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精選12篇)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

  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很多人都十分頭疼怎麼寫一篇精彩的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精選12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1

  堅決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這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所繫。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既要保數量,也要提質量。雖然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顯示,耕地的賬面數字有所增加,但耕地還是那麼多,產能也還是那麼多,實際並沒有增加。對此,必須有清醒的“紅線意識”,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農民可以非農化,耕地決不能非農化。要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保持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有地可種”。集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等專案資金,大力開展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xx年,全國要新建8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

  緊緊依靠科技挖掘糧食增產潛力。這是實現糧食持續增產的根本出路。近10年,我國糧食畝產提高69.6公斤,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接近70%。在高起點上繼續增產,更要發揮好科技增產的潛力,著力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要加快篩選應用一批適宜本地特點、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新品種。繼續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建立,抓好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整合推廣先進實用技術,紮實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程序,大力推進農機深松整地作業,進一步發揮農機在科技興糧中的載體作用。

  堅持不懈強化完善惠農政策。這是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最主要的還是政策好,中央政策力度大,各地也出臺了許多配套政策。今後在完善強化政策的同時,要在狠抓政策落實上下功夫。繼續落實好“四補貼”政策,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加快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繼續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調動主產區生產積極性。落實好國家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水平合理,促進農民種糧增收,讓農民愛種糧種好糧。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是解決“誰來種糧”、發展現代農業的應對之策,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點。要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的基礎上,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扶持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渠道開展農民職業培訓,加快培育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培訓種田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業營銷人才、農業經營人才,完善農業支援政策,吸引一部分青壯年留在農村、從事農業。鼓勵和支援專業化經營性服務組織開展供種育苗、農機作業、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及營銷等服務,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2

  中國人口超過13億,人均耕地面積不到1.5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如此寶貴的耕地,每年還以千萬畝的速度在消失。我國東部60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5畝的警戒線。而我國由於裝置和管理落後,糧食在收穫、儲存、調運、加工、銷售和消費中的總損失高達18.2%,也就是說,我國每年的產後糧食約有850億公斤被白白浪費掉。稍微關心時政的人都知道,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且進口數量逐年增加。

  在每年為此花費鉅額外匯的同時,糧食安全問題也已經成為從中央高層到社會輿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在這種背景下,觸目驚心的浪費糧食現象,更令人擔憂。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有必要從一粒米上節約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表面上看,掉幾粒米是小事,可世界上的任何財富,都是勞動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創造的。珍惜這種創造的成果,不僅是對社會財富的愛護,也是對勞動的尊重、對創造的尊重、對勞動者的尊重。糧食是勞動者付出辛勤勞動、大自然消耗大量資源產生的財富,浪費它就是白白丟棄勞動成果、無端犧牲生態環境,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一位學者就曾指出:“可持續發展,這句話在今天的世界上首先是指糧食。”

  我們浪費一粒米,扔掉一個饅頭,實際上丟棄的是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丟棄的是對勞動人民的一片真摯情感,丟棄的是做人的一種品格和精神。我國現在還不富裕,在一些貧困地區還有將近3000萬人尚未解決溫飽問題。人皆有食,也並不是每個公民都曾實現了的夢想。世界性缺糧的狀況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也不會得到根本轉變。因此,浪費一粒糧食也是很可恥的行為。

  節約糧食,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有了節約意識,做起來很簡單: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飯菜。尊重勞動成果、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珍惜糧食吧,這是在珍惜你的生活!

  建設節約型社會,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3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十三五”時期,我國將農業科技進步作為增加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根本途徑,科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加強。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開展聯合攻關和試驗示範,推進農業技術進村入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率。建立起超級稻、矮敗小麥、雜交玉米等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良種全覆蓋。

  綠色、高效是糧食生產技術發展的方向。我國大面積推廣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節本高效技術。目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2%,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農藥、化肥利用率分別是39.8%和39.2%。

  從傳統的“鎬鋤鐮犁”到智慧化的“金戈鐵馬”,糧食生產機械化智慧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加大對農機制造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投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鏈,對農民購置農機具給予補助,有力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程序。

