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的小故事簡短(通用7篇)

抗擊疫情的小故事簡短

  對於抗擊疫情的感人小故事,裡面充滿了淚點和感動,大家看完有什麼感受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抗擊疫情的小故事簡短(通用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抗擊疫情的小故事簡短1

  一個95後的護士名叫李慧,響應醫院應徵參與一線工作,從除夕堅守工作到現在,這是她給醫護部發來的一段話:

  到現在我的家裡人不知道我在幹嘛,如有不幸,捐獻我的遺體做研究攻破病毒,請大家也不要告訴我父母,唯一的要求請妥善安排我的家人。我雖然工作能力不強,但是關鍵時刻不會做逃兵。

  來自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內科四病區的護士佘莎,今年24歲,報名請戰前往武漢加入救援工作,但是第一批選派的是重症監護室和呼吸科的護士,小姑娘又再次請戰加入第二批醫療隊。

  她給出的理由是:

  1、我年齡小,如果不幸被感染了,我恢復的肯定會比年長的護士老師快;

  2、我沒有談戀愛,也沒有結婚

  3、我和其他護士不一樣,我是汶川人

  莎莎回答:

  這幾天的新聞,讓我想到了汶川地震的場景,我覺得我應該去,因為我和其他護士不一樣,我是汶川的呀!

  一句:我是汶川人。

  讓看到的人熱淚盈眶,這種大愛相傳的同胞情,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

  這些醫療救護隊的天使們,很多隻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他們或許跟我們身邊的弟弟妹妹,或者哥哥姐姐的年齡相仿,看著他們稚嫩的臉龐,再想想他們的勇氣和一顆大愛之心,讓人既心疼又感動。

  抗擊疫情的小故事簡短2

  “我們的年夜飯,是一份簡單的盒飯,沒有桌椅,就站在一邊,蹲在角落捧著碗吃。”

  1月24日的除夕夜,註定是個不眠夜。挖機工人王偉接到施工通知,當天下著雨,他戴著厚厚的口罩,踩著泥濘的地面,像戰士一樣,扎進火神山醫院的施工現場。

  2月2日,武漢火神山醫院如期交付。10天10夜,這背後是近7000餘人的鏖戰。高強度勞動下,每一名建設者雖然非常疲憊,但王偉說大家都很亢奮,像“打了雞血一樣”。

  還有一個開挖掘機的小夥子,聽說自己駕駛的挖掘機被稱作“藍忘機”,透過直播成為網紅之後,忍不住對著記者侃侃而談:“以後我的小孩子大了,我肯定也是要當爺爺的嘛,我可以跟我孫子講講,我們以前為了大武漢,為了祖國,做出過貢獻!”

  抗擊疫情的小故事簡短3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梅花不懼嚴寒、堅強不屈的頑強精神一直以來為世人所熟知。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果斷的措施,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面對疫情仍然十分嚴峻的形勢,廣大黨員幹部更要有“寒梅精神”,不畏困境、頑強拼搏、迎難而上,堅決奮戰在抗“疫”一線,帶領人民群眾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做一朵“先鋒梅”,迎風傲雪挺“疫”線,用奮鬥書寫“初心”華章。“我將盡我所能,和病毒做對抗,定能戰必勝!”95後護士郭佳萌剪去長髮,“斷髮出征”抗“疫”一線。她曾是溫室的“雛菊”,卻在寒冬時節“逆向生長”,穿上了“白裝”,就成了“寒梅”。“雪虐風饕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面對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廣大黨員幹部要有“我先上”的覺悟和“我要上”的決心,勇當先鋒、爭作表率,堅決果斷投身到戰“疫”第一線,做一朵“先鋒梅”,傲雪迎霜、不畏嚴寒,任憑“雪虐風饕”也毫不退縮。廣大黨員幹部要堅持衝鋒在防“疫”最前沿,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做好聯防聯控,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做一朵“戰鬥梅”,攻堅克難戰“疫”線,用無畏描繪“擔當”畫卷。湖南衡山縣東湖鎮醫生宋英傑,年僅28歲,連續多日奮戰在防“疫”一線,因勞累過度,離我們而去。他也是父母的心頭肉,卻在重要關頭挺身而出,披上了“盔甲”,就成了“戰士”。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疫情防控處於膠著對壘的狀態,廣大黨員幹部要有“粉身碎骨渾不怕”的魄力、無懼“零落成泥碾作塵”的勇氣,在關鍵時刻逆流而上、向險而行,深入防“疫”一線“主戰場”,做一朵“戰鬥梅”,以無畏之姿、勇挑重擔,以無懼之態、戰鬥在第一線;堅決做到守土擔責、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集中精力把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位,築牢疫情防控的嚴密防線,堅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做一朵“守護梅”,盡心盡力守“疫”線,用堅守奏響“為民”樂章。哪裡有疫情、哪裡有群眾,哪裡就有黨員幹部的身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廣大黨員幹部要堅決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主動深入一線戰“疫”,加強科學防“疫”宣傳,消除群眾疑慮,堅定群眾信心;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加固群防群控的嚴密防線,嚴防死守,使群眾放心;及時提供生活必需品,解決群眾實際困難,讓群眾安心。廣大黨員幹部要時刻把群眾放在心上,做一朵“守護梅”,盡心盡力堅守在防“疫”一線,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共同戰“疫”,守護在群眾身邊,讓群眾的心靜下來、暖起來。

