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0篇)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範文

  《面向個體的教育》心得體會的寫作方法

  (一)簡略寫出自己的意見或感想。明確的說,就是應用自己的話語,把讀過的東西,濃縮成簡略的文字,然後加以評論,重點的是(著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

  (二)以寫作技巧的觀點來評論它的優劣得失、意義內涵,看看它給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然後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我們可以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做為引導,然後發表見解。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0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1

  教師是教書育人的工作者,肩負教書和育人兩大使命。教書不易,育人更難。

  如何育人?如何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如何觸動他們的內心和靈魂,讓學生從內部發生變化,逐步走向自覺,實現自主管理?這是每個教育者都要思考的問題。

  近來讀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對我啟發很大。李希貴老師告訴我們,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要有效的教育改變學生,就要首先和學生建立良好關係,走近他,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教育才會起作用,改變才會慢慢發生。

  班級中的甲同學平時作風散漫,紀律性差,上課要麼做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要麼睏意襲來,睡意沉沉,是個小錯不斷,大錯也犯的學生。大多教師對其無奈,甚至失望放棄。一日路過籃球場,看到他和其他同學在揮汗如雨地打籃球,他步伐輕快、球技高超,頻頻進球得分,顯得何其自信和得意。我頭腦牟然一動,何不從他這個優勢入手去鼓勵他,慢慢地改變他。說做就做,我利用一次課間時間和他聊起籃球的事情,聊起NBA的比賽、聊起NBA的球星,並大大誇贊他的球藝如何出眾,技術如何精湛,他臉上泛起自信的微笑,並顯示對我的認同,無意間我們彼此走進,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漸漸地,他在課堂上的表現積極起來,聽課認真許多,我多次表揚了他,他總會在課堂表現中給予正面的回應。他在慢慢起著某種變化。雖然,他還會偶爾犯些小錯誤,我也沒有對他採取批評和懲罰,而是說服教育,肯定他的積極變化,相信他會從內心約束自己,從內而外的發生積極變化,並鼓勵他繼續努力,定會取得更大進步。他也心悅誠服,積極改正,表現越來越好。這讓我看到了欣賞、鼓勵和信任的柔性教育的力量。

  班級中的乙同學在複習課上偷看課外書,我從講臺上下來慢慢走過去,當來到她身邊時,她已把課外書掩蓋以來,顯得神色慌張驚恐不安。我沒有聲色俱厲,劈頭蓋臉地批評一通,沒有沒收她的課外書,而是語調輕柔幽默地說道,我沒看到你在看課外書,繼續努力複習吧!說完後我便離開了,我相信她已心領神會了。果然,她內疚地收起課外書用心複習了。這樣的處理比嚴厲呵斥更有效果。

  在我的教育中,我始終堅持欣賞、肯定、信任、鼓勵、讚揚的原則,用這種積極的教育方法去打動他們的內心,喚醒他們的靈魂,走進他們的世界,改變他們的行動,等候他們的成長。因為我始終相信潤物無痕、直達學生心靈的柔性教育要比暴風驟雨、毫不留情的剛性懲戒更有力量。

  教育是耕耘的事業,教師就是農夫,學生就是禾苗,只要我們播種欣賞、信任、鼓勵、讚揚、關愛的種子,我們就可靜靜等待他們的成長,收穫豐碩的果實。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2

  閱讀《面向個體的教育》彷彿是武陵人闖進了桃花源,在桃花源裡生活,“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是封建社會作為一個文人的理想國。而我們作為一生奮戰在普通高中的教育人,我們仍然是遵循孔夫子的教導,尊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為自己的教育理想。在李希貴先生所著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中,我們彷彿來到了一個屬於我們教育人的理想國——北京十一學校,觀摩到在一所班級授課制的中學裡,實現因材施教的一種理想的教育正規化。

  這種教育正規化不是李希貴先生的原創,而是國家教育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明確要求。李希貴先生是作為一名校長,透過這本著作將其新課程建設和實施過程中的體會和發現精彩的展現出來,幫助我們解讀國家教育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深圳中學、北京十一中學的教育正規化型別,也是國家教育部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江蘇省沭陽高階中學教育正規化的發展目標!我們絕不能學武陵人,到桃花源中一遊,感嘆一番,登船還家,依然故我。而應當透過閱讀《面向個體的教育》明確目標,對照反思,發現差距,奮起直追。