  為了激發創新熱情,“十三五”時期,國家從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援力度,引導農業科技工作者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希望的田野處處湧動金色的希望。

  在聊天過程中,涉及合同匯款、轉賬 、資金、中獎、回款等資訊,請以影片或電話核實對方身份,以避免被騙導致錢款損失。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4

  新世紀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今年夏糧再獲豐收、全年有望獲得好收成,能夠為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但應看到,在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加快的背景下,在高起點上繼續保持糧食發展的好勢頭,面臨更多挑戰。主要表現為“五個並存”。

  農產品需求剛性增長與資源硬約束趨緊並存。影響需求增長有兩個因素:一個是人口增長,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每年新增人口仍在700萬左右;另一個是消費升級,每年新增城鎮人口1000多萬。由於人口數量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全國每年大體增加糧食需求200億斤。同時,耕地、水資源約束持續加劇。我國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淡水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每年要減少耕地600萬畝—700萬畝,城市生活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態用水還要擠壓農業用水空間。為了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還要適度退耕還林還草。需求增長、資源減少,將使糧食等農產品供求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

  農產品供求總量平衡與結構性緊缺並存。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糧食生產快速增長,而消費升級較慢,出現過短暫的總量平衡、豐年有餘。但這種供求格局已經改變。從總量看,現在已經有缺口,未來缺口還會繼續擴大。預計到20xx年,糧食需求總量大約在1.4萬億斤左右,按照目前1.2萬億斤的產量基數和95%的基本自給率,要保持年度產需基本平衡,每年糧食至少要增產200億斤。從結構看,現在一些品種缺口較大,未來缺口還會繼續擴大。典型的是大豆缺口逐年加大,去年進口大豆超過6000萬噸。有限的資源就擺在那兒,增加穀物種植就意味著減少其他作物種植,而需求又都在增加,這種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

  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與比較效益下降並存。多年來,國家採取了很多措施,如出臺“四補貼”、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等政策,解決糧食效益低的問題,但成本上漲、效益下降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變。從生產成本看,我國農業日益顯現“高成本”特徵。這些年農資價格、土地租金、人工成本等生產要素都在上漲,特別是過去忽略不計的人工成本快速上漲,農忙時節有的地方一天100多元都請不到人,一些農戶特別是種糧大戶很難承受。從種植收入看,比較效益偏低並呈下降趨勢。多數地方,一畝糧食的純收益只有二三百元,農民說,“辛辛苦苦種一畝田,不如外出打幾天工”。這將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5

  糧食是寶貴的,要珍惜糧食。這誰都會說。但在現實生活中,能真正體會糧食重要性的人卻為數不多。

  近段時間,由於天氣變熱,學生倒剩菜剩飯的現象比較嚴重。為此,小學少先隊組織了一次愛惜糧食教育。沒有經歷過苦難,就很難體會幸福的歡樂;沒有經受過飢餓、寒冷,就難以感受到衣食無憂的幸運。我們的學生都沒有感受過真正的飢餓,為此對他們來說,沒有節約的概念。無形當中,造成了一些浪費。

  只有透過學校經常性的教育,透過一些故事,一些調查,讓學生認識到愛惜糧食的重要。從會讀會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用於行動中。從生活中最常見的事做起,不倒剩菜剩飯,不挑吃穿,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逐漸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愛惜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生活的地球,可供生產糧食的耕地並不多,而且隨著城市化和工業的發展被不斷地蠶食。就全世界而言,糧食並不富裕。

  每年都有好幾億人口因貧窮或自然災害或戰亂經受著飢餓。可以這麼說:珍惜糧食就是珍惜生命、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我們的地球家園。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6

  糧食,是我們每一個人天天接觸到的東西,如米飯、包子、麵包、油條等,是為我們提供能量的東西,人吃了就會有力氣;是維持我們每一個人生命存在不可缺少的東西;人幾天不吃就會餓死。然而,現在的土地越來越少,而人口數量卻越來越多,我們必須珍惜糧食。想想我以前,哎!真慚愧。

