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的心得(精選5篇)

數字化轉型的心得

  數字化轉型的心得(精選5篇)

  如今各個產業正在面臨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時刻,做好轉型培訓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字化轉型的心得(精選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字化轉型的心得1

  由於新冠狀病毒黑天鵝事件,導致了大量的傳統企業無法正常復工,即使復工也是錯開復工,導致了大量的產能閒置,本來打算上的自動化、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等專案也無法正常啟動,最近一直在跟圈內的傳統企業的CIO及老闆溝通探討數字化轉型,透過數字化轉型實現企業經營的線上化,而核心的話題都聚焦在業務線上化。

  一、數字化轉型發展的主要模式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一個企業戰略、架構的轉型和革新,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首要條件,在此基礎上,不同階段、不同行業、不同規模實力、不同技術領域的企業數字化轉型一般有兩種模式。

  1、基於底層架構的IT系統的升級模式

  這種模式更適合處於2.0和2.5階段的傳統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更適用,先完成企業內部縱向整合、端到端整合和軟硬體系統整合,解決資料孤島的問題,實現業務數字化的戰略轉型。

  2、資料驅動模式

  這種模式比較適合處於3.0階段的傳統企業,有一定資訊化和自動化基礎,透過數字化業務線上驅動人和機自動作業,真正實現數字化業務線上化作業。

  二、基於這兩種模式的數字化轉型實現路徑

  在看實現路徑之前先介紹一下兩種生產方式:流程型生產和離散型生產。

  1、流程型製造與離散型製造的概念

  (1)流程型製造,透過一條生產線將原材料製成成品,比如積體電路、藥品、化妝品、食品、飲料製造等。

  (2)離散型製造,是將不同的現成元部件及子系統裝配加工成較大型系統,比如電腦、手機、汽車及工業用品製造等。

  2、流程型製造與離散型製造的區別

  (1)產品結構

  離散製造企業的產品結構,從產品形態來說,離散製造的產品相對較為複雜,可以用“樹”的概念進行描述,最終產品一定是由固定個數的零件或部件組成,這些關係非常明確並且固定。

  流程型製造企業的產品結構,則有較大的不同,它們往往不是很固定上級物料和下級物料之間的數量關係,可能隨溫度、壓力、溼度、季節、人員技術水平、工藝條件不同而不同,通常採用配方的概念來描述這種關係。

  (2)工藝流程

  流程型製造業的特點是品種固定,批次大,生產裝置投資高,而且按照產品進行佈置。通常,流程生產行業企業裝置是專用的,很難改作其他用途,規劃時要做好配置。

  離散型製造業,其特點是多品種和小批次。因此,生產裝置的佈置不是按產品而是按照工藝進行佈置的。比如離散製造業往往要按車、磨、刨、銑等工藝過程來安排機床的位置。因為每個產品的工藝過程都可能不一樣,而且可以進行同一種加工工藝的機床有多臺,因此離散製造業需要對所加工的物料進行排程,並且中介軟體需要進行搬運。

  (3)自動化水平

  流程型製造業,則大多采用大規模生產方式,生產工藝技術成熟,廣泛採用PCS(過程控制系統),控制生產工藝條件的自動化裝置比較成熟。因此,流程生產行業企業生產過程多數是自動化的,生產車間的人員主要是管理、監視和裝置檢修。

  離散製造業企業由於是離散加工,產品的質量和生產率很大程度依賴於工人的技術水平。離散製造業企業自動化主要在單元級,例如數控機床、柔性製造系統。因此,離散製造業企業一般是人員密集型企業,自動化水平相對較低。

  (4)生產計劃

  流程型製造業的產品生產是以流水生產線方式組織連續的生產方式,只存在連續的工藝流程,生產過程控制方面工藝固定,不存在離散型製造業的產品生產對於的嚴格的工藝路線,因此生產計劃方面,計劃制定簡單,常以日產量的方式下達計劃,計劃也相對穩定;在作業計劃排程層面,一般是不需要精確到工序級的,更多是以整個流水生產線為單元進行排程,從計劃的作用和實現上比離散型製造業相對簡單。