  我校新課程實施以來根據學校自身特點,設計了自己的以因材施教為目標的新課程體系建設目標,確立“以人為本,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辦學理念;“尊重差異,包容發展”的育人理念。“弘毅致和,追求卓越”的沭中精神。其建設過程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構建“定向——結構——活動”主體性課堂教學正規化,並開發各個學科、各種課型的教學模式和操作規範,打造符合新課程精神的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先展後評的高效課堂。

  第二步是加強學科建設,按照新課程建設的要求,強化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實驗室建設,新建成語文(印鹹書屋)、歷史、地理等學科教室,數學、生物學科分別申報並被確立為江蘇省和宿遷市的課程基地。

  第三步是強力推進我校的校本選修課程建設,從學校自身發展出發,借鑑儒家經典《中庸》中關於“中和”的論述,提出透過打造“致和課程體系”實施“致和教育”,其體系包含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等,這些課程在社會實踐、人生體驗、科普知識、傳統文化、工藝製作、學科興趣等諸多方面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多樣化發展平臺,“尊重差異,包容發展”,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和諧而有個性的發展。

  本學期以來的工作重點是依託我校的省市課程基地硬體設施和網路平臺,發揮教科研的導向引領作用,強化落實,將工作目標分解細化到高一、二年級具體學科備課組。

  三個步驟同步推進,目標就是建設具有我校個性特色的在新課程背景下的以因材施教為目標的教育正規化,透過學習李希貴先生的《面向個體的教育》,如同聽取一位先行者、過來人的言傳身教,其中鮮活的探索經驗、案例解讀、教學感悟對於我們都極具啟發和導向作用,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和各級管理人員深度閱讀、反覆揣摩,以便更加明確我們的工作目標、堅定我們的工作信心、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我們每一位同志都應當結合自身的工作職責積極投入此項意義深遠、刻不容緩的偉大工程中去,並在內心經常問自己,因材施教,我們已做到了第幾步?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3

  暑假期間,認真閱讀了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此書為我這個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線上的人指明瞭奔跑的方向,以下兩點感觸頗深。

  發現非正式表揚的魅力

  在所有的管理行為中,評價是一項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別小心的事情,因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為評價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慎用。而“非正式評價”尤其是“非正式表揚”的運用在教育教學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貴校長在書中講到了這樣一位領導,他常常在你做了一點什麼事情之後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於被業內人士私下敬佩地稱為“大拇指領導”。你的一項變革、一點經驗,甚至一篇文章、一次發言,都有可能獲得他“大拇指”的肯定。雖說是沒有任何獎金、證書的表揚,卻激勵著大家不斷前行。事實上,這樣的“非正式表揚”在日常的教學中也可以很好地運用。書寫生字時對學生個別筆畫的肯定,朗讀課文時對學生情感把握的褒獎,思考獨到時及時的鼓勵,都時時鼓舞著孩子們,激勵著孩子們。

  印象最深的是身邊有這樣一位老師,堅持為每一位孩子過不一樣的生日。他和家長們一起,收集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讓班裡其他孩子透過各種形式為他留言送祝福。還會親手寫一張賀卡,將自己的愛都寫在了上面。不管過程怎樣,相信這份真情的力量是無窮的。雖然我們還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們可以嘗試著選取真實、可信的一點,讓“非正式表揚”的潛能無限放大。

  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

  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覺,對於學生初入學時的不知所措、不適應,他們表現出更多一倍的擔心和焦慮,那麼,隨之而來的是一手包辦,不給孩子留空間。這樣做,看似避免了無措的發生,其實只是將這樣的不適應、不成熟的狀態延遲而已。就像剛學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長始終不給予孩子獨自行走的機會,那他將永遠也無法長大。如自然也就喪失了培養他們自主、自立的機會。

