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山清渠》觀後感800字(精選6篇)

關於《高山清渠》觀後感800字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高山清渠》觀後感800字(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山清渠》觀後感800字1

  2022年7月16日,區教育體育局接到通知,由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策劃指導推出的29集電視連續劇《高山清渠》(原名《黃大發的奮鬥史》)定於7月16日20:00在CCTV1開播,號召廣大黨員學習收看。接到通知後,區教體局積極響應,立即轉發,廣泛宣傳,組織全區各學校的全體黨員教師積極觀看,學習黃大發同志的事蹟,謳歌這位平凡的英雄。

  當代愚公鑿天渠。區龍泉街小學黨支部積極響應區教體局號召,組織全體黨員教師觀看《高山清渠》,並寫下所感所悟。該連續劇講述了草王壩村是貴州遵義縣大山深處的一個常年缺水的小村落,為了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村支書黃大發自六十年代起帶領全村人絕壁鑿天渠,中間經歷的種種失敗、種種磨難沒有將他擊垮,反而一次次激發出他艱苦奮鬥、戰天鬥地的豪情。最終,黃大發克服一切困難,耗時三十餘年,完成了一條跨越三山九崖,主渠長七千二百米,支渠長兩千二百米的水渠,為山村引來清渠。共產黨人黃大發用其一生勇於擔當、堅強不息的奮鬥踐行著當年入黨時許下的諾言,讓山裡人過上好日子!,使窮山惡水的草王壩變成深山明珠,被人們稱譽為當代愚公,以實際行動為我們樹立了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

  道德模範勇擔當。自2022年7月16日以來,每到晚上八點,區魏風路中學全體黨員就準時坐到電視機前,開啟中央一套觀看由中組部黨員教育中心策劃指導推出的電視連續劇《高山清渠》,這部劇受到大家一致好評,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

  36年的歲月追夢跋涉,9400米絕壁天河。區魏風路中學全體黨員教師觀看電視劇後,感觸頗深,紛紛在群眾討論,發表見解。大家紛紛表示,要發揚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不見清泉誓不罷休的追夢精神,寢食難安的為民情懷。看完主人公的事蹟,大家更加堅定了為教育事業獻身的決心和信念,今後無論在工作崗位上遇到何種困難,都要有持之以恆的拼搏精神,勇於擔當,敢做敢為,砥礪前行。

  黨支部書記任春旺說道:黃大發不只是一個名字,更是一種精神,在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他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精神,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要把自己的思想提高,學習他捨己為人的精神,更要學習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時代楷模講奉獻。區二高響應中組部、區委、區政府的號召,按照區教體局通知及時組織全體黨員觀看《高山清渠》,認真學習當代愚公黃大發堅定信念埋頭苦幹,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艱苦奮鬥、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透過觀看該電視劇,區二高全體黨員紛紛表示要學習黃大發精神:心繫群眾、為民服務;埋頭苦幹、不屈不撓;不畏困難、敢於擔當。

  區二高的黨員教師紛紛表態:在今後的工作中,讓黃大發精神付諸於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立足崗位,充分發揮好共產黨員的先進模範作用,不斷銳意進取、克難攻堅,履職盡責、擔當作為。

  《高山清渠》觀後感800字2

  近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當代愚公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黃大發是一個吃著百家飯長大的孤兒,草王壩的鄉親養育了他,共產黨給他們帶來了好日子,新中國讓他看到了希望和幸福。徐書記告訴他幸福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他帶領當地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等簡陋的工具,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近萬米的生命渠,結束了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讓當地群眾吃上了大米飯,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從黃大發身上,我學習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修渠的過程會遇到很多艱難險阻,但他都一一挺過來了:

  第一,草王壩的村民很封建迷信,寧可相信山神會給大家帶來水,請吳瞎子向山神求雨,也不出去找水;寧可渴死餓死也絕不走出大山。於是黃大發就把粉筆灰和著水倒進嘴裡,做出口吐白沫症狀,當眾揭穿吳瞎子的騙行。

  第二,草王壩的村民信命,期待著天河水有一天自己流進草王壩,沒有欲與天公試比高計程車氣。於是黃大發和趙大山兩人去採石場開採石頭,沒日沒夜地幹,終於攢足了放電影的50元錢,透過電影前的小報,讓不識字的草王壩人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了黨中央大興水利的政策,也讓公社的陳副書記同意了他們修渠。

