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精選10篇)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精選10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精選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1

  在一個月的地理教學中,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在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培養學生創新知識和創新思維的反思

  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初一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麼特徵有什麼規律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絡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二)對運用主體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反思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尹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絡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三)對設計教學目標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閱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欲 望,並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透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最佳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四)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對策:引導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瞭解題目要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後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2

  一、地理複習時存在的問題

  1、複習課事無鉅細,練習題也多為陳題,無新意,課堂教學針對性不強,複習效率不高。

  2、教法單一、手段陳舊、容量小。

  3、侷限於教材和預設練習、拓展不夠。

  4、地圖語言使用太少。

  二、考試中出現的問題。

  由於複習時存在了一系列的問題,故考試時則暴露了更多的問題。

  1、碰到一些新題學生束手無策。回答是五花八門。

  2、容量大,學生只覺有做題時間,無更正檢查時間。一方面學生基礎弱,學習時沒有全面掌握所學知識,另一方面說明學生未受這方面的鍛鍊。

  3、回答問題答不到點子上,並且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4、對一些專題方面的問題掌握不牢固,缺乏練習。

  三、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策略

  1、課前抽查,查詢問題,找準切入點。

  要增加教學的針對性,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加強集體備課,研究每一節課的地理主幹知識和考點內容,針對主幹內容和考點內容設定情景,找準重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延緩判斷,留給學生自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

  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陳述自己的思維方法,不斷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在交流討論時讓學生自主交流,少講解甚至不講解,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3、開放地理課堂。

  教學內容開放,關注社會重大的科研成果,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聯絡實際生活,其次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要多樣,儘可能運用多媒體教學,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方法,讓學生展開辯論,越激烈越好,再次,作業設定要開放,作業形式要多樣,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開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學生,關注其差異性。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學七年級(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的第一課時。

  這節課的內容知識性極強,重點內容很多,同時又是難點。而且這節課是重點之中的重點,這部分知識接受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到今後的地理的學習,涉及到了很多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理事物,由於初一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難點較難突破,針對教材特點,依據新課改精神實質,將本節課確定為教師聯絡實際舉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類比分析、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啟發分析說明等綜合法研討課,設計意圖之一就是為了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重在引導學生們主動參與,勇於創新,勤於動腦、動手,樂於探索,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觀和科學素養。

  設計意圖之二就是針對這部分知識對於剛升入初一的學生來講,難度的確大了點,在準備教具時就選擇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邊實物(手電筒和地球儀),對剛具有基本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初一學生,極需加強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就應該提供時間、空間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設計意圖之三就是本節課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很多,難點又需要突破,在教師講授的同時,多給予直觀模型或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所以採取綜合法進行試。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課題為《世界氣候型別》,內容為初中地理的難點之一,我的教學目標為:

  1、瞭解影響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氣候型別的特點、成因、分佈。

  3、學會判讀“氣候直方圖”。

  4、從豐富多彩的氣候和景觀型別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園。

  5、在分析各氣候的成因中,促進學生形成觀察、比較、思考、質疑的科學研究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1、全球主要氣候型別的特點、成因、分佈。

  2、直方圖的判讀。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全球主要氣候型別的成因。

  我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強調重點,突破難點,我從大氣環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氣候型別的特點、成因、分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氣候直方圖”判讀方法。

  本節課內容豐富,全球的氣候型別必須面面俱到,為了吸引學生,我不斷變化方法,有的精講,有的簡講,有的讓學生講,並且利用照片、影片資料展示常見氣候條件下的動植物景觀,使學生對全球主要氣候型別獲得最感性的認識,最終不僅達到教學目標,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地理課堂教學價值觀的滲透方面,本節的課內容涉及人與地球環境,科學的人地觀、環境觀在本節中得以充分的體現,在地理環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聯絡、相互制約中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性,整節課滲透天人合一的人地關係理念。

  在提及當今全球變暖的問題時,聯絡前一天在丹麥的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引起學生關注社會,提高主人翁的意識。

  整節課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圓滿地完成了課前預定的教學目標。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5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學七年級(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的第一課時。