  我想最困擾老師們的就是學生的安全問題了,而“電梯”一詞最近一直是熱門搜尋詞彙,這本書中就有這麼一個關於“電梯”的小案例:有些學校在屢禁學生乘坐電梯而不見效的情況下,在電梯上裝上了限乘裝置,只有持有刷卡許可權的老師才能乘坐。硬體設施一改,似乎解決了長期以來讓學校擔憂的安全問題,但同時也失去了教育的機會。李希貴校長說,如果我們不能在乘梯和禁梯這一矛盾衝突的情境中,讓學生明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使用資源,不讓學生從內心明白在一個團隊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應該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類似的問題了,他們將仍然是令人頭疼的一群。試想,這樣的生命體驗怎麼能捨棄,很多能力的培養都在是問題中發展,在錯誤裡成長起來的。這樣好的教育機會,我們怎能錯過!

  不管是“非正式表揚”還是“學會放手”,都需要我們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發現他們的細微變化,及時地引導,感受他們的需求,適時地幫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長的力量。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4

  今天下午參加了追尋組的第三次集體研修,我向大家彙報了近期工作學習的收穫,下面與大家分享讀完《面向個體的教育》之後的感受。近日認真閱讀了李校長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收穫頗豐。

  該書共分為11個專題,近百篇短文。文章都不長,多者不到三頁,大部分為千字文。但一個個小案例反映了李校長的智慧,感受到作為教育家的李校長的教育情懷、敬佩於他的超前意識和善於作為。感受比較深、覺得可以借鑑的有以下幾點:

  一、管理過度而教育不足。

  管理過度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在沒有自由空間的環境裡,我們會喪失很多教育機會。一旦放手,校園裡的教育機會隨處可見。而管理的韁繩一旦勒緊,教育便無從下手真正的教育是要面對真實的學生。

  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真實的東西可能是錯誤的,但恰恰因為如此,才有了教育的機會。我認為這裡所說的“機會”就是教育的抓手、教育的切入點。李校長認為,我們天天盯著孩子,不讓他們發生問題,讓孩子帶著這些問題都向社會,就把這些禍根留給未來。當然在真實的教育環境下,教師要面臨更多的困難,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也只有這樣才能鍛造出教育智慧的利劍。

  二、不見樹木,只見森林。

  我們通過幾年的教育把本來或多或少閃爍著些許個性亮光的孩子改造的幾乎一模一樣。我們太看重把一個孩子塑造成什麼了,以至於我們忘了他們實際上可能會成為什麼。書裡有一句特別直白的話:這棵樹與那棵樹並不一樣。我們沒有權利透過競爭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我們的職業操守不允許我們只會欣賞松濤、呵護白樺。造就一種新的學校生態,讓百花爭豔、百舸爭流,讓烏龜和兔子各顯風流。

  三、課程的價值。

  “課程”的本義是為不同學生設計的跑道。如果我們能夠多開發設定一些校本課程,就可以給更多的孩子開闢適合自己奔跑的跑道,課程的價值將會在每一個不同的孩子身上顯現的更加明顯。

  四、教育的全部意義在於不斷地推進孩子們的社會化。

  五、管理學生學習。

  許多老師從內心深處認為,課堂是老師的時間,課後時間才屬於學生。於是講臺上老師將得淋漓盡致,教室裡的學生卻興趣索然。仔細分析下來,好多課外作業完全可以在課堂上完成。

  六、真正有效的課堂教學管理應該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關注教師關於課堂設計的討論、關注集體備課和個人備課。美國同行的“走課”,到不同的班級、不同的課堂上、有目的無目的地走一走、看一看,在每一間教室裡少則幾分鐘、多則十幾分鍾。

  七、親近教材。現行的教材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尤其突出的是教材的編寫思想還沒有真正站到學生的立場上。這個本來是給學生用的教材,可一到關鍵時刻,便將學生特別渴望知道的或特別詳盡介紹的內容藏了起來。教材內容少,沒有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輔導材料。所以我們要編寫不放棄教材、又更多的站在學生角度的學案。

  八、教育學是關係學。如果學生不喜歡您,他就不會相信你。如果他不相信你,任何崇高的使命和宏大的目標都是子虛烏有。師生關係構建的主導方在教師,但判定師生關係質量的權利卻在學生手上。只有學生認為你和他關係很好的時候,才是真實的良好的師生關係。也只有在如此的狀態下你,真正教育才會發生。