  離散型製造業的生產作業計劃排程,需要根據優先順序,工作中心能力、裝置能力和均衡生產等方面對工序級、裝置級的作業計劃進行排程,這種排程是基於有限能力的排程並透過考慮生產中的交錯、重疊和並行操作來準確的計算工序的開工時間、完工時間、準備時間、排隊時間以及移動時間,透過良好的作業順序,才可以明顯地提高生產效率。

  (5)裝置

  流程型製造業的流水線生產中,生產線上的裝置維護特別重要,每臺裝置都是關鍵裝置,不能發生故障,一臺裝置的故障會導致整個工藝流程的終止。

  離散型製造業的生產裝置佈置,不是按產品而是按照工藝進行佈置的,可以進行同一種加工工藝的數控機床一般有多臺,單臺裝置的故障不會對整個產品的生產過程產生嚴重的影響,一般需要重點管理關鍵工序的瓶頸裝置。

  三、基於這兩種模式的數字化轉型實現路徑

  1、第一種“基於底層架構的IT系統的升級模式”的數字化轉型實現路徑

  (1)這裡面涉及到兩種策略:一種是德國的工業4.0白皮書中的由大到小轉型策略;另一種是中國製造2025戰略中的由小到大的轉型策略。由簡單到複雜,更符合我們的工業基礎,符合我們循序漸進的傳統思想。

  (2)這個模式的實現路徑主要是IT系統的三項集:縱向整合、端到端整合、橫向整合。

  如果把端到端整合放到了最前面或者最後面,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不符合實現邏輯有問題的,這就要看各個企業目前所處的階段。

  A、縱向整合

  簡單來講,縱向整合是一個企業內部指揮連的整合與扁平化,包括企業內部資訊化系統之間、資訊化系統與裝置之間的整合,是一個“點”的概念,是其它兩個整合的基礎。

  B、端到端整合

  端到端是產品及服務全流程的閉環,是圍繞產品生命週期企業間的整合,是產品價值鏈的整合,是一個“線”或“鏈”的概念,是縱向各個節點的互聯互通。

  C、橫向整合

  橫向整合是以價值網路為主線,不同企業之間的整合與生態化,是社會合作的重要基礎,是一個“生態圈”的概念。

  2、第二種“資料驅動模式”的數字化轉型實現路徑

  數字化轉型是傳統行業與IT行業的深度融合,是IT技術(資訊科技)與OT技術(工業技術)的深度融合,其本質透過資料的加工、流動來提升產業的效率。

  這裡提到最多的還是無人工廠,特別是機加工行業對此更為嚮往;而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數控機床行業對這塊市場涉獵少,導致了裝置落後,更多聚焦少人工的半自動方式。

  資料驅動模式的實現從整個架構來看,主要分為物理層、平臺層、資料層、應用層。

  (1)物理層(IAAS),這裡主要指的是由感測器、物聯網、工業乙太網、因特網和其它硬體基礎裝置構成,負責資料的採集、傳輸和生產執行。

  (2)平臺層(PAAS),主要是指由大資料平臺和雲計算平臺構成,提供資料的儲存、計算能力。

  (3)資料層(DAAS),主要是指中臺,由資料中臺和業務中臺構成,抽象業務模型用資料來定義製造,是傳統企業數字化能力的載體。

  (4)應用層(SAAS)

  應用層主要是指企業各種IT應用系統和工具,主要分為兩部分:資訊化軟體和工業控制軟體。

  A、資訊化軟體

  例如: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RP)、產品生命週期管理(PLM)、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和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RM)、MES(製造執行系統)、CAD(計算機輔助設計)等;

  B、工業控制軟體

  a、組態軟體,例如:wincc、組態王、InTouch、iFix等

  b、上位機軟體,這種主要是自主開發,靈活度更高,例如:資料採集與監控系統(SCADA)、分散式控制系統(DCS)、倉庫控制系統(WCS)等。

  四、數字化轉型的本質

  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IT基礎設施化,而不是把IT當作了工具。

  1、IT工具化,更多的是替代人的一部分功能,提高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解決業務的某個問題;工具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可用可不用,企業可以照常下單、採購、領料、生產、發貨,不影響企業無法開工;