  這節課的內容知識性極強,重點內容很多,同時又是難點。而且這節課是重點之中的重點,這部分知識接受的好與壞,會直接影響到今後的地理的學習,涉及到了很多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理事物,由於初一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所以難點較難突破,針對教材特點,依據新課改精神實質,將本節課確定為教師聯絡實際舉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類比分析、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啟發分析說明等綜合法研討課,設計意圖之一就是為了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重在引導學生們主動參與,勇於創新,勤於動腦、動手,樂於探索,培養學生正確的科學觀和科學素養。

  設計意圖之二就是針對這部分知識對於剛升入初一的學生來講,難度的確大了點,在準備教具時就選擇了一些容易理解的身邊實物(手電筒和地球儀),對剛具有基本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初一學生,極需加強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就應該提供時間、空間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設計意圖之三就是本節課需要掌握的重點內容很多,難點又需要突破,在教師講授的同時,多給予直觀模型或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所以採取綜合法進行試。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6

  本節課從一個小小的島嶼開啟了孩子探索、發現之旅,一個忽隱忽現的幽靈島,讓孩子明白了滄海桑田的鉅變。“難道世界上真的有幽靈島嗎?”引發孩子好奇的匯入,實驗的探究讓孩子們明確了海陸變遷的原因,虛擬實地的考察,如荷蘭的圍海造陸工程、喜瑪拉雅地區的發現、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發現給學生探究問題得出結論一個有力的支撐,讓學生在問題中、在情景中去發現、去分析、去綜合。在講述大陸漂移時,讓學生去動手、探究、發現;利用自制教具拼圖,讓孩子得出哪兩塊最有可能是一塊大陸,你是怎樣判斷的,層層遞進,而後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納,你會從那些方面進行嚴密的論證?”從動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得出大陸漂移說的全部內容,由此再匯入板塊學說,讓學生慧眼讀圖,讓學生在圖中進行大膽發現,讓學生一一的判斷、分析、總結,從而得出了板塊學說的內容,將難點的知識化解為通俗易懂的內容。課堂中創新性的設問時時再現,如“板塊碰撞運動,地表會產生什麼現象?”“板塊張裂運動地表會產生什麼現象?”“幽靈島為什麼會多次出現和消失呢?”“你有地質學家的潛質嗎?”教學做到圖文並茂,讓學生聽起來輕鬆、好奇,學生聽起來感知意猶未盡。

  縱觀本節課,教師只有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教師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讓學生在探究、發現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體會到地理課給他們帶來別樣的快樂。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7

  本章教材內容作為全書乃至全套教材的緒論,有相當重要的啟蒙作用,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探索世界的求知慾。它由兩大部分組成:

  一、生活離不開地理;

  二、學習地理,為了更好的生活。

  都是以現實的事例作為分析思考的物件,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學生能夠透過古今中外的事例學習到地理的概念,形成地理的頭腦,對今後的地理學習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也有利於對現實問題的思索理解。

  在本章的教學設計方面,我針對學生對於地理的混沌認識狀態,決定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和新課程標準精神,以教師的引導為方向,學生的活動為主線,透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活動討論,提出質疑,產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從而在教師引導下自行得出結論。

  在具體實施方面,我把重點放在學生的討論活動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重要的不是講述,而是要分析總結完教材事例之後,讓學生回到自己生活的環境,用自己身邊的具體事例來進行討論,進而展開思考,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地理的學習方式和對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產生體驗和感受。所以本節課的一個重要安排就是圍繞本土的問題討論較多,力爭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情開始,投入到以後的地理學習中去。例如,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圍繞我們身邊地理事物和我們親身體驗過的地理現象展開的討論題,我認為這些活動比較好。本節課我認為還有可以學習的方面就是師生互動較好,老師始終在和大家“談”地理、“聊”地理,沒有嚴肅的說教,我想這樣學生會學得更輕鬆、感覺更親切。

  欠缺的一些方面:課件製作時我本想穿插一些影片資料給學生看,沒有找到合適的影片。我認為國際長跑比賽中東非選手領先可以用影片播放一個比賽片段更好。以後我會補充上去。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8