  九、良好的師德就是“教師喜歡學生,學生也喜歡他”。

  十、領導者不同於管理者。真正的領導力產生於服務——服務學生、服務教師。當我們用服務幫助別人走向成功的時候,他們往往就會成為我們的追隨者,在我們身上才可以產生領導力。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成為領導者而不是管理者,我們的學校才算得上是一個領導型組織。

  十一、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被評價者的進步。教師評價的十大指標,幫助老師形成職業成就感的同時,給出老師明確的整改方向。

  十二、鼓勵先進,允許落後。理解大家對於改革的畏難情緒。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5

  開學四天了,每天備課,上課,忙忙碌碌的,每天都有各種情緒。每日課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覺的進行反思,反思自己今天的課堂中,有做的不夠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也許這種自我反思在自己的範圍內太封閉,但是我還要向老教師們去學習優秀的經驗。我讀了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

  李老師在書中說“不要把學生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是啊,我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立的個性和愛好,和不同的精彩人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對於“放手”這個詞的理解,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並相信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空間,和自主權,讓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創造,體驗活動的樂趣,教師要把握大的方向,並給予指導。

  俗話說:“多讀書心中有主,多寫筆下就生花。”教師要多鼓勵學生閱讀他們有興趣並且能夠培養他們內在文化素養的書籍。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選擇一種合適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尋找和完善,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出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

  《面向個體的教育》帶給我很多的感觸,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是長時間的事情,不應該帶有功利心去看待,我要多讀書,多向周圍的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和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6

  工作之餘,我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了反思,每天上課、備課,忙忙碌碌的,深知自己能力有限,各方面還有所欠缺,也許自己的學習範圍面太封閉,但還是憑著自己認真的心態去面對,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收穫更多。我拜讀了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感悟頗深,受益匪淺。

  教育的宗旨是讓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在我們的教育理想裡,真正的教育應該讓每一位學生都富有個性,都在校園裡找到自己成長的獨特之路,我以為這還是不夠的,應該加上“每一位教師”,因為好的學校教育不是僅僅面向學生個體的教育,同時也應該是面向教師個體的教育。

  《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這本書很好讀。“好讀”有三層意思:

  一是,每篇的篇幅不長,基本控制在兩頁,讓讀者在閱讀時無壓力地輕鬆讀完一篇;

  二是李希貴校長的文筆樸實近人,沒有過多的修辭和太高深的理論,與校園生活緊密結合,其表達方式很適宜於基礎教育一線的教師閱讀和效仿;

  三是,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和其中蘊含的教育教學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會使人不由得反觀自己以及自己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和行為,併產生了新的思考。

  讀的過程中我不時感嘆著書中關於教育的“奇思妙想”和實踐。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尤其欣賞書中隨處可見比如“取消班主任”“讓校園裡生長學生的想法”“學校狂歡節”“讓選擇成為學校的主題詞”“學生為學生頒發獎學金”等洋溢著人文關懷的氣息。真正貫徹促進人“全面自由發展”的教育目標,幫助學生從自身實際出發思考並發現問題,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

  說實話,我們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慢慢找到了一點教育的感覺,品出了一些教育的味道。而一直困擾校園的“教育不足而管理過度”的問題漸去漸遠,平等的師生關係無須呼喚便出來,學生的真實與真實的學生讓我們很容易找到教育的起點。當然,我們也遇到了從未遇到過的教育的尷尬與教育的挑戰,第一次感受到了管理的捉襟見肘,因此在這樣一個智慧奔湧、個性奪目的校園裡,必須實現從管理到領導的過渡。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實施包括調整組織結構在內的學校組織變革。