  那是一天的早上,媽媽在萬利隆給我買了一袋“胡蘿蔔營養棒”麵包。那袋麵包一共有六個,每一個麵包都烤的金黃,上面零星地撒了一些胡蘿蔔小丁,好像鑲嵌了一顆顆紅寶石,饞得我口水直流。我迫不及待的開啟袋子,一股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我馬上拿出一個麵包,仔細地看了看,這種麵包最大的特點是麵包中間有奶油。我因為沒見過,所以吃得很快,一直吃到吃不下為止,那袋麵包也只剩下三個了。我把它們重新紮好放進書包裡,等到餓了再吃。

  那袋麵包就在我的書包裡睡大覺,直到中午放學才被我拿了出來。在回家的路上,我拿出一個麵包,塞進嘴裡,一股油膩膩的奶油味突然充滿了我的嘴巴,我覺得十分噁心,趕忙吐在了垃圾桶裡,心想:“這麵包在早上是那麼好吃,可是到了中午卻十分難吃。難道是我吃膩了嗎?”我只好把那一袋麵包帶回家,給爸爸媽媽吃他們嚐了也說不好吃,我只好把那袋麵包丟了。

  偶然的一次,我在電視裡看到了一組反映非洲饑民的照片,心中不由一酸:“他們真可憐,要是我那天的麵包能給他們吃,就不會餓死一些人了。”從那一天起,我再也沒有浪費糧食。

  珍惜糧食,是我們迫在眉睫的事。讓我們一起從身邊做起,不浪費這寶貴的糧食。

  珍惜糧食,從我做起!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7

  前不久,報紙上刊登了一則訊息:“某某學校的學生浪費嚴重,用饅頭打仗”,有些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學生扔幾個饅頭,算不得什麼,小事一樁。

  這真的是一樁小事嗎?

  幾個饅頭確實也值不了多少錢,但用饅頭打仗,卻說明這些同學不珍惜農民收穫的勞動果實,缺乏節約意識,若不加以教育和制止,必將會養成一種大手大腳、鋪張浪費、貪圖享受、好吃懶做的惡習。

  自古以來,我們的民族就崇尚節儉之風,《憫農》詩說:“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講糧食來之不易,應加倍珍惜;《朱柏廬治家格言》中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利維艱。”也是相同的意思,古人倡導“儉以養德”是很有道理的,節儉是養成良好品德的基礎,幾乎每一位取得突出成就的優秀人物,都具有節儉之美德。敬愛的周總理,一件睡衣補了又補,穿了幾十年;他吃飯時,不僅要把碗中的飯吃淨,連掉在飯桌上的米粒也要撿起來吃掉。著名作家茅盾,他的辦公桌有一條腿不牢固,工作人員要給他買張新的,他卻堅持修一修再用,是他沒錢買嗎?不是,他死前立下遺囑將25萬元稿費捐給了國家!兩位傑出人物之所以如此節儉,是因為他們知道,一味的鋪張奢侈,就會慢慢的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會腐化墮落下去,我們21世紀的青年學生,難道不應該向他們學習嗎?

  再就經濟價值而論,也許幾個饅頭算不了什麼大數,但假如全國有1000萬學生扔饅頭,以每人每天扔兩個饅頭,一個饅頭0.1千克計,就有200萬千克糧食,再按每千克饅頭價值2元計,就是400萬元,這便是一天造成的浪費,倘若把這400萬元用於希望工程,按50萬元建一所學校計,則可建8所學校,而一年365天就有2920所新學校誕生,這個數字何等巨大!在這樣的.推算面前,誰敢說這是一件小事呢?

  眼下,我們的生活確實比過去改善了許多,一些地區和家庭已邁入了小康水平的行列,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生產力水平還相當低下,我們人均物質財富,尤其是糧食,並不豐厚,好多人還吃不飽飯穿不暖衣,好多貧困山區的孩子還不能進教室學習,如果我們用節省下來的糧食去支援災區人民,援助山區那些渴盼知識的孩子,不是比“打滿頭仗”有意義嗎?

