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讀後感_讀《拿來主義》的感想作文

《拿來主義》讀後感

  一、書籍簡介

  《拿來主義》是現代文學家魯迅透過嬉笑怒罵、妙趣橫生的語言形式,表現一種抨擊時政、挑戰強權的思想,一種論析文化、洞悉歷史的膽識的雜文。

  這篇文章,一是針對國民政府崇洋媚外,出賣民族文化遺產的投降主義,二是針對革命文藝陣線內部的兩種錯誤傾向,即割斷歷史,全盤否定的“左”傾錯誤和拜倒在洋人腳下,主張全盤吸收的右傾錯誤。作品思想深刻,見解獨特,鋒芒畢露,咄咄逼人,讓人不能不對魯迅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語言藝術歎為觀止。

  這篇文章被選入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必修四》等課本中。

-------------------------------------------------------------------------------------------------

  二、作品原文

  拿來主義

  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後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去,以催進“象徵主義”,此後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我在這裡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徵主義的關係,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但我們沒有人根據了“禮尚往來”的儀節,說道:拿來!

  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後呢?幾百年之後,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裡不想舉出例項。

  我在這裡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後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於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於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麼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那麼,怎麼辦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但是,如果反對這宅子的舊主人,怕給他的東西染汙了,徘徊不敢走進門,是孱頭;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算是儲存自己的清白,則是昏蛋。不過因為原是羨慕這宅子的舊主人的,而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當然更是廢物。“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

  他佔有,挑選。看見魚翅,並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蔔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看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茅廁裡,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裡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煙具都不同,確可以算是一種國粹,倘使揹著周遊世界,一定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六月四日。

-------------------------------------------------------------------------------------------------

  三、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青年時代,深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18年5月,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封建制度進行猛烈的揭露和抨擊,奠定了其在新文學史上的地位。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

-------------------------------------------------------------------------------------------------

  四、《拿來主義》讀後感20篇

  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拿來主義》300字到800字的讀後感20篇,因為內容比較多,大家可以採用“Ctrl+F”查詢自己想要的內容。

  第1篇:《拿來主義》讀後感300字

  《拿來主義》主要針對當時對待外來文化的某些錯誤態度而寫的。他既反對無原則全盤西化的主張也反對盲目排斥和拒絕接受外來文化的傾向,主張“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即“拿來主義”。

  其實拿來主義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外來文化,總有他的兩面性。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與文化的碰撞與交融更為頻繁。如果一味否認,就只能落後與世界文化潮流,只有不斷交流,文化才會進步。

  在現在,當中國人喝著可口可了,感受聖誕節的同時,“老外”們也會樂於吃上一頓正宗的中國菜,會在中國菜市場內討價還價,會在過年吃著餃子,欣賞京劇。當我們面對新文化時,不做“逃避主義”,對此視而不見,不當“虛無主義”全盤否認;更不成為“投降主義”,全盤繼承。在外來文化中逐漸將本土文化邊緣化,這三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魯迅的“拿來主義“無論何時何地,都正確地指引我們對待文化的態度,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都要堅定的做一名“拿來主義者”,讓這些文化充實自己,使自己不斷進步。

  第2篇:《拿來主義》讀後感400字

  現在的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騰飛,但有誰想過在這繁榮的背後,是沒有沒落,腐朽的封建前身。

  悠悠中華五千年文明,創造的藝術價值,文明數不勝數。火藥、造紙、指南針、印刷術,中國人總在嘴邊津津樂道的四大發明,在千年之後真的被髮揚光大嗎?歷史告訴了我們:“沒有”。西洋人用裝有火藥的槍,席捲世界時,以無朝自居的人們卻對之不顧,而對冷兵器情有獨鍾。洋人利用自己“拿來”的東西為己所用,使其不斷創新發展,相比之下,“天朝”仍在自欺欺人的“吃著老本”,原地踏步。恥辱黑暗隨之而來。

  外國人總善於從別人那“拿來”變成自己的東西,為什麼中國人就學不會這樣呢?洋人拿著中國人的火藥、指南針,使其變成堅船利炮,一度成為海上霸王,而中國不“拿來”只接受“送來”,而且有的是“硬塞給”的。其後就是一次次的失敗,沒有足夠的實力如何與敵人抗衡,難道受人宰割?沒有了武器。別人拿槍口頂著你,你不得不做啊!可憐的中國。不然怎麼現在還是個發展中國家?

  可敬的魯訊先利用他的文章想喚醒麻木沉睡的國民,闡明對待本國文化和外來文化遺產的態度。批判送來送去,主張拿來,批評了種種錯誤態度,指出要批判繼承文化遺產,即拿來主義,可又有幾個人能醒來,不在昏睡了。

  佔有、挑選、創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才是發展的王道。

  第3篇:《拿來主義》讀後感600字

  也許那時的中國就像是西方人眼中的一個玩偶,在愚昧當權者的領導下,中國一點點被全世界的洋人吞噬著、玩弄著。中國青年們迷茫了,那些洋貨到底是好是壞。魯迅先生告訴了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新的拿,才能進取。人類發展的程序證明,禮貌不斷進步,認識不斷提高,大多源於創新精神。用心培養創新精神,努力提高創新意識,是全體中國人民追求的方向,而原地踏步,全盤吸收,封閉自守只會帶來僵化與落後,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讓思維得到擴充套件和延伸。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是的,每一種事物都有共時代性,當外國的潮流,我們應如魯迅所說,“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在創新方面我們既已落於人後,不妨學會使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爬。