  李希貴說:“教育永遠不可能讓所有孩子在同一個舞臺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樣的機會讓不一樣的孩子贏得同樣的成功,我們能夠具有競爭優勢的方式只有一個,就是造就一個充滿選擇的校園。”在我看來,“充滿選擇的校園”不僅是學生學會選擇,教師同樣要學會選擇。對教師而言,學會選擇就要常常問問自己:“教什麼?為什麼教?怎樣教?”這是需要每位教師窮盡一生去思考的'極具個性化的教育哲學命題。對這系列問題的回答和行動,體現了教師個體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它不僅決定著教師的職業生涯,也決定著被教育者和教育的未來。這一切,我們都在進行中。儘管在很多時候和很多方面還不盡如人意,但是,至少有一點讓我們充滿信心,那就是我們已經形成了一種面向個體的教育生態。因材施教的命運從過去教師的手上轉到了學生自己的手上。選擇之下,孩子們慢慢生長出了責任心和使命感;選擇之下,他們發現了自我,喚醒了自我,我相信,他們也必然最終成就自我。

  《面向個體的教育》帶給我很多的感觸,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是長時間的事情,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我要多讀書,多向周圍的老教師學習教學經驗和智慧,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7

  著名的教育專家李希貴在《面向個體的教育》中寫道:“什麼是師德?在和國外的教師交流時,我們比劃半天,他們也不懂什麼是師德。後來幾經解釋,他們恍然大悟,師德就是‘老是喜歡學生’,後來又加了一句‘學生也喜歡老師’”。

  作為一名老師,如果做不到喜歡自己的學生,那麼他的教育已經失敗了。甚至可以這樣說,如果對自己的學生既不喜歡也不討厭,即便是中庸的態度,那麼他的教育也已經失敗了。國外很多招聘老師的條件中,往往把“喜歡學生”放在第一位,把“激情、有感染力”放在第二位,其次才涉及到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歷水平。

  過去的一年中,從大量的聽課中,在那些班級英語水平非常好的班級中,我大概也總結出這樣幾個特點:教師有激情、感染力。英語成績最好的那個班級,任課老師對待學生非常用心。師生之間相互信任,遠遠不是普通的“教———學”的單一關係。

  著名的北京特級教師王君在《班主任———青春萬歲》一書中,提到了很多她和學生之間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令我感動不已。透過她給學生的鼓勵、學生畢業後給她的書信,我能感受到王君和學生們之間深厚的感情。所以說,透過這一年的教學,我打算從“用心、喜歡”這兩個關鍵詞中反思教學中需要提高的空間。

  一、從關注教學設計轉變為關注學生的學習

  以前的備課過程中,我做的比較好的一點是能夠把新授知識點梳理出來,並且輔助以練習冊的幫助,整理出來全面的知識點。在觀看優質課大賽影片,以及我縣優秀選手的優質課比賽時,我以前更多關注的是他們巧妙的教學設計、創新的教學方法教學。後來讀完《教學反思及教師專業發展》這本書,我意識到在將來的教學活動中,應該更多地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為中心,通過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以對學生自己的思考為基礎確定教學策略。同時,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重新認識,使隱藏在行為背後的教學理論浮現出來,然後尋找改進的別徑。

  二、進一步提高教學過程中的管理技能

  班級的良好學風建立在好的班風的基礎上。班風的建設和班級管理有很大的關係。班級管理需要日復一日的監督,日日重複的督促。每一天都不能懈怠,任何一次的懈怠都會出現不可挽回的遺憾。認真對待學生的第一次原則性的失誤,並且不能使他出現第二次。

  三、用熱情來感染學生,用信任來激勵學生

  怎麼做到喜歡自己的學生,和如何使自己的學生喜歡自己,是每個老師面對的挑戰。帶著兩個程度不同的班級,主觀上來說我對一個班傾注的感情多一些,而對另外一個班級關注度不夠。如果說感情是相互的,那班裡的學生對待老師應該也是差不多的感情。尊重每個學生,關注他們細膩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一堂好課的標準離不開熱烈的課堂氛圍,多多學習王君老師的精神,用熱情來感染學生,用信任來激勵學生。

  四、閱讀,在書中尋找教育智慧

  當思維困頓的時候,讀一本好書,給思維充充電。也給學生多讀一些好文章,用飽滿的熱情來激勵他們,讓學生形成自發性的高昂的學習品質。青春萬歲,讓我們在最好的年齡遇到最好的自己,教出最讓自己引以為豪的學生,讓學生形成自發性的優秀的學習品質。在教學中反思,在經驗中成長,讓我們多讀教育著作,多反思。因為只有經過反思的教學生活才有意義,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找到自我,從而走向自覺、自主與探究的專業發展之路。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8