  冬天已經過去,春天從梅花開始。在此抗“疫”關鍵時期,廣大黨員幹部更要堅守崗位、奮勇向前,與人民群眾一起同心協力、英勇奮鬥、共克時艱,定能共渡難關、共迎溫暖明天。

  抗擊疫情的小故事簡短4

  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哪裡任務險重,哪裡就有黨員當先鋒作表率。

  某公立總醫院ICU護士長、副主任護師某,就是這樣一個無懼危險、義無反顧的共產黨人。

  2月4日,雖然是陰霾天氣,但註定將是許多某市民難忘的一天。這一天,某主動請纓,向黨組織遞交了戰書,成為某公立總醫院首位援鄂醫療隊員。

  上午11點,某接到醫院護理部同事的通知,請她於12點前回家收拾出差用品,準備集結,奔赴某。此時,某正在某市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醫學觀察點,給觀察物件量體溫、測血壓,紓解他們的焦慮情緒,消除恐慌心理。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嚴重形勢,某幾天前就主動申請到某市防控疫情最危險的醫學觀察點崗位工作。她一頭乾淨利落的短髮,淺藍色的羽絨服,堅定的`眼神和親切的態度,給被隔離群眾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來接某回家的工作人員一再催促,可她放心不下觀察物件,反覆叮囑前來交接工作的同事,“老李有高血壓,照顧的時候要仔細點,要提醒他定時吃藥,多運動”“小林膽子小,告訴她別害怕,在這裡是最安全的”......十幾分鍾時間,彷彿有一個世紀一般漫長,她交代了這個事兒,想了想,又交代那個事兒。

  某回到家裡,看得出家人的擔心和焦慮,但她不知道說些什麼,因為說多了怕情緒失控。因為之前抗擊過非典、支援過汶川抗震救災,所以某也算積累了一些打硬戰的經驗。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她把所有腦袋裡能想到的東西往包裡裝。手機不停地響,她知道這是領導在催促集結,是使命的召喚。

  11點半,某公立總醫院門診大樓,醫院護理部為某準備的兩大箱醫學裝備,已經在大廳碼放妥當。同事們為她準備了“太平面”,招呼她趁熱吃。望著碗裡熱騰騰的麵條,某吃掉了放在最上面的兩顆荷包蛋。不到幾分鐘,來為她送別的同事集聚得越來越多,有本科室的,還有其他科室的,站滿了大半個大廳。

  “今天出征某,變得是工作場所,不變的是使命、責任、擔當!感謝大家的關心,我感到很溫暖、很感動。請大家放心,我必定平安凱旋。”看見洶湧的人潮,某的眼眶泛紅,忍不住哽咽了起來。

  出征訊息已經傳開,同事一個一個打電話,或透過微信問某需要什麼。護理部督導張素豔、護理部幹事鮑玲等人買來了酸奶、餅乾、尿不溼、護理墊等。還有一些同事帶來了蘿蔔乾、豆腐乳、辣椒醬。出征儀式很簡短,某跟醫院領導和同事們匆匆合影。蘿蔔乾、豆腐乳、辣椒醬都來不及帶上車。

  某很高興,這是戰友親人般的情誼,她臉上抑制不住的笑容,內心卻已感動流淚。車已啟動,某叫同事們不要再送了,再送真的要哭啦。

  正午十二點。某踏上了與病毒抗爭、為生命接力的疫情一線戰場,還帶著某市民對英雄的深深牽掛。

  抗擊疫情的小故事簡短5

  梁寅:“我會打起飽滿的精神,像往常一樣完成每項工作。”