  它並不是鼓勵我們去盲目跟隨韓流,盲目跟從洋流,那樣便真成“廢物”了。比如《功夫熊貓》在全國的熱映,在中國也出現了不少反對的浪潮,指控阿寶的眼睛充滿了邪惡,玷汙了國寶,它的父親竟是一隻鴨子......而我們是否就應思考為何國寶在中國沒有出路,到美國人手中就轉成了十幾億美元的財富呢?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用心借鑑蘇聯成功經驗,又結合自身特點,創立改革方針。最終中國快速發展,經濟騰飛,國家日益強盛。然而戈爾巴喬夫不顧國情,盲目照搬西方模式,導致蘇聯分崩離析。

  中國站在蘇聯的肩膀上得以騰飛,屹立於世界之東方;蘇聯站在西方人的肩膀上卻迷失了方向,無所適從,最終樹倒猢猻散,所以不管是《功》的盛行還是韓流的席捲,只要我們能夠站在它們的肩膀上,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位置眺望遠方,便可成為自己的巨人。

  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在中國生根發芽,不是每一首歌曲都掠過耳畔隨風而逝,不是一切從外國流來的河流都被融入土地......因為,中國有自己的頭腦,自己的眼光,我們會創新,我們會借鑑,不要什麼“拋來主義”“送去主義”,我們要的是“拿來”,這樣才能讓中華之龍長哮,讓世界動容。

  第4篇:《拿來主義》讀後感800字

  再次拜讀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我的心深深地被吸引,為先生在當時的社會局面之下能提出如此深刻的思想而感到驚訝,更加深了我對先生的敬仰崇拜之情。

  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有選擇的拿來。我主張,我們對待外國文化,也要大膽的拿來!

  轉眼間,改革開放已三十週年,面對中國取得的輝煌成績,從“一窮二白“變成了現在的國強民富這脫離不了魯迅先生的“拿來”思想。先生的文章強調“拿來“與“送去”這兩大問題,讓我們國人機智敏銳,目光放亮,反覆強調“拿來主義”和”送去主義“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影響,抨擊閉關鎖國,夜郎自大,自給自足的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強調“拿來主義“,要吸取外國的精華文化來充實自己,取長補短,這正是先生寫此文章的要旨所在。

  魯迅先生是在告訴我們,要用機智放眼世界,要我們自己主動去拿,對於國外的一切我們還要學會辨別,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分清利弊,而不是一味地隨心所欲去拿,定要經過度量,根據我們自身需求和利益去拿,絕不能閉關自守,抱殘守缺。拿來以後我們還必須自主創新,使之變得更完善,更適合自己。眾所周知,佛教傳入中國並在中國紮下了很深的根,而在發源地印度卻早已滅亡了,我們偉大的古師大德發揮智慧,吸取了外國有用的東西,彌補了中國文化的不足,豐富充實了中國文化,從而使得佛教成為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與本土的儒道相輔相成。這正是切切實實的“拿來主義”。

  我們偉大的佛教隨著社會的發展叉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而如何使佛教更好地與日新月異的社會形勢相適應,如何滿足現代人的精神求,我們唯有走由太虛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這條改革之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說明了佛教的緣起和立根。這種緣起和立根正是我們推行人間佛教的基石。用佛法來進化人心,進化社會,建設人間淨土。處理好佛教與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關係,使佛教文化的傳播與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地相互融合,從而形成自己獨立的文化體系,在佛教弘化上起到促進人類文明建設,提高人們精神境界與道德水平,促進社會進步,世界和平的積極作用。

  學習了魯迅先生的“拿來王義“,讓我更堅定了這一信念——提倡人間佛教,構建和平美滿、清淨無染的人間淨土。

  第5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拿來主義》是魯迅先生另一作品,針對黨政府的賣國的政策和有些人一味崇拜,西化的論調,也針對革命文化陣營內部拒絕借鑑盲目排斥的錯誤態度,他提出概要大膽吸收借鑑外國文化,也包括本國文化遺產,又要分清華,要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質創造民族的新文化,新文氏。

  文中巧妙運用“繼承一座大宅子”作比喻,闡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道理。區域性比喻也十分生動,貼切,用'潺頭'比喻懦弱無能的逃避主義者;用“昏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主張全盤理解的投降主義者。

  而點明中心主旨的拿來主義含義是:對於外國文化外國事物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佔有挑選一切事物,根據事物的性質和對我們的用處而分別對它們採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段滅的態度,即吸其精華。

  文中的兩個句子用得準確、生動、有的內含諷刺意味。

  如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則是反語,諷刺送去主義者的自願其說往自己臉上貼金。

  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能夠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運用了反語修辭手法,諷刺送去主義者由送物到送人。

  第6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這天,我和爸爸讀了一篇魯迅先生的雜文《拿來主義》。這是魯迅於一九三四年六月九日發表在《中華時報.動向》上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寫了中國人從“閉關主義”到“送去主義”。開始,中國人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整個封閉了自己。再到把東西送出去,但不根據禮尚往來的規矩,說:“拿來!”中國人怕了“送來”的東西,先是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之後是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直到印有日本“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

  在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我們要運用腦髓,放開眼光,自己來拿!