  2、IT基礎設施化,就從本質上不一樣了,物聯網猶如國家的電網,各種IT軟體就好比發電機,而資料驅動就是IT基礎設施發出來的電,只要IT基礎設施哪出現了問題,就會導致了企業無法開工,標準著這家企業真正走上了數字化之路。

  數字化轉型的心得2

  浙江省政府做出了建設數字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這是政府治理方式的重大變革,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浙江省數字政府建設是遵循“政府理念創新+資訊科技創新+政務流程創新+治理方式創新”四位一體架構的全方位、系統性、協同式變革。省政府提到的到2022年,形成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核心業務全覆蓋、橫向縱向全貫通的全方位數字化工作體系,基本建成“掌上辦事之省”、“掌上辦公之省”,80%以上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掌上辦理,更是將各個政府部門的資訊化工作逼上了快車道。與此同時,機構改革後,市場監管部門面對的是全程全域、全生命週期的“大市場”,要實施的是量大面廣、統一高效的“大監管”,要提供的是發展為先、質量至上的“大服務”。服務和監管領域的拓展,也迫切要求我們在工作方式和手段上進行更積極的創新,而這些都離不開資料和平臺的強有力支撐。

  寧波市市場監管局從2018年3月啟動監管綜合業務系統數字化專案以來,經過近8個月的研發和建設,基本完成了系統框架搭建,實現了主要功能。透過建設主體資料倉,以商事主體和“四品一械”主體為主幹,整合歸集全市市場監管部門掌握的全業務資料資源,實現主體資訊、信用資訊的查詢和分析,支撐對內的各項綜合業務資料服務和對外的各類公共資料服務。同時,搭建綜合監管大平臺,覆蓋商事、食品監管、藥品監管、政務等子平臺,並延伸至綜合移動執法終端。平臺上線執行兩個月來,市場監管基礎支撐明顯增強。本文將結合寧波實踐,就市場監管部門數字化轉型談一點心得體會。

  一、政府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是資料

  市場監管部門作為市場主體的入口和主要監管部門,積累了大量的經濟主體資料,具備大資料應用的獨特資料資源優勢。透過充分應用大資料,深入挖掘資料價值,能夠更充分、更有效地揭示傳統技術難以展現的關聯關係,提高監管工作的精確性和有效性,推動決策科學化、執行高效化、服務優質化,真正實現“市場有效、企業有利、百姓受益”,為政府研判經濟形勢提供及時、全面、精準的資料分析服務,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比如今年我局得到市委市政府、省工商局主要領導批示肯定的營商市場環境形勢分析和評價報告,成文過程就與資料交換、資訊共享和大資料分析密切相關。當然我們也面臨著現實挑戰,“資料是管理的基礎,是業務應用的核心"的理念還沒有在全系統深入人心;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資料割裂、標準不統一、時效性差、共享水平低等諸多問題成了基層一線人員執法、監管的掣肘。

  為此,我們在綜合業務系統開發過程中,及時更新觀念、開拓思路,對資料在數字轉型中的戰略地位予以充分重視,確立了以資料為核心的應用開發理念。一是把“資料倉”建設放在首位。統一資料標準和規範,打破業務壁壘,將商事登記主體資訊和省市局“四品一械”審評審批資料進行全面整合,直接歸集分散在市局本級和各區縣(市)局、功能區分局共性的全業務日常監管資料,形成市場監管資訊資源庫,為市場監管大資料應用平臺提供準確可靠的資料資源。二是建立資料查糾保鮮機制。完成“四品一械”主體核實和問題資料的查糾工作,解決主體底數不明、資料不準等問題;透過與政府其他部門資料的比對分析,剔除“殭屍資料”;確保各應用系統建立資料查糾保鮮機制,按照統一的資料標準和規範,從一線使用人員現場核查主體資料、資料維護人員稽核修改資料、到稽核後進入資料倉,形成閉環的資料查糾流程。三是突出資料交換共享服務。建設資料歸集介面系統,將系統內部需要保留獨立執行的軟體系統相關資料、縣級局需要保留的共性資料、其他政府部門透過政務雲計算中心交換共享的資料歸集到“資料倉”。建設針對系統內外縱向和橫向的綜合業務資料服務平臺,以及面向公眾的開放資料服務介面系統,按照確定的分類共享資料範圍,為系統內外提供安全、標準、規範化的業務資料服務。

