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300字(通用20篇)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300字

  讀後感寫作要點

  要弄懂原作

  "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

  要認真思考

  讀後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所以,寫讀後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絡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麼,反對些什麼,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並把它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要抓住重點

  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他們都寫出來。讀後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是書評,不能全面地介紹和評價作品。因此,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和不與事例掛鉤等弊病。怎樣才能抓住重點呢?我們讀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後,自然會受到感動,產生許多感想,但這許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閃而失。要寫讀後感,就要善於抓住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覆想,反覆作比較,找出兩個比較突出的對現實有針對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礎上加以整理。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寫出真實、深刻、用於解決人們在學習上、思想上和實踐上存在問題的有價值的感想來。

  要寫出真情實感

  就是要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己是怎樣受到感動和怎樣想的,就怎樣寫。把自己的想法寫的越具體、越真實,文章就會情真意切,生動活潑,使人受到啟發。千萬不可有假大空的嫌疑.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300字(通用20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300字(通用2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1

  如果中國沒有解放,在一個個充滿槍聲、炮聲的日子裡,百姓是多麼痛苦啊!我想你們都在繁華的城市生活,我們今天的幸福,誰又想過這些都是怎麼來的呢?這些都是誰得來的呢?

  這都是工農紅軍得來的。這幾天我懷著好奇地心情讀完了《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這本書用講故事的形式,詳細介紹了工農紅軍如何用智慧和鬥志戰勝蔣介石。勇猛戰鬥,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戰勝敵人,在失敗中不灰心,不氣餒,在途中幫助過許多百姓,深受百姓的愛戴。

  這本書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紅軍被敵軍重重圍困。紅軍團長許光達突然看見有一條長長的藤羅,馬上帶領300多名紅軍戰士用藤羅順利下官帽山。紅軍戰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圍了。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2

  前不久,我讀了一本書《紅星照耀中國》。讀後讓既讓我驚奇,又感受頗深。埃德加·斯諾是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的關頭,到達中國陝甘寧邊區進行採訪的第一位外國記者。他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記》的寫作。斯諾也是作為一個西方新聞記者,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作了客觀評價,並向全世界作了公正報道。

  在經歷80多年後的今天,閱讀這本書,似乎又把我的思緒帶回到那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我以前從未見過任何中國青少年有這樣一種人格尊嚴……隨著我更深入蘇區,我發現在這些紅紅臉蛋、歡樂愉快、精神飽滿、忠誠不渝的“紅小鬼”身上,洋溢著一種令人驚奇的青年運動的蓬勃精神"。"有時我幾乎不能相信,正是由於這樣一批堅決的青年,有了一種思想的武裝之後,竟然能夠對南京的千軍萬馬進行群眾性鬥爭達十年之久..."。斯諾用樸實無華語言,真實地再現了當時中國蘇區普通百姓的精神狀態,他看到了這是正義的力量,也是中國希望的所在。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3

  “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這是歷史老師常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多少英雄志士為了中國的解放,鞠躬盡瘁、壯烈犧牲。留下撼天動地的英雄故事,如果想知道這些故事,那就請讀這本流芳百世的著作——《紅星照耀中國》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作者——埃德加.斯諾,由於對紅色中國的好奇,而去探尋、採訪紅色中國寫下的一本著作,可以說是概述了未解放的中國歷史。其中也介紹了各具特色的紅軍戰士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這些英雄的形象,感染了我。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毛澤東,他是我們“偉大的領袖”是他帶領我們的中國走向光明。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毛澤東

  不厭其煩的為一個外國人,也就是作者,一一解開他心中的謎團。這讓我感受到毛澤東是一個沒有民族偏見、一絲不苟、樂於助人等精神品質,這讓我對他更加敬佩、喜愛!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4

  這本書的名字叫《紅星照耀中國》曾名《西行漫記》是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寫的,介紹了紅星長征時的經歷、故事。

  “紅小鬼”大家都應該知道吧!文中的有些孩子才十歲就踏上了長征的路徑!幾曾何時,十歲的我們仍然是不懂事的孩子,都是少先對對員,而他們已經成為不怕犧牲,頑強博鬥的男子漢!比起他們,我們是幸福的。