  “一所中學,沒有了行政班,沒有了班主任,沒有了班幹部。4000多名學生,4000多張課表,1430個教學班,100多門課程,200餘個社團,40餘款校服……這是北京十一學校”。

  看到這些,我不禁深深震撼,這是學校嗎?這和我印象當中的學校管理完全不同,校長(作者)李希貴是怎樣的一個管理者呢?

  在《面向個體的教育》中,李希貴校長記錄了這場改革的心路歷程。在書中,我能感悟到改革的艱難,分享改革者的智慧和創意,體會到改革者的追求和魄力。這是一本“做”出來的書。

  1、幫助孩子在集體之外成長,平等對話,教育才真正開始,讓學生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結識志趣相投的夥伴也應成為教育的目標,尋找團隊精神,發現課程的獨特價值,幫助孩子在集體之外成長,克服自由恐懼症。

  2、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不要把學生都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因材施教與學會選擇,從助推器到發動機,在自由空間裡培養自律意識,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發現和教育同樣重要,從“自理生活”到“自謀生活”,少一些抽籤,多一些選擇。

  3、讓校園裡生長學生的想法,心中要裝大目標,教學生自己去解決難題,讓校園裡生長學生的想法,過節的樣子,讓學生找到更多的同伴,戲劇課,為男女生正常交往搭建平臺,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處分學生。

  4、幫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管理學生學習,聽課、觀課與走課,幫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親近一下被冷落的教材,把活動與讀書聯絡起來,學會等待。

  5、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各就各位:從班主任到導師,從說服走向對話,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禮貌,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誰來判定師生關係的質量,尋找質優價廉的師德,教師不是培訓出來的。

  6、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的CEO,校長轉身學校才會轉型,構建領導型的組織結構,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的CEO,好教練才是好領導,把激勵的任務外包,“我”還是“我們”?讓選擇成為學校的`主題詞,擴大教師的影響力,把權力關在籠子裡,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7、精確的分數不一定是正確的評價,教師的業績在哪裡,精確的分數不一定是正確的評價,評價團隊才能形成團隊,評價的目的是促進被評價者的進步,聘任是好的評價,發現非正式表揚的魅力。

  8、鼓勵先進,允許落後,調整結構是組織變革的有效槓桿,鼓勵先進,允許落後,校長要走在改革隊伍的中間,讓變革大限度發生在“民間”,不破不立與先立後破,有了感情再變革,在變革中發現可分配的利益,先開槍,再瞄準,用改革的思路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9

  因為在學習的軌道上,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自我成長的需要,實現了面向個體的教育,十一學校的課程改革得到了高度的讚譽,作為一個孩子的父母,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有價值的花朵,在父母的眼裡,他或她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而作為一個個孩子的老師,我們卻忘記了每一個孩子都是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基因,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有著不一致的生長速度和吸收路徑,我們卻用一樣的試卷,一樣的標準,一樣的課表,一樣的時間……去考核、評價、鑑定,在重點初中指標定量的情況下,又用“推薦”和“戶籍”來分類。捨棄一個小學教師所不能改變的升學體制和考試評價制度,最大限度的在“我”這個範圍內提供給孩子們最大可能的個體教育,我們能做的唯有:學習和反思。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每天的各種情緒都和一個詞一幫人緊密的聯絡在了一起,他們有的時候是讓人煩的“熊孩子”,有的時候又是給我驚喜,讓我富有成就感的乖學生。作為一名老師,每日我都應進行反思,反思自己做的不夠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這樣的反思太有必要了,但是除了反思之外還需要向老教師們學習一些他們優秀的學習經驗。讀書便是最好的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最廉價的學習方式,讀了《面向個體的教育》之後的一些膚淺的感想。