  二、資料的關鍵是資料流的“鮮活”

  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一個系統建得好不好,評價的標準永遠只有一條,就是這個系統是否有生命力。生命的張力在於血液,而鮮活的、準確的資料正是數字化社會的“黑金”。資料的生命力,甚至比程式更持久,程式會不斷升級換代甚至退出使用,但儲存的資料卻會繼續存在,其價值可能與日俱增,歷久彌新。離開源頭資料,即使有再好的業務模型,再暢通的共享機制,再入木三分的分析都是空談,因此,對源頭的資料怎麼重視都不過分。之所以在綜合業務系統開發過程中把移動端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因為我們源頭的資料不是憑空得來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靠著基層一線的同志的辛苦付出,透過辦理註冊登記、受理行政許可、開展執法檢查等履職行為,不斷歸集、整理、生成相對應的資料,才有了可供我們使用的海量資料。為此,在開發綜合業務系統的時候,我們對基層一線使用者的體驗尤為重視,儘可能讓系統好用、易用,又能夠吸引他們常用,最終都是為了採擷那掬資料的活水。

  一是好用。俗話說,鞋子好不好穿,只有腳知道。基層作為我們市場監管部門的腳,對平臺建得好不好、系統好不好用最有發言權。資料要全面暢通,就必須打破資訊孤島,實現資料共享。基層直接面對監管物件,只有掌握儘可能多的資訊,才能直觀瞭解企業客觀狀況,使得履職更加到位,監管更加精準,反應更加靈敏。我們的系統建設的一條原則就是充分響應基層需求,儘可能打破層級資料開放許可權限制,打通各個業務軟體之間的資料隔閡,將各類登記資訊、許可資訊、監督檢查資訊、行政處罰資訊等都歸入經濟主體名下,及時落地到基層,實現內部資訊的“雙向流動”和不同業務之間的“多面互動”。這種獲取資料的平等性,不僅能彌補基層資源配置的不足,平滑資料獲取的層級關係,還能培養幹部出對市場監管的自豪感,正向激發工作動力。好用的另一個標準就是確保機器為人服務,不搞花拳繡腿。如將大資料標籤技術應用到市場主體自動按需分類,滿足精細化監管和精確監管的需要,登記許可事項一發生變化即能自動提醒監管人員落實監管任務等。

  二是易用。簡單即是美,系統建設首先要簡單好用。要能支援移動辦公,要儘可能合併入口、綜合整合,使我們的監管執法也能像“最多跑一次”一樣,實現“最多錄一次”,讓資料傳遞代替基層幹部跑動,透過資訊化為基層減負。要充分藉助技術的力量,既確保基層高效完成任務,又能實現文書規範化和資訊準確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們的移動執法,開啟軟體,基礎資料資料調取、規範表單文書填報、現場和樣品拍攝上傳、地理資訊定位等功能一應俱全,不管是剛入職的大學生,還是電腦小白的老基層都能一目瞭然地明確檢查任務,並依照提示流程順利完成任務。能讓大家看得到更用得好,實現“技術讓監管更簡單”、“技術讓服務更貼心”的初衷。

  三是常用。數字社會的一大特性就在於資料的跳動頻率加快,不斷有新的資料產生,並且呈指數級增長。要實現科學監管首先必須取得第一手資料,隨著共享水平和網際網路水平的提高,一個錯誤或不準確的資料在系統中游蕩越久,被錯誤使用造成誤判的可能性就越大,為此,確保資料的鮮活性至關重要。只有基層一線不斷地獲取嶄新的資料,不斷修正資料的精確性,才能支撐整個系統的持續活力和生命力。為此,必須透過培訓指導,進一步提高系統幹部資料採集能力、分析能力和使用能力,激發使用業務系統的自覺性,為實施動態監管、實時監管和精準監管提供資料支撐。