  在長征的路上,不少的人是餓死的。為了革命事業、為了中華人民、為了我們的今天,他們沒有半點鬆懈!我們對這無憂無慮的生活中,條件優越。可是他們,對於他們來說:紅米飯、南瓜湯、水就是美味了,他們想吃一個蘋果都是奢望!我們現在卻在浪費 。在飯店裡,豪氣的點一大桌菜,吃不完的就扔掉。如果這些東西沒有浪費,可以送給他們吃,就會拯救很多人,為我國而奮鬥

  信念,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做,盡力做,不能鬆懈。那時年紀都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卻承受了和大人一樣的責任!他們經歷了些我們不曾經歷的苦難。為革命事業而獻出了自己幼年的童真,青年的青春。難道我們的幸福不正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嗎?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5

  《紅星照耀中國》寫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故事,卻長期以來在西方擁有眾多的讀者,這本身就是一個傳奇。現在倡導“講好中國故事”,怎麼才能講好中國故事?我看可以從斯諾這裡得到某些啟示:“講好中國故事”要有媒體的職業素養與人文情懷,有直面真實的勇氣擔當,還要拓展視野,解放胸襟,瞭解文化的多樣性。

  本書真實記錄了斯諾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報道了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這本書引導讀者透過的閱讀去感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與胸襟氣度,以傳承與弘揚革命傳統;還希望讀者們透過對這本書的學習,掌握新聞類紀實作品閱讀的方法,學會如何觀察事物,抓住特點,鍛鍊眼力和提升表達能力。也讓讀者瞭解,新聞報道是紀實,但也有立場態度,有作者的關懷與選擇。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讓讀者學會觀察、思考和選擇,是非常必要的。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6

  埃德加·斯諾,美國著名記者,中日戰爭時期深入中國採訪多次採訪中共領導人。寫成了《紅星照耀中國》,又名《西行漫記》。

  《紅星照耀中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解放做出的不懈努力,亦表現了他們樂觀向上,甘於奉獻,奮力拼搏,勇往直前的紅軍精神。向世人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人的紅色革命如一顆光華璀璨、熠熠閃光的“紅星”,永運照耀著朝氣蓬勃的新中國。

  在書中,剛開始寫道許多外國人對紅軍存有很大的爭議,而埃德加·斯諾也對此很好奇,於是他便乘大慢車去了中國。到了中國,見到了紅軍,斯諾震驚了,震驚於紅軍的團結,震驚於紅軍的堅定意志,更令斯諾震驚的就是那些“紅小鬼”了,他的當中最小的才9歲,平均年齡18歲,他們雖小,卻跟著部隊爬雪山,過草地,他們用不尋常的童年譜寫出一曲麴生命的壯歌。

  100年後的今天,如書上所說,共產黨如一顆紅星照耀了全中國,讓中國走上了繁榮富強的道路。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7

  這本書透過描寫各種人物,描繪了當時中國數不勝數的英雄挺身而出。如果沒有那些英雄的英勇付出,我們又如何能看見這安心和平且繁榮的今日?一直以來我們都不是十分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如今透過這一本書帶我們回到了那個槍林彈雨的時期。

  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五章長征,過大草地,過大渡河,舉國大遷移,被第五次圍剿,那些英雄們挺過了太多的困苦。斯諾將筆下的人物描繪的栩栩如生,我們可以在書中看到各種人物的插圖,他們其實並沒有多麼不平凡,只是這種意志與思想是平常人難以企及的。我們雖然是不同的個體,但我們都有一顆熾熱的愛國之心,我們都是中國人。

  紅軍的學校有許多獨一無二的地方,他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板,可紅軍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成功讓日本無條件投降,再看看我們現在的教學環境,教室寬敞且明亮,擁有數字化的教學裝置,我們有什麼理由浪費這大好的資源?汲取知識,領悟精神,努力學習,我們要為美好的明天而奮鬥!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8