  我們要有選取地拿。要拿到好的,首先,要挑選、辨別。如果班裡有個同學,十件有九件不如你做得好,但有一件比你強,你要不要向他學習呢?如果你要讓自己更優秀,顯然是要向他學習的。而學習的前提就是虛心,不能因為你其他方面比他強就看不起他。

  在寫作文時,應對作文題目,你也許有許多素材可供選取,然而,這時你就應想想,什麼素材寫起來更有新意,更合題意。你要迅速地做出最有價值的選取,最後選定一個,把它“拿來”!

  但是有些東西是否拿來就要思考了。一個同學玩電腦遊戲十分入迷,水平極高,常和一群玩友吹牛,他似乎有了人氣市場。當你於一旁“隔岸觀火”,你是否感覺自己被冷落了?你要不要也加入他們玩遊戲的行列,從而和他們一齊交談呢?再則一夥人在一齊吸毒,你會加入嗎?應對如此誘惑,到底是該“拿”還是該“舍”,相信聰明的你會做出合理的選取。

  讀罷此文,爸爸也是感慨頗多:如果我們想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真正實現富民強國的目標,我們就務必向其他國家、民族認真而有鑑別地學習精華。同時還應當有自信。在學習過程不忘自我,不失自我。同樣應當不自私,學習不是為一已、一家、一集團的利益,是為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總之,我們應持續清醒,既不為取得的進步和成績沾沾自喜,也不因別人真誠或故意的稱讚而麻痺。

  學習其他國家、民族優秀的東西,發揚我們國家、民族歷史上優秀的東西,努力創造更優秀的東西--包括制度、經濟、文化、道德等,這應成為我們共同的使命!

  第7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拿來!”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自己的思想被別人的思想統治!這不是說我們排斥所有的思想,在對待別人的思想能夠採用拿來主義!魯迅在闡述拿來主義時這樣精彩的寫到:

  他佔有,挑選。望見魚翅,並不就拋在路上以顯其“平民化”,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蔔白菜一樣的吃掉,只不用它來宴大賓;望見鴉片,也不當眾摔在毛廁裡,以見其徹底革命,只送到藥房裡去,以供治病之用,卻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虛。

  只有煙槍和煙燈,雖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煙具都不同,確能夠算是一種國粹,倘使揹著周遊世界,務必會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能夠毀掉的了。還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為是,要不然,“拿來主義”怕未免有些危機。

  對待別人的思想也能夠研究和挑選。那裡想強調的是研究是挑選的基礎,在思想上切不可人云亦云,要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某些人為了自己的一些原始慾望而放棄自己的思想,這是一重悲哀!

  在歷史上有許多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思想而失去了高貴的生命!而有更多的人則在別人思想的統治之下低賤的活著!

  人類因為有思想才與動物有了本質的區別,我們經常這樣罵人:你這畜生!為什麼罵“畜生”呢因為畜生是沒有自己的思想的!

  在中國的社會里,在思想上出了不少偉人,但更多人的是思想的奴隸!因為統治者明白思想的威力,他們都擅長用思想來統治人民!所以,人們大都還在麻木!因此我說:醒醒吧!

  第8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清政府經過了上百年的“閉關自守”,從乾隆時期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後淪陷成為傅儀時期人人都能夠欺侮的東亞病夫。錯在了清政府的自以為是和閉關自守,就連侵略軍打進來了,還在做著自己的青天白日夢。

  讀了魯迅的《拿來主義》,我深刻地明白了中國不獨立自強,就必然還會再一次的淪落,被其他人欺侮。中國自從被英國依靠槍炮打破了大門後,又陸續碰了一串釘子,從原先的閉關主義一下子改成了送去主義,超多的送出去卻不拿回來,儘管中國再怎樣地大物博,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蘇洵的《六國論》中寫道: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蔣介石不能夠像唐朝的李世民一樣以史為鏡,一味地送去、討好美國、英國……,只求一夕安寢,那就註定了會再次重蹈覆轍,畢竟中國的資源遲早會送盡的。

  英國送來了鴉片,德國送來了廢槍炮,法國送來了香粉,美國送來了……。對待送來的糟粕部分,我們完全能夠全盤否定,畢竟送來的我們沒有挑選的餘地,要有選取的餘地,我們就要拿,這樣才能夠取其精華、其糟粕。這樣,中國人民才能獨立自強起來。

  我們如果不獨立自強,又軟弱給誰看呢?難道真的要等東西送完了才醒悟,讓子孫後代們在佳節大典之際,向他們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如果不想看到這樣的場面發笑,那麼我們就務必自立自強,應對中華的文化我們也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會正確的對待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

  第9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魯迅先生的文章真的是越看越美越有味兒,別看這是雜文,魯迅先生也沒用上什麼華美的詞藻,但就是給我一種字字珠璣的感覺,從詞彙語句的平常,體現文章資料的不平常、魯迅先生內涵的不凡。

  在整本文集中,最最令我感興趣的,就是這篇《拿來主義》。魯迅先生在文章的開頭就開門見山地點出當時中國政府的腐敗,“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而到之後可更好,成了什麼“送去主義”啦,幾位大師帶著古董出國,還說是“發揚國光”。再之後,乾脆就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出國了。