  一、放手也是一種教育

  我非常喜歡書中第二章《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也非常贊同其中的觀點“不要把學生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學生本就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著自己獨立的個性和獨立的愛好,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綻放屬於自己的美好。他們不是流水線上的零件,按流程拼裝起來就好,適度張揚自己的個性本就是教育所應該帶給學生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明白放手也是一種教育,當然放手並不是說讓學生放任自如,而是指充分尊重並相信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空間,更多的自主權,讓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創造,體驗活動的樂趣,同時老師把握大的方向,在方向方面給予學生指導。

  二、學會等待

  儘管孩子們的變化不可能日新月異,但卻可以從他們細微的變化中發現成長的期冀。教育需要小火慢燉,成長必須慢慢拔節,只有把心態調整好,我們才能夠迴歸到教育規律的康莊大道上,走得順暢自如。

  當我看到這一小段話時,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紅筆把它劃了下來。教育是急不來的。

  教育需要小火慢燉:張曉輝是去年新轉到我們班的學生,他是既調皮又聰明的孩子,課上總能聽到他與眾不同的發言,但他的調皮也很讓我頭疼,課上小動作多、閒話多―――他一個人動起來會讓全組同學都學不好,對於他的調皮,我批評過他,罰過他,但效果始終不好,堅持不了幾天,毛病依舊再犯。

  一次上課,他的毛病又犯了,別人在彙報他不但不認真聽,還動手和幫扶對子打著玩,見他這樣我很生氣,剛要點他的名字訓他,可想到每次這樣做都不見效果,要想改變他必須改變方式,於是我示意彙報的同學停下,這時他還不知道我已經看見他鬧了,還在邊說邊打,聰明的他可能突然意識到了什麼,猛的抬起頭看我,這時我正在盯著他看,環顧一下四周,全班同學都在盯著他看,我不吱聲,足足堅持了1分鐘,他頭低下了,我知道他心裡肯定知道錯了,這時我也沒忙著上課,而是輕輕地說:“孩子你有什麼想說的嗎?你是個聰明的孩子,我們都願意聽你課上那精彩的發言,說說行嗎?”

  “老師我不說了,上課再也不鬧了。”聽他這樣說我心裡樂開了花,可我仍舊不說話,又過了1分鐘,我對全班同學說:“老師喜歡知錯就改的孩子。”

  這時我示意彙報的組長接著彙報,我們的課堂一如往常的進行著。

  老師們本著“不放棄,不拋棄”的原則對他展開了溫暖的攻勢。這是一個留守兒童。處於叛逆期的他沒有父母的關心,沒有朋友,可以想象他有多孤單。老師們先是關心,然後是批評教育。好在他本質上心底還是很善良的。經過一個學期的恩威並用,他開始能在課堂上坐住了。也不信口開河了。有點進步老師們就趕緊的表揚。到第二個學期開始寫作業了,他隔三差五的寫幾行字,老師們又是一頓誇讚。後來我想了想,我們的學生也不這樣吧?

  經過將近半年的磨合,管理,現在他不光課堂四十分鐘能坐在教室裡,作業也能完成。還經常的幫助別的同學。但是性格使然,而他自制自控能力又非常的差,要把他改變成優秀學生,我還需努力。

  現在想想,為了這樣一個孩子,學校全體老師們付出了多少了的努力和心血!如果把這些精力和時間用來做別的事情上,那就會收穫滿滿!但是話說回來,也就是在這樣一群愛心滿滿的老師身邊,他才這樣改變。

  三、讀書是受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俗話說:多讀心中有主,多寫筆下生花;又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說: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些話都告訴人們應該多讀書。不言而喻讀書是受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可能有人會說學生天天在學校不就是在讀書嗎?這裡所說的“書”不是指的教科書,而是鼓勵學生閱讀他們有興趣並且能夠培養他們內在文化素養的書籍。但現在的學生總是抱怨作業太多,任務太重,不喜歡讀書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同學認為讀書不僅讀不出錢來,還是件耗時費力的事,更有甚者嘲笑不讀書的人掙讀書人的錢。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教育的可悲。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很多人一直以為學生讀書就是要讀好教科書,為什麼?因為考試考的是教科書上面的內容。一種功利色彩相當強的學習氛圍在全社會沒有得到很好的遏止。雖然現在已經不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但是考上了好大學就會有好工作的思想在很多人心裡還是揮之不去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也在逐漸的喪失閱讀的興趣,也只去進行與分數相關的閱讀和學習,可是廣泛的閱讀,對構建學生健康的完善的人格,養成終身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面向個體的教育》中提到的十一學校開展的“閱讀都德”以及“閱讀法蘭西”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故事的傳播中,營造校園的書香氛圍,我也希望我們學校以後能夠多開展這種型別的活動。