  第三,遭遇壟斷。公社的驢麻子喜歡草王壩的徐開美,利用他公社採購員的身份便利,從中作梗,希望草王壩犧牲徐開美換取修渠的工具。一開始黃大發真以為驢麻子生病了,好心好意去看他,結果他的話裡明示暗示了他希望用徐開美交換修渠工具,這是黃大發所不能答應的,所以他一面讓徐開美答應驢麻子的婚事,另一方面透過開富轉達驢麻子,草王壩不要修渠工具了,於是驢麻子只能將修渠工具轉給張村,兜兜轉轉終於得到了修渠工具。

  第四,大鍊鋼鐵時期,公社幹部要把修渠工具拿去鍊鋼鐵,黃大發請教了下放到草王壩的歷史系教授王世勳,透過他了解到了國家的政策,最終也讓公社幹部同意了修渠。

  第五,三年饑荒,很多人都吃不飽飯,於是有些人就動了歪腦筋,希望帶著糧食離開草王壩,如果真要這樣,那草王壩人心就更不齊了,黃大發思考了一晚上,殺了公社的耕牛,雖然他知道殺公社的牛是犯罪行為,但為了鄉親們,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做了。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成長。因為草王壩缺水,他的爹孃死於缺水,忍飢挨餓,是共產黨給他們帶來了好日子,新中國讓他看到了希望和幸福。於是他求上進,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從信山神,到相信中國共產黨,是他理想信念上的成長;從斗大字不識一個,到最後毛主席的詩詞信手拈來,是他文化上的成長;從有矛盾棍棒解決,到後來任何事情講究戰略戰術,是他思維上的成長。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堅守。36年,青絲變白髮,36年,少年佝僂了腰,這36年,他堅守了一件事,就是把天河水引入草王壩,讓村民有白米飯吃,讓孩子們有學上,讓村民出行便利,這36年,他踐行著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

  從黃大發身上,我看到了一位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因黃大發抓到了特務,公社獎勵了他十元錢,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給了公社。德保奶生病了,德保爺給了他一張藥方子和一塊錢,讓他抓藥,可這藥最後問下來是要十塊錢,他沒有退縮,把藥抓了。後來在村民大會上,有人把這事揭發出來給他扣了個挪用公款的罪名,他也沒有說出這錢的真正用處。三年困難時期,他把家裡僅有的一點胡蘿蔔拿出來分給村裡的孩子們,儘管他的家裡徐開美正懷著娃娃,也需要糧食。在修渠這件事上,他更是無私奉獻,為了能鼓舞士氣,他聯絡電影放映員,幫後廚劈柴打雜,手上的水泡都磨破了,終於電影放映員同意以成本價給他們放電影,成本價50元也很高啊,沒錢怎麼辦呢?他想到了採挖石頭,採石能夠儘快攢夠這50元。許懷春還因為田紅紅的唸叨很在乎村長、隊長這個職務,腆著臉到德保爺處明示暗示想當村長,在村民大會上美其名曰教黃大發識字暗示大家黃大發不識字不適合當村長。相比較而言,黃大發心胸坦蕩,他只想為草王壩修渠,最後,他也踐行了自己的諾言。

  《高山清渠》觀後感800字3

  7月20日以來,省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九支隊七大隊黨支部組織黨員幹部職工觀看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貴州省草王壩村原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學習模範人物先進事蹟,汲取榜樣力量,進一步激發幹部職工的奮進精神。

  該電視劇用藝術的形式講述了當代愚公黃大發為改變家鄉貧困缺水的面貌,帶領全村人艱苦奮鬥的故事。黃大發自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帶領群眾歷時36年,靠著鋤頭、鋼釺、鐵錘和雙手,在絕壁上鑿出一條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地跨3個村、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的生命渠,結束草王壩長期缺水的歷史,當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支部書記陳龍飛觀看《高山清渠》後談到,讓他受到為民服務、埋頭苦幹、甘於奉獻等當代愚公的精神洗禮,進一步築牢了理想信念之基,表示要以黃大發同志為榜樣,從開山鑿渠、志拔窮根的動人故事中讀懂一心為民、埋頭苦幹、百折不撓的初心,勇於擔當、甘於奉獻,苦練工作本領,在一線交通運輸執法崗位上認真履職盡責,積極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用實際行動踐行交通執法人員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在新時代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事業高質量發展中創佳績,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當好新時代開路先鋒。

  黨員陳乾兵同志觀看《高山清渠》後談到,他作為建黨百年新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一分子,作為交通戰線最基層的一員,要大力弘揚黃大發精神,樹立實幹思維、強化實幹擔當、要堅定初心、恪盡職守、戒驕戒躁,在一線交通運輸執法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只有持之以恆做好日常巡查,打擊惡意超限運輸,嚴格規範做好施工監管,以職責使命維護好路產,保護好路權,在抗凝保暢、防汛抗旱等特殊節點勇當排頭兵,為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做出應有的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新時期愚公移山精神。