  每個革命先輩都有英雄的經歷,我們今天要寫一篇關於革命先輩的讀後感。

  在《紅星照耀中國》中,他穿著布鞋和黑色短褲,戴著一頂褪了色的灰色帽子,上面有一顆迷迷糊糊的紅星,帽子下的號手——紅彤彤的臉,閃閃發光的明亮眼睛,你看到哪一個小號手,你就會情不自禁的心軟下來,就好像遇到一個十分可憐,沒有人幫助的流浪兒一樣。他們大多數的人穿著軍服都很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幾乎拖到了地面,他們每天洗手洗臉三次,可是還髒,經常流鼻涕,露著牙齒笑,他們吃的飽,每人都有一張被子,當隊長的甚至都會有一把槍,他們有紅領章,戴著大好幾號的帽子上面有一顆大的紅星……

  中國工農軍是為了我們美好自由去長征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銘記中國工農軍。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9

  有時候,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不能後退,只能前進,但我們心裡想著退縮,沒有勇氣去面對,與其一直糾結,還不如速度解決。

  紅軍在兩萬五千里長徵時,後有追兵,前就如同有機關一樣,他們自身也疲倦不堪,但是最後一點精力來奪取在前面等著的考驗的勝利。他們不能放鬆步伐,不能灰心、不能疲倦。勝利就是生命,失敗就必死無疑。他們在困難之下拿出了不同尋常的`拼搏,在逆境中的人們可以拿出超出異想的力量,逼急了,也就拼起來了。但我們現在與過往不同,我們應該不怕困難,勇於克服,學會面對,這樣我們才能成長,才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如果什麼都不敢試,就完全不可能了。如果敢試,沒有什麼不可能。

  我們面對困難,逃避是一種膽小,要敢於克服,面對解決。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10

  一根筷子,易折;一把筷子,不易斷。“團結”這個詞每個人都不陌生,我們生於對個集體,但在每個集體,我們都應該團結。

  一個人的聲音再洪亮也大不過一群人,一個人想法再優秀也好不過一個群體優秀;一個人力氣再大也大不過一群人的力氣;因此,一群人的力量遠遠大於一個人。

  我們都見過拔河,“拔河”是一個非常考驗團隊協作的集體專案,當你真正拔時,你會有種信仰——我要用力用力再用力,這個團隊要我們一起用力。這種信仰會讓你忘記疼痛,只想為團隊做些什麼,一個隊伍,就像是一個家一般,少了誰都不行!

  紅軍長征也是一樣,他們每個人互相幫扶,一起努力,早已忘記艱辛的生活,只想向前走,為國家而奮鬥。

  團結就是力量每當所有人的力量匯聚在一起時,那種信仰會驚天動地!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11

  走在新世紀的征途上,沐浴著晨曦的陽光,唱著春天的故事,我心情是那樣激盪。

  我的家鄉在黨的沐浴下發生了變化。隨著科技的發展,時代的潮流在一天一天進步著。原先泥濘不堪的土路,現在成了寬闊平坦大道,高速更加方便人們出行,原先破破舊舊的瓦房被推倒,現在一座座樓房豎起;原先腳踏車是人們認為最時尚的交通工具,現在有了電瓶車,汽車,小轎車;原先寫信是人與人之間聯絡的方式,而現在,使用手機、電話、電腦的人多的數不勝數……

  原先家裡有一臺黑白電視都是很奢侈的,而現在家家都有彩電。原先人們手頭上哪有多餘的錢啊,而現在人們都富裕了,可以用於其他的精神享受……

  我的家鄉因為在黨的沐浴下才發生這麼多的變化,我愛你,中國。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12

  這是自己第二遍讀這本書,卻給了自己更不一樣的感觸。正是這位勇敢的美國記者用客觀真實的筆端記錄了此前被世人諸多誤解的“紅色世界”,在那裡,儘管滿是貧瘠的物質條件和艱苦的鬥爭,但更多的是看到老一輩共產黨人的精神光輝,看到那些共產黨人所代表著的未來中國的希望。