  文章的第二段,魯迅先生大致有些調侃的意味兒,“為什麼我國沒有人根據‘禮尚往來’的禮節,大聲地說道:‘拿來’!”“雖然送出去也不是壞事,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魯迅先生還在那裡批評他為“瘋子”,此處令我不禁笑出聲來。然而再一想,先生說得是個道理,尼采不是太陽,中國也不是太陽,魯迅批得有理,評得有價值,我們是就應大聲對那些向我們索要的國家說“拿來”!魯迅先生這段最值得我拍手叫好:“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這篇雜文需要我們反覆去咀嚼,去思考,否則,你感覺不到這篇文章的精妙,感受不到魯迅先生的良苦用心,我細細品了四遍,也只是略懂一二,感到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這雜文已不是普通的雜文,這篇《拿來主義》,是揭露社會腐敗的明鏡,是斬斷社會黑手的利刃,是對那些向我們索要的國家喝令停止的判書!中國人不是懦夫,我們要伸出手來,大聲、堅決地道“拿來”!我們不要“閉關主義”,我們要踢開“送去主義”,我們要“拿來”!尼采發了瘋,中國不能夠!我們要大聲地說:“拿來,拿來,拿過來!”,弘揚民族精神,我們中華民族是有血有肉有骨的錚錚之國!送去,便要拿來,我們不是弱者!

  弘揚我們的民主精神,象魯迅先生一般地喊出來,讓世界明白我們,向世界展示我們的風采,讓那些愚夫們,聽聽我們鏗鏘的中國之聲——“拿來”!

  第10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前些天,在校學習了魯迅的《拿來主義》有幾點感受,想發表一下。

  第一次讀完這篇文章,其實感覺魯迅說得有些過了,但是,重讀一遍,又感覺到,文化的取捨真的沒有這麼簡單,一味地守舊或一味的理解,都會給民族帶來災難與痛苦。我過去一向強調,要保留自己國家的文化,堅定不移地不被西洋人所同化,那也得加上一層“拿來主義”的思想。我讀完魯迅的這篇文章後,更加堅定地認為:在革除自身不良的腐敗文化的同時,也要有新的先進文化來替代,莫成為把自己的“魚翅”送給外國人,而把“煙槍”“菸斗”往自己家搬的狀況再次重現。我們國家有些有識青年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迫於言論自由與高壓政治,也沒有過多說些什麼,那裡我也不便對這個問題展開言論,也沒有資格;而更多的人,則是被一些“御用文人”所寫的文章而矇蔽頭腦。魯迅以前說過:“我的作品,不論早期或晚期,一律都在封禁的行列。”我想,此刻有很多人也深有體會吧。

  既然一個國家的文化要革新,那麼“革”的那一部分要“命”出來,而創造性的思想也越發重要,這又不得不講到教育,當然,中國的教育現狀人皆見之,病態的制度和無效的改革也有目共睹,這無法改變,能改變的只有學生,想象一下,一個國家的學生能夠當商品一樣賣來賣去的,這有多麼恐怖。並且改變學生的,是這樣的一種制度而已,這已是公開的秘密了,我不舉例說明了。前面說到創造性,那麼真正負責國家大業的創造性的研究生等科研人員中,有大半是為了求得高薪職位,而並不是想真正研究科學;然而那些真正想研究科學的人,承擔國家文化接替的人,卻拼命在過四六級英語,而無心去研究科學,如此這搬,革去的文化又怎樣來用優良的新文化來替代呢

  而看看此刻,被稱為“90後”的青年,國家20年後形態的預兆,又是如何呢層出不窮的“非主流”,大肆糟蹋“魚翅”,而超多引進“煙槍”“菸斗”並大口地抽著鴉片,那些“姨太太”是被走散了,卻構成了個文化空缺,這些糟粕來填補,這不是繼承了晚清失敗的命運嗎網路小說的盛行,低俗小說的流行,這不都是精神鴉片嗎而被這些“鴉片”所侵害的又是我們國家下一代的建設者,我想,30年代的魯迅如果看到1個世紀後的30年代還是一樣,魯迅又會有什麼樣的言論呢

  《拿來主義》寫得精彩,對文化取捨的推薦也值得我們參考,而又有多少人會想到一個世紀後的國家呢?

  第11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魯迅在闡明是否“拿來和“送去”的觀點上標新立異,獨出心裁。他論述了幾種不同的人對待它的觀點,借孱頭批判逃避主義者,借昏蛋批判了虛無主義者,借廢物批判了崇洋拜外的投降者。論其根本就是批判黑暗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學不能自成為新文學。

  拿來有恰好貼合了心在的對外開放,如果不對外開放,如何有“拿來”。可見魯迅呼籲的“拿來主義”是救國圖存的號召,是他對祖國的一絲憐憫。不,也許是一種愛的瘋狂,他務必維護國家的利益,因為他是純種的中國人。

  的確,在無法忍受國家受屈辱的年代,我與祖國是和每一個愛國人士緊密聯絡在一齊的,懷著滿腔的熱忱去報國,去弘揚自由平等與獨立確實是意見不易的事。從魯迅的這篇《拿來主義》中不免能夠看出他對崇洋拜外的不恥和作揖的批判。對他來說,祖國的發展並不需要依靠物質去取悅別國,在該反抗的反抗,該合作是合作不然永久都只能作一個被人踩與腳底,抵消、聲下起的奴僕。《義勇軍進行曲》唱起了人民激昂的鬥志。對,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魯迅的拿來不是掠存,而是光明正大的取來,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借鑑過來,在村之關頭的時候,惟有躋身於世界不斷髮展的潮流中才不會落下,不會被呼來喚去,還有捱打。