  透過觀看《高山清渠》後,黨員幹部職工反響強烈、深深受到激勵鼓舞,幹事的激情高昂,紛紛表示要以黃大發同志為榜樣,立足於行業和本職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好省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和新國發2號檔案精神,將精神源泉轉換為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在自己的崗位上勇於擔當、埋頭苦幹、苦練工作本領、履職盡責、甘於奉獻,在疫情防控、交通綜合行政執法管理與服務、超限運輸治理、運政執法、打非治違、安全監管、汛期搶險救援、冬防春運抗凝保暢、四違等路域環境治理工作中積極地站出來頂上去,積極發揮好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高山清渠》觀後感800字4

  近期收看了中央電視臺正在熱播的電視劇《高山清渠》,用藝術手段再現時代楷模、中共中央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修渠的先進事蹟,跟隨跌宕起伏的電視劇故事情節,讓我再一次走進草王壩走近黃大發,去感知那段苦、痛、讚的燃情歲月,感悟一個共產黨人的堅守和付出。

  戰天鬥地,怎一個苦字了得!60年代的中國,國家百廢待興,經濟困難物質稀缺。正當壯年的黃大發生活在偏遠落後的播州區草王壩村,面對缺水嚴重的自然條件和老百姓吃不起大米飯的惡劣生存環境,他硬是憑藉堅定的共產黨員信仰,發揮黨支部書記領頭雁效應,帶領村民戰天鬥地,千方百計克服修渠資金、技術等困難。黃大發在54歲的時候,還到鄉鎮水利站跟班學習水利知識和開鑿技術,為修渠打好技術基礎。在修擦耳巖段時,遇到一處倒懸的崖壁要修渠透過成了難題,年近60的黃大發把麻繩系在身上吊下懸崖開展測量,最終水渠順利透過此地,這正是他常說的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真實寫照。修渠過程中黃大發經過一次次失敗和絕望,又不斷的燃起不滅鬥志,終於用36年13140天的時間,建成一條跨3座大山、大小9個懸崖,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水渠,解決了團結村缺水問題,改善了村民生活條件。

  失去至親,怎一個痛字了得!6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也是一個激情似火的時代。在修渠最關鍵的時期,黃大發的一個女兒和一個孫子相繼因病去世,黃大發卻承受著巨大的悲痛,為了全村百姓早一天不喝望天水,能夠吃上大米飯,與大家同吃同住同勞動,毅然堅守在修渠一線。黃大發把失去親人的悲痛化著滿腔的工作熱情,融進一錘一錘的鋼釺敲打聲中、融進鋼釺與石頭碰撞四射亂飛的火花中,融進修渠大軍肆意揮灑的汗水裡,真正做到為大家舍小家,詮釋了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

  舊貌新顏,怎一個贊字了得!草王壩村老百姓在黃大發老支書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進一步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掘天渠、修村路、架電線、坡改梯、建學校,改變了團結村貧窮落後的面貌。特別是近幾年,在團結村建設有大發渠觀光長廊、大發天渠黨性教育陳列館和星空木屋、社林邊酒店、稻裡野舍等特色民宿,村子環境如詩如畫,村民生活質量進一步好轉。今年國慶節前,經過團結村的仁遵高速公路有望建成通車,可以為當地農產品外銷和農村旅遊帶來新的良好機遇,當地群眾收入將得增加,這是隻想吃上大米飯的團結村村民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日子。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基層黨組織就是一座戰鬥堡壘。黃大發帶領團結村村民自力更生,從貧窮到脫貧再到小康,切實發揮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黨員幹部要大力學習弘揚大發精神,實踐在當前鄉村振興各項工作中,繼續貢獻統計調查新的力量。

  《高山清渠》觀後感800字5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黃大發修渠引水。《高山清渠》是中共貴州省委組織部、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聯合出品的32集電視劇,以七一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遵義市播州區原草王壩村黨支部書記黃大發為原型創作,講述其帶領群眾開鑿生命渠、開創幸福路的故事。灣村按照要求,於2022年7月18日,組織本村黨代表、黨組織書記、黨員幹部、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村幹部、群眾集中觀看了《高山清渠》第一集、第二集。

  一是深入刻畫了一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對黨忠誠、幹事創業的優秀共產黨員。黃大發一心為民,百折不撓,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勇於擔當、不怕困難,黃大發當代愚公精神激勵和鼓舞著我們黨員幹部不斷前進,作為年輕的黨員幹部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時刻保持銳意進取的.工作態度,以高昂的工作熱情投身涼灣村建設。黨代表姚旋觀看後說道。基層工作的難度與壓力越來越大,能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黃大發老支書面臨的客觀條件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內心堅定的信念也是他作為黨員幹部心繫群眾,主動承擔責任的支撐,也是我往後學習與工作的導向標!支部書記劉先偉觀看後說道。