  我們的國家正在建設兩個文明,而用饅頭打仗,無疑會給物質文明的車輪加上更為沉重的負荷,給精神文明的旗幟抹上一片灰色。

  同學們,無論從個人的品德修養出發,還是著眼於希望工程和兩個文明建設,讓我們珍惜每粒糧食吧!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8

  今天,我剛吃完飯,從食堂出來,看到一個小男孩拿著一個包子,咬了一口,隨手就扔了,我見此情景就趕緊跑了過去,要勸勸那個小男孩。“小朋友,你是幾年級的啊?”“我是四年級的,你要幹什麼呀?”“你不應該把沒吃完的包子扔掉呀!因為那是糧食呀!”“我想扔就扔,不用你管!”“你這麼說就錯了,因為那都是農民們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我吃飽了,再吃就吐了。再說了我扔包子關你什麼事,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你這麼說就錯了,糧食的用處可大了,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糧食除了可以吃,還可以做酒,製做味精。如果錢是寶,糧食就是寶中寶。

  現在生活雖然好了,但是也不可以浪費啊!假如我們一天浪費一個包子,全校所有人一天浪費多少多少個包子,一年能浪費多少個包子呢?就從小事說起吧,浪費東西就是浪費錢,你知道父母掙錢有多麼不容易嗎?”“我錯了,我以後再也不浪費東西了!”“我希望你按你說的做,再見!”

  透過這件事我體會到了現在的人太浪費了,我也做過這樣的事情,比如說有了一個東西再買,再買的東西就故意弄壞了。我以後一定要改掉這個壞毛病,不再浪費東西了!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9

  本週二中午參加了公司組織的中國傳統文化培訓學習,秦東魁老師非常詳細的講解了居家“六神”所處的方位和我們應該如何避免犯六神。學習了本堂課後對節約糧食有了新的認識。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一向崇尚“節儉”,並且把“節儉”與“勤勞”經常並列作為一種美德。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節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

  如今,正在處於改革開放和現代社會化建設時期,需要我們每個公民在努力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樸素節儉,珍惜財富,合理使用各種資源。無論是在工作場所還是在生活領域,都應該倡導節儉,反對浪費。古今中外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不僅取決於有沒有,而是取決於有沒有勤儉刻苦的奮鬥精神。對國家如此,對家庭和個人也是如此。因此,每個公民都有責任發揚節儉的精神,崇儉樸戒奢,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共同維護勤儉節約的良好社會風氣。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節約一粒糧食其實就是在為自己累積一粒福報,反之,每浪費一粒糧食就是在為自己造一粒孽。所以節約糧食是一種美德,是善行,善必有善報;浪費糧食是一種敗德,是惡行。人還要有顆悲憫之心。當我們吃飽穿暖的時候,還要想到世界上每6秒鐘會有一個兒童被餓死,有10億人正在捱餓,全球糧食危機日趨嚴重節約糧食從我做起。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10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耳熟能詳的唐詩。它告訴我們節約糧食,合理用餐的文明理念。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寬裕,不愁吃不愁穿。因而很多人養成了生活大大咧咧的壞習慣,這就助長了大家鋪張浪費的生活習慣。

  有一天中午,我和媽媽在一家飯館吃飯,我們點了三道菜,津津有味的吃著,突然,隔壁的兩個人吸引了我們的眼球,他們拿著選單一下子點了十幾道菜,沒一會兒功夫,小小的桌子上擺滿了飯菜。看見這一幕,我驚呆了,心想:這麼多菜能吃完嗎?不會是大胃王吧?但是,他們竟然沒吃幾口,把錢一交就走了。滿滿的'一桌子菜,就被服務員給倒了,真可惜!