  回首從前的往事,而如今我們已生活在一物慾橫飛的世紀。此刻人們的思想觀念代替了原先的救民與水深火熱之中,便是gdp每一天要有所突破。

  而是我的觀念中,我和祖國沒有了從前人們的誓死報國,取而代之的是努力學習,為社會作貢獻。惟有如此,才能夠是祖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贏得更多的國家的尊重。

  因為心懷祖國,才有了5.12後感人肺腑的往事;因為心懷祖國,才有錢學森的歸來;因為心懷祖國,才有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的殷勤工作;因為心懷祖國,才有百姓對國家的忠誠與奉獻;因為心懷祖國,我們才得以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祖國在我們熱血澎湃的血脈裡流淌,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週而復始,和諧做過離中華人民共和國不遠矣。

  第12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第一次讀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我並沒有獲得深入理解。但多讀幾次後,又經老師點撥,我發現,這篇文章真的十分好處深刻,寫的很棒。

  原本我所理解的“拿來”只是單純的與“送去”相反,只是從別人那兒獲得。之後一想,我是錯的。真正好處上的“拿來”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中國一向是“閉關主義”,這一閉關不要緊,中國卻因此而遠遠落後於世界。一條曾不可一世的巨龍卻轉成了一條人儘可欺的小蛇!西方列強侵略我國,就連日本這樣的島國都有資本侵犯我們!何等恥辱!這足可說明中國落後了多少!當中國士兵仍用大刀與洋槍洋炮肉搏時,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令外國將士折服,同時也為他們的無知驚歎。曾有一位侵華的外國將士說:“如果中國士兵擁有和我們一樣的武器,那將多麼強大!”可惜的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禮貌古國,中華精神貫穿每個華夏兒女靈魂。團結、拼搏、奮發、求實是我們的準則!如此優秀的民族卻因統治者一時錯誤而落後西方,落得如此下場!令人心痛!

  思想需要溝通,交流,否則原本再進步的思想,也將由於它的自閉,它的停滯而腐朽,而被淘汰!

  我們務必學會“拿來”。當然,“拿來”不同於“送來”,我們不要別人的施捨,不要“拋給”的東西,我們要動腦筋,獨立思考,用我們的智慧為自己謀取福利,用我們的明眸分辨清楚,有目的的拿,有選取的自己拿!

  同時,應對外來文化,我們也不再是“孱頭”,“昏蛋”,更不再是“廢物”。我們有自己的主張。如今的中國以是一個文化多元化的國家,真正的文化大國。

  魯迅先生的話字字珠璣,引人深思。我想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我國才會有此刻的宏偉吧!當然更離不開鄧小平爺爺的英明領導。改革開放使中國脫胎換骨。如今的中國已逐步走上正軌,逐漸強大,成為世上舉足輕重的大國。此刻,再不會有中國人在外國被欺侮,中國再不用以“家當”換取片刻和平了,因為中國人有了強有力的後盾,中國真的強大了!

  第13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拿來”的反義詞是“送去”,既然有了“送去”,也該有“送來”。“拿來”與“送來”的真正區別是:一個主動,一個被動。這區別小則相差無幾,大則天淵之別。

  同樣是開啟中國的大門,為何“改革開放”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而“鴉片戰爭”卻成為了中國人的恥辱?這是因為“改革開放”是拿來的,而“鴉片戰爭”是送來的。

  我們作為學生也就應明白這一道理:要主動學習,而不要被老師和家長牽著鼻子走。拿一個現實一點的例子來看,同一班學生,一部分勤奮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生肯定成績好,而每一天老師都要留堂的同學的成績並好不到哪裡去,這就是“主動”與“被動”的差別,我不否認有先天的因素在,但我相信這也是極少數的。

  同樣是學習,我們也該弄清“我要學”還是“要我學”。送來太多,也許會感到厭煩,甚至恐懼,學習也一樣。我們厭煩、恐懼學習,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拿來能夠量度而為,所以我們不妨把學習當作一種興趣或一件樂事,我們何必這樣勞累身心呢?慢慢“拿來”,天長日久,“拿”的多了,成績也就上去了。

  第14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雜文,稱為《拿來主義》,這天,對待過洋節的問題,我也要倡導拿來主義。

  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是有選取的拿來。我主張,我們對待外國文化,也要大膽的拿來!

  最近國家公佈了節假日新的放假規定,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都要給國民放假,這一訊息無疑是個好訊息,它體現了我們重視本國文化傳統、重視傳統習俗的精華。

  對於這一訊息的釋出,有人說:重視傳統就該取消外國節日,像聖誕節、情人節等在中國影響了年輕一代。

  誠然,這些假日確實影響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也直接影響了消費和心理等許多問題,但是不是說這些外國節日就是不好的呢?非也。

  情人節,使我們更加重視與友人的感情、重視與愛人的感情,使我們的感情關係更浪漫、更和諧;

  聖誕節,給孩子們增添了樂趣和幻想,給大人們增添了節日的歡樂和內心善良的歸屬,……這些都是外國假日的優勢。

  所以我們說:取消外國節日是不可取的。

  真正的好做法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我們不能向外國一樣,各種風俗都跟著學;我們也不能把外國節日一棍子打死。我們辯證吸收,將中國節日和外國文化的精髓融合,在世界一體化的前提下,走出自己的節日特色,構成濃濃的民族活力!