  黑框眼鏡、個頭高瘦,1986年出生的ICU護士梁寅是這支男護士團裡的“老大哥”。在抵達荊門後的第二天,他就和同事們走進了病區。

  一次,為了給一名60歲的危重症女性患者實時調整適合的呼吸支援,他每隔一個小時就要給她抽血進行血氣分析。

  然而,穿上防護服後,即便是一個簡單的抽血動作,都變得異常艱難。

  在層層防護之下,醫護人員的視覺、聽覺、觸覺都受到了影響:隔著護目鏡的水汽,要看清患者的血管並不容易;兩到三層手套讓手指不再靈活,扎針時要分外小心;還有厚重的整套裝備,讓他在處處都是監護裝置的ICU裡走動時不得不加倍小心……

  但即便面對這些艱難的體驗,梁寅依舊說:“我想我會打起飽滿的精神,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如同往常一般完成每項工作。”

  盧州:“我是一名護士,服務好患者就是我的職責。”

  支援荊門的護士盧州說:“這就是前線ICU,一個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危險的地方。”

  作為ICU護士,盧州遇到過一些患者的突發問題。有一次,在得到醫生允許後,盧州幫一位患者摘下氧氣面罩喝水。

  但令盧州沒想到的是,喝完水後,這位患者卻不願再戴面罩。患者離開面罩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將使病情加重。

  面對這種危險情況,盧州和他的同事王昊囡只得費盡心思地用語言和手勢進行勸說。好在一兩分鐘內,他們就成功說服患者戴上了面罩。

  盧州說:“我是一名護士,服務好患者就是我的職責。”

  劉福偉:他“秒殺”搶到支援名額

  79年出生的劉福偉,是邵逸夫醫院重症監護室裡年紀最大的一位男護士,大家都喊他“老劉”。

  在第一批同事報名支援武漢的時候,劉福偉因為上夜班,沒趕上報名。他給護士長留言說,等下一批去支援前線。

  2月10日,看到科室群裡發出支援湖北荊門的通知,他和十七八個同事搶著報名,最終劉福偉“秒殺”搶到名額。報名後,因為來不及準備,他只回到宿舍收拾了幾件衣服,就和醫療隊一起出發了。

  老劉說,家裡人很支援他的決定,現在是最需要他們出力的時候,他應該挺身而出。

  當劉福偉進入病區開始工作時,他一次次被溫暖的細節感動著。

  劉福偉說:“第一天進入隔離病房護理病人的時候,一些清醒的病人看我們的眼神,都是帶著感激之情。和我一起搭班的當地醫院護士長也不停地對我們大家表示感謝,感謝大家的千里馳援。”

  他也希望隨著他們的到來,儘可能地救治更多的重症病人,讓他們看到希望。

  抗擊疫情的小故事簡短6

  李文亮(1985年-2020年2月6日),男,籍貫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市,武漢大學臨床醫學七年制專業畢業。生前為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生。李文亮因最早於2019年12月30日向外界發出防護預警,而被稱為疫情“吹哨人”。

  2020年1月8日,他接診了一位82歲的女性患者,就診的疾病是急性閉角型青光眼。他說:“我們平時接觸患者也沒有做特殊防護,病人來的時候也沒發熱,我就大意了。不過,第二天也就是9號,她就發燒了。等她CT做完,我就高度懷疑她是病毒性肺炎。因為CT顯示,她的症狀是‘雙肺磨玻璃樣病變’,這是病毒性肺炎的表現。而且,已經排除了常見病毒感染,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等情況。不過,因為醫院還沒有用於檢測確診病人的試劑盒,當時並沒有給她確診。她1月8號住院,我1月10號就出現了咳嗽症狀。隨後他的病情也發展出現嚴重症狀,並住進了重症監護室。”

  在住院期間他說:“疫情還在擴散,不想當逃兵。恢復以後還是要上一線。”

  抗擊疫情的小故事簡短7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護士單霞,為了避免交叉感染節約穿防護服的時間,在投入一線工作前,她剃光了及腰長髮,單霞說:

  頭髮沒有了可以再長,首要問題是保護好自己的同時,盡力量去救更多人。

  武漢漢口醫院呼吸科二病房主任接受採訪的時候,提到:

  在增員的醫護人員還沒有到武漢前,武漢的很多醫護人員超負荷應對疫情,一週每天只睡2個小時,直到增員的醫護人員到後,壓力才得到緩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