  三、資料流的價值在於業務流程的契合

  資料的採集源於基層,但需要採集哪些資料,如何在遵循法律規範的要求下高效地獲得有用資料,實現具體監管行為,則有賴於業務處室。對資料的採集途徑要按照“平臺上移、服務下移”的原則來設計,要透過頂層設計,以業務流程的實現為目標,讓資料流動起來,沿著最優的路徑流淌,全力構建覆蓋市場監管主要業務的綜合性系統。

  透過資訊化系統將原則性、模糊性、動態性的執法監管要求,固化為可執行、可量化、可追溯的操作要求,構建對市場主體行為全生命週期的監管鏈。業務處室首先要按照法律、規章的各項要求,以數字化的視角,對具體業務進行重新梳理,形成數字化的拓撲圖。這個過程,實際上是把以往沉澱的資料盤活,再引導進入一條條架設好的資料快速通道,當基層一線人員對具體業務進行操作的時候,相關資料都能準確及時地待命左右,進而完成一次新的資料準確採集。在這個業務流程的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兩個傾聽。一個是傾聽老百姓的聲音,我們“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流程再造就是這個典型,透過聽取辦事群眾意見,掌握群眾需求,讓資料多跑路,百姓少跑路。透過對相關資料進行有效整合關聯,深挖和探究更利企便民的服務方式,由粗放式服務轉向精準化定製服務,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更好地滿足公眾個性化、定製化及多樣化的服務需求。第二個就是在流程再造的過程中要傾聽基層一線的聲音,基層對資料需求以及怎樣達成需求往往是最清楚的。要從業務條線的基層應用需求出發,反覆論證,探索實施,實現功能完備、時間節點合理、業務表單科學並能為廣大基層認可的數字化流程再造。

  另一方面,要緊緊圍繞監管需求,做資料模型的架構師。透過業務流程再造,實現資料的對內整合歸集、對外交換共享、對上形成資料支撐、對下提供資料資源,加快形成資料“向上匯聚、向下分享、按需流動、動態分析”的聯動機制。匯聚註冊、許可、檢查、處罰、檢驗、監測工作形成的各路資料後,更重要的是要對資料進行整合分析利用。構建綜合業務系統的目的就是建立基於大資料的市場監管模式,透過關聯分析市場準入、生產經營、投訴舉報、違法失信等主、客體資料,透過深化政府資料和社會資料關聯分析、融合利用,形成真正的監管大資料,其結果既能滿足一線監管工作需求,提高科學監管能力,又能滿足政府部門間資料共享、業務協同和聯合獎懲的需要,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提升社會共治水平。

  四、業務流程再造要體現市場監管人的擔當

  數字政府轉型,對市場監管人而言是戰略機遇。市場監管部門的核心競爭力應該包括對資料資源管理、加工和運用的能力。透過對大資料滲透式、全景式運用,對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的資料進行合理挖掘和深度應用,促進資料有序採集、有效聚集、有力交集,使市場監管資料活起來,發揮更大效用。同時,基於市場監督管理大資料中心,逐步形成市場主體景氣指數、食品藥品安全輿情、市場主體信用指數等智慧統計分析,進一步推動對市場主體的服務和監管。

  在數字政府轉型過程中,社會治理模式正從部門單兵作戰轉向多部門協同管理和全社會協作治理,推動政府間的資料共享與業務協同是必然的趨勢,為此我們一定要及時更新觀念、開拓思路,站在整個政府的視角來推進整個資訊化工作。一方面要透過內聯外合,實現部門間的資料互動共享,放大各部門監管資料的匯聚效應,全面提升監管風險預判和處置能力,實現跨部門聯動響應和失信聯合懲戒,為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架構採集、分析、提供對應的資料資源。另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作為與公眾接觸密切的一線監管部門,資訊化工作的推進為公眾參與和多元治理提供了可能,為企業自治和承擔主體責任提供了平臺,能有效地促使各個社會主體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產生協同效應,釋放社會活力。為此,綜合業務系統要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技術保障,不斷最佳化服務流程和方式方法,實現“讓資料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的服務初衷;要探索最佳化完善“一證一碼通辦”公眾服務開放平臺,實現企業一次申請、同步推送、關聯提醒、分類處理,透過資訊化手段,把各登記部門的“串聯”關係轉化為“並聯”關係,多渠道提升公共服務能力;要藉助大資料平臺開放資料,讓普通民眾共同參與,強化互動,來解決政府無法完成的、棘手的問題,在市場監管部門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時,提高政府公信力。