  對待外國節日,我們要大膽的說道:拿來!

  第15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魯迅先生曾對“拿來主義”做過一番評論:“我們要學會取捨,對於好的東西,諸如西方的先進技術,我們要“取”,要拿來。對於又好又壞的我們能夠取他好的一面,如鴉片,同送入藥房,對於無用的“姨太太”我們要舍。

  的確,當今正處於改革開放時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我們要學會取捨,正如同開啟一扇窗,我們既要呼吸新鮮空氣,又要防止飛蟲進入紗窗。

  現代人喜歡包裝自己,將自己包成“洋”貨,自以為很前衛,很“酷”,卻不知其實但是是取別人的糟粕。

  曾有一則報導:一家泡麵廠有幾百萬向國外購得一套製造泡麵的流水機器,結果安裝不了,一問才知是國外被淘汰的七十年代的機器。如此“取”的損失可真是代價慘痛,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孔子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人尚且如此,那我們呢?

  如果說我們“取其糟粕”只是讓我們丟失面子,那麼那家廠的“取其糟粕”便讓國家蒙受巨大損失。如此的“借鑑”要不得。我們要學會該怎樣“拿來”!

  在現代開放的經濟浪潮中,會有更多的新鮮事物進入,而我們青少年處於可塑性較強階段,好奇心強,且模仿潛力強,所以我們要學會取捨,取其精華,舍其糟粕。

  第16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魯迅先生的文章真的是越看越美越有味兒,別看這是雜文,魯迅先生也沒用上什麼華美的詞藻,但就是給我一種字字珠璣的感覺,從詞彙語句的平常,體現文章內容的不平常、魯迅先生內涵的不凡。

  這篇雜文需要我們反覆去咀嚼,去思考,否則,你感覺不到這篇文章的精妙,感受不到魯迅先生的良苦用心,我細細品了四遍,也只是略懂一二,感到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這雜文已不是普通的雜文,這篇《拿來主義》,是揭露社會腐敗的明鏡,是斬斷社會黑手的利刃,是對那些向我們索要的國家喝令停止的判書!中國人不是懦夫,我們要伸出手來,大聲、堅決地道“拿來”!我們不要“閉關主義”,我們要踢開“送去主義”,我們要“拿來”!尼采發了瘋,中國不可以!我們要大聲地說:“拿來,拿來,拿過來!”,弘揚民族精神,我們中華民族是有血有肉有骨的錚錚之國!送去,便要拿來,我們不是弱者!

  弘揚我們的民主精神,象魯迅先生一般地喊出來,讓世界知道我們,向世界展示我們的風采,讓那些愚夫們,聽聽我們鏗鏘的中國之聲——“拿來”!

  第17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理想主義都可能會說;如果能夠每人分一塊乳酪,誰也不動誰的就好了。

  但是,這怎麼可能呢?如果誰也不動誰的,還有誰會有積極性去發現新的乳酪呢?

  這個世界已經不是哥倫布時代的世界了,到處都是新大陸。世界萬物複雜難摸,看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你怎樣擁有屬於自己的乳酪呢?

  也許你已經有了乳酪,也許你也安於自己的乳酪,那麼你必須學會保護自己的乳酪,因為你身邊的人隨時都有可能把它奪走。

  也許你已經有了乳酪,但是你並不滿足於你的乳酪,那麼你必須學會以合乎道義的方式拿走別人的乳酪,只有這樣才能使你自己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也許你還沒有乳酪,那麼你必需抓緊時間去拿走別人的乳酪,只有這樣你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也許你的乳酪已經被別人拿走了,留給你的是無比的悲痛,然而你必須從失去乳酪的悲痛中恢復過來,投入到尋找新乳酪的火熱生活中去。

  失去過乳酪,意味著你曾經失敗過,落後過,被擊敗過。

  尋找新乳酪只是對失敗的一種委婉表達,誰願意是那個一輩子去找乳酪但是卻總是被別人拿走的哪個人呢?

  說不清楚迄今為止的成功者究竟是不停地自己穿上跑鞋去找乳酪的人,還是不斷地激勵別人去找乳酪而自己一次又一次成功地拿走別人乳酪的人。

  去做那個動別人乳酪的人吧!如果你總是那個被別人動了乳酪的人,除了說明你是一個失敗者還能說明什麼?假如你不去動別人的乳酪,那麼別人會不會動你的乳酪呢?

  生活是迷宮,是競爭,是萬花筒;成功是找到乳酪,擁有乳酪,享受乳酪,那麼幸福就是用乳酪建立起自己的生活!

  享受乳酪?

  其實生活中除了乳酪還應該有別的東西,甚至有很多東西是無法用乳酪去換取的。譬如,當你把富有的生活當作乳酪去追逐的時候,你就必須放棄很多其他的東西,比如說友誼。人無法同時擁有兩種乳酪。

  放棄已變質的乳酪去尋找新的乳酪!