  本節課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節《地球的運動》的第一課時,這節課的內容知識性極強,重難點內容很多,同時還涉及到了很多較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理事物。由於初一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形成,難點較難突破,所以在上這堂課時,我採取了教師聯絡實際舉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類比分析、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教師演示啟發分析說明等方法,充分發揮“學為主體,師為主導”的作用。現簡單地談一下感想。

  一、從日常生活現象入手,巧妙匯入,激起學生的興趣

  在匯入時,透過向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同學們觀察到的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又從哪個方向落下?小時侯你們認為是太陽轉還是地球在轉?現在呢?然後再透過播放影片“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過程”,輕輕鬆鬆地就把地球的兩種運動形式展示給了學生。

  二、利用類比的方法,引導學生或分析生活例項,或聯絡生活實際經驗,類比分析推理獲得地理知識。

  比如:針對我們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動,而我們為什麼感覺不到的研究,就採用類比的方法——根據坐汽車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駛的感覺類比分析得出結論;再如:在地球自轉引起的時間差異時,我引入了今年夏天倫敦奧運會時,北京和倫敦觀眾觀看賽事的時間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關結果。

  三、善用多媒體課件,增加直觀性。

  為更好地上好這堂課,我們對課件進行了精心設計。一是插入了影片和音訊檔案,加強了學生的視覺和聽覺刺激;二是將flash動畫插入到課件中,使運動的演示過程更細膩、更生動。如在二分二至圖中,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地球自轉中從北極、南極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動畫的形式播放出來,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發揮了地球儀的作用

  課堂上學生人手一隻小地球儀,自已動手演示自轉和公轉,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濃厚了;在說明地球自轉引起的現象時,我先在大地球儀上沿經線貼一張紅色紙條,再沿方向慢慢轉動地球儀,讓學生分排觀察紅線轉到的位置,並說出是早晨、中午、還是晚上,既直觀又形象。

  五、充分發揮了小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組合作探究有助於培養學生勤於動手、勇於創新,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概括總結的能力。在本節課中,有很多地方小組合作都運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圖時,分組完成四個節氣的填寫;在地球公轉時,小組成員利用自已的生日討論地球運轉在公轉軌跡中的哪個地方?這一天的晝夜長短情況如何?這些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鞏固。

  六、充分利用學生的演示活動來糾錯,達到邊學習邊反饋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轉時,找兩名學生分別扮演地球和太陽來演示地球與太陽是怎樣運動的,其他學生觀察判斷他們演示的是否正確,對有錯誤的地方,再找學生下來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確為止。這樣,既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總之,本節課在設計上突出了新課改理念,在實施上也注重運用了新課改的精神實質,而且較好的完成了預計的教學內容,學生反饋的很好,對知識達到理解的程度,並突破了難點,在分組探究實驗中,增強了小組合作能力,提高了學生實際動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個環節之間的過渡還比較生硬,個別活動沒利用好,應該給學生做出相應的講解讓學生理解。

  2、時間掌控不太好,本節課的兩個目標都是重難點,但給學生記憶掌握的時間過短,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講的太多。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9

  上課時,以練習為主,把學生引導知識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這一點我儘量去做,可是有時感到有些知識很是抽象,學生根本無法合作完成,只好自己講解,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有時面對反應慢三拍的學生,老師讓他做的題目他總是不以為然,有時發現就是學到了那一頁他都跟不上,面對全部學生,面對每一個問題,面對有限的時間,在課堂上有時感到力不從心,想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去,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讓每一個學生都由自主的學習引發到自發的去學習,自覺地去學習,這確實也是一個境界。雖說教無定法、學無定則。面對知識的'殿堂,不論什麼法,只要學生的成績有提高,這就是好的方法。只要老師們都認可的方法這就是好方法。

  總之,要想提高成績就要下功夫,從教學方法上要做好,從學習方法上要做好,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要做好,從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上做好。