  在此輪機構改革過程中,省政府層面已經成立了省大資料發展管理局,該機構成立的目的就在於進一步加強網際網路與政務服務的深度融合,統籌管理公共資料資源和電子政務,推進政府資訊資源整合利用,打破資訊孤島、實現資料共享,進一步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數字化轉型。市場監管部門掌握著海量資料,勢必應成立專門的資料分析部門,配備專業人才,強化對資料的有效整理、建模分析和全面共享,充分挖掘和釋放資料紅利,加速推進市場監管系統的數字化轉型。

  數字化轉型的心得3

  隨著網際網路大資料和智慧化的高速發展,對於企業的發展也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資訊科技時代,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勢在必行,既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業資訊化發展必經的階段。

  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數字化轉型升級?

  2020年5月13日下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釋出“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倡議。倡議提出,政府和社會各界聯合起來,共同構建“政府引導—平臺賦能—龍頭引領—機構支撐—多元服務”的聯合推進機制,以帶動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為重點,在更大範圍、更深程度推行普惠性“上雲用數賦智”服務,提升轉型服務供給能力,加快打造數字化企業,構建數字化產業鏈,培育數字化生態,形成“數字引領、抗擊疫情、攜手創新、普惠共贏”的數字化生態共同體,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簡單地說,數字化轉型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如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來推動企業組織轉變業務模式,組織架構,企業文化等的變革措施。

  2020年2月,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種催化劑,正在加速變革企業培訓數字化轉型的程序。當前,企業培訓進行數字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也是我們學校在後疫情時代存續的命脈。

  透過這幾天的數字化轉型培訓學習,談一下自己在這方面的一點粗淺理解。

  1.構建線上學習系統

  安全培訓要實現數字化轉型,第一步就是構建電子學習環境,為全員創造一個電子化學習環境。企業線上培訓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學習的平臺、內容和運營管理等。構建線上學習系統,需要進行系統地規劃和建設,既要從集團的戰略與安全理念出發,讓線上學習系統的定位和內容更符合企業和員工的需求。

  同時,也需要制定相關配套措施,提高人員學習的參與度與積極性,以便培訓的管理人員藉助科學的運營手段啟用員工的學習動力,促進安全培訓效果轉化。

  當前,我們的安全培訓平臺雖然初步搭建起來,對疫情期的培訓起到了應有的補充作用,但也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

  比如,針對文化程度偏低的一線技能工人,受其領悟和接受的程度不同,不能夠很好地參與進去,影響到了培訓的最終效果,這是下步安全培訓需要重點考慮的方面;再就是線上學習的後期培訓效果及質量的跟蹤方面,尚有很大的欠缺,不能夠很好地反映出學習的真實情況,僅僅憑考試成績的反饋應該是遠遠不夠的,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從平臺的功能完善上需要加以改進的地方;還有就是學員對線上學習的認可度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提升,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培訓需要注意的地方。

  2.教學資源線上化

  線上培訓系統上線後,需要將安全培訓教學資源線上化,包括課程、案例、文件、測試題等,從而可以為培訓學員提供安全法律法規、安全新技術新工藝、安全意識、安全技能等資源。線上培訓教學資源是學校做為培訓機構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沒有足夠的線上教學資源,線上學習系統就像天上的城堡,即使它被構建,也正在崩潰。

  當前學校錄播室已建成並投入使用,這非常好,將有利於推進安全培訓有關的微課、慕課等線上課程的錄製,豐富線上培訓教學資源。

  我們安全培訓部將利用好錄播室的功能作用,提前做好下年度有關線上課程的製做,及早準備,完善和豐富線上安全培訓資源。

  再就是做好錄播課程的.同時,根據國家、省、市及集團的相關政策和要求,做好線上直播課程的準備,做到及時、有效,跟上國家的安全生產形勢的要求。

  總之,數字化技術已經滲透到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於企業的安全培訓而言,數字化技術為我們武裝和豐富了培訓方式和手段,我們要利用好數字化技術,為集團的十四五順利開局做好安全培訓的保障工作。