  在這個競爭世界上,乳酪應該屬於強者。

  當你看到別人的乳酪比你的要好,要誘人,你可能會去搶,但是千萬要記住:不要讓你的信念像乳酪一樣容易變質。信念是比乳酪更重要的東西,不要為了乳酪而忘記自己的信念。

  成功的人總是不斷地拿走別人的乳酪,失敗的人總是不斷地被別人拿走乳酪。

  強者用乳酪構築自己夢想中的輝煌,弱者為了完成強者的夢想而不辭勞苦地去尋找乳酪。

  但願你成為強者成功者!

  第18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拿來主義》發表於1934年,即便今天讀來也是感受頗深。先生的文章舉重若輕,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而《拿來主義》正是能夠代表先生幽默藝術以及他對外來文化和文學遺產觀點的文章,閃爍著先生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認為“沒有拿來主義,人就不能夠成為新人,沒有拿來主義,文藝就不能成為新文藝”,對“舊文藝、舊糟粕”進行了無情的抨擊,先生說“沒有衝破一切傳統思想和手法的闖將,真正的文學革新就不可能實現”。這些思想在《拿來主義》一文中都有所體現,讓我們在理解、領會文章的同時,感受到先生的思想深度。

  通讀文章發現,先生認為“拿來”的東西是受到主體的制約和影響的,不單單是受到一個人,更是受到社會環境、歷史條件和社會大眾的影響。我們知道,先生把研究、翻譯外國文學和文藝的理論看作其生命的.一部分,先生“拿來”的東西都是根據他的思想認識和民眾需要而拿來的。比如赫胥黎的《天演論》是先生在看到國家興亡、民眾愚昧,滿腔憂國憂民的情況下而如飢似渴地閱讀、傳播的書籍。

  一、為什們要“拿來”

  先生犀利的說到:中國文化中糟粕的就是,一向都是所謂的“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只有在近代讓洋槍洋炮打破大門後,撞了南牆,碰了釘子才有所反應,但是我們也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生認為,這些外來的堅船利炮我們之所以害怕,就是因為那是“送”來的,不是我們“拿”來的。就其真實內涵而言,拿來是屬於我們自身發展完善過程中的需要,有著擇優的想法,即所謂“拿來好的”。而送來的則近乎“拋給”,帶有強加的意味,“送來”的東西往往不適合,甚至不是我們的需要。

  文章第一到第四段表面上是在論述“送去主義”,感覺與“拿來主義”無關。其實,先生是透過對“送去主義”的危害來證明“拿來主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讀完前四段我們更是對“送去主義”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迫切想知道到底怎樣的行為才是恰當和正確的。對此先生先破後立,在第五段再一次提出來“拿來主義”,這樣對比之後的提出,讓讀者感受更深刻,內涵也更深邃。但先生並沒有急於正面論證為何要“拿來”。而是說“送來”的東西我們沒有選擇權,只能被迫接受,好壞都無所適從。先生在《看鏡有感》中也曾說到,“送來的”就像是彼來俘我,“拿來”的就是我自由驅使,將彼俘來。這也是為了消除民眾對洋玩意的恐怖思想和盲目排外的態度。

  接下來才開始“立”,先生從反面指出當今社會一些人對待外國文化的錯誤態度,再提出“拿來主義者”的正確主張:“佔有”並“挑選”。

  二、巧妙的修辭方法

  2.1貼切的比喻,生動幽默

  運用比喻的方法可以讓深奧的道理變得通俗易懂,化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風趣,增強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這是先生幽默藝術的突出表現。文章中,先生對如何看待文化遺產的問題做到了化繁為簡、舉重若輕,用“舊宅子”來比喻文化遺產,敘述一個窮青年可能的三種做法,以孱頭式的“徘徊不敢走進門”,昏蛋般“放一把火燒掉”,廢物般“接受一切”,諧謔革命文藝陣線內部的三種錯誤傾向,即割斷歷史的逃避主義、全盤否定的“左傾”錯誤和主張全盤吸收的“右傾”錯誤。這種調侃的方式非常風趣幽默,對於中學生來說,一個立體畫面就能夠立刻形象地浮現在眼前。再有,用“鴉片”來比喻文化遺產中既有益又有害的部分,用“煙槍”、“煙燈”、“姨太太”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深入淺出地指出了“拿來主義”如何做到吸其精華,去其糟粕。

  2.2活用的反語,幽默含譏

  用反話表達內心真實想法是《拿來主義》的又一亮點。說反話,就是說話人實際要表達的意思與字面意思確確相反。先生善於正話反說或反話正說,這在先生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體現,《拿來主義》更是用反語對某些行為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其中就有“幾位大師,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掛來掛去,稱之為“發揚國光”。“發揚國光”在當時是一個時髦的用詞,文中卻是一個反語,先生恰好用這個詞來諷刺那些賣國為榮人的醜惡嘴臉,這樣的反語使用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縱觀歷史,不少文人對現實的批判就是運用這一強有力的修辭方式來針砭時弊,抒發情懷。先生作為一名反帝反封建的猛士,在他的作品中每遇敵人“好用反語,每遇辯論,輒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頭一擊”,似褒實貶,似貶實褒,使文章幽默而含譏,樂觀而悲憤,產生強烈的諷刺效果。