  四、幫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

  在我看來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是一種教育責任。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存在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沒有哪一種學習方式對所有學生所有學習內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適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需要不同的學習方式。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尋找並且完善,找到適合的教好他們的方法。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應該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

  什麼是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呢,在我看來讓學生能夠產生興趣就是適合他的學習方式。興趣是動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視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我們大家的共識。

  學生有興趣,必須留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樣要作為老師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動是人發展的內在依據,學生的學習也應如此。學生應當是主動的學習者。真正的學習並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出自學生本身,我們應該讓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學習,留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自己找到並發現、糾正自己的缺點。

  不僅是這樣,如李希貴校長說的那樣“不同的學習內容應當選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的課堂裡,可以試著以趣味性材料來創設問題情境。對同一個問題,如果我所提供、創造的問題情境不同,學生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情境。從而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這樣可以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英語教學內容的情境,從而積極地主動思考、尋找解決的方法,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面向個體的教育》所帶給我的感觸不僅僅有這四點,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長時間的事,不應該帶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應該多看到身邊的榜樣,多拜讀經典,多向身邊的老教師進行學習,從那裡得到更多的智慧,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

  《面向個體的教育》的心得體會10

  今年9月份新入學的高一新生會與以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他們是將是參加河南省新高考的第一屆學生。即便是教師,面對迎面而來的新高考心中也有一些打鼓。雖然聽到不少訊息,但總是缺少具體的參考。恰逢此時讀到了李希貴的《面向個體的教育》,讓茫然與忐忑的心中多了一份希冀。

  在我讀來,十一學校像極了帕夫雷什中學。那種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展而確立的氛圍是如此的相似。這種氛圍常常會激發出純粹的“教書育人”的情感,以至於看著書便不由自主的想象:如果我就在這樣一所學校裡任教或者是這裡的一名學生,會是一個怎樣的場景?同時我也期待著十一中向著這個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幾乎每一篇文章都能撥動我的心絃,引起我的思考。其中有一篇《少一些抽籤,多一些選擇》是讓我感觸比較深的。原因在於我自己就經常這麼做,而且由於好操作、對每一個人機會均等,一直以來都被我奉為圭臬。慢慢的我的學生們也習慣了這樣的方式。而我自己的思考也就到此為止了,從沒有想過要繼續往下再走一步。

  而讀完文章,則像是受了當頭一棒。雖不是體無完膚,但確實相去甚遠。在簡單、直接的過程中,我們有沒有在傳遞“聽天由命”的意識?有沒有錯失了教育的機會?有沒有更有效、更有意義的方式?這些都將成為我要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如果不是閱讀,那麼我可能還在那個沾沾自喜的狀態。也是閱讀讓我有了和更高境界的人對話的可能。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走班制的前提下,十一學校4000餘名學生就有4000餘張課表,構成1400多個教學課堂,這其中甚至包含了馬術(一個我只在電視上才見到過的運動)。這不只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的問題,更是能力問題。這不得不讓我感慨,環境限制了我的想象力。這是我無法想象的。

  我們每一階段的努力其實不必等到將來好多年後再顯示出差別,在下一個階段就會顯現。今年焦作市有科協組織的高校夏令營,去廈門大學、武漢大學等學校參加。名額有限自然是擇優而取。這就是高中階段的努力程度帶來的差別。對應的,聽說省實驗馬上要選拔參加清華、北大夏令營的學生,你看,初中的努力在高中也體現了,只有初中足夠優秀的人才能進這個學校,才能去爭取這樣的機會。

  不必怨天由人,不必自怨自艾,努力奮鬥,至少我們都會收穫一個更好的自己。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