  數字化轉型的心得4

  一、數字化轉型需要系統性的創新變革。

  系統性的變革創新中,既有管理層觀念的轉變,也要有全體員工觀念和理念的轉變,大家都需要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並積極推動變革。這個過程中,企業不光要有戰術上的準備,還要有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規劃、數字化治理的頂層設計、企業數字化的架構規劃。

  二、數字化轉型需要精準性的角色定位。

  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依託供應鏈上下游的協同來倒逼,例如企業和供應商對接,和使用者對接,瞭解對方需要哪些數字化的銜接匹配,並藉助資訊科技服務商的服務,來完善企業各個環節數字化的保障。

  三、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全域性性的資料管理。

  數字流是企業生存的血脈,在數字化轉型中,企業需要把資料的產生和管理看成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一是構建企業大資料中心,二是構建敏捷高效安全的企業資訊系統,三是構建企業資料開發利用統一支撐平臺。

  四、企業數字化轉型也是一個持續的迭代創新過程。

  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在推進中不斷完善、不斷改革、不斷創新的過程。以適應社會消費需求的變化,以推動社會執行模式的變化,讓企業創新成為數字化轉型的動力。

  五、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靈活的機制保障。

  要構建適應數字化發展的企業管理執行新體制機制,讓企業上上下下都願意用數字化的手段,來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和企業的不斷進步。

  六、企業數字化轉型需要敏捷性的組織結構。

  對中小企業來說,可以借鑑一些大企業已經有的實踐。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形成的組織結構,更多強調的是流程型、平臺型和網路型,強調小團隊+大平臺,並且透過自組織、多角色實現快速變化。工業化時代強調的是分工,數字時代的組織效率,來自於分工基礎上的協同。

  七、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需要可靠性的安全屏障。

  在數字化轉型的過程當中,客戶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關鍵的客戶資料是一個企業非常關鍵的業務資產,資訊化系統內外部資料的安全,必須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

  八、核心管理者的思想轉變。

  對於企業來說進行一次轉型的難度是非常大的,因為企業進行轉型離不開企業內部員工的共同努力,如果企業管理者以及員工對於轉型的態度消極的話那麼轉型路就會走得很艱辛,所以企業組織人員和戰略層面的思維轉變作為數字化轉型的重中之重應該被重視。

  九、技術的重要性。

  因為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有科學技術作為支撐,否則在生產、客戶服務等方面無法達到數字化轉型的要求。

  十、企業進行轉型具體方案的制定。

  這是實現企業轉型的前提和基礎,如果企業不能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轉型方案轉型就無據可依,方案作為轉型的方向和目標能讓企業更快的實現轉型。當然我們在制定相關方案的時候一定要從企業實際出發,不管是現階段的發展、業務的範圍還是對於數字化的接受能力等等都要深入瞭解為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案。

  數字化轉型的心得5

  目前,資訊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其中,具體體現在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形態、數字消費者、數字政府等方面。社會的數字化率,成為衡量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數字化水平的新標準。

  中國政府數字化轉型已取得重大進展

  從 1999 年“政府上網年”開始,中國數字政府建設已走過了20 多年,全國數字政府的形態基本上展現出來了,體現為四個特點:一是由碎片化轉變到整體性;二是由封閉轉向開放;三是由過去的部門協調轉向現在的整體協同;四是從手工作業轉變到智慧智慧。

  我國數字政府建設的快速發展,有四個原因:一是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的保障;二是社會資訊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三是公眾對政務服務的新訴求,醫療、教育、保障性住房、養老,老百姓對政府服務的訴求也倒逼我們加快數字政府的建設;四是政府多年在資訊化領域的耕耘,在政務服務應用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

  數字經濟正在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

  政府資訊化走到今天,是數字化的作用。而數字政府的快速發展,反過來對數字經濟又起到了一定的推動引領作用。目前,數字經濟正在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