  還有一種寫法是先生所獨創的,後人漸有模仿,就是先生所說的“順帶一槍”。先生在《拿來主義》一文中說道:“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為祖上的陰功(姑且讓我這麼說說罷),得了一所大宅子,……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順帶幽默一下作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於人的邵洵美等人的虛榮。在先生筆下,這樣的“順帶一槍”不僅絲毫沒有的違和感,反而十分的自然輕鬆,即增加了幽默效果,還豐富了文章內涵。

  總之,透過閱讀《拿來主義》一文,我們可以略窺魯迅先生的幽默技巧,或妙用反語、比喻,或生動描摹,或“順帶一槍”,總能讓我們從深沉的感悟中伴著苦笑而流下晶瑩的淚珠。

  第19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拿來主義》寫於1934年6月4日,文章寫於名族災難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國注意佔領我國東北三省之後,妄圖進一步佔領華北地區,中國名族面臨嚴重違紀,而國民黨反動政府頑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外部與抵抗,對內實行反革命軍事“圍剿”和文化的“圍剿”。而這時,一些資產階級買辦文人,甘做“洋奴”,極力鼓吹“全盤西化”,否定傳統文化,以此來反抗革命文化。為了揭露和打擊敵人,澄清事實,魯迅先生寫了這篇《拿來主義》。

  剛開始閱讀時,我便被魯迅先生尖銳的諷刺所吸引,字裡行間,我感受到魯迅先生的憤怒,看到自己的國土被倭寇佔領、侵略,換做是任何一個人想必都不禁憤慨吧。尖銳的諷刺之後便是文章的主旨:拿來。身為中華名族的一份子,面臨危機並不抵抗,而去媚外求寵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為真是可恥。

  從“閉關”到“送去”再到“拿來”的確進步不少,但是“拿來”就一定是成功之門的“敲門磚”嗎?我看未必。當然,在當時“拿來”已經足夠解決問題,可是身處21世紀的我們,能否再走前輩的老路?我雖然不知道是否會成功,但是我相信,如果我們這樣下去,中國將永遠得不到進步。

  為什麼?我們不聰明?我看未必,我們是出生在這個新世紀,接觸的事物比1934年的同齡人多得多,我們的智商遠高於那個時代的人。我們沒遠見?我不這麼認為,雖然我們這個年紀年少輕狂,但也不乏能夠深思熟慮的人才。那我們缺乏了什麼?答曰:創新。

  每當我們“拿來”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不能這樣做”之類的問題?每當我們“拿來”的時候,我們是否會有一種動力讓這樣東西“進化”?然而,每當中國人不願意買國產貨,甚至把“國產貨”變成專有名詞,用來比喻那些不買進口貨的人。每當有一個人自豪的對大家說:“我用的是中國製造!”周圍的人或用鄙夷的眼神看著他,或暗地裡嘲笑他“雞立鶴群”。但沒有人感到悲哀,這才是中國最大的悲哀!

  舉一個例子,美國蘋果公司算是世界上響噹噹的一個數碼產品公司,中國人有不少都有它的產品,如今大街上不少人手裡都拿著他們公司的產品。成為時尚與財富的標誌。但是每當中國自行開發的產品和蘋果的比較相像時,便被人稱為“山寨”。這不悲哀嗎?每當中國人“拿來”技術的同時,只知道模仿,但從未想過創新。這就是教育的失敗。

  我們是在應試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原有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已經被磨去了稜角,我們沒有力量反抗,反抗只會讓自己更加失敗。我們都深知這一點,但是每天都要揹負著壓力,繼續生活下去,即使有自己的幻想,都只能埋在心裡,可能到了生命終結時仍然無法重新把它挖出來,帶著遺憾離開這個世界是多麼的悲哀。

  這些慘痛的教訓我們應該“送去”,不是送到國外,而是送到每一箇中國青少年的心中,讓中國有能力的人更有創造精神,迎來中國人才領域的新革命。

  第20篇:《拿來主義》讀後感

  魯迅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抗戰時期,有人用槍桿子對抗敵人的入侵,而他是用筆桿子對抗著外來的侵略和壓迫。他有獨特的觀點和敏銳的視角,他將社會的黑暗,中國前進的方向,中國人的心理變化,刻畫的淋漓盡致。他的小說不僅能喚醒國人麻木的靈魂,還為黑暗的天空帶來一抹恆久的光明。

  在《拿來主義》裡,魯迅描繪了舊中國的閉關主義和被槍炮打破了國門之後的送去主義。為中國的淪亡而悲憤。香港、澳門被迫淪為殖民地,送去的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一些送來之物,可送來的竟是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這些送來之物,讓國人更加頹廢,更加失去鬥志。就在這時,一支有力的筆,寫出了送來不如拿來。我們是有思想、有鬥志的,為了振興祖國,我們應當去其糟糠,取其精華,取長補短,不斷髮展我國的軍事力量、經濟力量,讓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想一想,魯迅是何等的偉大人物,他的思想,一直可以延用至今,我們當今的社會不也同樣需要這種拿來主義嗎?從小裡說,我們的學習、生活可以借鑑別人好的經驗和做法,加以靈活運用,這樣可以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學習更上一層樓。從大里說,國家的建設、經濟的發展,也可以借鑑外國的成功經驗,從中吸取好的經驗,這樣我們也可以少走彎路,大步的向前進。讓社會發展的更美好,讓人民生活的更幸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