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結構教學反思(精選5篇)

群落的結構教學反思

  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群落的結構教學反思(精選5篇),歡迎大家閱讀。

  群落的結構教學反思1

  《群落的結構》第一課時主要內容包括理解群落的概念,舉例說明物種種間關係的種類。之前已經有種群相關知識作基礎,學習群落概念相對容易,同時也有弊端,就是容易將種群與群落的概念混淆,為幫助分清兩者的區別,仍然是比較兩者概念的區別,同時加以舉例,如種群是同一區域同種所有個體,而群落強調的是同一區域所有個體,如一片森林中所有動物、植物、微生物,範圍比種群要廣。

  本節另一個重要知識點是生物間的關係,補充說明生物關係包括種內關係和種間關係,種內關係又包括種內鬥爭(如同種生物個體爭奪食物、空間資源等)和種內互助(如蜜蜂發現盜蜜者會飛舞告知同伴支援,螞蟻巢穴中的分工,螞蟻搬家等)。強調種內關係是發生在同種生物個體間。

  種間關係主要包括互利共生、競爭、捕食、寄生四種,要求能正確判斷出生物處於何種種間關係,能依據相關曲線圖判斷,如互利共生的兩種生物表現為同步變化(同甘共苦)。

  學習目標中提到要能舉例說明四種種間關係,自然舉例是必要的,如人與其腸道內德大腸桿菌、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反芻動物與其胃中的細菌和原生動物等屬於互利共生關係。同一片草原上的牛和羊、大草履蟲和雙小核草履蟲為競爭關係,但同一草原上的牛雖然也爭奪食物與空間資源,卻屬於種內鬥爭。狼吃羊、羊吃草為捕食關係,但食仔行為(如大鱸魚吃小鱸魚為種內鬥爭)。

  病毒與其侵染的宿主細胞(噬菌體與細菌、HIV與T淋巴細胞)為寄生關係等。這裡的互利共生。寄生中的兩種生物都生活在一起,但互利共生對兩者都有利,而寄生只對寄生者有利。

  在教學的過程中貫徹學校的定向-活動-結構的教學模式,如課前示標並告知學生學習要點,四種關係舉例時讓學生自己根據生活常識來舉例,如寄生時學生舉例說狗與跳蚤,本人順勢告知學生寄生可以在體內也可以在體外,講捕食時學生舉例說大魚吃小魚,我強調了如果是肉食魚吃草食魚(如青魚吃草魚)確實是捕食關係,但如果是大鱸魚吃小鱸魚卻是種內鬥爭,藉此也將種內鬥爭與捕食關係作了比較。而對於講練結合的`教學模式,學案上有相應的習題與所講內容相關,就及時訓練,幫助及時學會知識的應用。

  總結本節課,上課時間35分鐘,比預期多,但其中包括做課件中補充的習題,因此也在預期之內。學生做練習5分鐘,評講4分鐘(選擇題教簡單,主要評講填空題,有些課外知識學生不瞭解,如白蟻與其腸道內的鞭毛蟲的關係,鞭毛蟲依靠白蟻提供養分生存,本身能夠分泌纖維素酶分解纖維素提供營養給白蟻,屬於互利共生關係)最後一點時間讓學生將學案前自主學習部分未填好的填空題完成,達到學案當堂完成的目的。

  3班按以往經驗看是一個比較難以帶動氣氛的班級,但這節課學生積極性較高,可能與課前告知有人要來聽課(雖然沒來)有關,但我覺得更可能的原因是這節課內給予了他們充分參與的機會,所舉例子也與生活相關,甚至還能學到一些感興趣的知識(如冬蟲夏草的由來)等,還有PPT也是花較多時間準備,有一些圖片也很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因此也給我一個啟發,或許以後對於如此的班級都可以儘量多的讓學生自己參與進來,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當然我明白在課時壓力大的情況下很難實現)。

  不足之處:

  1、上課時仍然有些準備不足,如上課時提到的稗草,學生問是什麼,我也只能給學生看相關圖片,告訴他們這是水稻中常出現的雙子葉雜草,與水稻呈競爭關係,競爭陽光與無機鹽等,其實學生還是不明白這是什麼,我自己也不明白,直到後來聽辦公室陳老師的課才知道原來就是農村所說的can子,這才恍然大悟,想到如果當時直接告訴學生這是can子,不少學生來自農村,一下就能明白這是什麼,實在慚愧於生活知識的匱乏。

  2、由於經驗的缺乏,雖然舉了很多例子,但常考的例子卻不知道,如地衣是真菌與藻類的共生體,屬於互利共生關係,自然也沒有告訴學生,當遇到相應問題時沒辦法及時解決,好在後來的聽課中認識到也在下一節課的學習中再告訴學生,也算是彌補了這一不足了吧。

  群落的結構教學反思2

  這堂課基本完成預期內容和目標,課堂反饋效果良好。有不少的收穫:

  1、課堂師生互動多,共提問了8位同學,其中還有很多集體回答的問題。

  2、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由例項→理論,由簡單→複雜,由理論→應用,由專業→思考和批判。

  3、注意引入和過渡,比如由南方水鄉同學熟悉的池塘生態系統引入,讓學生舉例說出池塘的生物,再建立食物鏈,再進行數量分析,由淺到深層層推進,大多數同學可以跟上老師思維而變得活躍主動;比如物種豐富度的學習,由南北比較,緯度比較,邊緣效應等進行引入和學習,自然而然地完成學習任務;比如透過“人是社會中的人,動物也是自然界的動物”過渡並引入種間關係的學習。

  4、尊重學生的個性答案,不打擊學生的主動性。8位同學中,有三位沒有直接回答出問題,但經過老師的引導,特別要注意順著學生的思路去推理或反證,這樣既能理解學生,也能讓全班同學共享個性答案,雙方樂趣很多,老師也可以藉機幽默一番,活躍課堂氣氛。雖然可能會耗去不少時間,但讓學生得到思考的'空間、時間和機會,不正是師生交往的精髓嗎?

  5、注重生物常識的滲透。據我觀察,學生由於各種原因,尤其是初中的生物基礎薄弱,許多生物方面與生活、實踐有聯絡的常識,其實他們並不是特別清楚,比如池塘的生物,比如南方北方的特有物種,比如緯度與物種多樣性,比如地衣,比如競爭關係,透過一節課,邊學習邊討論邊分享常識,這樣既使課堂生動有趣,也能使學生的生物素養得到提升。

  6、得到思想和得到知識,哪個更重要,我認為是思想,當然如果兩者兼利那是最好。我喜歡在課堂內摻入個人對生物、對自然、對生命的理解,比如競爭比捕食殘酷,比如捕食是自然平衡的管理模式,比如獅子老虎看起來是強者其實是弱者因為它們更需要保護,反而老鼠、牛、羊所謂的.弱者生活得更好、數量更多。

  不足或疑惑之處:

  1、師生互動越多,則上課的進度越慢,這對於生物考試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2、標準答案不一定標準,特別是對問題研究得越深越廣越透,因此保持個性思考與標準答案之間是一個難題,個人觀點是保留自己的見解,並與標準答案共鳴,懂得如何考試拿分,但不應該迷信答案。

  3、新課標的教學真的不容易,像我這樣的課堂,只算半新課標,雖然與學生互動多,但其實還不是學生真正的主體,只不過我引導得較多而已。

  4、生物的課時太多,內容太多,而且學生的課外知識真的少,很希望能在課室上播放生物的科普紀錄片或科幻電影讓學生欣賞,我覺得影片的教學和教育效果不一定比老師的講解效果差,但如果從考試角度,卻使我縮手縮腳,不敢輕易嘗試。

  群落的結構第二課時及群落演替教學反思

  這堂課包括兩個內容,半節課群落的結構,半節課演替的演替。時間比較緊,基本完成任務。

  收穫如下:

  1、理基學生比較喜歡理性思維,當將種間關係的知識變成曲線圖,並進行分析時,學生的興奮度較高,如果能經常將生物記憶知識提升為理性思維訓練,確實適合理科學生的特點。

  2、多創設問題來提問學生,邊問邊學;