  在疫情和貿易摩擦雙重影響下,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都面臨一系列新問題。疫情導致全球經濟下行。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不僅是當務之急,也面臨多重壓力。

  在這種新形勢下,數字經濟有望成為中國應對全球經濟低迷風險挑戰,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數字經濟將成為經濟增長、轉型的新引擎。中央政策導向非常明確,要推動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新經濟體系,在政策引導下,將產生新的經濟形態和業態。2019 年,中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 35.8 萬億元,佔 GDP 比重達 36.2%。可以說數字經濟在改變中國經濟結構中已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加快數字經濟發展要雙向發力

  當前,數字經濟正在成為各個省市推動經濟的主要抓手,但加快數字經濟發展需要整體雙向發力。所謂雙向發力就是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方面做文章。數字產業化可能受到的影響很多,各地的情況差異很大,要量力而行。比如,發展晶片產業需要考慮環境因素;發展雲計算,則需要考慮電力、土地等要素。因此,西部是較為理想的選地。此外,人才和技術也是各地區發展數字產業

  化的重要依據。而產業數字化的重點是加快工業網際網路建設,從而提升產業數字化能力和水平。

  雖然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在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問題。一是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在城鄉分佈、區域分佈和行業分佈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一般來講,廣東、江蘇、浙江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區域,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相對比較好,西部地區數字經濟一般基礎較為薄弱。

  二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存在薄弱環節。融合發展體現在宏觀層面,也在微觀層面體現出來。宏觀層面來看,產業融合發展深度、廣度存在不足。從微觀層面來看,企業和一些行業對數字產業與數字化融合價值認同有缺陷。

  三是數字經濟人才相對緊缺。雖然,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但在核心技術研發、大資料探勘應用等領域的人才儲備不足,自主創新研發能力較弱。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才是制約其發展的最大因素。此外,有利於數字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投資環境等還沒有整體形成。

  對此,要加快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形成健康有序的發展格局。

  一要加大工業網際網路為核心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5G 是數字基建的網路支撐。根據工信局統計資料,我國已建成 5G 基站超過70 萬個,地級市以上已基本覆蓋。這是我們打造新基建的重要基礎設施。同時,工業網際網路也是新基建中的重要基礎設施,要大力發展。目前,全國各型別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數量總計已有上百家,“工業網際網路是一片巨大的藍海”。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並非孤立存在。比如,工業網際網路是網際網路與智慧製造的交叉點,工業大資料是大資料與智慧製造的交叉點,工業網際網路的本質是以原材料、機器、資訊系統、控制系統以及產品、人等各種要素的互聯為基礎,透過工業資料的深度感知、實時傳輸交換,快速計算處理、高階建模分析,實現智慧控制、運營最佳化和生產組織方式變革。為此,應抓緊工業網際網路的佈局。

  二要加快產業數字化的程序。以新興資訊科技為基礎,推動產業活動由線下到線上的轉型。實現產業上下游無縫對接、配合聯動,及時回應市場需求,提升企業競爭力。運用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推動商業模式和產品服務升級,實現智慧化、平臺化、品牌化發展。例如,新媒體融合平臺上線的“新花城”在廣州市已經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數字化經濟的範例。

  三要提升數字治理的能力,有效整合數字資源。數字治理在當下非常重要。要著力破解“互聯互通難、業務協同難、溝通資料

  難”的問題,打破“資料不通、網路不通、業務不通”的限制,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一體化政務服務。然而,“三跨”的難度在於資料治理,資料是瓶頸。因此,從總體的發展來看,資料治理的重要性體現在提升數字治理能力,這對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透過有效資料治理,可以提高數字基礎設施的統籌能力。另外,當前全國不少地方都在建設資料中心,在此過程中,要防止浪費和一哄而起。資料需要的是數字整合和統籌,要防止數字中心“遍地開花”,造成重複浪費。對此,可透過工業大資料的有效治理,提高智慧製造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資料共享能力。

  此外,要完善政府治理體系,為數字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這個環境包括營商環境、法治環境和人才環境,需要各地有為政府大膽創新,政府環境好了,才可以更快更好地進行數字化建設。

最近訪問