  真的細看了這本書後,你才會真真正理解為什麼那個時候成千上萬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都跟隨著一起幹革命。他們每個人都在為著民族的前途在奮鬥,那種意義感絕不僅是打土豪分田地所得的經濟解放。看完全書,你會不自然地想著那一輩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知今日生活的不易。當然,如今社會中也有新形勢下的種種弊端和問題,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最應當學習的就是老一輩共產黨人的那種奮鬥精神,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更應這樣。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13

  《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讓我想起了《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和愛麗絲夢遊仙境,如此不同,又如此相似。對斯諾來說,那次紅色中國之旅是他生命中僅有一次的神奇體驗。一個外國人,竟然和萬里之外東方古國的農民、戰士、革命領導人有了聯絡,產生了羈絆,這大概就是一期一會的緣分吧。

  至於我,我彷彿也跟著斯諾一道,走進大西北的窯洞,看見一頂頂帽子上的閃閃紅星。外國讀者讀本書,會讚歎,會驚訝,會滿足好奇心。而對我來說,這就是曾經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真真切切的故事,先輩們的故事,我們是他們結出的果實。

  斯人已乘黃鶴去,白雲千載空悠悠,他們歡笑,流淚,戰鬥過,現在接力棒傳到我們手裡了。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14

  1937年,當《紅星照耀中國》首次在英格蘭面世時,書中提供的大部分材料幾乎沒有文獻資料來源。隨著大量新資訊的出現,透過自己的努力及他人的幫助,對原文進行了許多改進。儘量減少他的不足。

  本書在引用或複述他人的言論時,一般保留了原始文字的措辭——這是為了避免篡改先前的歷史資料的原因——即使是現在已知的更加可信的資訊產生衝突。《紅星照耀中國》所有事件,主要的旅行記錄訪談和傳記——包括毛澤東的傳記——均未作改動。

  在保留初版原貌的基礎上,作者對本書印刷,拼寫上的錯誤或與事實細節有所出入的部分進行更改,部分二手材料已被證實是有誤的,作者已將其刪除或更正,突出了書的準確。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15

  作者斯諾為了解決自己心頭疑問,冒著生命危險,穿過重重封鎖,

  終於找到了答案,然後寫出了大名鼎鼎的作品《紅星照耀中國》。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許多人物:鄧發、賀龍、林彪、彭德懷、林伯渠,這些人物在作者筆下變得鮮活,讓人們能更深刻地瞭解他們,比如周恩來,他富有個人氣質,不屈不撓,處事冷靜,這也是為什麼他成功領導了起義但可惜最終失敗了。

  其中,我最敬佩的偉人是毛澤東,他是“中華人民蘇維埃主席”,不過我更敬佩的是他的精神,他勇敢無畏,勇於反抗,表現在他勇敢反抗封建勢力,公開反抗父親,保衛自己的立場,積級組織新民學會,專門反抗湖南督軍;他一心向黨,雖在秋收起義間被捕,險些槍決,最後死裡逃生,依然繼續工作。

  可以說,毛澤東不僅是呈現他的個人經歷,也呈現了整個紅軍的成長。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16

  《紅星照耀中國》一部由斯諾豬寫的不朽鉅著,他將中華人民與國民黨與日本鬥爭寫入這本書,向萬界報道了這個過程的真實情況。

  斯諾將文中的毛澤東,周恩來等偉人描寫更傳神文章的毛澤東,周恩來這些人,雖出身平凡,但救國救民的意志早已經在他們心頭上,他們身為領導人,不擺架子與普通人民共同甘共苦,他們不為名利,不為金錢,只為了中國人民過上好生活,過上好日子,好日子,好像就正是因為有這種精神,讓作者更加熱愛這群黨員,熱愛這片紅色的土地,書中斯諾還曾駁斥了國民黨,駁斥他們說共產黨是土匪,駁斥他們說共產黨狂熱分子。

  我們生於和平時代,沒有令人膽顫的炮火,沒有恐怖的敵機,在天上飛舞戰士,因此,我們更需要向他們感恩,更需要向他們敬禮,若沒有,他們哪裡會有現在的我們哪有什麼時間安好?只是有人會為我們負重前行罷了。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17