  二是生動展現不怕苦不怕累,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事在人為的精神信念。黃大發翻山越嶺、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水源,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水源地與草王壩村相隔三座大山,在困難面前黃大發沒有放棄,這生動展現了黃大發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堅定的信念。作為群眾,我們也堅信黨組織堅信支部書記能帶著我們致富增收!群眾侯文忠觀看後說道。當代愚公黃大發帶領村民開鑿絕壁天渠,改變草王壩落後面貌,黃大發一句認命,我就不是黃大發擲地有聲,在新時代,做出了轟轟烈烈的壯舉。作為黨員幹部,要大力弘揚黃大發精神,樹立實幹思維、強化實幹擔當、弘揚實幹精神,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要發揮自己的力量,用心用情為人民服務,書寫新時代青年人的奮鬥篇章。黨員幹部鍾玲觀看後說道。

  三是啟發我們戰天鬥地,促進鄉村振興,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發揚貴州精神。黃大發一生只為一清渠,幾十年,堅持不懈,精神可嘉,堪比愚公,由衷敬仰,這就是一個基層黨員的信仰,寧靜致遠,沉默有聲。作為村幹部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要做艱苦奮鬥的楷模,堅定信念,堅持不懈為村民群眾謀幸福!村幹部徐能說道。用生命鑿渠,以黨性引水。黃大發憑著一根筋、一股倔勁、力排眾議,帶領鄉親們上下同心,攻堅克難,用實幹兌現了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誓言。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只有在學懂弄通做實、履行好駐村工作職責上下功夫,只有與村支三委一道,俯下身子,心繫群眾,解決村民急愁難盼之事,不負組織重託,不負群眾期待,讓駐村書記成為名副其實的助村書記。駐村第一書記張莉說道。

  《高山清渠》觀後感800字6

  近日,以七一勳章獲得者黃大發為原型創作的電視劇《高山清渠》,憑藉用心的製作、精彩的故事、豐富的細節和傳神的人物塑造贏得全網關注,備受觀眾好評,其中黃大發修渠引水的故事更是真實感人,引人入勝。作為新時代基層幹部,要從《高山清渠》一生只為修一渠的傳奇故事中,汲取斷、舍、離的榜樣力量,紮根基層、服務群眾、擔當作為。

  斷心浮氣躁,常懷敬畏之心

  老支書黃大發36年如一日,從青絲到白髮,最終在絕壁上開鑿出了一條9400米生命渠,撕掉了草王壩村貧窮落後的標籤,擺脫了長期缺水的困境。通水後他緊鑼密鼓張羅養殖業、種植業,帶領群眾坡改梯,想方設法為村民脫貧致富找出路,始終秉持村子裡缺什麼,他就帶頭幹什麼,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幹。廣大基層幹部要以榜樣為旗,汲取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仰,發揚苦幹、實幹、加油乾的硬作風,克服簡單的事情不想幹、複雜的事情不能幹、艱難的事情不敢幹的懶散思想,敢於啃最硬的骨頭,多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時刻鞭策自己,努力用好心態、好思維、好方法在基層的大舞臺上多為群眾做好事、做實事。

  舍麻痺大意,繃緊紀律之弦

  黃大發總是把修渠的水泥當作寶貝,每次卸完貨都要親自打掃,車廂裡灑落一丁點兒殘羹,他都要一遍又一遍清掃入庫。家裡的水泥像小山丘一樣,老伴想舀一碗補灶臺,反被一頓嚴厲呵斥這是公家的,堅決不允許。老支書一心為公,從不摻雜半點私心雜念,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堂堂正正做人,乾乾淨淨用權。廣大基層幹部要捨棄麻痺大意的思想,要時刻緊繃紀律之弦,守好紀律高壓線,時刻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的情懷,在新時代趕考路上不忘初心、奮毅前行。

  離狂妄自大,永葆感激之情

  我是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的。黨來了,分給我土地,讓我不再受餓挨凍。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發誓,一定要為草王壩做點事情,報答父老鄉親。深知水對於草王壩來說就是救命的東西,下定決心一定要為村民引水,靠著這股勁一干便是一輩子。在刷屏走紅之後,他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而是心中時刻惦記著群眾,把群眾當親人、當家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草王壩有著獨特的感激之情。廣大基層幹部不能有高人一等、優人一級的優越感,要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需,憂群眾之所盼,在困難面前不自暴自棄,在作出成績後也不狂妄自大,要常懷著感激之情,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勁,不驕不躁、勤勤懇懇做好基層工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