之路唐蕃古道起點,王洛賓因在此創作《在那遙遠的地方》獲聯合國“東西文化交流特殊貢獻獎”,中國首個核武器研製基地原子城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禪學社對海北州社會和諧、多民族共榮的社會現象進行深入考察,為當地文化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議,發掘、整理、推廣傳統文化和諧因子,為社會的長治久安、實現“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作出文化方面的貢獻。

  江南依舊那江南,料此江村應如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江蘇開弦弓村村史調研實踐團來到開弦弓村,看看風雲激盪的百年過去,這座村落是否還是費老筆下的江村模樣。江村團以史學視角和方法為主,合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交叉學科手段和檔案整理、實地參訪、口述訪談、問卷調查等方法,完成《江村的變與不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赴開弦弓村》實踐報告,整理3萬餘字口述史稿,收集136份問卷調查,拍攝1400餘張實地參訪照片,記錄近1萬字社調日記和5000餘字成員心得。

  2、尋根探祖,訪華夏文明之聖地

  齊魯之大地,聆聖道於杏壇,憶先祖於泰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鄒魯行社會實踐團來到儒家文化發祥地——山東濟寧,探尋儒家文化的源頭,觀摩孔孟顏曾四聖遺蹟,考察儒學研究中心,調研聖地鄉情民俗。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絲路駝鈴,敦煌悠悠佇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敦煌實踐調研團遠赴隴西,在敦煌、嘉峪關、張掖、西寧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領略絲路沿線文明古蹟的獨特風貌,考察“一帶一路”戰略在甘肅等地的實施現狀。這兩支團隊在對中華文化聖地的探訪中,不僅加深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認同,提高了對華夏文明的自豪感,並且利用各種平臺宣傳自身見聞與調研成果,號召更多的北大學子擔負起調研、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與責任。

  鄒魯行社會實踐團成員在嘉祥縣武梁祠閱讀墓葬出土石刻

  錦繡金陵,六朝古都南京以時光為梭、智慧為線,織出雲霞般絢爛的雲錦。北京大學赴南京雲錦研究暑期實踐團來到江南古都石頭城,一行6人參觀雲錦研究所、江寧織造府和南京博物院,深入瞭解雲錦的歷史與現狀,領會中華傳統工藝的精美。在調研中,團隊經過仔細考察、認真思索,並精心模擬推演雲錦工業的發展前景,提出南京雲錦發展的思路,以供當地政府企業參考。

  3、薪火相傳,繼神州文化之絕學

  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僅體現在詩詞歌賦的雋永,而且深深印刻於傳統工藝的精巧。

  重拾燈下千古事,再聞影中鼓樂聲。遼南皮影數百年間影影綽綽,帶給民間無限歡樂,在電視、網路等新興媒體興起後,遼南皮影陷入窘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赴大連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遼寧大連,調研遼南皮影的現狀,力圖為遼南皮影戲進行深入調研,提出合專業實際的建議方法,共築遼南皮影的未來。

  艾德萊斯傳統工藝被譽為“二十一世紀最後的絲綢手工製作工藝”,如今這種自然經濟的古老手藝正在市場經濟的潮流中苦苦掙扎。為此,艾德萊斯實踐團10人前往新疆烏魯木齊、和田及喀什三地,調研艾德萊斯手工業的現代化轉型狀況。艾德萊斯實踐團深入新疆腹地,看見的不只是艾德萊斯綢這一傳統工藝產品在現代社會中的生死抉擇,更多的是瞭解到了其背後體現出的民族傳統文化的艱難轉型。如何在市場經濟下保護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已成為幾乎所有民族共同面臨的問題。實踐團領隊依力亞爾說道:“這一問題的提出不僅僅因為某一民族文化‘傳統、古老而具有價值’,也不僅因為其技術精湛、色彩絢麗,更重要的是這些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符號象徵,是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

  本次“文化中國行”專案還吸引了廣大留學生的加入,不僅加加深了留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與熱愛,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給活動帶來了靚麗的風采,給團隊調研帶來了別樣的視角。泰國留學生曾增金隨隊走進了遼南皮影戲,驚喜地表示本次活動給她帶來了極大的收穫,加深了她對中國的瞭解,並表示期待以後繼續參加類似活動。

  悠悠華夏千古,脈脈文明永續。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是中華文明面向未來的土壤,是實現中國夢最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智慧源泉。廣大青年在傳統的探索與弘揚中汲取養分,堅持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古為今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文化自信心。依託“文化中國行”專案,北大學子走向中華文化的源頭,擁抱華夏精神的核心,在挖掘與調研中繼承傳統,在保護和繼承中發展創新,為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作出貢獻,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注入活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