  最令我難忘的是紅軍過草地。整整六天六夜,這是一般人難以承受的日子,在草地每停一分鐘就多一分鐘被沼澤吞沒的危險。氣候變化無常,寒冷、飢餓、疾病、缺鹽使紅軍戰士四肢無力。他們把糧食吃光後,就只好吃野草,草地上的水有毒,草也有毒,因此不少人被毒死。為了保住戰士的性命,為了儲存革命的力量,彭德懷下令把自己的坐騎和其它牲口殺了,給戰士充飢,而他自己卻不忍心吃上一口。

  以前,“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牆為黑板”,如今,我們的教室,溫暖、寬敞、明亮。所以我們要好好想想是誰讓我們有了好的教育,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充滿了微笑。即使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也不應忘記那些流血流汗的紅軍戰士。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那段充滿激情的歲月,讓我們銘記那段歲月,銘記歷史,銘記他們!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18

  20世紀30年代,硝煙四起,烽火連天,卻有人逆火前行,獨自一人穿過石雨江,將一個鮮為人知的紅色中國帶到了世界眼前,並留下了一本寶貴的著作。他,就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

  在書中我認識了許多家喻戶曉的領導人。譬如我們最偉大的毛主席,書中的第四章,對其有詳細的描寫,透過這些文字,我才知道,原來我們一直歌頌敬畏的毛主席,在新中國成立以前,還幹過許許多多的大事。原來毛主席童年時期也是個有點叛逆的孩子。毛主席十分善良,對待老百姓可好了。這可真讓我大開眼界,我情不自禁的把第四章讀了好幾遍。

  在這本書中,我真正體會到了紅軍的長征精神,不管前方是崇山峻嶺,還是湍急大河,我們的紅軍戰士都從不退縮。他們不畏艱險,克服重重難關,也許即將到來的是死亡,但紅色信念深深銘刻於戰士們心中。絕不放棄,這就是紅軍的長征精神。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19

  在自由道路上,埃德加為中國人民提供了多種形式的自由鬥爭。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斯諾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作為一名美國記者,斯諾是第一個向全世界介紹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人,讓更多的人知道東方大國有這樣一個政黨和這樣一支隊伍。

  “紅星照耀中國”的意義不僅是向外界介紹中國革命,更是一份詳實的史料。

  《紅星照耀中國》證明了記者的誠信和職業道德。斯諾客觀、全面地報道了中國共產黨的觀點和綱領,讓世界知道這個人口最多的國家真正的未來在哪裡。

  《紅星照耀中國》可以讓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的苦難和犧牲,今天的幸福來自昨天的奮鬥,多少人的鮮血造就了我們今天的輝煌。

  歷史是痛苦的。幸運的是,這種情況不會再發生了。黨領導下的中國越來越強大。然而,儘管昨天火藥的硝煙已經散去,鮮血已經乾涸,但這段歷史應該永遠儲存在後人的記憶中。

  只有瞭解過去,才能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中國共產黨必將為中國帶來新的輝煌!

  紅星照耀中國讀後感20

  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目光所至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為信仰。——題記

  《紅星照耀中國》記錄了毛澤東和蔣介石對抗之時,這本書的作者也就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他專門來到我們國家,來尋找那個能統治國家,愛護人民的人。

  他先去採訪了國民黨,覺得他們只是為了爭權奪利。而蔣介石更是荒唐,他是先除掉自己的同胞,而不是合作一起打敗日本人。後來斯諾經過重重阻攔來到紅色蘇區,採訪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他採訪完毛澤東,看見毛澤東在路上碰到農民,就跟他聊上了幾句,探討探討種地的問題,問農民今年有沒有收成,埃德加斯諾就想,南京政府懸賞二十五萬來要毛澤東的人頭,而毛澤東卻不以為然的聊著天。

  在紅區裡有一所紅軍大學,這個大學的校長是一個二十八歲的指揮員,據說他從未打過敗仗。在一班老練的戰士們組成的學生裡,平均年齡二十九歲,沒人有平均八年的作戰經驗,以及平均三及處的傷疤。這個大學大約就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高等學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