  3、有的地方比較清晰簡煉,可以由老師或學生直接描述即可;

  4、課本的知識儘量圖形化、形象化,不要直接灌輸生巴巴的文字;

  5、適當配上練習,雙贏。

  需要改進之處:

  1、基本概念要適當解釋,比如什麼是地衣、草本、喬木、森林,其實這些概念學生不一定深得要領;

  2、課外知識的補充不能少,但也不應太多,能增加學生常識、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生興趣即可,過多反而顯得囉嗦和低效;

  3、練習和講解是一對矛盾,講解和提問又是另一對矛盾。

  群落的結構教學反思3

  《群落的結構》第一課時主要介紹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種組成、豐富度、群落的種間關係等內容,以身邊環境情景引入群落概念,再以習題加以鞏固,使學生明確區分群落和種群的概念,併為後面學習生態系統的內容打下基礎。以草原和農田圖片為例讓學生自己得出如何區別不同群落,並引入豐富度的概念。學習種間關係時以教材資料引入,透過學生合作討論探究出捕食和競爭的關係,再以圖片引入競爭和互利共生的關係,對這四種關係進行舉例,要求學生能正確判斷出生物處於何種關係,並依據相關曲線圖能進行判斷。補充說明了種內關係:種內鬥爭(如同種生物個體爭奪食物、空間資源等)和種內互助(螞蟻巢穴中的分工等)。透過習題讓學生加強鞏固。

  本節內容中出現一些生物模型,例如:群落的概念屬於概念模型,用曲線表示各種間數量關係屬於數學模型。在教學過程中以身邊環境情景入手引入群落的概念,使學生容易區分群落和種群的概念;再結合例項提出問題,透過學生討論分析,探究出各種種間關係以及各種關係中生物數量的曲線圖和能量關係圖,即是數學模型的構建,讓學生親自參與構建過程效果較好,易於學生理解掌握,但是學生主動性差,參與度不高。

  教學過程主要以啟發引導、合作探究為主,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但是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比較緊張,課堂氣氛不是很活躍,只是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改變教學方式方法,讓更多的學生能夠更主動、更積極的投入到教學中。

  另外,本節課涉及的概念也較多,例如群落、豐富度、競爭、寄生、捕食、互利共生等,在教學中透過引入例項利用概念模型以及數學模型(曲線圖)進行教學,使學生加深理解。

  群落的結構教學反思4

  《群落的結構》一節的考查內容有:群落的結構特徵和群落的演替,前者的考查等級要求為A級,後者的考查等級要求為B級。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每年都有所考查,其中群落的垂直結構、群落的演替和物種豐富度的調查考查機率較高。

  本節課的開始就利用列表比較的形式,辨析了種群和群落的概念、判斷標準和相互關係,並利用練習進行了及時的檢測和鞏固。接下來複習了物種豐富度的概念和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調查,在此要強調物種豐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種種類的概念。然後詳細比較了四種種間關係——互利共生、捕食、競爭和寄生,在這部分內容的複習中,不僅要求學生能理解其概念,列舉其典例,而且對相關曲線要能夠會分析,尤其是表示捕食關係的曲線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斷,並可結合能量流動的知識對曲線進行綜合分析。對於群落的結構這部分知識簡單複習即可,但是一定要透過例項讓學生認識到群落都具有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只是是否明顯而已。在此,透過練習鞏固,幫助學生辨析在群落層次和種群層次分別具有的一些特徵。最後複習關於群落演替的知識,仍然透過例項來幫助學生理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區別、過程和結果,然後透過練習對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檢查。

  本節課知識較為瑣碎,因此需要突出複習的重點,不要面面俱到,同時在相關知識點複習後及時透過練習進行檢查和鞏固,這一點效果較好。

  群落的結構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命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的研究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注意了概念的生成和建構過程,激活了學生思維活動;採用問題法教學,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有思考的機會,然後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最後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有關群落結構的知識,而且豐富了科學探究的情感體驗,培養了科學精神和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充分運用圖形圖表和生活例項與本節知識相聯絡,既降低了知識的難度,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思維被極好的調動起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