  七年級上冊的地理教學反思10

  一、重視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的培養

  七年級地理所學的內容在學業水平考試中所佔的分值大約為40%左右。就所學內容來看,可以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圖,其中涵蓋了地圖的要素、經線緯線和經度緯度、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二是初一上冊所介紹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陸分佈、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氣候;三是初一下冊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國家和地區。內容看似不多,但其實初一所學的知識是整個初中地理課程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例如:經緯網和氣候型別圖的識讀、時區的劃分和計算、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等。這些知識的學習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空間思維能力,學起來難度較大。所以許多同學在剛開始接觸地理的時候就很容易被這些難點所“打倒”,以至於對地理課的學習產生畏懼感,從而影響到他們今後的學習。所以如何攻克這些“攔路虎”, 培養學生對地理課的學習產生興趣,同時把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對於我們廣大教師來說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產生了興趣,才會把學習由被動變主動,更加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也只有這樣,才能學好所學知識。回顧我這些年來的做法,我從一開始就格外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我緊扣教材,從學生身邊的實際例子出發,引導他們對這些例項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例如:初一上冊第一章第一節列舉了很多事例來說明地理和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介紹了教材中的事例後,我還舉了很多與我們騰衝當地密切相關的例子來引導學生分析:騰衝農村的屋頂是什麼形狀的,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騰衝人比較喜歡吃餌絲,而不是饅頭呢?北方人為什麼卻又比較喜歡吃饅頭呢……透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不僅能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思考。同時也能簡化難點,使他們能對地理知識、原理和規律理解得更加透徹。

  二、透過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中各個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和影響、以及人地關係之間的一門學科。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時時刻刻在影響和改變著地理環境,同時,我們也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由於地理學特殊的研究物件,決定了學習地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認識和了解地球,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人地關係的和諧統一,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七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較小,許多生活知識和技能相對缺乏,對於生活中一些經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對我市的東南西北方向毫無方向感、許多學生出門不會使用地圖、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當重視這些地理技能的培養,這樣做不僅幫助他們學到了地理知識,還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提高了實際生活能力。

  三、引導學生勤思、好問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強大的動力,初一的孩子對於世界的認識有太多太多的問號,對於他們那些看似無稽之談的問題,我們老師不應當打壓。相反更多的應該是給予鼓勵和肯定。都說計劃沒有變化快,的確如此,很多時候在我的課堂上,學生經常會問一些奇思怪想的問題讓我覺得措手不及,儘管有些問題與我們所講內容關係不大,甚至不相干。但τ謁們的這些好奇心我們老師不應該因為學生提出的問題“無理”、“可笑”或是老師一時無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評他們是在“無理取鬧”。相反,此時我們應當順應學生的心理,發揮他們思維活躍、敢想、敢問的特點,積極引導他們對所提問題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冊學習世界的人口分佈時,我讓學生觀察世界人口分佈圖後,學生不難總結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區:東亞、南亞、西歐和南北美洲東部。然後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這些地區人口稠密,很多學生都能從圖中看出這些地區大多地處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區。此時,有個男生問我:老師為什麼澳大利亞西部同樣臨近海洋,但那裡卻人口稀少呢?對於這個問題,我沒有因為涉及到高中知識而回避它。相反,我讓學生再看地圖,問:澳大利亞被哪一條特殊緯線經過?學生答:南迴歸線。它的中西部地區地表以什麼為主?學生結合世界地形圖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礎上,我給學生講述:因為澳大利亞中部被南迴歸線穿過,受副熱帶高壓的影響,終年盛行下沉氣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區以沙漠為主。儘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該地區由於終年高溫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透過這樣的講述,雖然學生不大理解什麼是副高,但他們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區並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區。同時為他們更加全面、正確的學習地理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課堂交給學生

  在落實新課標理念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當避免採用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應該把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更好的結合起來,這樣既發揮了以老師的主導,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現在的學生都是00後,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識的能力也比我們那個時代要強很多,因此,作為“引路者”的老師們不能小看他們的這些能力,而且還要幫助他們把這些能力進一步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對於重難點我們適當講解即可,更多的問題可以交給他們去自學探究或是分組討論完成。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培養了他們動手、動腦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學生會的我們儘量不講,學生不會的我們儘量少講。相信他們的能力,給予他們更多的鍛鍊機會,這樣不僅能培養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還有利於他們對地理問題的思考方式和解答問題能力的養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