  為了制止這種壞習慣,國家也制定了許多法規,提倡節約。每年十月十六日是節約糧食日,這就告訴我們應從這就做起開展節約。

  我們應該每次在飯店,點適當的飯菜,不夠吃可以在點,吃不完可以打包。不要因為沒面子而浪費,透過國家這幾年的宣傳,這周星期五我們家在小六湯包吃飯,發現人們現在都是吃多少點多少,已經有了節約的好習慣。

  浪費糧食就像給白紙上抹上了黑點,而珍惜糧食是傳統美德,我們應該從自身做起,為節約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11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簡單的十個字,道出了糧食的珍貴。我國是人口大國,吃飯歷來是大問題,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怎樣做到節約資源、節約糧食,是擺在我們每個人面前的一個問題。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一些浪費的現象,例如為了講究排場而過多地點菜、因為好面子而不願意在餐後打包等等,這些不文明現象,在浪費糧食的同時,也體現出了一部分人目前對於珍惜糧食的認知還不夠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中華民族有勤儉節約的美德,在科技和文明發達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學會珍惜資源、珍惜糧食。

  節約糧食,我們應該加深思想認識。每個人都應該深刻地認識到節約糧食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我國每年浪費掉的糧食相當於2億人的口糧,這樣觸目驚心的數字足以讓我們加深認識、樹立起節約糧食的良好觀念。每一粒糧食從插秧、播種、澆水施肥、生長、收割、揚場、加工到製作成食品,每個環節無不浸透著勞動者辛勤的勞動和熱切的期盼,糧食來之不易,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惜糧食。

  節約糧食,我們應該落實實際行動。作為糧食生產和消費大國,我們每一位公民都應該自覺成為節約糧食的宣傳員和踐行者。餐館、食堂應該張貼節約糧食的標誌,做好日常提醒;餐飲業主應該倡導顧客合理點菜、餐後打包;學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為學生安排糧食作物生長實踐課程,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節約糧食的意識;作為消費者,我們在飯店用餐時也應踐行“光碟行動”,積極參與到節約糧食的活動中。

  相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下,節約糧食將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良好習慣,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將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2022年糧食安全的心得體會12

  在我國悠久的家風傳統中,“勤儉”堪稱古今第一家風。“萬噸油裝不滿漏砂鍋”這句話的含義是:糧滿倉、油滿缸、金銀財寶裝滿箱,也經不住窮奢極欲,揮霍無度。正所謂“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蔡學嶺父親將其作為家訓,就是提醒後人,“有餘糧也不能忘了過去的苦日子,任何時候都不能浪費糧食。”這無疑是給後人最好的饋贈。

  優良家風是一個家族最寶貴的財富,是無形的“傳家寶”。勤儉家風既包含樸素持家的價值觀念,也包含崇德向善的美好願望,如諸葛亮《誡子書》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司馬光《訓儉示康》中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朱柏廬《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節約不僅僅體現在糧食上,更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勤儉”傳家,就是要傳承老一輩的優良品德,讓家人及後人謹遵“傳家寶”的教誨,讓勤儉成為習慣,讓節約成為生活方式。

  “勤儉”傳家,不只是掛在嘴邊的口頭禪,更重要的是以身示範。宋代理學家朱熹歷仕四朝卻一生淡泊名利、安守清貧。一次,他去看望女兒女婿,留下來吃飯。因家中貧困,女兒只端出幾碗大麥飯,對父親很是愧疚。朱熹卻不以為意,開開心心地吃了,並告訴女兒勤儉度日是良好家風,對於飲食,不必計較好壞。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周恩來總理從不浪費一粒米、一片菜葉,每次吃完飯,總會夾起一片菜葉把碗底一抹,把飯湯吃乾淨,最後把菜葉吃掉,偶爾掉在了桌上一顆飯粒,也要撿起來吃掉。

  但凡老一輩,都會思量日後為後人留點什麼。“留財”還是“留德”,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見識和胸襟。無論是古代先賢還是老一輩革命家,都崇尚“節用裕民,儉以養德”,不以家財留子孫,而以美德傳後人。

  今天,我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雖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能丟,艱苦奮鬥、厲行節約的本色不能變。“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我們從小家到大家,都必須遵循的道理。我們應該以“勤儉”傳家,從“娃娃”抓起,從節約糧食做起,不浪費一粒米、一滴油、一度電,引導我們的家人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養成勤儉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習慣,讓優良家風代代相傳,讓懿行美德生生不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